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莫迪”放鴿子”,特朗普再遭打臉!東盟峰會大戲,印度這步棋玩得高

印度总理莫迪这回在东盟峰会上玩了个大转弯,本来大家以为他会亲自飞去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果他选择线上出席。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10月26日到28日举办的第47届东盟峰会,正好是峰会开幕当天。

东盟峰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年度大事,十个成员国领导人加上对话伙伴国的代表齐聚一堂,讨论贸易、安全和区域合作。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到场,还见证了泰国和柬埔寨的停火协议签署,这让峰会成了国际焦点。

莫迪的决定是10月23日左右公布的,当时峰会就快开始了。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社交媒体上确认,莫迪在电话里解释说因为印度国内的排灯节活动和地方选举准备,没法亲身前往。排灯节是印度的重要节日,2025年落在10月20日左右,但后续的查特普贾节日从10月25日持续到28日,和峰会时间重叠。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强调,这是基于国内日程的现实考虑。特朗普的行程从10月25日抵达吉隆坡开始,他受到马来西亚方面的欢迎,包括安全部署和官方接待。他在开幕式上发言,强调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角色,推动贸易协议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东盟峰会这次还包括东帝汶正式加入,成为第11个成员国,这是东盟自1999年以来首次扩员。

印度作为对华伙伴,一直把东盟视为“向东行动”政策的核心,通过峰会推动经贸联系,贸易额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莫迪过去从2014年起,几乎每年都参加东盟相关会议,2019年他亲赴曼谷,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间也虚拟出席。但这次他让外交部长苏杰生代表印度到现场,自己只通过参与。

印度媒体像《印度时报》和《新印度快报》迅速跟进报道,指出这可能和美印贸易摩擦有关。反对党国大党领导人拉梅什在10月23日公开批评,说莫迪是为了避开特朗普的压力。国大党还提到,莫迪上一次完全缺席类似峰会是2022年,这次选择虚拟模式,让人觉得像在躲避尴尬。

峰会议程包括南海争端讨论、缅甸危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派出高级代表团,推动自由贸易区升级,贸易额已超9000亿美元,这让印度担心自己在东南亚的份额被挤压。特朗普在讲话中批评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虽然没点名,但明显针对印度这样的买家。印度代表团在现场推动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审查,目标是把双边贸易提升到2000亿美元。

莫迪的虚拟致辞聚焦数字经济和供应链合作,但缺席实体会议意味着少了非正式交流的机会,比如走廊里的握手和私下聊天。外交分析人士萨赫德夫在访谈中说,这反映出印度在美俄之间找平衡,避免在敏感期让步。峰会期间,东盟呼吁南海和平解决方案,特朗普推动美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减少对中国依赖。

印度通过线上模式参与这些话题,但实体缺席让东盟一些国家觉得遗憾,认为这弱化了印度在区域的影响。印度股市在莫迪决定公布后小幅波动,出口股受关税压力影响。反对党借机攻击政府外交,说莫迪畏惧特朗普的直率风格。特朗普和马来西亚总理会晤,讨论双边贸易,但没提印度。整体看,莫迪这步像是谨慎选择,优先国内稳定和谈判空间。

特朗普这家伙在公开场合总爱提他和莫迪的互动,但每次都碰钉子。2025年10月15日,特朗普说莫迪承诺印度会停止从俄罗斯买石油。第二天,印度外交部就否认,说没这回事。10月16日,特朗普又重复,说莫迪在电话中保证逐步减少采购。印度随即回应,没发生过这种对话。

10月17日,特朗普在媒体前强调,这是降低关税的条件。印度贸易部长戈亚尔10月24日表态,印度不会急于签限制贸易的协议。这些否认让特朗普的说法落空。过去类似事有2019年特朗普说愿调解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问题,印度马上澄清通话没涉及。

贸易谈判的核心是美国对印度商品的50%关税,从2025年8月开始实施,一半是针对印度买俄罗斯油的惩罚。这影响印度纺织和制药出口。印度是全球大石油进口国,俄罗斯占40%,价格低供应稳。戈亚尔强调能源多样化,不完全靠单一来源。美国提议降关税到15%-16%,但要印度限俄罗斯油。莫迪缺席峰会,被视为避免当场让步,保持谈判平等。特朗普的声明给印度压力,印度公开否认维护立场。

贸易磋商还在继续,美国考虑峰会后公布草案。印度坚持能源自主,进口俄罗斯油量2025年还在涨。特朗普10月20日说,如果印度不减,将维持高关税。印度回应,主权决定伙伴。莫迪虚拟出席峰会,突出印度东盟合作,避免直接对抗。特朗普形象因否认受损,莫迪强化印度独立。峰会后,双方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推进协议,印度获部分空间。

