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美學者承認:美國政策“朝令夕改”,對於中國,美國已經追不上了

“美国一直在错上加错!”

美经济专家萨克斯痛斥的大声,无奈之外却也是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美国有点追不上了。

能让萨克斯这么生气,简单来说便是特朗普的策略太乱了!

简单来说便是美国在经济上是“错误的”,在地缘政治上是“危险的”。十月中旬,欧洲信用评级机构范围评级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报告指出美国公共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及政府治理标准下降。此时的华盛顿,联邦政府机构因“停摆”而大门紧闭,约14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或无薪上班。

这样的惨状,谁能想到竟然是如今的美国?

那到底怎么个乱法,简单来说美国政治脱离了民众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考虑,联邦政府持续“停摆”合乎两党捞取政治权力的算计。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已“停摆”20多次,这不是孤立的政治事故,而是反复上演的财政困局与制度痼疾。

国会仅有4年按时完成拨款程序,“救火式”做法成为“家常便饭”。

萨克斯在由中方主持召开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安理会阿里亚模式会议上直言,按照他的研究,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美国在“各国对联合国多边主义支持指数”中排名垫底。

他更是将此归因于美方频频违反国际承诺、实施单边制裁,以及在联合国大会屡次投票反对多数国家的立场。

更不用说,回顾最近几个月,美国的政策摇摆幅度令人瞠目:9月,美国商务部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10月,美国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随后又重启对华301调查。

这种“早上颁布,下午修改,晚上再变”的决策方式,已成为美国政府的常态。此外特朗普强征的这些关税虽然每年能产生约2000亿美元的收入,但大部分负担落在了低收入群体身上。

如今的美国是丢工作的丢工作,还要经历特朗普关税战负担的税务风险,乱成一锅粥的美国政策,还要经历美债的高升,也就是说,即使美国人不欠债,也要为此因为美债背上债务。

而与美国对比之下,萨克斯惊叹于中国规划的系统性,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不仅制定中国未来5年中国发展蓝图,且这种阶梯式递进、不断进步的发展模式,使中国能够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任何外部挑战。

显然如今中国拥有超大市场规模和完整产业体系,在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展现出韧性和创新能力,让美国的单边打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美国政府在“停摆”危机中挣扎时,中国今年前4个月,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7.55亿吨,同比增长3.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1.1亿标箱,同比增长7.9%。

而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创造了稳定可预期的投资发展环境。

另外在算力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领域,中美两国呈现出“美国引领存量优势、中国加速增量追赶”的竞争格局。

美国采取“战略引领+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出“星际之门”计划;中国则实行“顶层设计+政府推动”的发展路径,以“东数西算”工程为核心,投资超3万亿元建设八大算力枢纽。

这种差异在结果上十分明显。美国科技公司遵循“大力出奇迹”策略,2024年资本支出达2580亿美元,远超实际需求增速,规模效应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算力闲置风险加剧。

另外中国则通过全国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打通“东数西算”枢纽间的数据壁垒,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算力精准匹配。

而中国凭借政策执行力、市场潜力与工程创新,在智能算力规模、绿色技术应用等领域实现局部突破。

不夸张地说,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已发生结构性变化。2000年,中国GDP大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约四分之三,中国经济体量直逼第一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经是美国的1.8倍。

且中国是唯一覆盖联合国全部39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化。而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只剩8%,面临“工业空心化”问题。

在关键技术上,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研究显示,在64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在57项领域领先,美国仅在7项,如今的美国已经陷入“封不住、跟不上”的技术困局。

兰德公司报告写的清楚,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已陷入两难困境。中国在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北脑一号”半侵入式技术达到95%的准确率;“九章”量子计算成果频出,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线路已运营多年。

更不必说如今特朗普继续发起的关税战,2018年发起的贸易战最终以三次推迟加税告终,因为美国商会报告显示54%的在华美企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2020年,特朗普悄悄放宽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因为美国发现搞芯片、做科研离不开这些中国人才,到如今2025年美国几次退步。

