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美代表团在马来西亚举行了第五轮经贸会谈,整整谈了五个半小时。外界本以为,这场会谈能为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铺路,缓解紧张关系。谁知,会还没开完,特朗普就甩出一份“清单”,提出四个强硬要求,剑指中国,毫不掩饰其施压意图。
中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全部拒绝。这份拒绝背后,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回应,更有中国对平等外交原则的坚持。特朗普到底提出了哪些要求?中方为何态度强硬?更让人好奇的是,东盟为何这次选择了“不选边”?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角力?
10月中旬,特朗普带着“谈判清单”来到亚洲,第一站是马来西亚。他刚落地就急不可耐地对中方施压,目的很明确:想在APEC峰会前,逼中国做出让步,好为自己即将到来的选战加分。
清单的第一项,就是让中国恢复大豆采购。美国中西部农民苦等订单,大豆滞销严重,仓库已经堆满。美国大豆协会早早写信给特朗普,说中国几个月来一粒大豆都没买,农民们快要撑不住了。
特朗普想让中国提高四倍采购量,想用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可中国早就把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了,巴西、阿根廷都在抢市场份额,美国份额早已从33%跌到了21%。中方明确表态:市场规律不能被政治干扰,我们不可能为你解决选票问题。
第二项要求更有“杀伤力”——稀土。中国是全球稀土加工的主导国,占据了92%的加工环节,美国高科技、军工企业对中国稀土依赖极大。
10月9日,中国刚刚出台稀土新规,加强出口管制,理由是国家安全。特朗普见状着急了,一边和澳大利亚签85亿美元的矿产协议,一边要求中国放松管制,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中方回应得干脆:我们的资源,不可能任人索取,尤其不能用于军事对抗中国的项目。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封锁,我们加强稀土管控,这叫对等回应,合情合理。
第三条要求,是让中国为美国的芬太尼危机负责。美国每年有超10万人死于芬太尼滥用,但这场危机的根源根本不在中国。早在2019年,中方就对所有芬太尼类物质实施了全球最严格的管控,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国家。可美国药企和政客沆瀣一气,把成瘾药当普通药卖,才酿成今日之祸。
特朗普却想借题发挥,把芬太尼问题当成砝码,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中方直接点破:想合作可以,但甩锅绝不接受。你们的烂摊子,不是我们该收拾的。
第四项要求,最具政治敏感性——让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与美国一道对俄施压。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公开喊话,希望中国站出来“帮忙”。可中国的立场从未改变,一直主张中立、劝和促谈。中方清楚地知道,一旦站队,就等于被拉入泥潭,成为美俄博弈的工具。
中方拒绝参与这种“拉偏架”的游戏。我们的目标是和平解决,而不是挑动新一轮对抗。四大要求全部被拒,美国的算盘落了空。可特朗普并不死心,马上又祭出“胡萝卜加大棒”的老套路,一边放风说可能在APEC上签协议,一边又启动301调查,意思很清楚——听话就给糖吃,不听话就挨打。
外交部回应干净利落:高层保持沟通,具体无可奉告。这短短一句话,传递出中国的态度:我们愿意对话,但不接受威胁。与此同时,特朗普还把希望寄托在东盟身上,想要拉拢东南亚国家一同对华施压。10月26日,特朗普在马来西亚会见总理安瓦尔,希望东盟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结果,安瓦尔的回应让特朗普当场没了台阶。他明确表示:中美都是东盟的朋友,东盟将继续保持中立。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东盟国家共同的立场。他们不愿在大国博弈中站队,更不愿成为棋子。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接近7000亿美元,远高于美国。
从经济数据看,中国与东盟合作更加紧密。中老铁路建成后,老挝对外贸易增长127%,RCEP和自贸区3.0的推进,也让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领域获益巨大。
