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阿絮
2025年10月,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的消息一出,美国耍起了小聪明,欧盟急得直放狠话。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直接叫嚣,说谈不拢就用所有手段对付,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态度坚决!
欧盟的焦虑与现实困境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一则稀土管制公告,让欧盟彻底坐不住了,这份被称为升级版的管制清单,不仅新增了钬、铒、铥、铕、镱五种稀土元素,还首次将稀土生产设备纳入管控范围。
更明确采矿技术管制即刻生效,其余措施从11月8日起执行。
这不是中方第一次收紧稀土出口,早在2023年12月就禁了提取分离技术,2025年4月又加管钐、钆、铽等中重稀土,每一步都精准击中欧盟的软肋。
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全球稀土需求2025年预计超25万吨,中国产量占七成,而欧盟90%的进口稀土都来自中国。
更关键的是,稀土不仅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的关键——2025年欧盟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300万辆,电池生产离不开稀土,更是军工领域的命脉,导弹、雷达等核心装备都缺不了它。
中国垄断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提纯技术,澳大利亚、加拿大虽有矿,却得把原矿运到中国加工,这就意味着欧盟即便买再多原矿,没有技术也只能堆在仓库里。
管制消息一出,稀土价格应声上涨,国际能源署此前预警的2025年稀土供应风险彻底成真。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急了,10月25日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放话:“如果磋商失败,将动用所有可用工具,包括反胁迫工具。”
可狠话背后是难掩的焦虑,欧盟 2024 年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虽定下 2030 年本土开采占 10%、加工占 40% 的目标,但挪威、瑞典的矿场开发还得等好几年,短期内根本绕不开中国。
面对欧盟的指责,中国的回应可以说是不慌不乱、铿锵有力,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在28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说明: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是对出口管理体系的“正常完善”,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更不是所谓的“经济胁迫”,更强调了中方措施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联合国的防扩散义务。
从稀土骗局到筹码消耗战
欧盟的焦虑还没缓解,美国这边的小动作也被拆穿,此前美国高调跟多国签稀土原矿订单,又是宣布合作又是晒订单量,摆出一副要摆脱对华依赖的架势。
但美国真正盯上的,是中国的稀土提炼核心技术,有情报显示,境外势力已在尝试非法获取技术,想输送给敏感用户。
中方早就看穿了这套把戏,直接亮出“开放与管控并行”的策略:原矿贸易正常做,谁想买都欢迎,但提炼技术实施铁壁管控,从研发到应用全环节监管,想偷技术门都没有。
美国这招“声东击西”不仅没奏效,还被戳穿了舆论操纵的小伎俩,之前巴基斯坦向美出售原矿,就有声音炒作“巴铁背叛”。
可这不过是美方想制造舆论内耗的手段,中方清晰的政策导向直接击碎了这种误导。
稀土只是中美对抗的一角,船舶贸易领域的交锋同样激烈,今年4月,美国以“中国造船业影响美国产业”为由发起301调查,还计划2025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收港口费。
中方不惯着,同一天宣布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而且是阶梯式递增:2025年400元/吨,2028年涨到1120元/吨。
