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股市收盘后,商务部发言人直接公布了中美贸易磋商的成果细则。
这个时间点选得挺有意思,刚好避开了盘中波动,看得出双方对结果都很有把握。
看完细则内容,我才明白为啥说这次咱们是实打实的胜利。
磋商细则落地,这些关键内容要吃透
这次公布的成果不是空泛的框架,每一条都落到了具体领域。
关税方面有明确调整,美方取消了针对中国商品包括港澳地区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
之前暂停的24%对等关税,也确定继续暂停一年,咱们这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双方还延长了部分关税排除措施。
出口管制领域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美方9月29日刚公布的50%穿透性规则,直接暂停实施一年。
咱们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同样暂停一年,具体方案还在研究细化。
本来想这两项规则可能会让谈判卡壳,没想到最后都达成了暂停共识。
除了这些核心条款,其他领域也有突破。
美方暂停了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咱们也同步暂停了反制措施。
双方在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些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甚至连TikTok这样的企业个案都有了妥善解决的方向。
美方在投资领域也做了积极承诺,这些内容在两国元首见面后就正式实施了。
最直观的变化是特朗普的态度,他公开表示希望在合适的时候访问中国,也欢迎咱们在合适时机访美。
这种姿态的转变,比任何条款都更能说明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
关系反转背后,特朗普的真实考量
很多人好奇,之前态度强硬的特朗普怎么突然松口了。
其实摸清他的核心诉求,就不难理解这种转变。
特朗普本质是个商人,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利弊权衡。
他这一任期的核心矛盾不在国外,而在国内,有不少政治对手甚至差点把他送进监狱。
所以他刚上任就搞极限施压,目的很明确,就是尽快摆平外部环境,好集中精力应对国内问题。
和中国长期耗下去,对他来说得不偿失,多一个强大的外部对手,会分散他处理国内事务的精力。
这种情况下及时止损是最理性的选择,欧洲和日韩给的利益,已经足够他积累政治资本了。
西方有个传统,更愿意和强者合作。
咱们在谈判中的强硬态度,让美方意识到施压没用,反而会让自己受损。
这种实力面前的平等对话,才换来了现在的成果。
不是说特朗普彻底转性了,而是他清楚地算出了利弊账,和中国缓和关系对他的政治目标更有利。
中美握手后,这两类“输家”浮出水面
中美关系缓和,最高兴的是两国企业,最尴尬的当属之前紧跟美国制裁中国的欧洲国家,其中两个“输家”已经很明显了。
第一个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作为政府内部的关键人物,他一直对中国持鹰派立场。
之前差点让谈判破裂的50%穿透性规则,就是他主导推动的。
现在这个规则被暂停实施,他在政府内部的话语权肯定会受影响,边缘化是大概率事件。
后来了解到,他之所以坚持强硬路线,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国内的游说集团误导了,没能客观判断中美实力对比和谈判形势。
另一个更惨的是荷兰临时政府,他们趁着国内权力空窗期,想给特朗普递投名状,直接抢了中国安世半导体公司。
本以为能靠这个讨好美国捞点好处,没想到直接引发了全球芯片供应链中断。
欧洲汽车工业对芯片依赖度很高,供应链一断,整个行业都陷入了瘫痪。
荷兰这步棋走得确实不高明,不仅自己没捞到好处,还把整个欧盟拖进了被动局面。
很显然,这种损害盟友利益的行为,不会就这么轻易过去,欧盟其他国家肯定会有不满。
除了荷兰,波兰、英国这些之前跟着美国制裁中国的欧洲国家,现在都陷入了恐慌。
他们担心的不是中美合作本身,而是中美握手后,欧洲的利益会被重新分配。
这种恐慌不是没道理,之前跟着美国站队的代价,现在开始显现了。
整体来看,这次中美贸易磋商的成果,是双方实力博弈后的结果,每一条条款都体现了对等原则。
对咱们来说,这是实力提升的证明;对美国来说,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而对欧洲那些盲目跟风的国家来说,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还会有新的挑战,但这次磋商建立的对话机制和对等原则,会成为重要基础。
而欧洲国家也该明白,在国际交往中,盲目站队不如保持理性,毕竟国家利益最终要靠自身实力争取,不是靠依附某个大国就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