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1日,国人假期之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突发重磅消息:中国停止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消息震动全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态“失望”,外界核心疑惑直指:依赖澳铁矿数十年的中国,为何突然有了“掀桌子”的底气?答案,藏在十余年的战略布局中。
中国的行为让澳大利亚有了危机感,这次中澳双方在吉隆坡会晤,双方就推进两国经贸协定达成合作。
澳方也表示愿意和中国保持沟通合作。刚刚剑拔弩张的态度吗,一下子就转晴,这背后是中国的实力让其不得不让步。
其实此前博弈的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矿)与必和必拓的2026年协议谈判,而矛盾根源是个荒诞现实:中国占全球70%铁矿石贸易量,作为最大进口国却长期缺乏定价权,沦为“被动买单者”。
定价权被普氏指数垄断,其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分析师每日仅向30-40家主体收集报价,取极值后建模得出评估价,矿商可集体报高价推高指数。
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与必和必拓三大巨头认可该规则,进一步巩固垄断。数据尽显压榨残酷:上游矿商以40美元/吨成本售至100美元/吨,利润率60%;
2024年中国重点钢企平均利润率仅0.71%。同年澳大利亚出口近10亿吨铁矿获利200亿美元,中国产10亿吨钢、耗16亿吨矿,利润仅30多亿美元。中国提出小幅降价遭必和必拓傲慢拒绝,矛盾彻底激化。
2025年8月下旬的谈判,聚焦价格与计价方式两大核心分歧,成为矛盾总爆发的临界点。价格方面,2025年全球经济不振使铁矿价下跌19%至100美元/吨以下;
中矿结合必和必拓矿砂质量下降,提出2026年定价80美元/吨,必和必拓露天矿采矿、选矿及运输总成本仅18-24美元/吨,叠加海运费后到港成本三四十美元/吨,80美元/吨已是翻倍暴利。
但必和必拓以“俄乌战争结束后重建推高需求”为由,要求在2024年协议价基础上涨15%至109.5美元/吨。
30多美元/吨的价差,按中国年进口7亿吨计算,年成本差距超200亿美元,谈判陷入僵局,计价方式博弈更具颠覆性。
长期以来澳铁矿遵循“美元计价+普氏指数定价+现货交易”规则,中矿明确要求改用人民币计价,这不是支付货币变更,而是以中国市场价格为结算基准,本质是定价权争夺。
“人民币结算”与“计价”本质不同:前者是支付工具更换,后者是定价基准转移,中国可通过国内指数结合港口成交价或钢企联合定价,摆脱普氏操控。普氏利益黑幕是关键动因。
其母公司股东与汇丰、摩根大通等深度关联,而这些机构亦是三大矿企重要股东,天然倾向推高价格。
中国早有布局:2012年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与上海钢联分别推出本土指数,2025年9月28日,北京交易中心基于青岛、曹妃甸等港口真实数据,结合麦斯迪奥指数推出人民币计价现货指数。
此前中国已在俄罗斯天然气、巴西大豆贸易中推行人民币计价,铁矿石是下一个突破点。
必和必拓坚决反对人民币计价,谈判僵持一个多月后,中矿暂停采购其金布巴粉矿施压,对方以“断供”反击。
9月底谈判破裂,中国升级限制,中矿集团在2025年度谈判中强化定价话语权,提出人民币计价诉求。
外界担忧随之而来:中国进口铁矿依赖度超80%,70%来自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又是核心供应商,断供是否导致钢厂“无米下锅”?