反观美国,2025年对东盟商品加征20%关税,还宣扬“去中国化”的印太供应链,结果不但没拉来盟友,反而引起东盟集体反感。东盟要的是发展机会,不是当别人的盾牌。他们明白,人口红利和中产阶级崛起是未来十年的关键,站错队只会失去发展机遇。
APEC峰会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也是旧秩序与新格局的碰撞。特朗普想用强硬姿态换取国内支持,转移选战压力,但碰到的却是中国愈发坚定的底线思维。
中国不再是那个2018年任人打压的对象,如今有更强的战略定力和经济韧性,在全球舞台上稳步推进多边合作。从中国的拒绝可以看出,我们不是不合作,而是不接受不平等的合作。谈判可以,前提是摆正姿态,拿出诚意。如果还是带着“你服我压”的思维,那结果只会是一次次碰壁。
东盟的选择也说明一个现实: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不再是谁嗓门大谁就赢,而是谁更稳定,谁更可靠。这场APEC前的外交博弈,暴露出美国霸权的焦虑,也展现出中国的从容与自信。
不站队的东盟,更是用行动告诉世界:不想再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未来的世界,讲的是合作,不是威胁;比的是实力,不是大棒。谁能沉着应对,谁就能笑到最后。
信息来源:
[1]APEC峰会将在韩国庆州召开:安保等级升至最高,全城部署近两万名警察 红星新闻
[2]APEC峰会将至,元首会晤成最大看点 中国青年报
美俄领跑,五代出口风起云涌 美国的F-35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联合研发,洛克希德·马丁牵头,一堆国家凑钱出力,结果搞出个全球最火的五代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早几年就陆陆续续下单了,订单总量到现在都破两千架了。 F-35这机子设计上头隐身、传感器融合啥的都玩得溜,出口模式也聪明,技术转让控制得死死的,避免核心东西外泄。拿英国来说,2012年就签了138架的意向,空军直接用它替换老旧的台风机。 澳大利亚2014年敲定72架,日本2018年首批F-35B落地,韩国2022年6架到手。意大利从项目一开始就掺和,2010年飞机就飞到他们机场了。这些国家多是北约圈子里的,F-35基本成了他们的标配,生产线从美国加州拉到日本名古屋,效率高得让人眼红。 俄罗斯的苏-57也没闲着,2002年启动PAK FA计划,本来是冲着F-22去的。2010年首飞,2024年11月在迪拜航展上公开出口版苏-57E,阿尔及利亚成了第一个买家。2025年2月,阿尔及利亚国家电视台直接确认,首批两架年内到货,总订单12架,单价5000万美元左右。 俄罗斯这步棋走得稳,空军飞行员早派去培训,5月飞机从科姆索莫尔斯克船厂起飞,穿越黑海直奔奥兰机场。苏-57的矢量喷管和超机动性在北非边境挺管用,阿尔及利亚买它就是为了区域威慑。 俄罗斯借这单打破了西方的垄断,生产线加班加点,钛合金框架焊得火花四溅。总的看,美俄俩家把五代出口市场先占了,美国靠联盟拉人,俄罗斯玩新兴市场路线,各有各的道。 土耳其的Kaan项目插进来,就有点意思了。2010年启动TF-X,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TAI在埃斯基谢希尔建厂,定位重型双发,翼展21米,起飞重量27吨。2023年首飞,航程4000公里,载弹10吨,对标F-22。 土耳其以前就组装F-16,升级过一些,还引进了欧洲技术搞T-129直升机,但五代机这块儿储备薄,发动机还得靠美国通用电气的F110-GE-129,这东西推力29,000磅,用在F-15和F-16上凑合,可超音速巡航就悬了。 土耳其被踢出F-35项目后,转头自研,2025年7月这单出口印尼,算是个突破。印尼国土191万平方公里,岛屿上万,东到西跨度5000多公里,空军巡逻压力大,跟澳大利亚关系也老有摩擦,蒂默海峡划界、东帝汶旧账啥的,澳方F-35都列装了,印尼得找对重量级的回应。 中国这边歼-20早服役多年,出口潜力也大,但土耳其这步走得快,印尼选它多半看中技术转让和本地组装。说白了,五代出口这池子水深,美俄占山头,新玩家得拼技术拼关系。 土印联手,Kaan订单重磅落地 印尼和土耳其的这笔交易,2025年6月11日在雅加达Indo Defence…
