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本来计划上周末开启首次访华行程。但临出发前,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行程推迟。理由是“暂时没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德国方面对这次访问推迟“感到遗憾”。发言人强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太重要了,所以德方很希望访问能如期进行。而德媒更是透露,瓦德富尔之所以未能来华,主要是中国这边没人肯见他。这下,德国国内的舆论也炸开了。
之所以中国这边不愿意接见这位德国新外长,据获悉,因为瓦德富尔这趟出访,原本打算对中国提出三条要求:第一,放宽稀土出口管制。第二,承诺台海不动武。第三,施压中国促俄停战。什么叫做明明有求于你,却偏偏要摆出一副“洋教师爷”式的派头。
更讽刺的是,瓦德富尔这次访华,本来还计划带上德国的商界代表团。里面包括汽车工业协会、稀土进口商代表,还有几位制造业巨头的负责人。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是真心想来中国谈合作的。因为德国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被稀土管制和能源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然而,这位外长在出发前,就在妄议台海、指责中国“影响全球秩序”,结果访问计划直接泡汤,整个德企团队,全被他一个人给拖下水了。
德国《焦点》周刊就直接批评说,瓦德富尔在对华问题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外交”,但完全不懂策略。文章甚至直言,德国现在应该向中国学习,而不是惩罚中国。
评论还指出,中国在经济、科技、供应链这些领域的能力,正在远远超越欧洲。与其居高临下地批评,不如放下架子,找机会合作。这不仅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他们自己的出口行业。可以看出,德国国内对瓦德富尔,也有很大的怨气。
这次访问推迟,其实反映出三个很清晰的信号。
第一,中方通过“不安排会谈”的方式,表达了明确的不满。德国外长想把稀土当筹码,想谈条件,但态度又充满傲慢。中方当然不可能配合这种姿态。中国不拒绝谈判,但拒绝被“训话”。
第二,这种“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在近年的中欧外交中非常少见。它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耐心已经到头。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把欧洲当成中美博弈的“第三种力量”,希望通过合作维持平衡。可现在,欧洲越来越多地跟着美国起哄,炒作“贸易武器化”“价值观外交”,完全站到了对抗阵营。中国当然要调整态度,不再继续迁就。
第三,德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已经到了临界点。德国企业依赖中国稀土、依赖中国供应链,但政府却不断对中国施压。尤其最近,荷兰“猪队友”突然出手,强制接管中企安芯半导体,让整个欧洲的供应链都陷入混乱。德国不少制造业巨头都在担心断供。
这次外长访华,本来是想趁机修复关系,却因为政治立场太强硬,反而丧失了最后的沟通机会。
从更大的角度看,德国过去十多年能在全球制造业中领跑,有两个支柱: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高效供应链。现在俄乌冲突让德国能源成本飙升,而中国这边又被他们自己“政治化”。德国失去了两个支撑点,只能被迫向美国靠拢。
可问题是,美国并不会真帮德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优先的逻辑非常明确,欧洲利益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