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湖庄园晚宴到社交媒体狂轰滥炸
特朗普这个“第51州”说法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根子其实扎在2024年底。那时候他刚赢了大选没几天,就开始在自己的Truth Social上放风,先是威胁对加拿大所有进口货加25%关税,理由是边境移民和毒品问题,还说要解决贸易逆差。
2024年11月29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专门飞到佛罗里达海湖庄园跟他吃饭,谈的就是关税的事。结果特朗普当场就扔出炸弹,说如果关税让加拿大扛不住,不如干脆变成美国一部分,这样特鲁多就能当新州的负责人了。这话一出,现场气氛尴尬,但特朗普还觉得自己挺幽默。
没过几天,12月18日他直接在平台上发长文,说美国每年补贴加拿大上百亿,根本没道理,还说很多加拿大人其实想加入美国,能省一大笔税和军费。
他把这叫“伟大主意”,直接喊出“第51州”。民调显示,当时只有13%的加拿大人支持这个想法,83%直接反对,但特朗普不管这些,继续发帖,甚至把特鲁多叫成“加拿大州州长”。
2025年1月6日,特鲁多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魁,特朗普马上发文,说这证明了他的话对头,美国不能再补贴加拿大了,合并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还说加拿大人会免受俄罗斯和中国船只包围。
第二天1月7日,他干脆发了一张美加合并后的地图,把加拿大涂成美国颜色,配文“哦,加拿大!”。当天记者会上,他还不排除用经济力量推动合并,还说美加边界就是人为画的线,没啥意义。
整个1月到3月,特朗普反复提这个事儿。1月24日在北卡罗来纳讲话,说合并后加拿大人能拿更好医疗和减税。3月18日接受福克斯采访,又说美国厌倦给加拿大当免费保安,合并后加拿大会成为最大最美的州,美国会好好照顾。
3月19日重申,美国每年补贴加拿大2000亿,加拿大注定加入。加拿大这边从一开始当笑话,到后来真急了,民调显示反对率高达90%,连阿尔伯塔省这种相对亲美的地区也只有18%支持。
关税大棒加“金穹”诱饵的双重攻势
特朗普手里捏着关税这张王牌,从2024年底就威胁,2025年3月4日部分关税真落地了,加拿大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钢铁、铝、木材、能源全中招。
加拿大经济对美依赖重,出口占GDP近30%,对美出口更占总出口75%以上,这一下直接让港口货柜堆山,工厂开工率掉,失业率蹭蹭涨。加拿大不得不反制,也对美国货加关税,但体量差太多,吃亏更大。
特朗普还不光用棍子,还扔胡萝卜。5月20日他公布“金穹”导弹防御计划,总花费1750亿,说这是天基系统,能防全世界导弹。5月27日直接发帖,说加拿大很想加入,但保持独立得掏610亿,变成第51州就免费,还说加拿大正在考虑。
加拿大国防开支本来就低,2024年才1.37% GDP,远没达北约2%目标,特朗普老拿这说事,说美国在北美防务上花太多钱保护加拿大。
整个过程,特朗普把贸易逆差、边境安全、北约军费、资源共享全绑一起,说合并就能一揽子解决。美国官方数据,美加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2024年只有357亿。
但特朗普总说2000亿,还说加拿大不买美国农产品,其实加拿大是美国农产品第二大买家,2024年买了284亿。加拿大这边怒了,说特朗普数据乱报,但也没法完全无视关税压力。
特鲁多下台到卡尼上台的加拿大自救路
特鲁多扛不住了,2025年1月6日宣布辞职,自由党内部乱成一锅粥,副总理方慧兰12月就因为关税分歧辞职。3月14日,马克·卡尼正式宣誓当总理,这家伙以前是加拿大央行行长,还当过英格兰银行行长,经济背景硬,接手就是为了对付特朗普。
卡尼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强硬表态,加拿大主权不容谈,永远不是卖品。3月28日跟特朗普第一次通话,特朗普又提第51州,卡尼后来承认了,但强调特朗普叫他总理,不是州长。4月24日竞选时,卡尼公开说特朗普老提这事儿,但加拿大绝不接受。
4月28日加拿大联邦大选,特朗普干预严重,甚至发帖让加拿大人选他,这样就能零关税。结果自由党靠爱国情绪逆转,卡尼赢了多数席位。5月6日卡尼访白宫,特朗普当面又提,卡尼直接说加拿大非卖品。会后特朗普说想跟加拿大做朋友,但关税没松。
卡尼政府动作快,重组内阁,砍一半部长,推国内贸易壁垒降低、住房建设和资源开发,还跟澳大利亚合作北极雷达系统,明确不靠美国单方面保护。6月G7峰会和北约峰会,卡尼多次重申主权独立。特朗普后来偶尔还提,但热度降了,贸易谈判暂停部分关税,加拿大经济慢慢稳住。
这个第51州的事儿,特朗普从2024年底喊到2025年中,后来焦点转到其他事儿,金穹系统推进,加拿大没掏那610亿,也没加入。
民调显示,加拿大人对美国好感度创历史低,但也刺激了国内团结,国防预算开始涨,经济转向多元化。加拿大保持独立,主权没动摇,美加还是最长陆地边界邻居,贸易额每天几十亿。