在跟特朗普二度会晤之际,韩国总统李在明突然迈出了危险一步。 李在明当着特朗普的面,首次公开提出想建造核潜艇的计划,甚至给出的理由是,韩国现有柴电潜艇“难以有效追踪中国和朝鲜潜艇”,故而希望美国能够提供关键的核燃料。 在美国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制衡中国的背景下,韩国主动将核潜艇计划与“追踪中国潜艇”绑定,其险恶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 另外,据悉韩国现在已有20多艘常规潜艇,刚下水的“蒋英实”号3600吨级,应对朝鲜潜艇其实够用,非要搞核潜艇,核心还是想借美国之力突破军事限制。 综合韩国《每日经济》、韩联社消息,庆州“文武大王研究所”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预计今年即将竣工,韩军方内部评估称艇体制造、水声系统等技术已完全自主,只剩核燃料这道坎。 但现行《韩美原子能协定》明确规定,韩国铀浓缩丰度不得超过20%,且禁止用于军事目的, 也就是说,没有美国的松口,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无米之炊”,这估计是李在明此次主动“求美”的核心原因。 而对于李在明的请求,特朗普当时并未做出明确表态,直到次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官宣,表示同意韩国建造核潜艇,取代老旧的柴油潜艇。 但为了换特朗普点头,韩国也付出了实打实的代价,特朗普同步宣布,韩国承诺买美国油气,推进3500亿对美投资,以及韩国企业也将向美国经济投资6000亿美元。 这一求一应间,韩国的军事野心不再遮掩,而美国以军事合作“绑定盟友、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也愈发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每日经济》敏锐地察觉到,以往韩国提及武器计划时,几乎只会将朝鲜作为表述对象,如今却罕见地把除朝鲜之外的中国也纳入其中。 在韩媒看来,这一细节背后几乎藏着更清晰的信号:李在明政府显然已做好了承担相应代价的准备,比如可能影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引发地区安全格局波动等。 可即便如此,李在明仍有意向美国主导的“制衡中国”阵营靠拢。 对此,韩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倒是煞有其事的辩解,称并非特指某国,但这能不能让人信服,韩国自己心里恐怕再清楚不过。 很大程度上,韩国的野心估计远不止“造几艘核潜艇”。…
在本月1日,国人假期之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突发重磅消息:中国停止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消息震动全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态“失望”,外界核心疑惑直指:依赖澳铁矿数十年的中国,为何突然有了“掀桌子”的底气?答案,藏在十余年的战略布局中。 中国的行为让澳大利亚有了危机感,这次中澳双方在吉隆坡会晤,双方就推进两国经贸协定达成合作。 澳方也表示愿意和中国保持沟通合作。刚刚剑拔弩张的态度吗,一下子就转晴,这背后是中国的实力让其不得不让步。 其实此前博弈的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矿)与必和必拓的2026年协议谈判,而矛盾根源是个荒诞现实:中国占全球70%铁矿石贸易量,作为最大进口国却长期缺乏定价权,沦为“被动买单者”。 定价权被普氏指数垄断,其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分析师每日仅向30-40家主体收集报价,取极值后建模得出评估价,矿商可集体报高价推高指数。 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与必和必拓三大巨头认可该规则,进一步巩固垄断。数据尽显压榨残酷:上游矿商以40美元/吨成本售至100美元/吨,利润率60%; 2024年中国重点钢企平均利润率仅0.71%。同年澳大利亚出口近10亿吨铁矿获利200亿美元,中国产10亿吨钢、耗16亿吨矿,利润仅30多亿美元。中国提出小幅降价遭必和必拓傲慢拒绝,矛盾彻底激化。 2025年8月下旬的谈判,聚焦价格与计价方式两大核心分歧,成为矛盾总爆发的临界点。价格方面,2025年全球经济不振使铁矿价下跌19%至100美元/吨以下; 中矿结合必和必拓矿砂质量下降,提出2026年定价80美元/吨,必和必拓露天矿采矿、选矿及运输总成本仅18-24美元/吨,叠加海运费后到港成本三四十美元/吨,80美元/吨已是翻倍暴利。 但必和必拓以“俄乌战争结束后重建推高需求”为由,要求在2024年协议价基础上涨15%至109.5美元/吨。 30多美元/吨的价差,按中国年进口7亿吨计算,年成本差距超200亿美元,谈判陷入僵局,计价方式博弈更具颠覆性。 长期以来澳铁矿遵循“美元计价+普氏指数定价+现货交易”规则,中矿明确要求改用人民币计价,这不是支付货币变更,而是以中国市场价格为结算基准,本质是定价权争夺。 “人民币结算”与“计价”本质不同:前者是支付工具更换,后者是定价基准转移,中国可通过国内指数结合港口成交价或钢企联合定价,摆脱普氏操控。普氏利益黑幕是关键动因。 其母公司股东与汇丰、摩根大通等深度关联,而这些机构亦是三大矿企重要股东,天然倾向推高价格。…
