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白宫上空突然划过8架战机,引起全美媒体关注。就在前一天,中国在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九三阅兵,特朗普也被证实全程观看了这场阅兵,并在次日公开表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于是,一大早,美国8架战机飞越白宫。而在所有人以为五角大楼会做出军事回应时,NASA代理局长却率先站出来,公开宣称:“美国绝不会让中国在重返月球方面领先。”
这场看似无关的航天表态,其实标志着美国新的战略转向太空。
中国一次次向世界证明,大国崛起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属。而美国,这一次是真的坐不住了。
特朗普叫了八架战机过足阅兵瘾,NASA坐不住了
日前,华盛顿上空出现了异常一幕:8架战斗机编队低空飞越白宫。这在911事件后高度限制的华盛顿空域里,几乎是破格操作。
根据白宫公布的消息,这是为了欢迎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访美。但问题是,波兰总统并非国家实权核心,按照波兰的双首长体制,纳夫罗茨基的职位重要,但在美方外交接待等级中,显然不足以动用如此规模的战机编队。
那么,这8架战机究竟是飞给谁看的?
答案其实很清楚。就在数个小时前,中国刚刚举行完九三大阅兵,东风-41、东风-26、东风-17等战略导弹系统、现代化海陆空部队悉数亮相,阅兵式通过全球直播平台吸引了超过19亿人次观看。
而此时的特朗普,正是在深夜的白宫中,看完了这场展示中国军力和国家组织力的盛大活动。
特朗普本人对阅兵有着浓厚兴趣,这早已不是秘密。从竞选时期到执政期间,他多次表达对中俄法阅兵的羡慕,甚至曾提出在华盛顿举办独立日阅兵的设想。
这次中国阅兵,不仅在规模、技术、组织能力上再次刷新外界认知,也在无形中对美国形成了心理冲击。
于是,第二天一早,华盛顿上空的8架战机就飞了起来。第一批是4架F-35隐形战斗机,随后是4架F-16,以特殊编队纪念一位坠亡的波兰飞行员。
问题在于,这种象征意义的回应,难以掩盖现实上的落差。中国在九三阅兵中展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力,而是一整套体系化、信息化、战略化的国防能力。而美国即便有F-35,也无法掩盖其在战场适应性、供应链完整性及国内战略一致性上的问题。
就在外界纷纷猜测特朗普是否会发表更强硬声明,或五角大楼是否会有军事部署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登场了:NASA代理局长。
在9月4日的记者会上,这位美国航天机构最高负责人罕见发言称:“我们不会让中国在重返月球方面领先。”这句话背后,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美国战略重心正在悄然从传统军事对抗,转向科技主导的太空竞赛。
事实上,从“阿尔忒弥斯计划”到“太空军”独立建军,美国已经在太空领域布局多年。但之前的重心更多是“维持地球轨道安全”,而现在,随着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计划”,并推进月球基地建设,美国不得不把重返月球重新摆上台面。
美国这次的转变,背后其实是现实倒逼。九三阅兵表明,中国不仅在常规军力上接近甚至实现对美对等,在战略打击能力、导弹防御、无人作战领域也已实现技术突破。而这些技术的成熟,意味着中国具备了独立构建安全体系的能力,不再需要依赖美国提供安全。
这对美国来说是根本性挑战。因为安全输出长期以来是美国维持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手段。一旦这一点失效,美国不仅失去盟友信任,连美元体系、军事同盟、地缘控制等一系列全球架构都会被动摇。
再次转向太空,美方上下都辗转难眠
太空,则成了美国重拾信心的新战场。在这里,中国虽进步明显,但美方希望通过在月球、火星等方向的超前部署,重新构建技术优越感,延长其全球主导地位的科技。
美国媒体对中国太空计划的关注早已升温。特别是中国在嫦娥探月、天问火星、空间站常驻等多个项目上取得突破后,美国政界内部的焦虑迅速上升。NASA代理局长在这个时点发出强硬表态,绝非偶然。
过去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曾靠“星球大战计划”诱使苏联大量投入太空军备,最终因财政压力拖垮对手。但今天的中国并不重复苏联那条路径。中国的太空项目从一开始就强调“低成本、可持续、商业化”。
例如,中国空间站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多种任务;探月工程则与资源开发、地外能源利用相结合,目标直指长期驻留和实用化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并非为了面子搞登月,而是为了未来可持续的太空经济打基础。这同美国的冷战式思维,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对中国来说,太空竞争不是打赢的问题,而是做成的问题。中国并不急于在时间点上压倒美国,从北斗导航到月球探测,从商业航天到国际合作,中国在一步步做实,而不是做秀。
这也是当下美国最担心的地方。它害怕的不只是中国登月,而是中国在太空领域形成新的国际规则、新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这将不只是科技领先,而是“制度领先、话语权领先”。
而从目前来看,中国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无论是军事现代化还是航天计划,中国都在按部就班推进,而且目标明确、节奏稳定。美国如果还想用冷战时期那一套“拖垮对手”的策略来应对中国,恐怕要失望。