显然美国对华心理认知开始从忽视、否认到污蔑,再到被迫接受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最终将不得不选择与其合作。

简单来说,作为东西方的两大国,中美的差别便是 一个在抱怨过去,一个在规划未来,中国注重长远规划,而美国沉迷于短期利益。

甚至中国不仅在发展自己,还在为世界“出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已覆盖140个国家,总投资超过4万亿美元。

一如外界所言中美竞争不仅是两国之间的较量,更是全球未来走向的选择。而当中国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十五五”规划,系统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美国却还把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毕竟当如今国际格局混乱下,中国能够靠“稳定的确定性”杀出重围。

和美国的“凌乱”对比,显然对于中国的进度,美国追不上了。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繼美俄之後,又一國成功出口了五代機:合同已簽,一賣就是48架​

美俄领跑,五代出口风起云涌 美国的F-35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联合研发,洛克希德·马丁牵头,一堆国家凑钱出力,结果搞出个全球最火的五代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早几年就陆陆续续下单了,订单总量到现在都破两千架了。 F-35这机子设计上头隐身、传感器融合啥的都玩得溜,出口模式也聪明,技术转让控制得死死的,避免核心东西外泄。拿英国来说,2012年就签了138架的意向,空军直接用它替换老旧的台风机。 澳大利亚2014年敲定72架,日本2018年首批F-35B落地,韩国2022年6架到手。意大利从项目一开始就掺和,2010年飞机就飞到他们机场了。这些国家多是北约圈子里的,F-35基本成了他们的标配,生产线从美国加州拉到日本名古屋,效率高得让人眼红。 俄罗斯的苏-57也没闲着,2002年启动PAK FA计划,本来是冲着F-22去的。2010年首飞,2024年11月在迪拜航展上公开出口版苏-57E,阿尔及利亚成了第一个买家。2025年2月,阿尔及利亚国家电视台直接确认,首批两架年内到货,总订单12架,单价5000万美元左右。 俄罗斯这步棋走得稳,空军飞行员早派去培训,5月飞机从科姆索莫尔斯克船厂起飞,穿越黑海直奔奥兰机场。苏-57的矢量喷管和超机动性在北非边境挺管用,阿尔及利亚买它就是为了区域威慑。 俄罗斯借这单打破了西方的垄断,生产线加班加点,钛合金框架焊得火花四溅。总的看,美俄俩家把五代出口市场先占了,美国靠联盟拉人,俄罗斯玩新兴市场路线,各有各的道。 土耳其的Kaan项目插进来,就有点意思了。2010年启动TF-X,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TAI在埃斯基谢希尔建厂,定位重型双发,翼展21米,起飞重量27吨。2023年首飞,航程4000公里,载弹10吨,对标F-22。 土耳其以前就组装F-16,升级过一些,还引进了欧洲技术搞T-129直升机,但五代机这块儿储备薄,发动机还得靠美国通用电气的F110-GE-129,这东西推力29,000磅,用在F-15和F-16上凑合,可超音速巡航就悬了。 土耳其被踢出F-35项目后,转头自研,2025年7月这单出口印尼,算是个突破。印尼国土191万平方公里,岛屿上万,东到西跨度5000多公里,空军巡逻压力大,跟澳大利亚关系也老有摩擦,蒂默海峡划界、东帝汶旧账啥的,澳方F-35都列装了,印尼得找对重量级的回应。 中国这边歼-20早服役多年,出口潜力也大,但土耳其这步走得快,印尼选它多半看中技术转让和本地组装。说白了,五代出口这池子水深,美俄占山头,新玩家得拼技术拼关系。 土印联手,Kaan订单重磅落地 印尼和土耳其的这笔交易,2025年6月11日在雅加达Indo Defence…

