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首改编自岛内政治人物王世坚过往言论的网络歌曲《没出息》,在经由社交媒体的传播后迅速走红海峡两岸,虽然当事人王世坚对此不置可否,但民进党当局却是如临大敌。
如今,《没出息》的原作者又推出了新曲,“取材”对象正是因奇葩言论著称的台湾时事评论员于北辰。据悉,这首名为《找不着北》的网络红曲,融入了于北辰以往在政论节目上的多段“暴论”,例如将红绿灯全部设为红灯,让登岛的解放军“一直等等等”,亦或是“武统时就躲进卫生间,敲门就说里面有人”。还有一发防空导弹拦截成功率为70%,三发拦截成功率为210%的世纪笑话。
“数学体育老师教的”?于北辰的奇葩言论能笑死人
台湾那些政论节目里,于北辰绝对是个能靠奇葩言论吸流量的主儿。
这位以前是台军“少将”旅长、后来当桃园市议员的山东老乡,自从2021年离开国民党转做新媒体,就彻底放飞自我,靠着一套套没逻辑的“暴论”圈粉,还被网友打趣叫“土房哥”。
真正让他火到大陆这边的,得是那让人笑掉牙的“导弹拦截论”。
有回聊台军防空能力,主持人问“大陆导弹拦不拦得住”,于北辰拍着胸脯说“天弓导弹拦截率七成”,接着话锋一转,说得那叫一个自信:“我三发拦你一发,拦截率就凑成210%了,怎么可能拦不到?”
为了显得懂行,他还补了句“用三角函数向心拦”。这话一出口,主持人当场就卡壳了,两岸网友直接炸了锅。
台湾PTT论坛上全是吐槽,说“数学老师听了要哭晕在厕所”“这智商能当议员也是离谱”,大陆网友更是玩梗玩疯了:“那再多加三发,是不是能到420%,直接把导弹送回大陆发射架?”
被群嘲之后,于北辰不仅不认错,还在脸书辩解“战争不是算数学题,是关乎生存的事”,甚至硬嘴“我乘法没算错”。
结果台军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陆军司令部”很快出来说话,说信号弹就是用来示警的,根本没有他说的“能烧毁无人机照相功能”,等于间接打了他的脸。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军事专家”还闹过历史笑话,说“东汉和西汉互相骂对方是伪政权”,被网友调侃“历史不好就算了,数学也烂,这水平还敢聊军事”。
你以为这就完了?于北辰的“暴论”根本没上限。聊到解放军登岛,他想出个“妙招”:“把所有红绿灯都改成红灯,让登岛的解放军一直等,耗都耗死他们”;说到自己要是遇到武统,又改口说“我就躲进卫生间,有人敲门就说里面有人”;最绝的是他的“避战高招”——“真要抓我,我就把名字改成于辰,让解放军找不着北”。
就连解放军会不会迷路这种问题,他都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谷歌导航用不了,解放军到了台湾肯定迷路”,这话连国民党议员游淑慧都听不下去了,直言“他这是把观众当傻子耍”。
更早之前,他还瞎掰“大陆人都住土房子”“大陆航母启动要烧48小时开水”,每句话都离谱到没边。
更讽刺的是,这位靠“嘴炮”博眼球的“名嘴”,还因为乱说话吃了官司。台空军前副司令张延廷分析“台海冲突台军撑不过4天”,于北辰在节目里暗戳戳骂人家是“台奸、败类”,结果被法院判赔20万元新台币,理由是“用词太侮辱人,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围”。
可就算输了官司,于北辰也没收敛,反而更频繁地往政论节目上凑,简直是越骂越红,把争议当成了流量密码。
神曲《找不着北》刷屏:两岸网友一起吐槽的快乐
于北辰攒了这么多离谱言论,自然成了民间创作的“好素材”。之前大陆歌手王搏改编王世坚言论的《没出息》,在两岸火得一塌糊涂,连国台办发言人都引用过歌词。
这次王搏直接盯上了于北辰,推出新曲《找不着北》,把他的那些“名场面”全唱进了歌里。
这首歌刚一上线,就被“刺绿酸水”那种粉丝好几万的账号转发,不管是大陆的抖音、微博,还是台湾的社交论坛,一下子就刷了屏。
歌曲里把于北辰的“金句”挨个盘点,“一旦要抓我,我就改名于辰,让你们找不着北”成了核心歌词,反复循环,“红绿灯全设红灯”“躲进卫生间说有人”这些离谱言论也被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段落,配上轻快的旋律,听着就可乐,越听越上头。
有网友评论:“听完脑子里全是‘210%’‘三角函数’,比《没出息》还洗脑”;还有台湾网友开玩笑说:“民进党不如把这首歌当备战手册,于议员的招儿也太‘实用’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两岸网友第一次靠这种方式找到共鸣了。之前《没出息》走红的时候,王世坚在街头都被民众起哄着要唱两句,民进党当局却吓得不行,生怕这种民间嘲讽戳破他们的谎言。
而《找不着北》传播得更猛,不仅年轻人喜欢转发,就连一些台湾媒体都专门做了报道,标题直接点出“这首歌嘲讽绿营‘找不着北’”。
有意思的是,于北辰本人对这首歌的反应特别耐人寻味。既没像之前辩解“导弹论”那样跳出来反驳,也没像王世坚那样不置可否,反而悄悄减少了在政论节目上的露脸次数。
有台媒爆料,他的团队私下找平台想下架相关视频,结果被网友怼了回去:“既然敢说那些离谱话,就别怕人家唱出来,现在知道害臊了?”