一艘十万吨级货轮单次停泊费就得数千万,直接打在美国货运的七寸上,美国货物运输高度依赖大型货轮,成本上涨最终还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更关键的是,中美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领域对抗,而是深度绑定台湾问题的筹码消耗战,随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窗口收窄,美方成了绕不开的关键变量。
中方现在的策略很明确,那就是“以强硬对强硬”,逼着美方亮出所有底牌,把经济、科技、外交手段一个个耗尽。
这招正好打中美方的软肋,美方习惯了短期利益博弈,对这种长期消耗的耐力战根本不适应,更猜不透中方接下来的反制手段。
就连美国财长贝森特声称“中国同意推迟稀土管制一年”,也没得到中方官方确认,所谓的谈判进展更像是美方自说自话。
古巴士兵赴俄背后的战略算计
就在中美欧围绕稀土、船舶博弈之际,另一则消息让美国更坐立难安:首批5000名古巴士兵已抵达俄罗斯,计划后续共派遣2.5万人。
这可不是简单的军事部署,背后藏着俄罗斯精打细算的经济账和战略棋。
对俄罗斯来说,雇佣外籍士兵是笔划算买卖,本国士兵年综合支出约8.5万美元,还得承担高额伤残抚恤金和家属抚养成本。
而雇佣古巴士兵,月收入2000多美元就极具吸引力,要知道古巴国内月收入20美元就算中高收入了。
此前雇佣朝鲜士兵年费用仅2.5万美元的经验,也让俄军彻底改变了外籍士兵战斗力不行的偏见,朝鲜士兵在乌克兰战场的战术素养,为古巴士兵的到来扫清了障碍。
更重要的是战略威慑价值,美国正盘算着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可俄罗斯早就放出话:要是美方敢这么做,就把同类导弹部署到古巴。
古巴离美国本土近在咫尺,这相当于把枪口架到了美国家门口。
对古巴来说,这也是双赢,士兵能在实战中学习现代化战争的战术、装备运用和后勤保障,为未来应对美方军事压力积累经验。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打法,让美国在对乌援助时不得不投鼠忌器,也让中美俄古四方的地缘博弈更趋复杂。
大国博弈的本质与未来走向
从稀土管制到船舶反制,再到地缘联动,当下的大国博弈早已不是单一领域的对抗,而是产业链、战略安全、地缘政治的多重较量。
中国的一系列动作,既不是经济胁迫,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全球供应链变化的战略调整。
既要保障国内高端制造的原料安全,也要阻断敏感技术外流,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和联合国防扩散义务。
欧盟的“嘴上强硬,脚下留情”,美国的“烟雾弹与舆论操纵”,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实力崛起的不适应。
西方世界还抱着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却没看到中国在军事、经济、尖端科技领域早已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理性应对,你想谈,我们敞开大门,你想斗,我们也奉陪到底,但别指望用威胁换退让。
从目前的日本方面反应来看,高市早苗11月7号提到的涉台言论显然并不是心血来潮随口一提的,背后应该是已经经过了细思考量后,才做出的决定。这一点从近期高市早苗幕后大佬公开发表的观点中,似乎就能看出。这个人就是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 麻生太郎在19号的东京大学演讲过程中,回应了高市早苗此前的涉台言论,此人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既然生了就要养”!而这句话也被外界解读为麻生太郎接下来会继续力挺高市早苗。 为什么说麻生太郎是高市早苗的幕后大佬呢? 这次高市早苗能够登上首相的位置,最大的一个推动力量就来自于麻生太郎。如果没有他点头的话,自己旗下的40多位议员绝对不会支持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成功当选首相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在最终的决策中,麻生太郎还是把票投给了高市早苗,这才确保了这个女人登上首相的位置。而所谓的“既然生了就要养”,指的当然是自己力推的高市早苗。也许麻生太郎并不是认同高市早苗所有的观点,但是对于高市早苗提到的涉台问题以及目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位日本前首相还是秉持着力挺的态度。 高市早苗的内阁支持率目前是69.9%,认同应该在台海动武的日本民众达到48.8%。