最重要的是,美国现在输不起。一旦在太空科技领域落后,不仅金融市场会重新评估美国的未来价值,连美元体系、资本流向、全球资源分配格局都将随之改变。
这才是美国真正的恐惧所在,这个世界,未来不再只属于美国一个声音。
10月25日,中美第一天经贸会谈结束,这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被外界称为“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中美经济走向”的关键会议。虽然双方都没公布太多细节,但从现场释放出的几个信号来看,谈得还算顺利。 美方官员用“非常具有建设性”来形容,算是对中方代表团的一种肯定。现场的照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方代表离开会场时脸上都有笑容,这说明至少在第一天,气氛不错,节奏也掌握在预期之内。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轮谈判地点选在了吉隆坡的世界第二高楼默迪卡118商场会议中心,持续五个半小时。美方官员没有透露细节,只说第二天会继续。这种“留悬念”的做法也常见,一方面是谈得还没定论,另一方面也是双方都不想在媒体面前被动。毕竟,只要结果没确定,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对方当作谈判筹码。 从背景看,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五轮谈判。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已经缠斗多年,谁都不想在关键节点上轻易让步。毕竟,本月底中美元首将在韩国的APEC峰会上见面,如果能先谈出一点成果,到时候元首会晤时气氛就更容易控制。 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的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必须作出让步,我猜我们也会。”语气虽然依旧强硬,但其实他也留了退路。他自己也承认,美国征收的高关税“不可持续”。要知道,前段时间他还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现在又说“不可持续”,说明他也清楚,这种做法反噬太大。 特朗普的算盘很明显:想在不彻底撕破脸的前提下,逼中方在稀土、农产品和芬太尼问题上让步。尤其是稀土,这次成了中美角力的焦点。自从中国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后,美方反应很激烈。特朗普几次公开发飙,威胁要对中国商品设“天价关税”。但他转头又去找澳大利亚签矿产协议,还不断放风说要“寻找替代供应链”。 但问题是,澳大利亚有矿没产能,美国自己也没法快速补上。哪怕砸几十亿美元,也得十几年才能见效。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基本不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在这次外访行程中,一边放话要对华加码施压,一边又不断对华示好。 他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希望中方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加强打击芬太尼,还暗示可以“暂停部分关税”。这些看起来像是施压,其实更像讨价还价。特朗普自己心里也清楚,美国现在的经济问题比想象中严重。通胀还在高位,制造业复苏不如预期,关键矿产短缺又没解决,他不得不在中美谈判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对此,中方的态度一直稳。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发言人都多次重申,中美谈判是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中方不会在压力下让步。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防止战略资源被滥用。这种立场一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 从更大层面看,中美的经济关系虽然竞争激烈,但脱钩根本不现实。无论是稀土、农产品,还是新能源、半导体,两国的产业链已经深度交织。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业,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的开放度。双方在竞争中寻求平衡,才是现实的出路。这次吉隆坡会谈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就是因为它可能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抗阶段”重新回到“管理竞争”的轨道。 当然,接下来的谈判仍会有波折。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谈判戏剧性”。他可能还会在推特上时不时“开炮”,说些夸张的话。但那更多是对内表演。真正的外交团队,会继续在幕后按实际利益去操作。就像这次会谈的安排,看起来临时,但其实早就铺好节奏。中方也非常清楚美方这一套操作,因此不会被表象牵着走。 从目前的信号看,无论是稀土问题还是关税问题,双方都可能达成一种“阶段性停火”,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毕竟,现在全球市场都在看中美的动向,一旦这两个大国缓和一点,资本市场、供应链、能源价格都能稳定不少。 