1 hour ago

韓國邁出危險一步,提出要造核潛艇,點名針對中國,特朗普:同意

在跟特朗普二度会晤之际,韩国总统李在明突然迈出了危险一步。 李在明当着特朗普的面,首次公开提出想建造核潜艇的计划,甚至给出的理由是,韩国现有柴电潜艇“难以有效追踪中国和朝鲜潜艇”,故而希望美国能够提供关键的核燃料。 在美国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制衡中国的背景下,韩国主动将核潜艇计划与“追踪中国潜艇”绑定,其险恶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 另外,据悉韩国现在已有20多艘常规潜艇,刚下水的“蒋英实”号3600吨级,应对朝鲜潜艇其实够用,非要搞核潜艇,核心还是想借美国之力突破军事限制。 综合韩国《每日经济》、韩联社消息,庆州“文武大王研究所”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预计今年即将竣工,韩军方内部评估称艇体制造、水声系统等技术已完全自主,只剩核燃料这道坎。 但现行《韩美原子能协定》明确规定,韩国铀浓缩丰度不得超过20%,且禁止用于军事目的, 也就是说,没有美国的松口,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无米之炊”,这估计是李在明此次主动“求美”的核心原因。 而对于李在明的请求,特朗普当时并未做出明确表态,直到次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官宣,表示同意韩国建造核潜艇,取代老旧的柴油潜艇。 但为了换特朗普点头,韩国也付出了实打实的代价,特朗普同步宣布,韩国承诺买美国油气,推进3500亿对美投资,以及韩国企业也将向美国经济投资6000亿美元。 这一求一应间,韩国的军事野心不再遮掩,而美国以军事合作“绑定盟友、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也愈发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每日经济》敏锐地察觉到,以往韩国提及武器计划时,几乎只会将朝鲜作为表述对象,如今却罕见地把除朝鲜之外的中国也纳入其中。 在韩媒看来,这一细节背后几乎藏着更清晰的信号:李在明政府显然已做好了承担相应代价的准备,比如可能影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引发地区安全格局波动等。 可即便如此,李在明仍有意向美国主导的“制衡中国”阵营靠拢。 对此,韩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倒是煞有其事的辩解,称并非特指某国,但这能不能让人信服,韩国自己心里恐怕再清楚不过。 很大程度上,韩国的野心估计远不止“造几艘核潜艇”。…

1 hour ago

澳礦變臉太快,漲價後痛失中國訂單,澳總理緊急上門求合作

在本月1日,国人假期之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突发重磅消息:中国停止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消息震动全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态“失望”,外界核心疑惑直指:依赖澳铁矿数十年的中国,为何突然有了“掀桌子”的底气?答案,藏在十余年的战略布局中。 中国的行为让澳大利亚有了危机感,这次中澳双方在吉隆坡会晤,双方就推进两国经贸协定达成合作。 澳方也表示愿意和中国保持沟通合作。刚刚剑拔弩张的态度吗,一下子就转晴,这背后是中国的实力让其不得不让步。 其实此前博弈的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矿)与必和必拓的2026年协议谈判,而矛盾根源是个荒诞现实:中国占全球70%铁矿石贸易量,作为最大进口国却长期缺乏定价权,沦为“被动买单者”。 定价权被普氏指数垄断,其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分析师每日仅向30-40家主体收集报价,取极值后建模得出评估价,矿商可集体报高价推高指数。 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与必和必拓三大巨头认可该规则,进一步巩固垄断。数据尽显压榨残酷:上游矿商以40美元/吨成本售至100美元/吨,利润率60%; 2024年中国重点钢企平均利润率仅0.71%。同年澳大利亚出口近10亿吨铁矿获利200亿美元,中国产10亿吨钢、耗16亿吨矿,利润仅30多亿美元。中国提出小幅降价遭必和必拓傲慢拒绝,矛盾彻底激化。 2025年8月下旬的谈判,聚焦价格与计价方式两大核心分歧,成为矛盾总爆发的临界点。价格方面,2025年全球经济不振使铁矿价下跌19%至100美元/吨以下; 中矿结合必和必拓矿砂质量下降,提出2026年定价80美元/吨,必和必拓露天矿采矿、选矿及运输总成本仅18-24美元/吨,叠加海运费后到港成本三四十美元/吨,80美元/吨已是翻倍暴利。 但必和必拓以“俄乌战争结束后重建推高需求”为由,要求在2024年协议价基础上涨15%至109.5美元/吨。 30多美元/吨的价差,按中国年进口7亿吨计算,年成本差距超200亿美元,谈判陷入僵局,计价方式博弈更具颠覆性。 长期以来澳铁矿遵循“美元计价+普氏指数定价+现货交易”规则,中矿明确要求改用人民币计价,这不是支付货币变更,而是以中国市场价格为结算基准,本质是定价权争夺。 “人民币结算”与“计价”本质不同:前者是支付工具更换,后者是定价基准转移,中国可通过国内指数结合港口成交价或钢企联合定价,摆脱普氏操控。普氏利益黑幕是关键动因。 其母公司股东与汇丰、摩根大通等深度关联,而这些机构亦是三大矿企重要股东,天然倾向推高价格。…