反观两岸网友,倒是越传越欢,有人把歌曲和于北辰的节目片段剪成对比视频,有人用歌词做了表情包,硬生生把一场荒诞的“政治秀”,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吐槽大会”。
这种民间创作能火遍两岸,说到底是因为同文同种的默契。不管是《没出息》里的“慌慌张张、连滚带爬”,还是《找不着北》里的“改名避战”,都是用大家都懂的幽默,戳破了那些可笑的谎言。
就像有网友说的:“跟这些人讲道理没用,一首歌就把他们的荒唐之处说透了,比讲一万句大道理都管用”。这种不用刻意引导的自发传播,反而成了两岸民间沟通的一种特殊方式。
玩笑背后不简单:民心从来骗不了人
《找不着北》看着是首搞笑的网络歌曲,可往深了想,背后藏着的是两岸民众对荒诞政治的反感,更透着民心所向的道理。
就像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之前借用《没出息》歌词点评台湾芯片产业时说的,本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优势产业,愣是被民进党搞成了“慌慌张张、连滚带爬”;于北辰的“暴论”之所以被全网嘲讽,本质上也是因为大家都看透了,这些话根本是自欺欺人。
于北辰的荒诞言论能有市场,说到底是民进党当局故意营造的“信息闭环”在作祟。
为了推行“媚美抗陆”的政策,民进党需要一些看似能“提振士气”的话来麻痹民众,哪怕这些话连基本常识都站不住脚。
可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台军退役军官直接怒斥于北辰“信口开河,太离谱了,丢台军的脸”,国民党民代徐巧芯也直言“不能让全世界都觉得台军将领都是这个水平,太丢人了”。
就连于北辰自己,都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心虚——他一边喊着“同岛一命,共同抗陆”,一边又想着“躲进卫生间”“改名避战”,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戳破了“抗陆”说辞的虚伪。
大陆这边也没惯着这些故意挑事的“名嘴”。2024年5月,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记者会上明确把于北辰列入惩戒名单,说他和其他4名“名嘴”“蓄意编造虚假信息,挑动两岸敌意对立”,依法对他和他的家属实施惩戒。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实打实的行动,也让更多人看清了这些“名嘴”的真面目——他们根本不在乎两岸关系,只是把政治当成捞流量、赚好处的工具。
两首神曲的走红,其实悄悄搭建起了两岸民间的“舆论共鸣区”。没有官方引导,全靠网友自发创作、自发传播,却能让两岸民众在同一个笑点上达成共识——笑的是于北辰的荒诞,更是民进党当局的自欺欺人。
就像有台湾网友说的:“以前看政论节目,气得晚上睡不着觉,现在听《找不着北》,笑着笑着就想通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能撑多久呢?”这种发自内心的共鸣,远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因为它来自最真实的民意感知。
当日本首位女首相的新鲜感遭遇48%民众支持涉台动武的惊人数据,一场民调泡沫包裹的政治狂欢正在东亚引发连锁震荡。 高市早苗上台即抛出涉台危险言论,甚至图谋松动无核三原则,看似高位的支持率背后,是经济停滞下的民意偏移与右翼势力的扩军野心。 中日磋商陷入僵局,地区安全格局岌岌可危,80 年前的历史阴影是否会再度笼罩? 日本政治的短期狂欢与深层焦虑 日本政坛从不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戏码,高市早苗作为宪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一上台便掀起了舆论热潮。 2025年11月的民调数据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分裂:共同社与《朝日新闻》的权威调查显示其支持率稳定在 69%-71%区间。 而日本新闻网此前公布的82%高支持率则被证实是样本量有限导致的误读,这种数据差异的背后,是日本民众复杂的心态投射。 对女首相打破传统政治格局的新鲜感,叠加对高物价、民生压力的迫切改善诉求,共同催生了这场短暂的支持率狂欢。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调中48%的民众支持武力干涉台海的危险倾向,这并非偶然,而是经济长期停滞下,部分民众将不满情绪转向外部的典型表现。 在生活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强硬的外交姿态往往能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这种理性让位于情绪的民意偏移,为右翼政客的冒险政策提供了土壤。 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日本政局高开低走的定律从未失效,当年安倍内阁初期超 70%的支持率仅维持一年便迅速滑落。 如今高市内阁同样面临隐忧,64.7%的民众对其解决政治与金钱问题的意愿表示质疑,缺乏实际政绩支撑的高支持率,犹如易碎的泡沫,随时可能被现实落差击碎。…