从这一数字来看,高市早苗所谓的台岛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样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是有着很广泛的空间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广泛的民意支持的。所以高市早苗才敢公开的表达这样的一层意思。再加上麻生太郎的这个表态(此人当副首相的时候就曾经叫嚣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高市早苗的观点与此人如出一辙),基本上也就可以判定这次日本方面发出这样的声音,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典型的刻意为之。 而日本方面这样做,对于中国接下来的反制动作,应该也在他们的意料之内。甚至可以更加直白的说,日本要的就是来自中国的反制,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方面错算了一个人的态度。 先来说日本为什么希望这个时候中国对自己进行反制? 首先,日本自卫队要变成国防军,武装力量要对外扩张! 而这一切动作这都需要有一个充足的借口。而这次我国对日本展开的全方位的制裁手段恰恰让日本产生了这样的实质性的外部压力,在这种外部压力的前提下,高市早苗的那个接下来会大力的推动军事武装的扩展。 其次,修改无核三原则! 关于这一点高市早苗实际上已经露出了苗头。日本最终的目的是拥有进攻性的核武器。而这一步同样也需要来自外部的刺激和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日本上上下下普遍感受到危机。而这个民族在感受到外部危机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些铤而走险的举动。以日本现在拥有的相关技术水平,拥有核武器已经不存在技术门槛了,只要最后突破法律这一关,日本就是拥核国家。 第三,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摆脱中国。 此前日本的经济大臣说的很明确,日本只要有一些动作,中国马上会在经济层面进行反制,这几乎已经成了常态。所以,日本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依赖的脆弱性。只要经济的命脉还掌握在这个世界大国的手中,他们的一些军事主义的扩张就不可能得逞。现在中国在经济层面展开对日本的反制,这对于日本当下来说肯定会非常的难受,但是从长远来说,一旦日本经济适应和中国脱钩的话,对于这个岛国有好处。 从以上三方面来分析,我们就能够明显看到,麻生太郎和高市早苗,完全是一丘之貉。现在高市早苗是在台前,麻生太郎是在幕后,这两个人一明一暗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推进日本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具有军事扩张能力的国家。而高市早苗显然是这一路线的坚定拥护者,甚至不排除就是高市早苗对于这一路线的拥护,所以麻生太郎最终才决定推动她登上首相的宝座。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麻生太郎和高市早苗错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特朗普。…
“不见,勿扰!”高市早苗日前想要见金正恩,却被朝方用四个字回应,这种碰了一鼻子灰的外交互动,情节转折之快,结局之尴尬,让人瞠目结舌。 这出戏的序幕,其实是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拉开的。 11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几乎是公开地向日本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红线。 他话里有话,但意思再明白不过:日本自己惹出来的麻烦,最好自己想办法解决,别老指望着美国大兵会无条件地给你“兜底”,至少在台面上,美军不愿意被轻易卷入由日本挑起的任何纷争之中。 这道“红线”像一盆冰水,径直浇在了高市早苗的战略棋盘上。 要知道,这位日本首相自上任以来,在对周边国家展现强硬姿态时,其内心深处最大的底气,或者说她全部战略规划的基石,就是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美日同盟”,就是那个“美军必会介入”的坚定预判。 她可能一直觉得,只要紧紧抱住美国这条大腿,在东亚就可以更加自如地运筹帷幄。 然而,美国议员们的这番隔空喊话,无异于当场抽掉了她脚下的那块最重要的垫脚石,让她瞬间有种悬空的感觉。 这下子,高市早苗有点慌了。 原本以为牢不可破的靠山,关键时刻却显露出了“塑料兄弟情”的本质。她不得不赶紧重新审视自己周边的环境,做一番快速的战略风险评估。 