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前腳剛收下我們送去救命的物資,後腳就拉著美國在咱們家門口搞軍演

前脚刚收下我们送去救命的大米和帐篷,后脚就拉着美国在咱们家门口搞军演。
这事儿,真是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菲律宾那边被台风和洪水搞得一团糟,一百多万人没吃没喝,转头就找我们帮忙。我们怎么做的?

2013年的“海燕”和2021年的“雷伊”两次强台风,都给菲律宾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而中国的救援物资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刻抵达。

2013年“海燕”横扫菲律宾时,莱特省、东萨马省几乎被夷为平地,4000多人遇难,1600多人失踪,百万民众连基本的吃住都成了问题。

中国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就启动了援助,先送去200万美元紧急现汇,紧接着送了1000吨大米赶往灾区。要知道当时当地粮库全被洪水冲毁,这些大米直接救了无数饥民的命。更贴心的是物资细节,上千顶帐篷每顶都配了备用扣子和修补材料,上万条毛毯精准送到缺衣少食的灾民手中,生怕风雨再添新愁。

但中国的援助不止于“输血”,应急医疗队带着药品火速赶赴,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队扛着设备深入重灾区,连“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都远道而来,在海上为上千名伤员做了手术,那些在废墟中受伤的民众,就是靠这些医疗支援捡回一条命。

到了2021年“雷伊”台风肆虐时,宿务、莱特这些曾遭“海燕”重创的地区再遭打击,断水断电的民众在废墟上焦急等待救援。中国驻菲使馆这次更迅速,48小时内就敲定援助方案,除了百万美元现汇,还送去2万个定制的食品包,每个包里都装着大米、罐头和方便面——全是能快速充饥、方便储存的必需品,精准对接了灾区“缺吃少喝”的痛点。

这些物资通过菲方的分发网络,一路送到了 Negros 东西部、保和省等重灾地区,有灾民拿到印着“中国援助”的食品包时,当场拆开泡面用雨水煮着吃,说这是灾后第一顿热饭。

两次台风救援里,中国的援助从来不带政治附加条件,哪怕“海燕”发生时中菲因南海问题关系正僵,中方还是不计嫌隙地倾力相助;“雷伊”期间全球还受疫情影响,中国依然优先调配灾区急需的物资。

但缓过劲来的菲律宾是怎么做的呢,和美密集军演,而根子就在菲律宾的 “安全焦虑” 和对美国的依赖。菲律宾军力本就薄弱,南海又常年有争议,它自己心里清楚,没美国撑腰根本扛不住。

这些年美国把菲律宾当遏制中国的前哨,2023年就把EDCA军事基地扩到9个,其中3个在吕宋岛北部,离台湾不到400公里,还有一个扼守南海南部出口。

去年的“肩并肩2024”军演更是搞到空前规模,1.6万名士兵参演,美军就占了1.1万,法国、澳大利亚也凑过来,演习区域直接划在巴拉望省附近的南海海域,连反登陆、击沉演习这种针对性科目都摆上台面,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更是第一次加入,摆明了就是冲着南海来的。

到了今年11月,美菲干脆成立了“菲律宾特遣队”,60个军人配着一星将军指挥,专门盯着斯卡伯勒浅滩这些争议点,还帮菲律宾军队换美制反舰导弹,就是要把菲军绑进美国的作战体系里。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把“救灾”和“安全”拆成了两码事,算得门儿清。中国给的援助是“低政治议题”,救的是民生,能直接拉选票、稳民心,菲律宾自然照单全收,还特意让官方新闻社公布援助细节,显得双方关系缓和。

但军演是“高政治议题”,关系到它的“主权声索”和地区地位。小马科斯政府心里明白,靠中国能解决吃饭问题,可在南海争地盘还得靠美国的军事背书。就像2025年8月中菲海警船在斯卡伯勒浅滩发生摩擦,菲律宾过了3小时才联系上美国,这让他们更急着建特遣队搞实时协同,生怕真出事时美国跟不上。

美国这边也在使劲撺掇,毕竟菲律宾是它在南海的“桥头堡”。美军不光帮菲律宾搞军演,还玩“人道主义伪装”,特遣队的任务里特意加了“灾难响应”,其实是想借着给仁爱礁送补给的名义搞军事护航,用侦察机盯梢、电子战干扰那套帮菲律宾撑场面。

菲律宾正好顺水推舟,既拿了美国的安全承诺,又不用彻底得罪中国——毕竟它的香蕉、椰子还得靠中国市场,法国的奢侈品、德国的汽车都盯着东南亚,真把关系搞僵,受损的是自己的经济。