印度和美国的贸易纠葛不是新鲜事,但这次东盟峰会把矛盾推到台前。莫迪选择不亲临现场,其实是在给特朗普一个信号:印度有自己的底线,不会轻易被关税压着走。俄罗斯石油对印度来说是实打实的战略资源,价格实惠,供应可靠,尤其在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大的时候。

特朗普政府从8月起就把关税提到50%,一半是惩罚性关税,就是冲着印度不听劝,继续买俄罗斯油来的。这事儿让印度出口企业叫苦不迭,纺织品和药品这些主力产品竞争力直线下降。印度政府一再强调,能源政策是国家利益优先,不会因为外部压力就改弦更张。谈判桌上,美国开出条件,降关税到15%-16%,但印度得逐步减俄罗斯油进口。

印度贸易部官员在10月22日说,双方接近协议,但细节还得磨。莫迪的虚拟参与,就避免了在吉隆坡被特朗普当面逼宫。特朗普这人作风强势,爱在公开场合放话,之前几次电话内容被他一说,印度就得出来澄清,搞得大家脸上都不好看。10月15日的声明后,印度外交部次日就否认,国会党借机攻击莫迪,说他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印度在能源上多样化努力没停,和中东国家签长约,也在开发本土资源,但俄罗斯份额短期难降。

东盟峰会是多边平台,印度通过苏杰生到场,保持存在感,同时莫迪线上讲话,强调战略伙伴关系。这步棋让印度在谈判中多点筹码,不用急着妥协。特朗普在峰会见证泰国柬埔寨停火,显示美国在亚洲的调解角色,但对印度施压没松口。

未来协议如果敲定,印度出口能喘口气,但能源自主是底线。这事儿提醒大家,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博弈,印度这手玩得稳当,没让特朗普占上风。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特朗普一語驚人:雖然中國的船造的多,但美國在兩個方面遙遙領先

管制初现,协议落墨 中国稀土这张牌,玩得越来越有讲究了。10月9日,商务部连发公告,第61号和第62号,直接把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得死死的。从钬、铒、铥、镱、铕这些元素,到开采冶炼的技术和设备,全都得拿许可证才能出境。 这可不是头一回了,今年4月就管了七种,现在补齐十二种,基本把家底护得严严实实。为什么这么干?简单说,国家安全和出口秩序,得把关住。全球稀土产量,中国占了七成,冶炼分离更是九成二,这优势不是天上掉的,是几十年产业链一步步堆出来的。成本低,技术熟,别人想抄作业都得从头学起。 美国急眼了。过去二十年,本土稀土储量有140万吨,够排前头,可加工能力几乎为零,九成靠进口,尤其是中国。F-35战机、导弹、电动车电池,全指着这些玩意。2024年华尔街日报就捅破了这层纸,美国内政部长还公开嚷嚷,说中国卡脖子危机迫在眉睫。 结果呢,10月20日,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签了个大单,价值85亿美元,盖了锂、钴、镓等五十种关键矿产。未来半年,双方砸30亿美元,美国进出口银行出22亿融资意向,还计划在西澳建个年产100吨的镓精炼厂。听起来挺气派,可这事儿真能解渴吗? 澳大利亚资源不差,稀土储量全球第五,锂矿第二,2024年吸引了全球四成五的稀土勘探投资,89个项目在手,比加拿大巴西美国都多。可问题出在哪儿?加工链条太弱,九成锂矿还得运中国去炼。全球镓需求500吨,他们那厂子才100吨。 福布斯直言,这更像政治秀场,实际落地难。特朗普签字时还放话,一年后稀土多到不知道咋办,价格跌回2美元一吨。经济规律摆那儿,供给一泛滥,2016年煤炭那惨状重演,价格腰斩,矿企倒一片,谁敢打包票不踩雷? 中国这管制,自11月8日起生效,还加了长臂管辖,境外用中国原料或技术的产品,也得审批。企业得合规,技术人员不能随便帮外人。这不光堵了后门,还让美澳的如意算盘打了个空。澳大利亚矿业协会数据明摆着,他们本土产业链不全,技术转让?门儿都没有。 中国稀土协会文件也跟上,审批层层把关,成本比西方低十倍。英国金融时报估摸,西方追上这水平,得20年起步。欧盟日本也动起来了,前者计划20年内降依赖,后者加速本土提炼。可说到底,短期内谁也绕不开中国这道坎。 美国制造业这块儿,更添堵心事儿。2025年占GDP才8.5%,历史新低。F-35交付拖半年,就因为零件短缺。稀土协议想补链,可从矿到成品,中间环节一堆坑。澳大利亚虽有矿脉,可精炼技术跟不上,去年仍是稀土勘探热土,却加工出口全靠外力。 CSIS数据,澳洲活跃项目多,可产量只占全球八成,储量五成。美澳这单,表面风光,里子薄。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推过类似合作,现在重启,图啥?摆脱依赖呗。可现实骨感,全球供应链重塑,不是签个纸就灵。 中国这边,产业链完整,从矿到应用,一条龙。2025年产量27万吨,稳坐头把交椅。管制升级,不是堵路,是护航。企业得调整,审批走起,流水线多道检查,确保技术不外泄。这套体系,几十年磨出来,别人砸钱也买不来。这博弈,表面热闹,骨子里是根基的比拼。美国急,中国稳,澳大利亚搭车,全球矿产格局,就这么悄然转动。 船多军强,AI锋芒 特朗普这话说出口,圈里圈外都炸锅了。中国造船数量确实牛,2024年全球份额超五成,军舰下饺子似的。可他反手一挥,说美国军事力量和AI遥遥领先,还有那些见不得光的尖端武器。听着解气,可数据一摆,事没那么黑白分明。 中国船厂日夜转,商用军用两开花,美国呢?造船业萎靡,特朗普上台后还得重振,3月就设办公室,推行政令削中国航运。可事实是,美国军舰吨位虽重,数量上追不上,2025年海军报告显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噪音95分贝,隐蔽性顶尖,中国095型105分贝,有差距,但进步飞快。…

