前几天刷到荷兰首相吕特的发言,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位在国际政坛以“务实”著称的领导人,面对媒体镜头一脸诚恳:“我们不是要抢安世半导体,只是接管一下,纯粹出于好意。中国人可能误会了。”
这话一出来,我身边做跨境并购的朋友都笑了,哪有拿着法律当撬棍、对着别人真金白银买的家产动手,还说是“好心帮忙”的?这就好比你花全款买了套二手房,房产证都办好了,住了好几年,原房东突然带着物业上门换锁,说“我看你打扫得不够干净,怕房子受潮,帮你管管”,你能觉得这是好心吗?
![]()
安世半导体这事儿,远不止“企业接管”那么简单。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从这笔买卖的起点讲到现在的僵局,看看所谓的“好心”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这“误会”又是真误会还是假说辞。
从36亿美金成交到突然“被接管”,安世经历了什么?
要弄明白荷兰政府的操作有多离谱,得先搞清楚安世半导体到底是谁的家底。这事儿得从2018年说起,那时候全球半导体行业还没这么多“幺蛾子”,跨国并购讲究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合规审批”。
安世这牌子可不是小作坊,源头能追溯到1920年的荷兰飞利浦,算是半导体行业的“百年老店”了。它的拿手好戏是二极管、晶体管这些基础芯片,别看东西小,手机、汽车、家电里都离不了,全球市场份额常年排在前三。
2018年,咱们中国的闻泰科技花了36亿美元把它拿下,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当时创下了中国半导体行业跨国并购的纪录。最关键的是,这笔交易是完全合规的。
那既然管得好好的,荷兰怎么突然就“良心发现”要“接管”了?
![]()
2025年年初,美国先把闻泰科技列进了“实体清单”,理由是“关联敏感技术”,不准美国公司跟它做生意。紧接着又抛出个“穿透规则”,意思是只要你是被拉黑公司控股的,不管你在哪,都得一起受限制。
这还不够,美国又悄悄给荷兰递话,明着说“只要安世换掉中国籍CEO,就能申请豁免”。这话听着是给机会,实则就是逼宫——要么交权,要么一起被封杀。
我认为,荷兰政府这时候的选择,完全暴露了它的立场:一边不敢得罪美国,一边又舍不得安世这块肥肉,于是就搬出了个压箱底的“老古董法律”——《货物可用性法案》。
这个法案是冷战时期搞出来的,本来是战争年代保障本国物资供应的应急手段,跟和平时期的企业管理八竿子打不着。结果荷兰政府硬是用它冻结了安世的资产,直接把中国籍CEO给撤了,还把闻泰的股权交给所谓的“第三方临时托管”。说是“临时”,一冻就是一年,既不说股权还不还,也不提高管能不能复职,这哪是托管?分明就是变相没收。
更讽刺的是,荷兰政府嘴上说“安世治理混乱”,可之前几年财报年年盈利、运营顺风顺水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说这话?嘴上喊着“维护国家安全”,可具体哪点威胁到安全了,至今没拿出半句实锤。说白了,他们怕的不是中国人“管不好”,而是怕中国人“管得太好”。
![]()
“好心接管”的套路,早被历史戳穿了
安世是闻泰真金白银买的,按照国际法和商业规则,股东才有权决定公司的管理层和运营方向,轮不到东道国政府越俎代庖。
荷兰政府的操作有多霸道?他们不光撤了CEO,还不让闻泰干预公司决策,连账本都给锁了。
这就好比你雇人看店,结果房东冲进来把店员赶跑,自己当起了掌柜,还说“我是为了你好”,凭啥?
再说那个“中立第三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根本就是荷兰政府的“白手套”。所谓的“托管”,不过是把中资的控制权彻底架空。美国那边早就把话挑明了,要想解除限制,就得让中国撤资。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明摆着是“借托管之名,行夺权之实”。要是真出于好心,怎么不先跟股东商量?
怎么不明确托管结束后的交接方案?这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所谓的“善意”就是块遮羞布。
![]()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自己的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可从没接受过这种“好心”。ASML作为荷兰的国宝级企业,在全球各地建厂扩张,哪个国家敢用“国家安全”为由把它的股权托管了?
我查资料时发现,欧洲的经济专家都看不下去了,有位学者直言:“如果一个国家可以随时用国家安全当借口,接管外资合法收购的企业,那以后谁还敢往欧洲投资?”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全球化的根基是“契约精神”,你今天能撕毁安世的并购合同,明天就能撕毁别的合作协议。
这次是中国企业遭殃,下次可能就是日本、韩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企业。荷兰政府看似占了眼前的便宜,实则砸了自己的招牌。
![]()
安世在中资手里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很多西方国家的预期。张学政在哈佛论坛上提到过一个细节:内燃机汽车每辆大概用10颗安世的产品,新能源汽车就得用1000多颗,未来的AI汽车可能要用到上万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随着新能源和AI产业爆发,安世的市场空间会呈指数级增长。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半导体消费市场,恰恰能给安世提供最肥沃的成长土壤。
这种“技术+市场”的组合,正是西方霸权国家最忌惮的。他们习惯了掌握技术话语权,习惯了从全球产业链中拿走最丰厚的利润。
中国的反制不是赌气,而是底气给的勇气
面对荷兰政府的“好心接管”,中国没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忍气吞声”,而是迅速出手反制。10月初,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在华子公司和合作厂商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关键元器件和组件出口;紧接着又收紧了稀土出口政策。这两步棋下得又快又准,直接打在了对方的七寸上。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做会不会激化矛盾?”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是最理智的应对。
咱们先看第一步反制:卡产业链。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它的生产链高度依赖中国,全球2.5万家客户等着要货,断供一天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
这一下,宝马、大众这些欧洲汽车厂商先慌了,因为他们的车机系统、电池管理模块都离不开安世的芯片。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很快发声明,说芯片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点名提到“地缘政治导致的中断”。
再看第二步反制:卡稀土。稀土这东西虽小,却是芯片制造的“维生素”,尤其是高频器件、电动车电机这些关键领域,根本离不了。ASML的光刻机里也得用稀土材料,荷兰政府一边限制光刻机出口,一边又需要中国的稀土,这种矛盾的处境,恰恰说明全球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多人没注意到,中国的反制有个明显的特点:不搞“一刀切”,只针对违规行为。我们没有封杀所有荷兰企业,也没有中断正常的贸易往来,只是精准打击那些破坏契约精神的环节。
这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尊重规则,也希望别人尊重规则;我们欢迎合作,但拒绝被欺负。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比一味强硬更有力量。
![]()
吕特现在说“中国误会了”,想降温止损,可早干嘛去了?要是真不想误会,就该立刻停止托管,把股权还给闻泰,让安世回归正常运营。
契约精神不是嘴上说说的,得用行动来证明。
要是既想拿着安世的控制权,又想让中国咽下这口气,那是打错了算盘。
最后我想说,所谓的“好心”,从来不是靠嘴说的,而是靠行动做的。荷兰政府要是真为安世好,真为中荷关系好,就该放下霸权思维,回到契约轨道上来。
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封锁别人,本质上就是封锁自己;撕毁契约,最终毁掉的是自己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