特朗普那些话,说白了就是谈判要价,关税压加拿大让步,军费、北极资源、五眼联盟全想多要点。加拿大扛住了,没卖国,卡尼政府稳住了阵脚。以后两国关系肯定还得磨,但合并这种事儿,压根没戏,谁认真谁傻。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可以说是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以来最热衷于领土扩张的总统了,此人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提出了自己对美国的北方邻国加拿大、丹麦手中的世界第一大岛屿格陵兰岛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的领土要求。并且,从目前的种种迹象上看,特朗普似乎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打算要夺取或者说“合并”这些地区! 根据我权威媒体援引外媒的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多个公开场合宣称,美国将很快扩张领土。特朗普不仅重申了他对收购格陵兰岛的兴趣,还再次提到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版图的可能性,以及美国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的相关计划。近期,就在特朗普在拉斯维加斯进行公开讲话之际,他就直截了当地表示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土面积可以随着发展而大大增加。” 很显然,特朗普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区。特朗普之所以对这三个地方垂涎欲滴,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和格陵兰岛都属于是人口较少,同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加拿大仅有4000多万人口,而格陵兰岛虽然坐拥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三个乌克兰),却仅有大约6万人。因此,“合并”这样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而言,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区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则可以制衡北极,眺望欧洲。 特朗普此前已经公开表示,“不排除”在进行领土扩张之际使用武力。而近期,针对丹麦在格陵兰岛的扩军计划(包括新增两艘巡逻船,两架狗拉雪橇等),特朗普也是公然予以了嘲讽。由此可见,一旦丹麦对特朗普的扩张计划予以强烈抵制,特朗普确实有要求美军直接出兵的可能。而美国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强国,若是真的公然进行武力扩张的话,那么世界局势必将会产生极大的动荡!
近几年的美国仿佛陷入到了一个怪圈之中。 一边高呼着要促发展,一边又陷入到了与中方的博弈之中。 而且与中方的对决也是反复无常。 人前高呼要与我国和谈,促进两国的合作,人后又重拳出击加强对中方的制裁。 这样的困局仿佛让美着了魔一般,一定要与中方分出个输赢,所以双方的交锋是一轮接一轮,对于这一问题美专家曾发出过警告。 约瑟夫·奈是哈佛的学者,也是美国著名的专家。 在2021年的时候,他曾公开表示如若不发生战争,美与中方搞零和博弈,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当时不少人对此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这是危言耸听。 可从现下的局势来看,他的警告不无道理,两国的相争没有所谓的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之所以这位专家会有这样的警告,是因为进入到21世纪之后,美便从多个领域向中方施压,大有与我们死磕到底的架势。 还扬言要与我国脱钩。 可事实证明,中美经贸往来日渐加深,两国作为国际强国,经济断交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引发全球性的动荡。 之后的科技战,华为在国际上遭到了百般刁难。 短时间内的确是限制住了中企的发展速度,中方却从未低头,反而是在逆境中闯出了一番天地。 中企突破了技术难关,不仅拥有了自己的芯片,还开始抢占国际份额,受到伤害最大的反而是美企。…