10月21日,荷兰政府突然释放出一个信号,说是想和中国见面谈谈安世半导体的僵局,这本该是件缓和局势的好事,没想到欧洲却集体“变脸”。德国和法国不但没指责荷兰挑事,反而跳出来声援它,整个欧盟也跟着统一口径,摆出一副要“团结抗中”的姿态。 面对欧洲政客的轮番施压,中国这次没有退让,明确回应:如果德国不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国就不会轻易调整稀土出口的政策。这场看似“芯片纠纷”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欧洲突然转向强硬,是出于集体利益,还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6月,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宣布限制本国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向中国出口先进的深紫外光刻机。这项被称为“技术封锁”的决定,直接把中荷之间本来正常的科技合作推向冰点。 中国没有立即反击,而是在8月1日,宣布对关键金属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个金属,是制造半导体、军用雷达、高性能通信设备不可或缺的材料。全球超过90%的镓和60%的锗都来自中国,这一招可以说是精准打在了欧洲的痛点上。 到了9月1日,阿斯麦的新一轮出口管制正式生效。中方则没有再多说话,而是按部就班地推进第二轮出口措施。到12月1日,又将高纯度石墨加入了管制名单。石墨是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材料,欧洲正处在绿色转型阶段,车企对这类原料的依赖极大。 德国汽车产业本就因为芯片短缺问题深受打击,像奔驰、宝马、大众这类大厂频频传出停产消息,一时间怨声载道。 10月23日,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成了一个转折点。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话锋一转,先是说希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随即又将矛头对准中国,称“稀土管控是不可接受的”。这种一边想谈判,一边喊着要施压的表态,让中国看得一清二楚——德国是真慌了。 不仅是德国,法国也跳出来站台。马克龙公开表示“欧盟应考虑一切对华报复手段”,并将焦点引向中国的稀土出口。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放话,说欧方已经准备好动用“工具箱里的所有手段”。 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长期以来供应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而欧洲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已经到了产业命脉的地步。 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应,欧洲内部的分裂也逐渐显现。德国媒体报道,德方已经向中国递交了一份“白名单”,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能源设备等多个领域,希望中方恢复稀土供应。这说明德国国内产业界已经感受到现实的压力,急需缓解供应链紧张的状况。 但政治上的嘴硬却并没有就此收敛。德国经济部长赖歇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需要被狠狠打击一下”;而萨安州经济部长舒尔茨更是一边力挺荷兰“干得漂亮”,一边又被人翻出几个月前还在夸中德合作“互利共赢”的旧言论。这前后反差,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欧洲政客嘴上喊着“规则”“自由贸易”,手里却在忙着设限、卡脖子。当中国采取合理反制措施,他们又立刻翻脸,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这种操作套路早已被看穿。 彭博社的报道揭示,欧盟其实早已在背地里研究如何在不伤自己经济的前提下对中国施压。比如提高中国企业在欧投资门槛,强制要求技术转让、雇佣本地员工等,这些看似“保护主义”的做法,其实是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一种深度依赖下的被动挣扎。 就连欧盟内部也清楚,所谓的“反胁迫工具”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这项被称为“核选项”的法规,是2023年底才正式生效的。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应中国对立陶宛的“贸易反击”,但到现在一次都没真正使用过。 一旦真的动用,不仅中国会反制,欧洲自己也承受不起。德国制造业PMI、欧元区出口数据这几个月持续下滑,多个行业库存堆积如山,加之能源价格高企,欧洲经济本身就已进入“技术性衰退”。…