她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北方:俄罗斯。 普京总统的主要精力显然还被乌克兰局势深深牵制,即便有心在东方搞点动作,大概率也只会局限在敏感的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附近,不太可能和日本爆发全面冲突。 嗯,北边的压力暂时可控。 接着,她看向西边的韩国。尽管日韩之间历史积怨深重,时不时就闹点外交摩擦,但说到底,两国头顶上顶着同一个“盟友”美国。 有美国在中间牵制和调停,韩国就算对日本再不满,也不太可能真的动武,把事儿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两位洪都拉斯总统竞选人公开表态,一旦胜选将重启与台湾地区的所谓“官方关系”,此番言论瞬间将该国刚刚起步的中洪外交推向了不确定的边缘。 此刻,一份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国家发展账本正摆在每一位洪都拉斯公民面前。一边是已切实落袋的经济红利与发展动能;另一边则是因政策逆转可能引发的全面合作中断与系统性危机。这份账本的最终形态,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政治抉择。 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过去两年间,洪都拉斯与中国建立的全新外交纽带,并未停留在象征层面,而是迅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度嵌入农业、能源、通信和教育等多个关键领域,成为推动国家前行的重要引擎。 对于世代耕耘在咖啡园、经营白虾养殖的家庭来说,2023年建交后的最大转变,是中国市场的大门前所未有地向他们敞开。数据显示,自中洪建交以来,农产品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五十,农户收入实现显著跃升。 过去,这些优质产品需经多重转手、长途运输才能抵达终端买家,利润被层层压缩。如今一条高效直达中国的贸易链路已然打通,不仅使咖啡豆、甜瓜和海产得以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更大幅削减中间成本,提升生产者的实际收益。 这种变化对基层民众而言,远比抽象的政治宣言更具说服力。2023年11月,洪都拉斯以主宾国身份高调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级展台背后,是国际形象重塑与商业机遇拓展的双重突破。 与此同时,中方承诺提供的近3亿美元发展支持资金,也正逐步兑现为实体项目。2024年起,一批涉及民生基础的重大工程相继启动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络铺设提升了信息流通效率,新建水电站则为全国电力供应注入强劲动力。 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长期制约发展的短板进行系统性补强,同时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缓解了青年失业压力。每一座基站、每一段输电线,都承载着真实的社会价值。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对中国家未来的投资。由中国全额资助建设的现代农业技术学校预计于今年10月完成交付。这所学府被当地誉为农村青年通往新生活的桥梁,所提供的不再是短期救济,而是可持续的知识转移与技能培育,是一笔影响数代人的战略资产。 上述成果为现行政策提供了坚实支撑。执政党候选人丽克西·蒙卡达因此有充分理由强调:“两年来的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外交路径的正确性。”现任副总统亦公开肯定,与中国建交是“国家历史上最具前瞻性的决策之一”。 一张空头政治支票 然而,在清晰可见的发展前景面前,反对派代表纳斯里·阿斯富拉与萨尔瓦多·纳斯拉亚却提出极具争议的竞选主张:若当选,将彻底扭转现有外交方向,“恢复与台湾的所谓官方联系”。 此类言论无异于一场危险的政治豪赌。其首要后果便是国家信誉的严重受损。在短短两年内反复更改核心外交立场,极易让洪都拉斯被打上“不可靠伙伴”的标签。这种声誉崩塌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持续多年,远超短期援助所能弥补。 最先作出反应的将是国际投资者。已有消息指出,部分跨国企业已暂缓在洪都拉斯的新项目谈判,转为观望状态。一个政策朝令夕改的国家,难以吸引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本流入。…
