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航母能够替代战列舰,就是因为它的打击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强。比如战列舰的主炮射程只有几十公里,而舰载机可对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发动袭击,而且舰载机的速度可以超过2马赫,机载武器也能轻松超过1吨。另外,航母可搭载舰载预警机,可对航母战斗群周边方圆1000公里范围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这是水面舰艇很难做到的。所以能够替代航母的,一定是打击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加革命性的武器。
目前来看,中国的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大爆发,打击能力似乎已经有了超越航母的趋势。鹰击-17、鹰击-19、鹰击-20这三款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射程都超过了1000公里,甚至有可能达到1500公里,完全达到或超过了舰载机+反舰导弹的作战半径。而如果有需要,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完全可以做得更大,直接占用四个850垂发,把射程搞到3000公里的级别,完全碾压舰载机。
而在态势感知方面,航母虽然有预警机,但目前侦察卫星对于大型海上目标,已能做到实时跟踪,复用火箭+星链卫星技术,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能力,虽然还做不到实时精确跟踪舰载机,但跟踪驱护舰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在舰队远洋海战这种模式,航母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水面舰艇了。
不过,在对陆打击方面,由于舰载机可以投掷廉价的滑翔制导炸弹,单价只有几万美元,显然比几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的高超声速导弹便宜。所以如果是对付防空能力比较弱的对手,用隐身战机突入敌方纵深,投掷滑翔制导炸弹,是更划算的打法,美国炸伊朗核设施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如果是大国之间的对决,双方都有完善的反隐身雷达网,隐身战机突防就很危险了。别说大国的防空网了,以色列空袭伊朗,非隐身战机就只敢在伊朗领空发射空射弹道导弹。而如果对手换成大国,就算是隐身战机抵近发射导弹,哪怕距离对方边境线几百公里,也是找死。
你看印巴空战就知道了,印度战机用射程300公里的“布拉莫斯”和“风暴阴影”,在自己领空发射导弹,都能被击落在距离边境线七八十公里的地方,所以如果你要攻击一个大国,你得在多远处发射导弹,你就想想吧。就算只考虑对方的岸基预警机和战斗机的威胁,恐怕也得在1000公里外,而目前舰载机能挂载的射程最远的导弹,也不超过1000公里。所以用舰载机攻击另一个大国的陆地目标,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再考虑到舰载机自身的作战半径也不超过1000公里,那么航母距离对方海岸线就不超过2000公里,自身都很危险。
实际上别说大国的近海了,美军航母就连炸胡赛武装,都险些被对方的导弹炸到。考虑到高超声速导弹未来的扩散趋势,未来即便是对中小国家执行对陆打击,航母能够起到的作用,恐怕也会越来越小。
相比于反舰作战,反潜就困难多了,哪怕是超级大国,想要发现一艘距离海岸线1000公里的核潜艇,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打击另一个大国的陆上目标,核潜艇比航母更安全、更有效。而如果是打击中小国家的陆上目标,核潜艇可以离海岸线更近,用射程更短的导弹进行攻击,降低打击成本。
所以综合来看,一旦未来高超声速武器急剧扩散,那么无论是强强对决还是以强击弱,核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都要强于航母,起码在战争前期时这样的。而在清除或削弱了对方高超声速武器后,如果要发起登陆作战,也就是我方两栖战舰必须接近对方近岸的时候,航母的作用才更加凸显。此时航母能够安全接近对方海岸线,为登陆舰队撑起防空保护伞,并以更廉价的滑翔制导炸弹和短程导弹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所以接下来,中国海军的发展重点可能是核潜艇,可能会出现一种“武库核潜艇”,它的排水量和战略核潜艇相当,但采用模块化垂发设计,既可携带洲际导弹充当战略核潜艇,也可携带大量反舰对陆高超声速导弹取代攻击型核潜艇,当然也能携带更多的中短程对陆导弹,在战争初期逼近对方近海,替代航母执行危险的对陆攻击任务。而传统的攻击型核潜艇,可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毕竟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优势就是机动灵活,所以一般排水量都比较小,武器携带量少,武器的射程也较短。现在可以在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打掉敌方舰队,