总之,这次吉隆坡会谈算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双方都释放了“希望谈下去”的态度。特朗普虽然口头强硬,但实际动作说明他愿意妥协。中方依然坚持原则、不被情绪牵动,展现了成熟大国的姿态。未来几天的谈判可能还会拉锯,但至少现在的氛围,比几个月前那种针锋相对的气氛要好得多。 说到底,中美博弈是一场长期赛。谈判不是为了谁输谁赢,而是为了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中国讲的是稳,美国讲的是选票,逻辑不同,但目标其实相似:都不想让经济掉下去。第一天谈了五个半小时,或许没结果,但能坐下来好好聊,已经说明很多。世界都在看,接下来这一场“吉隆坡交锋”,也许会成为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一步。
众所周知,在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也因为此战而被改写,美苏两国借助此战,迅速成为国际上面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只是不幸的是,苏联因为内部出现问题,而不得不面临解体的局面。美国随后就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世界霸主,也因此令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极为忌惮,唯恐自己的霸主地位被取代,尤其是当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时,美国的担忧更加明显。 为了可以限制中国快速发展,美国不仅在技术上面对中国进行封锁,还试图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最为令中国无法接受的是,美国正在借助台湾问题,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此举令中国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中国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实现反超,在保卫国家主权问题上面,中国向来是寸步不让。也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提升,令中国在国际上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这对于美国而言,将是更大的威胁。 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发展,希望全世界都处于平等位置,不再爆发战争。中国的理念与美国全然不同,也因此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顺利,美国只能是不断的制造麻烦给中国,认为这样就可以永保霸主地位。但是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真正需要忌惮的并非是中俄两国,而是美国全力扶持的小弟日本,这个国家才有可能会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并且目前日本的野心,已经逐步露出马脚,不加以制止不排除会成为美国的隐患。 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就已经展示出来,如若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或许日本的发展会逐步失控,那时超级大国定然不会仅产生在美苏两国之间。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被美国控制在手中,不仅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令其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战败一方,日本却开始向美国寻求庇护,也因此令一向对亚洲有所企图的美国,借日本向亚洲建设军事基地。 日本的发展也因此不再受到限制,90年代初日本因为各种问题,面临着经济破裂的局面,却在此时不断讨好美国。许多人对于日本的行为感到不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被对方打败后,还去讨好令自己战败的国家。日本之所以会如此,并非是不痛恨美国,只是不想直接表现出来,毕竟按当时的日本实力来看,如若仇恨美国,只会令日本再无翻身的机会。 所以为了实现野心,日本不得不向美军示好,显然这个方法是极为正确的,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不仅渡过经济危机,实力还逐步被提升上来。现如今美国虽然还是限制日本,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却允许日本拥有自卫军,而在日本的刻意隐瞒下,已经拥有一支极为精锐的部队被培养成功。对外虽然是自卫军,但是其数量已经超过500多万,显然已经超出自卫军的范畴。 忍辱负重长达78年,日本自然不仅是想要拥有如此便会满足,其野心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如若美国还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未来威胁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很有可能不止中俄两国。所以从此事来看,表面上美国的敌人是中国,实际上真正的敌人,是美国自己的小弟,中国自然也要提起注意,以免被此事涉及。