16 hours ago

德國外長:台海有事就是德國有事,我們不能容許暴力改變台海現狀

10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突然抛出一句引发国际舆论强烈反弹的话:“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能容许暴力改变台海现状。”因为就在几天前,中国大陆刚刚闭幕的中共四中全会明确提到要推进祖国统一,让海峡两岸关系往和平方向发展。 瓦德富尔的这番话,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抛出,令人不得不怀疑其用意是否仅仅是“表达关切”那么简单。德国外长此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口中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瓦德富尔这次准备来中国,最初的目的其实非常现实——是为了稀土。德国工业眼下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链压力,尤其是稀土材料紧缺。新能源汽车、风能、军工、半导体这些关键产业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正好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出口国。 10月23日当天,瓦德富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计划10月26日访问中国,并希望此次访问能“说服中方放松稀土出口限制”。 这其实是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因为德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芯片供应商库存已经告急。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内部人士透露,有些企业的车规级芯片只能再撑一周,部分整车厂甚至准备停产。 这本应是一场“带着诚意来合作”的访问,却因为瓦德富尔嘴上那几句“台海论调”,彻底变了味。德国外长并不是第一次对台海问题指手画脚。10月14日,他在柏林“日德中心”发表演讲时就曾表示,要与日本一道建立所谓“欧亚共同圈”,联合对抗“试图改写国际规则”的国家,矛头直指中俄。 这边刚喊完要联合抗中,另一边又想跑到北京来谈合作,求放宽稀土出口,这操作确实有些让人看不懂。更让人咋舌的是,瓦德富尔嘴上说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却又加了一句“不能通过暴力改变现状”,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不许大陆“武力收台”。 这不仅完全忽视了中国的主权原则,也极具挑衅意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如何统一、何时统一,完全属于中国自身事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 中国方面对此反应也极为明确。10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没有所谓‘自定义’的空间。” 中方强调,当前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不是大陆,而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势力的纵容。郭嘉昆的话几乎是正面回击瓦德富尔的说法,也是对德国所谓“台海关切”的一次当头棒喝。就在中方表态后不到24小时,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取消原定的访华行程。 官方理由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的会谈内容,访华的“合理性”不足。这在德国外交史上相当罕见。哪怕是曾多次批评中国的前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也没有遭遇如此“冷处理”。 这次“说走就不走”不仅是一次行程上的“搁浅”,更是一次外交上的“非正式拒绝”。德国媒体也注意到了中方态度的微妙变化,有德媒甚至直言:“瓦德富尔自己把访问谈崩了。” 这场外交风波背后,其实暴露的是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混乱和摇摆。一边是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的现实问题:德国连续7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980亿欧元,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每年在中国市场都能收入上百亿。 另一边却是政治上不断向美国靠拢,在涉台、涉俄议题上频频对中方施压,甚至推动欧盟使用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来对付中国的稀土管制。 这种战略上的“精神分裂”,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像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10月22日,德国《图片报》爆出,大众汽车因为芯片短缺,准备停产部分车型。…

16 hours ago

特朗普狂言不斷!既要吞多國又搶空軍基地,阿富汗怒懟:來就打!