沉默两周后,高市早苗终于说话了,一张口就是好听话,但是在谈到中国几次三番强调的核心问题时,高市却一个字都不松口,还想浑水摸鱼。 高市早苗 自高市早苗不当涉台言论引发中日外交风波后,这位日本新首相就一直保持沉默,尽管国内外要求高市道歉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高市一直不为所动。然而,在沉默两周后,高市首次就动荡中的中日关系发声了。 高市早苗在最新采访中表示,中日元首曾在上个月会晤时达成一致,要坚定推动中日战略互惠的大方向,关于这一点,日本的想法是没有改变的。说得直白点,继续与中国做生意,深化经济合作,也是日本现在想要的。 日本福岛渔民 本以为这是高市早苗幡然悔悟的前兆,没想到高市话锋一转,声称关于“日本存亡危机”的看法,日本政府的立场也是一贯的,不会改变的。说到底,高市到现在为止都不认为她的涉台言论是错误的,并且似乎已经做好了和中国硬刚的准备。 这一表态被看作是高市对中日近期外交风波的回应,但是她试图用“战略互惠关系”的糖衣,包裹其坚不退让的“存亡危机事态”立场,在中国要求日本道歉的最核心问题上,高市可是一个字没松口。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关系恐难真正改善。 日本水产品 我们免不了怀疑,高市表面呼吁改善关系,实质坚持原有强硬立场,就是在政治作秀,企图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如果是真心想和中国改善关系,高市不会不清楚中方的诉求,也就不会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一再坚持错误立场。 如今说出“坚持中日战略互惠”这种好听话,不过是对日本经济担忧的表现罢了。中国接连发布赴日旅游、留学警告,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日企赴华参观,中日商务部、文化部部长会议也接连延期。日本嘴上说着“没影响”,但实则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若中日外交关系崩盘,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危机,从汽车、半导体到农业、文化,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至方方面面。更糟糕的是,若日本此举打破亚太地区力量平衡,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对抗情绪,可能会将包括日本在内的众多国家拖入战火之中。 日本近期疯狂扩军 高市早苗不顾百姓和企业的生存困境,一味挑衅中国,企图激起国内右翼势力对中国的仇恨,然后趁此机会完成“扩军”的目标。不论是当年的侵华战争,还是如今拿台海做文章,日本右翼的手段没有改变,不过是用民众的税收和安全,为少数人的利益买单罢了。 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建立在明确的政治基础之上,既然日本想要和平相处,就不该在核心问题上一再挑衅中国。战争有什么好处?对抗有什么好处?中方的诉求不会改变,日本必须给中国一个说法,深刻反思历史责任,不再干涉中国内政。
高市早苗言论持续发酵,美国这个时候跳出来帮忙,具体它是怎么做的呢?在当前大背景下,美国这样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还记得在高市早苗发布相关涉台言论之后,特朗普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选择了无视。而且,除了美国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在公共场合就高市的言论表达支持。不过,随着高市的言论不断发酵,美国终于跳出来了。近日,美国就通过三个动作表达了对日本的支持。 第一个动作,就是美国务院副发言人表示,钓鱼岛在美对日的防卫承诺范围之内。要知道,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美国的这个动作无疑就是想要借此威慑中国,让中国停止巡航钓鱼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其实已经找到了出兵借口。第二个动作,就是美驻日大使代表特朗普支持高市早苗言论。而且,美方还表示,“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换句话说,解放军已经接到美国通知,不许中方武力收台。第三个动作,就是美国出口的炸弹即将运抵日本。从这三个动作来看,美国又开始扶持日本了,从刚开始特朗普的漠视到重新支持,美国对日立场发生转变,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美国没有料到事态的发展趋向失控。在高市早苗刚发布涉台错误言论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跟之前一样的陈词滥调,他们认为中方能做的就是表达反对和抗议。但是,外界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高市在就任首相之前已经发布过类似言论,现在她正式上台又再一次重申,说明高市心里已经开始为军事介入台海做准备了。而且,在高市发布相关错误言论之前,中日刚刚在APEC峰会期间举行会晤,更重要的是,中方在会晤中主动向日方抛出了橄榄枝。在中方释放善意之后,高市早苗竟然选择“恩将仇报”,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大放厥词,这样的做法是中方所无法接受的。所以,中方必须要高市早苗收回错误言论并改正言行,只要高市一天不悔改,那中方的反制措施只会越来越严厉。