前言 2025年10月20日,印度排灯节。 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在新德里,而是登上了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和官兵一起过节,这个动作政治信号拉满了。 “维克兰特号”,不是一艘普通的军舰,这是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是莫迪“自力更生”战略的门面。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没有自己的航母,永远只是个“买家”,在牌桌上直不起腰。 印度显然不想只当个买家,这艘航母是印度“海洋雄心”的投名状。 砸出来的“国之重器” “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约4.3万吨,长262米。这个吨位,属于中型航母。 它用的是“短距起飞、拦阻回收”模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滑跃甲板; 能带30架舰载机,主力是俄罗斯的米格-29K战斗机,配上卡-31预警直升机。 然而这艘船印度造得极其艰难,从开工到服役,磕磕绊绊; 但他们最终还是造出来了,而且号称“本土化率”达到了76%。 为了这个“76%”,印度砸了约2300亿卢比。这个钱花得值不值? 从纯粹的性价比看,可能不高,但从国家战略看,这笔钱必须花。 “维克兰特号”的服役,让印度成了全球少数几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的国家。…
军力如山难撼动 说起世界上最难攻打的国家,美国绝对是头牌。它那军事实力摆在那儿,2025年全球火力指数直接排第一,综合得分0.0744。想想看,美国陆军现役部队有48万多人,装备齐全,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就得2500多辆,这些大家伙火力猛,防护强,搁哪儿都是移动堡垒。 空军更不用说,5000多架飞机,包括F-35隐形战机和B-2战略轰炸机,能在高空扔精确制导炸弹,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炸飞了。海军才是真杀手锏,11艘核动力航母,每艘排水量10万吨以上,搭载70多架飞机,搁太平洋或大西洋一巡航,基本就等于封锁了半边天。 美国这军力不是白来的,从二战结束1945年就开始攒家底,苏联1991年解体后更是独霸一方,到2025年海外基地超800个,日本有120个,美国驻军直接把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搞成自家后院,韩国乌山基地73个,德国119个,这些地方不光是驻兵,还连着情报共享和后勤补给,盟友一呼百应。 其实,美国的难攻不光靠这些硬家伙,地理位置帮了大忙。它窝在北美大陆中间,南边墨西哥,北边加拿大,两边大西洋太平洋,敌人想陆路进来,只能从这两个邻居下手。可加拿大和墨西哥谁敢啊?加拿大经济上绑得死死的,北约盟友;墨西哥贸易依存症重,入侵等于自断臂膀。 海路更别提了,横跨大洋得几千公里,补给线拉得老长,美国海军一出动,宙斯盾驱逐舰导弹齐发,敌舰还没靠近就成筛子。 美国这军力还带点“聪明劲”,不光硬拼,还玩高科技。2025年太空部队正式发力,SpaceX火箭天天上天,卫星网覆盖全球,GPS定位精确到米级,敌人坦克一开动就被锁定。 遗产基金会评估报告说,美国军力全球投射能力无人能比,2025年预算超8000亿美元,够养一支“世界警察”队伍。搁谁都得想,入侵美国等于打一场全球战,成本高到吐血。 地势如屏固边关 转头看另一个极端,蒙古国这国家弱是真弱,但难攻也是真难攻。它占地156万平方公里,现役军人才3.5万出头,空军就几架运输机和直升机,没一架能打的战斗机。 陆军坦克420辆T-72,老型号了,装甲车2560辆BMP-1,火炮500门D-30,火箭炮130套BM-21,这些装备搁现代战场上,基本是挨打份。经济上靠矿产出口,2025年煤炭协议签了2700万吨运中国,Oyu Tolgoi铜金矿开发热火朝天,但军费低,基础设施薄,搁边境巡逻都得精打细算。 蒙古谁也打不过,但它一点不慌,为啥?就因为那位置,内陆锁国,没海岸线,海军威胁直接归零。北边俄罗斯,南边中国,两大邻居夹着它,像天然屏障,谁想进来,得先过这两关。 俄罗斯和中国都没入侵意图,2025年9月三国联合边防演习“Border Defence…
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出了份115页的报告,叫《稳定美中竞争关系》。这份报告的调调,跟二十多年前他们家鼓吹“军事打击中国”的时候,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精英圈对中美关系认知的一次惊人大转弯。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报告里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这份报告直接就建议美国得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不支持台独!”不仅如此,它还提议美国得积极促成两岸走上“渐进和平发展”的道路,甚至它居然还提出要为中国“逐步实现统一”创造条件!这简直是石破天惊! 你得知道,过去这些年,美国不少政客,那可是暗戳戳地给“台独”势力递眼色,恨不得把火药桶搬到台湾海峡。现在居然反过来要求台湾别再挑衅了,生怕把局势搞崩了。这转变,用大白话说,就是美国高层终于认清了现实:中国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他们当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软柿子”了。 