那么机动灵活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
不过,“武库核潜艇”暂时还是不能完全取代航母,因为它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虽然更强,但态势感知能力差,同时还不能参与争夺制空权。未来如果复用火箭技术出现革命性进步,把发射费用降到几百美元的级别,那么大批量发射超大功率雷达红外预警卫星就成为可能,我们就可以在太空中实现对空中目标的实时精确监控,彻底取代预警机。
这不是天方夜谭——预警机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不过500公里左右,而预警卫星的轨道高度只有三四百公里,战时还可以机动至更低的高度以提高探测精度,所以探测战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何况从太空俯视,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和红外信号,都远远比机头方向更强。另外,预警机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三四百公里,而卫星几乎没有这个限制,你只要功率够大,探测1000公里也没问题。
当“太空预警机”成为现实之后,航母相对于核潜艇的态势感知优势也没了,那么完全可以用“武库核潜艇”搭载远程防空导弹,通过卫星导航网中距制导,实现“以潜制空”,也就是说,即便进行两栖登陆战,也不需要航母来争夺制制空权了,航母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低成本对陆攻击了。
但是这个优势也可能被取代。如果复用火箭的发射成本低到只有几十美元每公斤,那么如果再实现廉价的再入技术和可靠的制导技术,复用火箭完全可以化身“太空轰炸机”,取代航空母舰,甚至取代战略轰炸机。
这不是异想天开,马斯克的星舰近地轨道发射能力高达150吨,已经多次发射成功,最终目标成本是200美元/公斤。这个价格,用来执行轰炸伊朗核设施的那次任务,可远比用B-2轰炸机便宜多了:7架B-2携带14枚巨型钻地弹,飞行近40小时,加上空中加油的成本以及护航战机的飞行支出,总花费高达1亿美元。考虑到太空投掷钻地弹的超高速度,钻地弹的重量将会大幅度下降,即便考虑再入保护罩的重量,一艘星舰也够用了,飞行成本只有3000万美元。
当然,太空炸弹要考虑再入保护措施,单价会比普通炸弹贵很多,但是“太空轰炸机”不用空中加油啊,不用护航啊,几千公里外就扔炸弹,然后绕地球一圈返回本土,几乎不可能被击落。B-2可是带了100多架护航战机和加油机的,这是打伊朗这种弱鸡,但凡打一个地区军事强国,不可能不被击落,F-35被打下来一架就损失一个亿,B-2被打下来一架损失20多亿,这不比炸弹的成本高吗?再说了,“太空轰炸机”一小时炸遍全球,B-2轰炸机得20多个小时,航母至少得20多天,这种恐怖的打击时敏目标的能力,才是未来战争最需要的。
而如果战场扩散到太空,考虑到敌方星链卫星的数量庞大,我方也可以将“太空轰炸机”变成“太空母舰”,释放大量小型“太空快艇”,成批量击落敌方卫星,让对方的信息优势彻底丧失。
咱们再回到海上。既然能造“武库核潜艇”,当然也可以造“两栖攻击核潜艇”“补给核潜艇”,替代目前的两栖攻击舰和补给舰。当然了,考虑到这些核潜艇体型庞大,为了降低造价,潜深可以适当降低,十几米到几十米就行,这个深度足以躲避卫星的侦察,以及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攻击,至于敌方的反潜机和攻击型核潜艇,就交给“武库核潜艇”对付。
而既然这些巨型潜艇只需要“武库核潜艇”和侦察卫星网保护,那么什么驱逐舰、护卫舰这些水面舰艇统统都不需要了,海军就可以实现“全潜化”,隐蔽性和生存性脱胎换骨,敌方各种现有的反舰手段全都成了摆设,因为连要打的目标都没有。唯二有威胁的就是大型远程固定翼反潜机和攻击型核潜艇。针对反潜机,可以设计一款特殊的“防空巡航导弹”,全程亚音速飞行以获得两三千公里的射程,末端超音速冲刺,足以击落亚音速的反潜机;针对敌方的攻击型核潜艇,可以利用“武库核潜艇”搭载的隐身无人艇,在整个舰队周围形成一个声呐网,提前发现对手。
当然了,这种“全潜化”海军,以及配套的“太空舰队”,技术难度极高,真要实现起来,恐怕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了。但武器装备太空化和水下化,攻击优势、态势感知优势和生存优势实在是太强了,值得我们为之投入巨资研究,一旦获得成功,我军将一举成为蓝星最强武装力量,和第二名拉开断崖式差距,从此地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彻底改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