3 hours ago

歐洲直接遷怒中國!德法選擇支持荷蘭,要求談判,中國提一個條件

10月21日,荷兰政府突然释放出一个信号,说是想和中国见面谈谈安世半导体的僵局,这本该是件缓和局势的好事,没想到欧洲却集体“变脸”。德国和法国不但没指责荷兰挑事,反而跳出来声援它,整个欧盟也跟着统一口径,摆出一副要“团结抗中”的姿态。 面对欧洲政客的轮番施压,中国这次没有退让,明确回应:如果德国不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国就不会轻易调整稀土出口的政策。这场看似“芯片纠纷”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欧洲突然转向强硬,是出于集体利益,还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6月,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宣布限制本国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向中国出口先进的深紫外光刻机。这项被称为“技术封锁”的决定,直接把中荷之间本来正常的科技合作推向冰点。 中国没有立即反击,而是在8月1日,宣布对关键金属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个金属,是制造半导体、军用雷达、高性能通信设备不可或缺的材料。全球超过90%的镓和60%的锗都来自中国,这一招可以说是精准打在了欧洲的痛点上。 到了9月1日,阿斯麦的新一轮出口管制正式生效。中方则没有再多说话,而是按部就班地推进第二轮出口措施。到12月1日,又将高纯度石墨加入了管制名单。石墨是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材料,欧洲正处在绿色转型阶段,车企对这类原料的依赖极大。 德国汽车产业本就因为芯片短缺问题深受打击,像奔驰、宝马、大众这类大厂频频传出停产消息,一时间怨声载道。 10月23日,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成了一个转折点。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话锋一转,先是说希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随即又将矛头对准中国,称“稀土管控是不可接受的”。这种一边想谈判,一边喊着要施压的表态,让中国看得一清二楚——德国是真慌了。 不仅是德国,法国也跳出来站台。马克龙公开表示“欧盟应考虑一切对华报复手段”,并将焦点引向中国的稀土出口。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放话,说欧方已经准备好动用“工具箱里的所有手段”。 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长期以来供应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而欧洲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已经到了产业命脉的地步。 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应,欧洲内部的分裂也逐渐显现。德国媒体报道,德方已经向中国递交了一份“白名单”,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能源设备等多个领域,希望中方恢复稀土供应。这说明德国国内产业界已经感受到现实的压力,急需缓解供应链紧张的状况。 但政治上的嘴硬却并没有就此收敛。德国经济部长赖歇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需要被狠狠打击一下”;而萨安州经济部长舒尔茨更是一边力挺荷兰“干得漂亮”,一边又被人翻出几个月前还在夸中德合作“互利共赢”的旧言论。这前后反差,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欧洲政客嘴上喊着“规则”“自由贸易”,手里却在忙着设限、卡脖子。当中国采取合理反制措施,他们又立刻翻脸,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这种操作套路早已被看穿。 彭博社的报道揭示,欧盟其实早已在背地里研究如何在不伤自己经济的前提下对中国施压。比如提高中国企业在欧投资门槛,强制要求技术转让、雇佣本地员工等,这些看似“保护主义”的做法,其实是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一种深度依赖下的被动挣扎。 就连欧盟内部也清楚,所谓的“反胁迫工具”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这项被称为“核选项”的法规,是2023年底才正式生效的。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应中国对立陶宛的“贸易反击”,但到现在一次都没真正使用过。 一旦真的动用,不仅中国会反制,欧洲自己也承受不起。德国制造业PMI、欧元区出口数据这几个月持续下滑,多个行业库存堆积如山,加之能源价格高企,欧洲经济本身就已进入“技术性衰退”。…