中国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援助时特意避开政治化解读,靠官方加民间的网络把物资送到位,既尽了人道主义责任,也留了转圜余地。

但要说菲律宾能一直这么两头讨好,也不现实。美菲军演越密集,越容易被绑上美国的战车,万一南海真出事,美国未必会真替它出头,毕竟五角大楼对“共同防御条约”的表态一直模棱两可,只说“保护自身利益”,没承诺替菲律宾打仗。

到时候,可能才真会明白,救命的大米和帐篷,比虚张声势的军演靠谱多了。#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給高市早苗撐腰?特朗普口出狂言:美國導彈很多,中國也不想起沖突

特朗普炫耀导弹数量,妄言中国“不敢与美冲突”。此等把戏,是在给高市早苗撑腰?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舞台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就在日前,特朗普再次抛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他大肆吹嘘美军的强大,并警告说,“跟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唯一方式,就是靠实力。” 【特朗普妄言中国“不敢与美冲突”】 吹得一时上了头,他更是宣称:“中国确实拥有可观的导弹武库,但我们的导弹储备同样不容小觑。他们并不希望与我们发生直接冲突。” 先不说中美这样的超级大国,是否真的会因为导弹数量的问题而陷入直接冲突,单单就这番“导弹论”来说,就让人忍俊不禁。试想,真要打起来,仅仅比拼导弹数量能解决问题吗? 美国智库CSIS曾经做过二十多次模拟推演,得出的结论是:若与中国大陆开战,美军将在三周内耗尽5000余枚远程导弹。三周之后,美国会有怎样的对策?显然,导弹数量并不是评判中美关系的唯一标准。 其实,特朗普素来以口无遮拦闻名,一些“不切实际”的狂言背后,往往藏着他的小算盘。这一次,他或许不仅仅是在炫耀美军的强大,还可能是在鼓动盟友。 【高市早苗妄称日本军事介入台海】 毕竟不久前,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就因为在议会上的涉台言论,而引发了轩然大波。她声称日本可能会以所谓的“存亡危机事态”为由,军事介入台海局势。这样狂妄的言论,自然招致了中国方面的强烈抗议。外交部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击,充分显示了中方立场的坚定。 然而,高市早苗的出格言论并没有彻底收敛。虽然她在议会上又作出最新辩解,称那番话只是一个假设性回答,并不会导致日本政策的改变。但她仍然拒绝撤回相关言论。这种半硬不软的态度,恐怕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故意试探中方在面对此类挑衅时的反应。 毋庸置疑,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红线是不可触碰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也毫不留情地向日本发出质问:是否想重蹈历史覆辙? 【特朗普与高市早苗】 在这个背景下,特朗普似乎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态,为日本撑腰打气。可是,问题在于,嘴上说说容易,行动却是另外一回事。 熟悉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特朗普所谓的“靠实力与中国打交道”的说法实际上是毫无根据的夸口。 若谈实力,这几年美国已经在中美博弈中屡屡吃瘪。贸易战的挑起者虽是特朗普,但最终输家也只能是他。在中国强力反制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撤销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这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做到的成就。…

3 minutes ago

德國總理吹噓:6G不用中國的,美國的也不要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当全球都在为6G技术研发竞速时,德国喊着“数字主权”的口号推行“双重脱钩”。 据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的一场商业会议上声称,既将华为等中国供应商彻底排除在该国6G网络建设之外,又要与法国商讨摆脱对中美两国及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 他透露,德国政府内部已作出决定,只要有可能,就会更换组件,比如5G网络中的组件换成德国自主生产的产品,更声称“不会允许6G网络中出现任何来自中国的组件”。 这一表述延续了德国2024年的对华政策基调。当时德国以莫须有的所谓潜在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将逐步移除5G网络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组件,并与多家运营商达成协议,计划分两阶段执行:2026年前清除核心网络中国技术,2029年底前全面剔除来自中国厂商的通信塔、传输线路与天线设备等。 但政策落地的“滞后性”引发欧盟不满,导致德国遭到欧盟委员会内对华强硬派人士的点名批评。由于德国运营商在替换中国设备上“进展缓慢”,目前仍有近六成电信设备来自中国,华为凭借更高的性价比成为德国运营商青睐的合作伙伴。 而欧盟层面的施压还在升级。据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负责技术主权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希望把2020年关于在移动网络中停止使用“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 虽然电信基础设施的决策权归各成员国政府所有,但维尔库宁的提案,将强迫成员国遵循委员会的安全指引。若该建议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不遵守规定的成员国可能会面临侵权诉讼和经济处罚。 德国总理默茨 IC photo 为加速“去中国化”进程,德国正考虑动用公共资金为运营商“买单”。彭博社上月披露,德国政府正考虑动用公共资金,向德国电信及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补偿”,推动他们换下华为的设备。 相关金额仍在讨论之中,柏林尚未决定是采取一次性更换还是分阶段推进。单在德国替换华为设备的成本就超过2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65亿元)。部分方案设想中,政府可能动用国防或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向电信公司支付补贴。 而默茨今年早些时候高喊“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德国竞争力,推动设立的一项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特别基金,已被市场称作“财政火箭炮”。如今若再添大额支出,难免引发国内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 在对华技术“筑墙”的同时,默茨将合作的橄榄枝抛向法国。他表示,下周将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数字主权峰会上探讨“摆脱依赖”。…