继美国驻日本大使格拉斯跳出来声援日本之后,大汉奸石平也坐不住了,其喊话高市早苗政府利用日美同盟反制中国的“威胁”,声称“若寻求快速妥协,将会导致长期损失”。 根据美媒彭博社11月21日的说法,石平接受采访时说,日本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中国军事实力也更强,但日本拥有中国不具备的优势——盟友,日美同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建立的。 石平声称如果中国释放将稀土限制作为武器的信号,日本也应该暗示可能会与美国联手,限制中国取得日本拥有主导地位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但兜了一大圈之后,石平又说“中国不太可能像十多年前对付日本一样打出这张牌”。 石平 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对石平蹦出来说三道四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对于这种汉奸来说,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就是出面讨主子欢心的时候,自然其不可能放弃如此一个显示存在感的机会。 回过头再看石平给高市早苗政府出的主意,就会觉得此人可怜可悲又可笑,其认为日本最大倚仗就是美国,利用好日美同盟关系能够对中国形成反制。 事实上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格拉斯就反复暗示美日同盟关系,能够成为日本反制中国的重要工具,还说什么想代表美国总统支持高市早苗,支持因中国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受到“经济胁迫”的日本渔民,脸皮厚的程度远远超过石平之流。 格拉斯 不过相比之下,石平的“支持”就比较具体了,认为日美可以携手在半导体问题上做文章,只要中国打出稀土牌,日美同盟就该发挥反制作用。 至于石平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像十多年前对付日本一样打出稀土牌”,我猜测其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日美同盟具有极强的威慑力,足以令中国三思而后行,不会轻易打出稀土牌迫使日美携手采取反制措施,不然的话可能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实稍微了解现实情况的话,根本不会说出如此幼稚的言论,且不说美国愿不愿意同日本一起招惹中国,就算美国愿意的话该三思而后行的也不会是中国。 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对华贸易战中吃了大亏,此时此刻并不愿意招惹中国,更何况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眼里“很多盟友也不算美国的朋友”,美国凭什么要以得罪中国的代价帮日本出头?若是惹得中国不高兴了,美国很有可能拿不到一丁点稀土。 再退一步说,十多年前中国打出稀土牌,坚决反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恶劣行径,会在十多年后忌惮日美同盟而不敢出手吗?石平未免把中国看得太轻,把日美同盟看得太重了。 说得直白一点,若是美国借口日美同盟阻挠中国反制日本,可以确定中方会一起收拾,到时候就怕美国又哭哭啼啼求着中国在稀土供应问题上高抬贵手,只能说石平出的主意太馊,几乎就是为了刷存在感而进行的臆想。…
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小国,人口才280万,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从2021年开始就把对华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先是5月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说这玩意儿分裂欧盟,外长兰茨贝吉斯带头闹。两个月后,7月批准台湾当局在维尔纽斯开代表处,还直接用“台湾”俩字,这在欧洲国家里头一遭。 中国马上召回大使,要求立陶宛也召回自己的。11月代表处挂牌,中国把关系降到代办级。立陶宛不退缩,继续签农业、科技协议,兰茨贝吉斯到处说这是价值观同盟。贸易上,中国停了立陶宛木材、奶制品进口,企业一下子就慌了。 2022年立陶宛自己在台北开贸易代表处,关系更僵。中国企业不碰立陶宛货,出口掉八成多。立陶宛转头找欧盟、美国补偿,激光、半导体项目拉台湾当局一起搞。美国给出口信贷,欧盟查中国贸易措施,但立陶宛死硬。 