前言 中日之间这场外交风波越闹越大,外界看得清楚:导火索是日本自己点着的。可在这种时候,却有人跳出来劝中国“别把火烧大”。 误以为中国“放不下历史”,实际上是日本政坛有人故意挑事 先把来龙去脉放清楚。这次局势骤然紧绷,原因不复杂。高市早苗作为日本首相,公开在台湾问题上发声,而且语气强硬,内容越线,还带着明显的挑衅。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没有模糊地带,高市这样讲话不会被当开玩笑,自然引来中方严正回应。 但黄循财却在公开场合说,希望双方“别再被历史问题困住”。这话乍听像是劝解,可实际含义却很明确:日本已经放下了,中国是不是还纠结着? 这种理解和现实完全对不上。中日建交五十多年,中国对日政策一直是务实路线。经济合作照走,沟通不断线,各种交流活动也没停过。中国从来没有让历史情绪主导外交,也没有把过去的账放在谈判桌上。 真正无法向前走的,一直是日本内部那些沉迷右翼叙事的政治人物。高市早苗算是里面最激进的一批。她的公开言论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明确表达态度,还带着挑衅意味。这种行为并不是某种历史阴影,而是主动制造风险。 所以矛盾的源头根本不是所谓“双方心理障碍”,而是日本有人想在敏感议题上玩火。误判根源,自然就不可能找到正确解法。 日本没有任何降温动作,却有人劝中国“别太较真” 黄循财第二个判断同样偏离事实。他认为日本已经在试着降温,也希望中国也能给点空间,让这场争议尽快收住。 但现实情况呢?从高市早苗发表错误言论到现在,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实质的修正动作。没有道歉,没有澄清,也没有收回。甚至连一句“措辞不当”都没给。 日方派了亚洲大洋洲局局长来华沟通,但沟通的效果非常有限:既没有正面回应中国的要求,也没有提出能减少紧张氛围的办法。反倒提出希望中国撤回反制措施。这种态度和“降温”完全扯不上边。更多像是虛应一下,顺便看看中国能不能退一步。 中国外交部随后把话说得更清楚: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日本是否愿意把错误言论收回。如果做不到,那中方接下来只能按原则继续行动。这不是中国强硬,而是本来就应该如此。因为问题不是中国挑起的,而是日本公然越线。 中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只会让日本国内右翼觉得这种路线可行,以后还会继续升级挑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劝中国“高抬贵手”,其实等于绕开问题本身,把焦点从“日本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转到“中国应该怎么反应”。逻辑完全走偏,自然解决不了问题。 把矛盾硬往中美竞争上扯,只会让问题更糟…
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上台后,很快就重启全球关税战,先对中国商品加到更高水平。印度这边从去年11月选举结果出来,就开始琢磨怎么从中捞好处。官员们算盘打得响,认为美国企业受不了中国货贵了,肯定得找新地方建厂或下单,印度劳动力便宜、市场大、政策还推“印度制造”,正好接盘。 2月莫迪飞华盛顿见特朗普,俩人签了联合声明,印度主动降了部分美国货关税,还多买液化天然气和国防装备,摆明示好。印度团队觉得这些动作能让美国把印度当可靠伙伴,一旦中美彻底撕破脸,电子、纺织、制药订单就往印度跑。苹果、三星、富士康这些大厂已经在印度扩产,招聘本地工人好几万。 上半年数据看着不错,对美纺织和药品出口涨了点,企业开工率也上去了。商会报告说,如果中美摩擦大,印度能吸五百亿到六百亿美元外资转移。莫迪在议会讲,这能带一大波就业,双边贸易目标直接瞄准五千亿美元。很多人当时真觉得机会来了,工厂加班加点备货,等着订单爆棚。 印度成本低,过去中美贸易战时就捡过便宜,联合国报告把印度排受益前列。2025年特朗普对中国电子机械加25%,印度企业马上接到美国买家询价。钦奈那边工厂扩建快,本地供应链慢慢搭起来。出口统计显示某些品类销量明显抬升,企业老板们开会都说“中国+1”战略终于轮到印度了。 谈判桌上印度反复强调自己在印太的角色,承诺多买美国能源分散风险。特朗普嘴上说印度关税高,但前期没急着动手。印度评估,短期内绝对能分羹,制造业基础能借机厚实。8月前,企业还挺乐呵,备货多,工人加班,美国公司实地考察园区多。 特朗普关税从来不挑人,中国打完轮到别人。