11 minutes ago

荷蘭經濟大臣放話!感謝中國豁免但不後悔,要是能重來還會搶安世

荷兰政府酿出“安世之乱”,搞得全球供应链岌岌可危,烂摊子至今没有收拾干净,可到现在仍不知悔改。 当地时间11月13日,英国《卫报》形容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Karremans)是这场争议风暴中的“核心人物”,并刊登了对于他的独家专访。专访中,他声称欧盟与中国之间围绕安世半导体及其关键车规芯片供应的争端,让全球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对华依赖程度。 尽管其所在的自由民主人民党在上个月的大选中仅位列第三,但由于新政府形成可能需要一年,卡雷曼斯仍将继续担任经济事务部大臣。他此时仍不忘炒作渲染称,这场争端威胁到了全球汽车生产,“是对欧洲和西方的警钟”——提醒人们依赖单一国家提供关键技术或原材料的风险。 “外界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它就像一部经济惊悚片。”明明是荷方单方面“捅娄子”,可他却仍在“嘴硬”,宣称对酿出这场争端丝毫不感到后悔,即便事后看来,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做法。 “现在,短期内有了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话锋一转,卡雷曼斯坚称:“如果我身处同样的位置,拥有我现在所掌握的信息,我仍然会再做同样的事情(Iwouldhavedonethesamethingagain)。 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卫报》 通过《卫报》的这次专访,卡雷曼斯似乎找到了“放话管道”,不断单方面披露所谓这场争端的“始末细节”,这在争端爆发后尚属“首次”。他在专访中,回忆了自己与德国部长级人士、汽车业内人士以及美方的高级别接触。 此前,荷兰政府于9月30日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突然下令,“强行接管”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但直至10月12日才对外公开。 就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的前一天,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政府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实体清单”、持股超50%的闻泰科技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出口管制。 卡雷曼斯坚称,荷方的动作与美方9月29日将安世半导体列入“实体清单”毫无关系。“我们绝对没有受到美国人的任何施压或胁迫。”但他又说:“我们从美国人那里听到的消息是,他们即将进入政府停摆状态,他们想确保安世半导体被列入名单。” 可事实上,荷兰相关法院10月14日公开文件显示,荷兰和美国曾就“穿透规则”进行过沟通协调,美国向荷兰提出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及“调整治理结构”等要求,以免受“穿透规则”的制裁。 《卫报》还称,早在2023年,美国就通知荷兰,正考虑将闻泰科技列入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关联方名单”,外界开始担忧该公司未来向美国出口的能力。“这些限制非常严厉,因此我们必须与美中两国政府以及安世的中方股东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卡雷曼斯说。 面对《卫报》,卡雷曼斯仍在炒作渲染针对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的不实指控,并声称所谓“情报”显示——安世半导体正将其位于汉堡的部分实体运营环节转往中国。 他坚称,如果闻泰科技真的将半导体晶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会转变为完全依赖。这……对欧洲来说将非常危险。” 当被问及所谓“计划将汉堡部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的传闻时,闻泰科技方面回应,该公司正在德国推进一项投资计划,预计将创造150个新的就业岗位,其中包括100个研发岗位和50个生产岗位。…