议会通过法案,禁中国投敏感领域,说安全审查。兰茨贝吉斯家族老背景给他底气,祖父是独立运动人物,他推政策一点不软。情报部门年年报告说中国网络活动针对议员,议会又加码审查中国投资。台湾当局投基金帮立陶宛产业,教育交流也上马。 2023年对华出口几乎归零,农产品堆仓库,工厂关门失业涨。立陶宛禁中国参与5G、风能项目。台湾代表处办经贸展,半导体论坛请立陶宛企业。欧盟给点多元化基金,帮开拓印太市场,但杯水车薪。兰茨贝吉斯卸任前还推太阳能限制法案。中国代办处人越来越少,领事业务都受影响。立陶宛关闭北京使馆,人员全撤。议会决议支持台湾当局国际参与,反对改变现状。 2024年选举前,兰茨贝吉斯党推更多支持台湾决议。中国外交部反复重申一个中国。波罗的海电缆损毁,中国货船涉嫌,立陶宛参与调查,紧张加剧。11月议会禁中国国籍人士服役。11月29日外交部宣布三名中国代办处人员不受欢迎,一周内走人,说违反维也纳公约和本地法,没细说。其中一人牵扯交通事故,认证过期。中国强烈谴责,说无理挑衅,保留反制权。 三人走后,代办处剩不了几个。中国试从拉脱维亚短期派人,立陶宛不给新认证。2025年5月18日,最后一人出境办事回维尔纽斯机场,被边防拒了。持外交护照,但认证失效,超申根免签90天。从伊斯坦布尔转机,滞留几小时遣返。从那天起,立陶宛境内没中国外交官了,业务全转拉脱维亚大使馆。外长确认境内无合法中国外交人员。美国跟中国大使馆正常跑,立陶宛直接清场,狠多了。 立陶宛议会老通过决议,支持台湾当局国际空间,反对武力统一。2024年11月还立法,禁中国企业投100千瓦以上风能太阳能。驱逐前电缆事闹大,加剧不信任。新政府上台想恢复大使级,但驱逐卡壳。中国商务部8月禁两家立陶宛银行跟中国合作。代表处名称不动,台湾热没降。外交真空到现在,信任全崩。 经济上立陶宛遭重创,木材乳制品出口停,工厂闲置失业升8%。欧盟补点钱,远不够。中国市场丢了,转欧盟增长慢。民众调查37%觉得挺台湾没经济好处。新总理帕卢卡斯说愿修复,但不改代表处名,不道歉。中国说先守一中原则。进展没影,僵着。 立陶宛老喊安全优先,情报报告说中国影响大,但公开证据少。转菲律宾签南海备忘录,分散风险。银行被禁,供应链乱。兰茨贝吉斯政策留坑,新政府收拾难。人口少军队弱,靠外交刷存在,得罪大市场值吗。 到现在2025年11月,关系还在代办级,使馆空着。新政府喊正常化,但台湾代表处名不动,议会还挺台湾。恢复大使级遥遥无期。中国市场缺口大,企业转越南印度慢。立陶宛想两头占,实际两头空。 立陶宛从2021年踩一个中国红线开始,就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墙角。经济损失几亿欧元,企业关门,失业涨,民众生活成本高。鸡蛋都贵了,还在硬撑。 美国卖武器玩模糊,从没清中国外交官。立陶宛直接赶光,还公开反对统一,比美国跳得多。兰茨贝吉斯推的政策,留一堆烂摊子。新政府想修,但不让步,中国不松口。电缆事、银行禁令,层层加码。领事靠第三国,信任零。小国刷存在感,代价是自己肉疼。欧盟其他国家看热闹,不跟风。立陶宛孤例,经济缓不过来。 民众37%说挺台湾没好处,政府还死扛。值不值,自己心里没数吗。一个波罗的海小国,敢把中国外交官全赶走,还死挺台湾不让统一,这胆子美国都服。赌的是啥,后果谁扛?
前言 11月19日,一份印度航空提交给印度政府的内部文件被路透社曝光,文件中写得直白: 公司已经走投无路,能救命的“稻草”,竟然是中国新疆的空域和机场。 印航请求获得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的航线使用权,并且希望在紧急时能备降使用。 一个以民航为由的商业请求,背后却写着“战略选项”四个字“,这不是简单的航线问题,而是一次借机突破的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会不会把这么敏感的地盘交给一个对手国家的航司去随便飞? 印度航空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巴基斯坦从今年四月起对其关闭领空,直接把这家本就不太景气的国有航司推向了深渊。 燃油成本飙升、航程加长、航线瘫痪,连一向盈利的国际长途航线也撑不下去了。 更要命的是,6月一架波音787在古吉拉特邦的坠毁事故,直接把印航的名声砸了个稀烂,一场原本只是外交争执引发的“空中封锁战”,演变成了印度版的“航空危机”。 原本绕行就已经够受的了,印航还不得不把一些航线临时转向东边, 飞个旧金山还要在加尔各答停一下,活生生把一张“直飞”票变成了“横穿印度”的马拉松,德里到华盛顿的航线干脆直接停了。 (新疆机场) 这还不是最惨的,文件显示他们预计全年的税前亏损高达4.55亿美元,比上一财年还多出一截,简直是赔到骨头里去了。 眼看着天上飞不动,地上赔成狗,印度航空居然绕了一圈,伸手向中国要帮助。 文件中写得明明白白:希望中国允许他们飞越新疆空域,最好还能让他们在和田、喀什、乌鲁木齐这样的机场临时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