3 hours ago

他是致使台灣難以收覆的關鍵人物,若不是他台灣或許早已解放

他曾是革命队伍中的佼佼者,后来却成为最致命的背叛者。 他的叛变,让无数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也让解放台湾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原本,他是那个应该带领台湾地下党迎来光明的人,却最终成为了将他们推向深渊的刽子手。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有人舍生取义,也有人选择苟且偷生。 而蔡孝乾,正是那个令人扼腕的名字。 1949年,国民党带着败退的狼狈撤往台湾,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政权。 然而,岛上的地下党组织正在悄然壮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迎接解放。 蔡孝乾,这位曾经经历过长征的共产党人,肩负着组建台湾地下党的重任。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短短几年内,他便成功吸纳上千名同志,为解放台湾做足了准备。 就在一切似乎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时,事情却发生了惊人的逆转。1950年,蔡孝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这是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许多共产党人在面对酷刑时选择了宁死不屈,而蔡孝乾则走上了另一条路——他不仅供出了大量组织成员,还主动投靠了国民党。 这个决定,让无数革命同志命丧黄泉,也让原本蓬勃发展的台湾地下党遭受毁灭性打击。 他的叛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个逐渐沉沦的过程。 一开始,他是坚定的革命者,愿意为信仰付出一切。 然而,回到台湾后,他的生活变得奢靡,甚至沉迷于享乐之中。…

5 hours ago

認真研究了中國4大鄰國後,美國智庫一語驚人:中國不敢襲擊日本

你说美国这几年心里也够乱的:自家锅还没刷完,邻居中国这块锅越烧越旺,眼看要开锅冒烟了。 华盛顿急了,赶紧掏出算盘,琢磨:我这帮“盟友”里,到底谁能真心跟我干仗?谁又是借着抱大腿,混吃等死? 一番精挑细选,美国有个叫“卡内基”的老牌智库,直接抛出一句狠话:“在咱这盘亚太大棋里,中国不敢打日本!”这话一出,咱不禁想问一句——美国这自信哪儿来的?日本凭什么被吹成“免死金牌”? 不是地理老师都知道,日本是“刀柄”不是“观众席” 这事儿得从2025年4月说起,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出了个报告,名字不长,意思不少。 大意就是给美国在亚洲的“头号盟友”打个分——不是随便拍脑袋,是按“战略价值”“合作意愿”“军事风险”三项评估。 你说美国人也真够狠,考试出题是他们的,阅卷打分也是他们的,最后这张“成绩单”一晒出来,日本稳稳坐第一。 为啥?就俩字:位置! 别不服。你把地图摊开看看,日本列岛一横,正卡在中国东出太平洋的“咽喉”。 冲绳离台湾643公里,美军在那儿安营扎寨就跟回自家后院一样。而且,日本不光出地儿出人,还出港口:横须贺港——美军第七舰队老巢,海军老熟人都住那儿。 今年还整了个“坚毅之龙”演习,光名字就有点“拔刀出鞘”的意思。这回动静大了去了,美国陆军史上第一次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拉到日本,还正对着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在内。 你再看看那几个“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太远,形同“旁听生”;韩国,重心在朝鲜,方向错了;菲律宾,位置不错,可美军一来得先谈“租房合同”。这比下来,日本就成了那“唯一答满卷的学生”。 报告话说得客气:“日本是第一岛链的‘基石’。”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地儿,咱离不开! 你说日本好使?是听话,还是没脊梁? 地理是天注定,听话却是性格决定。…

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