答案是否定的,十余年战略布局已织就坚实“安全网”,这正是中国的底气所在,“精准打击”与盟友体系
中国仅针对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已通过“权益矿”模式深度绑定,中国钢企持股海外矿企,将“被动买矿”转为“主动分利”。
中铝持有力拓14.99%股权,推动力拓2019年签署人民币计价合同;淡水河谷2017年便与中国签订人民币计价合同,2023年卢拉政府上台后,中巴贸易人民币结算常态化。
中国扶持的第四大矿企FMG更是关键盟友。2008年金融危机时FMG陷入绝境,湖南钢铁集团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如今FMG在皮尔巴拉拥有5万公里探矿领地,年产量近2亿吨,2025年8月获中国银团142亿元扩产贷款,以铁矿抵扣还款,全面配合人民币计价结算。三大盟友托底,必和必拓强硬毫无威慑力。
统一谈判主体的建立。1998年冶金部撤销后,中国长期缺乏统一谈判机构:宝钢因仅占10%产能难以统筹,钢铁工业协会约束力不足遭中小钢企“拆台”。
导致2003-2008年铁矿价总涨幅达337.5%。
2022年中矿成立,彻底终结这一困局。中矿定位类似中国稀土集团,整合国内采购需求形成“一个声音说话”的实力。
董事长姚林更是核心优势,鞍钢30年从业经历加中铝执掌经验,既懂钢铁工业又熟稔矿企博弈规则,为谈判注入专业底气。
第三重底气是新供应源落地,几内亚西芒杜铁矿。这座“全球最后一座巨型高品位铁矿”是中国十余年海外布局的关键成果。
力拓1990年代发现后搁置,2008年几内亚政府收回部分地块转卖淡水河谷,2014年淡水河谷因贪腐退出,中国国资果断介入拿下大部分权益。
其战略价值独一无二:长度超100公里,探明储量47亿吨,铁品位65.5%(部分达66%-67%)。更关键的是地理绑定,距海岸线600公里的运输线由中国投资建设,几内亚需以铁矿偿还贷款;
中国将高附加值破碎加工环节转移至国内,粗破碎矿石仅中国可消化。2025年11月首批铁矿将运抵中国,达产后年供应量1.2亿-1.5亿吨,恰好匹配必和必拓对华出口量。
第四重底气是供需关系逆转。2022年中矿成立时同步启动“基石计划”,成效显著,2025年国内铁矿新增产能约656万吨,逐步向‘增产1亿吨’目标推进。
中国130亿吨钢材蓄积量,位居全球第一,支撑废钢炼钢规模化发展。2024年中国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增长0.2%,而生铁产量8.5亿吨同比减少1927.6万吨,差值全由废钢填补。
废钢炼钢流程简单且环保,随着光伏、风电装机量突破17亿千瓦,电价下降使其成本优势凸显。2024年废钢回收量2.5亿吨,未来有望突破4亿吨,进口铁矿需求持续下降。
自主供应增加与进口需求减少的双重作用下,未来两年中国对澳铁矿需求或减少3亿吨以上。
这对澳大利亚是致命打击:大宗商品“供需匹配”规律决定,过去中国需求上行时离不开澳矿,如今中国需求下降,澳大利亚找不到能消化3亿吨产能的替代买家。
中国减产或推高钢价,而澳大利亚失去中国市场,只能面临产能过剩与股价暴跌。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买方实力向定价权的转化。
从2003年首次谈判被迫接受71.5%涨幅,到2009年力拓间谍案受挫,中国曾因大基建需求被动隐忍。
但十余年里,钢企关停并转提升集中度,国企民企海外布局突破阻碍,工程师研发短流程炼钢降本增效,探矿人与建筑工人海外开拓,这些付出筑牢了破局根基。
当澳大利亚沉浸在“资源霸权”旧梦时,中国已通过供需革命掌握主动权。这场胜利远超商业范畴,是中国从“被动接受规则”到“主动制定规则”的关键转折。
西芒杜的铁矿砂将熔炼成钢铁,而新的贸易规则正随之铸就。这一逻辑正复制到更多领域:2025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大降33%,但1-8月全球出口同比增长6.9%,对美依赖度降至10%以下。
从“一带一路”到RCEP,从亚投行到CIPS,中国正通过重塑供需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
中华民族的战略耐心终获回报。从隐忍到破局,从跟跑到领跑,铁矿石之战印证了核心真理:规则从来都是实力的产物。当自主铁矿货轮抵港,当人民币计价订单落地,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