最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论让国际社会炸开了锅。 一会儿说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一会儿惦记着吞并格林兰岛,还威胁要收回巴拿马运河。 甚至在会见韩国总统时,提出让韩国把驻韩美军基地的所有权直接交给美国。 最引人关注的,是他高调宣称要让阿富汗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交还”美国,否则“祸事将至”。 更离谱的是,他直言这么做“不是因为阿富汗,而是因为中国”。 声称这个基地离中国的相关设施只有一小时航程。 这番操作让不少人看得目瞪口呆。 说到底,美国想重返阿富汗、盯着中国搞动作的想法,实在太小孩子气了。 以为自己想要就能得到,完全无视他国主权和国际规则。 狂言不断:四处伸手要领土 特朗普的“领土野心”可不是第一次暴露了。 早年间,他就曾提出过把加拿大并入美国的荒唐想法,让邻国加拿大哭笑不得。 对于北大西洋的格林兰岛,他也没少打主意,多次流露出想要将其纳入美国版图的意愿。 这种无视他国主权的言论,让丹麦和格林兰岛方面都倍感不满。 巴拿马运河更是特朗普的“心头好”。…

16 hours ago

特朗普前往東南亞,連簽3份協議找稀土?中國只用一招就鎖死全局

当特朗普在东盟峰会接连签下三份协议时,华盛顿或许以为找到了破解中国稀土管制的钥匙。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些东南亚国家手中的“钥匙”,其实仍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观察者网消息显示,美总统特朗普在吉隆坡出席东协峰会期间,一口气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这三个东南亚国家签了贸易协议。 协议显示,这三国将取消部分针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但美国整体仍维持19%的关税,而且每份协议都白纸黑字地写入了稀土合作条款。 表面看,这是美国对中国稀土管制的一次突围,但若细究协议细节便会发现:这场看似热闹的稀土争夺战,实则暴露了美国供应链安全的深层焦虑。 马来西亚承诺“不禁止对美出口关键矿物”,泰国誓言“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多元化”,柬埔寨则直接与波音公司牵手合作。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稀土管制措施的紧急应对。 据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采访中坦言,避免中国实施稀土管制已成为美方“优先要务”。但问题在于,这些东南亚国家真能填补美国的稀土缺口吗? 以马来西亚为例,这个国家虽拥有1610万吨稀土储量,却在全球排名中微不足道。 更关键的是,马来西亚早在多年前就立法禁止稀土原料出口,专注发展下游产业。如今对美国网开一面,无异于将自家并不丰裕的资源拱手相让。 而泰国和柬埔寨的稀土产业基础更为薄弱,三国加起来也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真正让美国计划落空的,是中国手握的一张王牌——稀土加工技术。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够成熟分离全部17种稀土元素的国家,这种技术优势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而就在美国紧锣密鼓布局东南亚的同时,马来西亚却悄然与中国达成了稀土合作共识。 据马来西亚天然资源与环境永续部代理部长约哈里透露,中方已明确支持该国实现稀土产业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什么?马来西亚很可能成为同时拥有中资与非中资稀土加工技术的国家,但这种“双轨并行”恰恰成了中国的战略优势。…