兰德公司这态度的转变,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馅饼。想想二十多年前,他们还有脸拿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儿说嘴,妄言“中国能接受空袭”,那会儿可真是嚣张跋扈。可现在他们老老实实地承认,想靠打压来逼中国屈服,既不现实,也太危险了。 这背后,是中国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崛起,给美国精英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经济腾飞、军事强大、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可中国始终保持着一种“有实力但不冒进”的姿态,从不主动挑起事端。这种稳健而强大的力量,让美国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们逐渐明白:跟中国玩硬碰硬那一套,是捞不着半点好处的。 兰德公司的转变,绝不是孤例。这股“务实风”在美国精英圈里正悄然兴起。你看看美国商界,那些大佬们都怕“脱钩断链”砸了自己的饭碗。钱那可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中美真要是彻底脱钩了,他们可就损失惨重了。 再看看学术界,不少学者也觉得,跟中国搞对抗根本就是死路一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连一些政界人士,都开始喊着要“踩刹车”了。另一家更直接的智库昆西研究所,他们的专家史文甚至公开叫板:“台湾根本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不值得我们为它跟中国开战!”他还建议美国得把之前的“战略模糊”给扔了,明确告诉世界,美国不会军事干预台海。 就连拜登政府时期那位对华政策的“沙皇”坎贝尔,都开始给他的同僚们敲警钟了,他说:“中国的规模优势,不是我们美国单凭一己之力就能比得上的。”这些都说明,在美国精英圈里,那些主张“务实合作”的声音,正在逐渐压过“强硬对抗”的声音。他们正在重新“算账”,掂量着和中国对抗的成本与收益。 这份报告把台湾、南海和科技竞争,比喻成中美关系的三大“火药桶”。但它传递的核心理念,就俩字儿:“克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家伙儿都悠着点,千万别把事儿闹大了! 就拿台湾问题来说,报告不光要求美国表态,还建议中美之间得定期进行高层对话,甚至提出要建立一个“二轨沟通渠道”。啥叫“二轨”?就是万一官方联系断了,民间还有个说话的地儿,不至于彻底失联。 在科技领域,他们也反对“一刀切”的脱钩,而是主张要控制竞争的风险,别一下子全给断了。这些建议,归根结底,都是想给中美之间的竞争装一个“安全阀”,就怕哪天不小心擦枪走火,搞出个大麻烦来。 当然,咱们也得把事情看个透亮。美国人做这些,可不是突然变成“雷锋”了。报告里,他们还是把中国当成“战略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建议,都是为了在不打架的前提下,确保美国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就像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这可不是美国想“让利”给中国,而是它发现,之前那种硬抢的代价太大了,划不来,不如换个“巧劲儿”来维持现有局面。 但即便如此,这种“承认中国发展挡不住、不想真刀真枪干”的务实态度,跟之前那种“不共戴天”的零和博弈思维比起来,也算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至少,他们开始正视现实了。 现在中美关系,就像走在一条摇摇晃晃的钢丝上,一边是激烈的竞争,一边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风险。兰德这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它给中美两国递了个“话茬”,提供了一个对话和缓和关系的起点。 但话说回来,能不能真的实现“竞争而不翻脸、共存而不吃亏”,光靠智库在那里“指点江山”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美国政府是不是真能做到不再支持“台独”势力,是不是真能放弃那些老掉牙的遏制打压手段,同时也得看我们中美双方,能不能共同守住相互尊重的底线。…
第二个巴铁即将诞生?关于印度尼西亚购买中国歼-10战机的新闻最近又有了爆炸性进展。因为这回曝出的不单单是买歼-10,印尼方面有着一个庞大的对华军事采购计划,这基本上把印尼国防的未来交给了中国。让人不禁要问,印尼这是要彻底站队中国了? 要搞明白这事儿,得先说说印尼这国家的底子。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一万七千多个岛摊在海上,海岸线长得能绕地球几圈,国防上最愁的就是 “守不过来”。以前印尼买装备那是典型的 “万国牌”,美国的 F-16、俄罗斯的苏 - 30、法国的 “阵风”、韩国的教练机都有,甚至还掺和了土耳其的隐身战机项目。倒不是说这些装备不好,主要是太杂了,维护起来头都大,而且买西方装备总免不了被卡脖子 —— 美国卖 F-16 会限制使用场景,法国搞维护时动不动就提条件,之前印尼想买俄罗斯的苏 - 35,还被美国硬生生搅黄了。 这次漏出来的清单里,中国装备的分量确实扎眼。先说说天上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