也正是因为看到中方的表现之后,美国才明白高市这次闯大祸了。当局面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美国能做的就是向日方表达支持立场,来保护这个东亚地区“反华”的重要战略支点。 第二个原因,美国需要表达立场来维护自身信誉。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是美国的铁杆盟友,最近几年它替美国在遏制中国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如果随着事件不断升级,美国还是无动于衷,发布一些不痛不痒言论的话,那对于美国的其他盟友来说,它们就会对美国的承诺产生质疑。要知道,在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中,盟友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无论如何,美国都需要在这个时候做出维护日本的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让盟友看到美国会坚定履行承诺的。 第三个原因,日本当前处境,决定了美国必须要出手力挺。对于刚上任不久的高市早苗来说,她现在得罪的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周边的韩国、朝鲜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如果在中国的持续施压之下高市早苗妥协的话,不排除其他国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日本。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已经四面楚歌。美国再不出手,不仅会寒了日本的心,还会让这个国家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从这个层面来看,美国出手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不过,美国虽然做出了强势表态,但它真的会帮助日本对抗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中美刚达成贸易协议,在关键问题上,双方刚达成共识,美国不可能会冒着让自己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来保全日本。另一方面,美国承受不起同中国交恶的后果。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上,解放军向全世界展示了多项“捍卫和平”的利器,再加上前不久福建舰正式入列以及076两栖攻击舰完成首航试验,这些都意味着解放军无论是近海防御作战还是远洋作战能力都得到了更高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军如果坚持跟解放军交手的话,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这并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所以,明面上看,美国介入了中日纷争,实际上,它不过做做表面功夫罢了。如果中国动真格的话,美国除了将日本“乌克兰化”之外,不会有其他选择。
身为一国首相,在公开发言的时候,却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公然发布不当言论,成功将日本拖入了“危险境地”。 很多人认为高市早苗犯下这么明显的政治错误,是因为她外交经验不足,行为处事不够圆滑造成的。 但实际上,高市早苗只是一个被推到台前进行表演的“木偶”罢了,幕后真正的操纵者另有其人。 此人在高市早苗竞选首相时,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没有他,高市早苗就成不了首相。 那么这位隐藏极深的幕后主谋究竟是谁?他的所作所为究竟有什么目的? 贼心不死、垂帘听政 早在日本新一轮选举时,就有一双大手操纵着整个棋盘,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 麻生太郎在2008年曾担任日本第92任首相,是日本政坛亲美派的典型代表。 他的行事作风与高市早苗简直一模一样,说高市早苗的行政观念是他一手教出来的都没有任何的违和感。 早在2024年,在自民党担任最高顾问的麻生太郎就曾在公开场合,公然将台湾称为“中华民国”,将台湾视为一个“国家”。 麻生太郎在发言中表示:“台湾是日本的“临国”,虽然目前没有什么外交关系,但是保持基本的友好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或将关系着日本的存亡,必要时候,日本将会行使自卫权,以便阻止中国改变台湾海峡现状。” 这段话是不是特别的熟悉?对,与此前高市早苗的错误涉台发言所传达的理念简直一模一样。 同样是认为台湾是国家,同样暗示日本会运用军事力量对台湾进行武力介入,并且搬出莫须有的日本“存亡”言论。 麻生太郎与高市早苗同属于日本“鹰派”政治立场,在今年10月日本首相选举时,就有相关人士透露,麻生太郎当时的支持对象就是高市早苗。