16 hours ago

歐盟打來電話,苦求兩個小時,稀土出口這件事,中國還是沒松口

欧盟主动致电中方,就稀土问题提出关切,但是中方迟迟没有松口,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战略定力。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盟经济方面官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就出口管制、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等,中欧经贸重点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从报道来看,这次通话进行了120分钟左右,双方主要谈到了三个问题,包括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还有安世半导体(一家荷兰芯片公司)的风波。 双方对这些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也就是互相交了底,你的目的和底线是什么,我的目的和底线是什么,双方都谈的差不多了,中欧双方确定接下来在布鲁塞尔,召开一场“升级版”的中欧出口管制对话会议。 至于欧盟最想解决的稀土问题,中国还是没有松口,我们不会因为希望扩大与欧盟的贸易,就拿稀土作为交换,中欧贸易是互利互惠的。 先说说近年来的中欧关系,大家都看得到,最近几年中国和欧洲的关系挺紧张的,主要因为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欧盟觉得贸易不平衡,他们觉得中国出口多、欧盟进口多,而且欧盟指责中国补贴企业导致不公平竞争,其实补贴这回事,全世界都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保护自己的优势产业。 再说说稀土问题,目前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越来越严。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公告,从11月8日起,新加了5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从12月1日起,稀土和永磁体(磁铁)的出口要更严格审批。 9月份,中国稀土磁铁出口比上月降了6%,但整体还是在供应欧盟企业,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的稀土出口一直在恢复,出口量是美国的三倍。 至于安世半导体问题,这两天频繁登上外媒的头条,这家公司本是荷兰的,后来被中国公司闻泰科技收购。2025年,美国施压荷兰政府,说涉及国家安全,荷兰就把公司接管了。中国作为反制,禁止安世的中国子公司向荷兰总部出口芯片,欧盟现在想帮忙调解。 再说说对中欧关系的展望吧,从中国这边看,中欧关系本来应该是互利共赢的伙伴,但现在面临几大麻烦。 第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老是搞反补贴调查和关税,比如电动车案,觉得中国补贴企业不公平。 第二是泛化国家安全:欧盟和荷兰在安世半导体上,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受美国影响,动不动就说“国家安全威胁”。 第三是供应链依赖和去风险化,欧盟把经济问题和地缘政治,比如乌克兰战争、中国对俄关系混在一起,导致贸易摩擦升级。 这些问题都是欧盟的“双标”和外部压力造成的,如果不解决,会让中欧关系从合作转向对抗,影响全球经济稳定。

16 hours ago

菲參謀長吹噓導彈能打到中國,小杜特爾特痛斥:最大威脅並非中國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长一段时间没被教训的菲律宾,又开始出来吹牛了。前几天菲军总参谋长布劳纳接受了媒体采访,并谈到中国问题,炫耀菲律宾的导弹可以打到中国。 这段讲话在中国没引起多大动静,反而把菲律宾人吓坏了。杜特尔特的长子、达沃市参议员保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痛斥布劳纳,并称菲律宾最大的威胁并不是中国。 布劳纳在这次采访中,提到三个与中国相关的内容: 1、2024年4月,美国以演习为名,向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这是美军退出中导条约后研制的首款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可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该系统部署在吕宋岛,射程可以覆盖我国西南地区。在演习结束后,美军并未撤走该导弹。 布劳纳在接受采访时也炫耀了一把,称这些中程导弹如果发射,能够打到中国大陆及其人工岛屿。所以,中国才不断要求菲律宾撤走导弹。目前美军部署这些导弹只是让菲律宾训练,以便菲军在掌握相应能力后,可以随时向美国购买。 2、美军还在菲律宾设有9个军事基地,其中3个位于吕宋岛北部,靠近台湾,其余则面向我国南海。菲律宾舆论认为,部署这些军事基地,会使菲律宾在台海发生冲突后遭到中国打击。 而布劳纳认为,不论美军是否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中国都会打菲律宾,因为菲律宾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其巴丹群岛控制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吕宋海峡,对区域安全有关键作用。 3、马科斯政府上台后,不断在南海进行挑衅,但菲律宾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促使中国更坚决地捍卫自己的领海,加强了相关海域的管控。目前菲军根本难以靠近。记者问该如何应对这一事态? 布劳纳表示,永远都不会放弃这个地方,菲军飞机几乎每天都会在那里巡逻。目前菲军正在采取三种策略来遏制中国的这些非法活动:实体存在、建立可靠的威慑能力以及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联盟。 布劳纳是菲律宾的死硬派,此前他还发表过一些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比如,台湾有事,菲律宾必然会卷入其中。如果中国敢登上菲军的座滩军舰,将采取武力手段还击。只要有一个菲律宾人死亡,就会触发美菲共同防御协议等等。 布劳纳的这番言论让人哭笑不得,既透露着一种狂妄的自大,却又像患有受害妄想症。 布劳纳吹嘘导弹能打到中国,公然将中国列为其导弹打击目标,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中国要求菲律宾撤走“堤丰”导弹系统并不是害怕菲律宾敢动手,只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全的预防性措施,谁会喜欢邻居天天拿刀对着自己家呢? 更何况,按照相关国际准则,中国有权对关乎自身安全的事情进行关切。就像冷战时期,苏联向古巴部署导弹,结果美国强势进行了拦截。 至于说无论如何中国都会打菲律宾,则是一种受害妄想症。即便将来台海发生冲突,如果菲律宾不介入冲突,也不将自己的领土当成他国介入冲突的的跳板,中国有什么道理多得罪一个敌人?更何况台海冲突与巴拉望群岛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事实是,美军在与菲军进行了联合军演时,在巴拉望群岛上部署了反舰导弹,刚好可以封锁整个海峡。这无疑会威胁中国舰队的安全,若真到了关键时刻,不排除中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

17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