他曾是革命队伍中的佼佼者,后来却成为最致命的背叛者。 他的叛变,让无数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也让解放台湾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原本,他是那个应该带领台湾地下党迎来光明的人,却最终成为了将他们推向深渊的刽子手。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有人舍生取义,也有人选择苟且偷生。 而蔡孝乾,正是那个令人扼腕的名字。 1949年,国民党带着败退的狼狈撤往台湾,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政权。 然而,岛上的地下党组织正在悄然壮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迎接解放。 蔡孝乾,这位曾经经历过长征的共产党人,肩负着组建台湾地下党的重任。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短短几年内,他便成功吸纳上千名同志,为解放台湾做足了准备。 就在一切似乎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时,事情却发生了惊人的逆转。1950年,蔡孝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这是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许多共产党人在面对酷刑时选择了宁死不屈,而蔡孝乾则走上了另一条路——他不仅供出了大量组织成员,还主动投靠了国民党。 这个决定,让无数革命同志命丧黄泉,也让原本蓬勃发展的台湾地下党遭受毁灭性打击。 他的叛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个逐渐沉沦的过程。 一开始,他是坚定的革命者,愿意为信仰付出一切。 然而,回到台湾后,他的生活变得奢靡,甚至沉迷于享乐之中。…
你说美国这几年心里也够乱的:自家锅还没刷完,邻居中国这块锅越烧越旺,眼看要开锅冒烟了。 华盛顿急了,赶紧掏出算盘,琢磨:我这帮“盟友”里,到底谁能真心跟我干仗?谁又是借着抱大腿,混吃等死? 一番精挑细选,美国有个叫“卡内基”的老牌智库,直接抛出一句狠话:“在咱这盘亚太大棋里,中国不敢打日本!”这话一出,咱不禁想问一句——美国这自信哪儿来的?日本凭什么被吹成“免死金牌”? 不是地理老师都知道,日本是“刀柄”不是“观众席” 这事儿得从2025年4月说起,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出了个报告,名字不长,意思不少。 大意就是给美国在亚洲的“头号盟友”打个分——不是随便拍脑袋,是按“战略价值”“合作意愿”“军事风险”三项评估。 你说美国人也真够狠,考试出题是他们的,阅卷打分也是他们的,最后这张“成绩单”一晒出来,日本稳稳坐第一。 为啥?就俩字:位置! 别不服。你把地图摊开看看,日本列岛一横,正卡在中国东出太平洋的“咽喉”。 冲绳离台湾643公里,美军在那儿安营扎寨就跟回自家后院一样。而且,日本不光出地儿出人,还出港口:横须贺港——美军第七舰队老巢,海军老熟人都住那儿。 今年还整了个“坚毅之龙”演习,光名字就有点“拔刀出鞘”的意思。这回动静大了去了,美国陆军史上第一次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拉到日本,还正对着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在内。 你再看看那几个“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太远,形同“旁听生”;韩国,重心在朝鲜,方向错了;菲律宾,位置不错,可美军一来得先谈“租房合同”。这比下来,日本就成了那“唯一答满卷的学生”。 报告话说得客气:“日本是第一岛链的‘基石’。”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地儿,咱离不开! 你说日本好使?是听话,还是没脊梁? 地理是天注定,听话却是性格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