19 minutes ago

果然不出大陸所料:美國對鄭麗文正式發邀請,大陸兩句話震動島內

前言 不得不说,台海局势现如今是逐渐变得复杂,新上任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毫无疑问成为了台海问题中最重要的人。 据悉,目前,美国已经向郑丽文发出了正式邀请,而大陆对此仅用了两句话便震动了岛内,那么大陆究竟说了什么? 意外的友好 最近这段时间,台湾海峡的风浪就没有停过,各种复杂的力量在这里交织碰撞,真是暗流涌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国民党的新任主席郑丽文,她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美国方面开始主动接触郑丽文,而大陆则向岛内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这都预示着一场多方博弈正在升级。 此前,台湾的媒体普遍猜测,美国在台协会(AIT)这次会面郑丽文,肯定是要施压,比如要求国民党增加军费,或者让他们疏远大陆,谁知道,11月12日这天,实际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美方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 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直接在国民党总部跟郑丽文会面,他明确表态说,美国不希望台海发生冲突,也不想改变现状,还希望能跟国民党好好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这番话,让不少人都觉得摸不着头脑。 美国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有人分析说,赖清德和民进党因为应对台风不力,处理两岸问题也不妥当,支持率一路走低,美国可能提前为2028年的台湾地区选举做打算,所以才开始向国民党示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郑丽文之前好几次都表达了想去大陆访问的意愿,这让美国有点紧张,他们可能想通过邀请郑丽文访问美国,来打消她去大陆的想法,外界还有声音认为,AIT此举意在“代表特朗普政府”,探查国民党底细。 总的来看,美国这次的举动,与其说是施压,不如说是“悄悄伸进了手”,想介入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他们试图通过拉拢而非直接对抗的方式,来影响台湾未来的走向。 大陆的硬话与软语 与此同时,大陆也没有闲着,在台海局势不断变化的时候,除了对“台独”分子沈伯洋立案侦查,国台办更是放出了强烈的信号,一套组合拳打得有声有色。 11月12日那天,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记者会上说了两句话,简直震动了整个岛内,他两次引用了赖清德祖籍地福建漳州平和县赖氏家庙的祖训,“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这话是明摆着提醒赖清德,别忘了自己的根,别做那些“不忠不孝”的事情。 同一天,当记者问到两岸什么时候能恢复谈判时,陈斌华回应说,“越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就越有利于台湾发展。…

30 minutes ago

偷雞不成蝕把米?高市早苗:日本有事就是美國有事,美國不認可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最近算是把“偷鸡不成蚀把米”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脚刚在国会放狠话,拿中国核心利益说事儿还威胁要动武,后脚就被美国老大泼了盆冷水,最后只能看着自家官方长官出来改口认怂。 这一连串操作看下来,真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结盟这事儿果然不能太上头。 对华放狠话的底气,全靠“抱美国大腿”? 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的表态,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她直接把矛头对准中国核心利益,明晃晃地说要考虑用武力解决相关问题。 这种言论放在国际关系里,真的挺没分寸感的。 毕竟1972年中日之间的承诺摆得明明白白,这是两国关系的底线,也是国际社会都认可的共识。 中方很快就做出了回应,明确驳斥了她的不当言论,要求日本恪守之前的约定。 本来以为话说到这份上,日本方面该收敛收敛了,没想到高市早苗压根没当回事。 她之所以这么硬气,核心原因就是觉得自己有美国撑腰。 从10月份开始,她就一直拿美日军事同盟说事儿,到处渲染美国会站在日本这边。 美国总统一访问日本,高市早苗更是上蹿下跳,那股子“跪舔”的姿态真是藏都藏不住。 本来想借着美国的势头,在对华问题上刷一波存在感,说不定还能给自己的政治履历添点“政绩”。 可她大概忘了,国际政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38 minutes ago

日相高市早苗叫囂,日本要成為擁核國家?美媒曝光:中國正在加速備戰

前言 最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表示,她不承诺将“无核三原则”写入日本的安全战略,这一言论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开始猜测日本是否会走向拥核道路。 高市的发言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对战后和平体制的深刻质疑,也可能意味着日美安全合作发生变化。 而此时,美国媒体曝出中国加速扩展核武库的消息,使得这一敏感话题更加复杂。 日本会不会真的走向核武器化? 高市早苗的“拥核”言论 在日本国会的答辩现场,高市早苗的言论直接触动了日本安全战略的核心问题。 高市表示,她在执政期间,不会承诺将“不持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的三原则写入日本的安全战略,这意味着她放松了日本在核武器问题上的长期禁令。 她的这一表态,不仅让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关于日本未来是否可能成为一个“拥核”国家的广泛讨论。 高市早苗的言论可以被视为日本保守派对战后和平体制和无核三原则的挑战。 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奉行“无核三原则”,即不持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 随着中国和朝鲜的核武器威胁日益加剧,部分日本政治人物认为,当前的防御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区域安全挑战。 尤其是在日本周边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加强核武器防御被认为是一种提升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 日本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其战后体制受限于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始终未能发展核武器。 与日本长期依赖的“美国核保护伞”相比,部分保守派政客认为,这种依赖使得日本在面对中国和朝鲜的威胁时,显得过于脆弱。…

1 hou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