8月6日先加25%,理由是印度买俄罗斯油,21天后又签命令再加25%,8月27日生效,总税率冲到50%。这下纺织、宝石、海鲜、服装全中招,每月对美出口从八十亿美金掉到五十亿左右。9月整体下滑两成,前几个月累计近四成。 工厂订单说没就没,开工率剩七成,北方邦失业多几万,制药厂库存堆两百亿。企业老板傻眼,外资项目直接暂停。经济学家直说,光盯着外部矛盾机会,忽略自己供应链短板,早晚吃亏。印度本来想捡中美摩擦的漏,结果自己先挨重锤。 关税落地后,印度对美出口连续下滑,10月贸易逆差创纪录四百多亿美金。金进口猛涨也推高逆差,但美国市场丢份额最疼。纺织宝石这些劳动密集行业最惨,越南孟加拉抢走不少订单。企业信心掉到底,投资人犹豫,供应链“中国+1”直接卡壳。 印度赶紧转方向,和欧盟推自贸协定草案,从中国多买电子元件涨15%。俄罗斯油进口降了,特朗普11月说印度基本停了,暗示可能访印。双方谈判重启,农业品豁免两百多种,能源进口从美国多买,逆差缩小点。10月对美出口回升到六十三亿,勉强稳住。 到现在贸易协议第一阶段快谈成,关税可能降到20%左右。印度从美国石油买得多,增长66%,算回应关切。农产品豁免帮了忙,整体增长还保持全球最快,预计2027年6.5%。但制造业占比低,基础设施虽投了不少,工人技能跟不上,企业说匹配难。 特朗普这波操作全球都乱,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全中招,转向其他市场间接挤印度。印度出口结构单一,高端弱,短期捡点小便宜,中期下滑明显。专家说贸易战初期就这样,更多关税可能还来。印度得抓紧改革,审批快点,培训跟上,不然光靠盼别人打架,富贵真成空。 莫迪策略还是自力更生,减少外部依赖。谈判桌上特朗普说挺近了,莫迪团队乐观年底前有结果。出口10月环比涨,11月数据还没全出,但不确定性大。印度韧性强,没崩盘,但预期那泼天富贵,起码2025年没影。长远看,得靠自己产业链完整,不是赌中美谁下手重。 这场关税仗打到现在,印度初期兴奋,中期挨打,后期勉强喘气。特朗普保护主义全球通吃,印度算盘打得精,可现实总骨感。11月谈判关键,降税幅度决定明年走势。企业已经学乖,多市场布局,不能把鸡蛋全放美国篮子。印度经济底子厚,6%的增长扛得住,但制造业梦,还得一步步来。
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动作越来越出格,各种挑衅言论和军事部署接连不断,看得人心里发紧。 就在这时,澳大利亚一家智库抛出了一个重磅提醒:要是日本敢武力介入台海,朝鲜肯定会参战。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日激进与朝应对 这个判断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一份几十年的老条约在撑腰。 1961年,中国和朝鲜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到现在还实实在在生效着,而且条款写得明明白白,没有任何模糊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条款没有地理限制,也就是说无论在哪发生冲突,这个承诺都算数。 2021年,这份条约自动续约成功,有效期将一直持续到2041年。 中国外交部当时还特别提到,它对维护东北亚稳定很重要。 根据条约第七条,只要双方没商量好要改或者废除,它就会一直有效。 正是有这个坚实的条约背景在那,日本最近的军事动向才格外引人警觉,甚至可以说透着危险。 尤其是新首相高市早苗最近的激烈言论,直接给东亚局势添了把火。 她居然在国会公开宣称,台湾出事或将让日本面临生存威胁。 要知道,这种极其敏感的话,以往的日本领导人都会刻意回避。 不光是嘴上说说,日本的实际行动更让人担忧。…
中方正式对日反击,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三条财路被断,日本会出兵吗?高市早苗玩完了吗? 由于高市内阁的反复横跳,中日之间的外交风波已经升级为经贸反制,根据11月19号的消息,中国换上了新打法,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值得注意,中方并没有细分暂停进口的具体种类,也没有明确解禁时间,可以猜测,这次中方应该是对所有日本水产品按下了暂停键。 随着中方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叠加此前中国游客退订50万张赴日机票、教育交流受限等措施,日本水产、旅游、教育三条财路被直接切断。 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不仅发表涉台挑衅言论,还考虑修改“无核三原则”,拟允许携带核武器的盟国舰艇停靠日本港口。不只如此,日本自卫队还狂言要打击我国福建舰。 这些言论听起来更像是色厉内荏的政治表演,从法律约束、经济依赖和军事现实来看,这种叫嚣注定只会沦为国际笑谈。 先看中方这轮反制的精准度有多高。