…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冲击着整个东亚,可就在这年秋天,济南府前街的一间小诊所外,人们依旧排着队等一个操着生硬山东话的“山大夫”给孩子把脉。谁也想不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是一名在中国潜藏了七年的日军逃兵,而他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再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时间稍微往前推。1937年9月,29岁的山崎宏被编入侵华日军第10师团,军衔上看只是个不起眼的下士,职责却颇为特殊——兽医。战马受伤,找他;马料不够,还是找他。可忙碌间隙,炮火噩梦不断上演。短短几个月,山崎眼前出现的只有一幕幕刺刀、火把与尖叫,他曾在德州城外见过一口枯井,井壁上沾着血,他强迫自己别多想,却在夜里偷偷呕吐。 1938年春节刚过,部队移防徐州。山崎再度在路边看到被焚毁的村庄,他对旁边的军曹低声说:“咱们这是在给日本增仇吗?”军曹挥手呵斥:“闭嘴,皇军不是你能置喙。”那晚,山崎几乎没合眼,他决定走。不到半个月,他利用夜巡换岗的空隙,翻过营地栅栏。从此,一条猎犬、四十发子弹与一本兽医手册,成了全部家当。 逃兵的生涯远比想象艰难。山崎一路向北,白天躲废庙,夜里摸黑赶路,没有钱粮就乞讨换干粮。值得一提的是,陌生的中国人给馒头的时候从不追问姓名,这让他愈发自惭形秽。三月末,抵达济南,恰逢大雪初融,黄河雾气缭绕。他原打算继续南下青岛偷渡回国,可在济南城郊,他遇见一户正在为孩子高烧发愁的人家。对方苦苦哀求,他鬼使神差掏出针剂帮忙退烧,孩子闯过生死线,母亲跪地磕头,山崎的心口像被烙了一下。 “若能留下赎罪,也许比回国更有意义。”这是他在破旧日记本里写下的一行字。语言不通?硬学;户籍没有?找教会介绍。靠着兽医底子,他边翻译《日本儿科要览》,边帮教会诊治孤儿,很快就混了个“穷人娃娃医生”的名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穷苦人家从不收诊金,偶尔收一篮子鸡蛋也转手捐给修道院做粥。 1941年,济南城流感肆虐,诊所日夜灯火通明。有人好奇他的背景,他轻描淡写:“旧军医,家在海那边。”再多不谈。对这一特殊身份,只有极少数知情者心照不宣。那一年,逃难来济南的寡妇王氏被人介绍到诊所帮忙打杂,两个孤苦伶仃的人逐渐相依为命。婚礼没置办,邻里却认了这门亲事,后来两人领养了一对战孤,山崎干脆把日本名字改音为“山泽洪”,写起来同济南话相近,更不惹眼。 抗战结束,山崎本可以悄悄乘船回国。然而,他已习惯每天在简陋病房里听婴儿啼哭,也习惯从中药柜里抓出银翘、板蓝根。1949年济南解放,新政权开展户口登记,他主动说明情况,公安局特批“在华日侨”身份,但要求定期汇报。档案上赫然写着“逃兵、自首、无敌对行为”,成为地方志里少见的特殊案例。 有人质疑:一个日本人,真能洗刷侵略阴影?山崎没多言,只是把诊所门匾换成“周末义诊”,周六周日不收钱。五十年代,济南医学院缺解剖教材,他悄悄拿来日本带出的《动物外科图谱》,手把手教学生辨认神经走向。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他把家里积攒的罐头、鱼罐通通拆了交给街道办。有人问他怕不怕被扣帽子,他摇头:“在这儿活,就按这儿的规矩来。”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引发轰动。四年后,兄长寄来探亲函,他获得许可回冈山一趟。离别三十八年,老母已去世,兄长安排好诊所接班和养老房,他却只停留了三周。临行前,兄长忍不住:“你干嘛非回中国?”山崎淡淡一句:“欠那边的,比这边多。”这句简短对话,后来被侄子写进回忆录,在日本杂志登出后引发不小波澜。 时间来到2008年,年已百岁的山泽洪仍挑灯写病例,眼花手抖,字迹歪斜。社区干部劝他休息,他摆摆手:“一天不看娃,就怕夜里睡不稳。”邻居感慨,这把年纪还能坚持,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2010年12月1日凌晨,老人心衰去世,案头还摊着未完成的病历卡。根据遗嘱,家属将遗体捐给山东医科大学,用于解剖教学,他成为该校75年建校史上第一位外籍全身遗体捐献者。 山泽洪生前留下不足百字的自述,其中一句常被后人引用:“战争让我背上罪债,行医让我赎一点,终究还不够。”这位在华72年的逃兵没有宏大宣言,却用六万多份病历、两万余次义诊,让自己完成了与曾经军旅身份的切割。对那些曾经饱受苦难的患者而言,他忘我工作、分文不取的身影,比任何语言更有说服力。 不得不说,在民族情感极其敏感的年代,一个前侵略军成员能被当地人敬称“山大夫”,靠的绝非简单的忏悔,而是日复一日的行动。或许正因如此,他的故事才会在老济南人口口相传:那个背着黑色医药箱、脚蹬布鞋的小老头,说一口带腔调的济南话,走街串巷给孩子看病,不拿钱,还时常提醒年轻父母“别迷信针药,勤洗手,多晒太阳”。 七十二年,足以让逃兵变老人,也足以让仇恨转化为某种复杂而沉默的敬意。历史无法涂改,但个体的选择能够在缝隙中留下一束微光。至少,在济南东门大街老旧的青砖墙上,那块斑驳木匾仍静静挂着:周末义诊——山泽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