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的禁令没有细分水产品种类,也未明确解禁时间,这意味着所有日本水产都被挡在了中国市场门外。 对日本渔业来说,这绝非普通的贸易摩擦。 中国曾占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0%以上,2024年受此前政策影响,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已骤降至0.77亿元,同比暴跌96%,这次全面禁令直接让其恢复出口的希望彻底破灭。 北海道作为日本渔业核心产区,扇贝、海参等品类对华依赖度极高,当地渔业合作社的数据显示,仅钏路市就有300多家水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计失业率将上升3个百分点。 更致命的是产业链传导效应,从捕捞、加工到冷链运输,整个渔业生态系统都将因中国市场的缺失而陷入瘫痪,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损失",而是关乎数十万人生计的产业危机。 再看旅游业这条被切断的财路。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此前发布的赴日安全提醒,直接引发了日本旅游业的"退订潮",约50万张赴日机票被取消,酒店预订量下降60%以上。 这对高度依赖中国游客的日本旅游业来说堪称灭顶之灾——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游客占日本国际游客总量的34%,消费额更是高达1.4万亿日元,撑起了北海道滑雪酒店、大阪药妆店和东京商圈的半壁江山。 日本观光厅紧急召开的对策会议上,旅游业者联名要求政府拿出救市方案,但面对中国游客这个"最大金主"的流失,任何补救措施都显得杯水车薪。 更长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已经深刻影响了日本旅游产业布局,从免税店的支付方式到景区的中文服务,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如今都面临回报无望的困境。 教育业这条财路的断裂同样触目惊心。中国留学生长期占据日本外国留学生总数的30%以上,2023年数据显示这一群体已达11.2万人,每人年均消费240万日元,仅学费一项就为日本高校输血2600亿日元。…
2025年的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涉台问题上的挑衅言论直接就掀起来了国际社会上的一场暴风雨。 但是在大家看来,这本来就是一场毫无国际支持的闹剧,毕竟连他们的盟友美国都选择了沉默。 不过令人感到震惊的就是,这件事儿竟然引来了印度媒体的热捧。 难不成印度这个时候还是分不清国际局势,随便站队吗? 《欧亚时报》公然为高市早苗站台,抛出“中国必须尊重日本军事实力”的荒谬论调,摆出一副“教中国做事”的姿态,将自身的战略短视与对华敌意暴露无遗。 这场闹剧的起点,是高市早苗对中国内政的粗暴践踏。 她在日本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一言论不仅违背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确立的一个中国原则,更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的狂妄并非孤例,而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追随美国、推动军事扩张的缩影。 从安倍晋三时期炒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到如今高市突破历代内阁立场,日本政界正一步步架空和平宪法,试图重走军事扩张老路。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高市早苗这一明显破坏地区和平的言论,印度媒体不仅没有半句批评,反而倒打一耙,对中国指手画脚。 《欧亚时报》在报道中刻意回避中日实力的真实差距,反而大谈“日本绝非易与之辈”。 甚至列出所谓“理由”为日本张目:一会儿强调《美日防卫条约》能拉美国下水,一会儿吹嘘日本拥有F—35战斗机、“战斧”巡航导弹等先进装备,还荒唐地将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包装成“战斗意识强”的优势。 这种话说出来他们那边都不觉得有点儿搞笑吗,但是说实话,这本质上是印度“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逻辑的极端体现。 他们为了牵制中国,不惜为日本的危险言行站台,哪怕这会让亚太地区陷入冲突风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