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特朗普剛對普京動真格,印度第一個落井下石,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打出的第一记外交重拳,直接砸向了俄罗斯能源命脉。10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实施严厉制裁,要求全球在11月21日前停止与这两家巨头的所有交易。

本意是掐住普京的“油管子”,给乌克兰问题施压,没想到印度成了第一个“积极响应”的国家,迅速配合审查与俄油的所有往来。而对比之下,中国却稳如泰山,明确表态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影响”,两国立场的差异令人侧目。

美俄对峙升温,各国表态分道扬镳,也让全球再次看清,大国在风暴来临时的真正底色。

 

俄罗斯不接招,美国打空拳

 

特朗普对俄罗斯动手,表面上是为了“制裁侵略”,实则还是那套老剧本——控制全球能源话语权。这次制裁的目标不小,直指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不仅是俄财政的“金牛”,更是其对外博弈的核心筹码。

美方放话:谁敢继续跟这两家公司做生意,就等着美国的“次级制裁”找上门。

这话听起来硬气,背后却透着焦躁。特朗普此前曾给普京下过“50天最后通牒”,要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普京不但没低头,反而提出“北约别再东扩”的反要求,等于直接回呛。美国一看不妙,干脆祭出杀手锏,动了普京最不想被碰的“石油命门”。

但俄罗斯并不是当年的俄罗斯。过去几年,普京早就带着国家练了“抗压功”。

面对制裁,俄罗斯迅速推出“卢布结算令”,用本币绕开美元体系;同时暗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进一步减供,给欧洲添堵。经济层面,俄罗斯GDP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能源出口反而因亚洲市场而水涨船高。

尤其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稳住出口的关键。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新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大幅上升,成为其“压舱石”。这些现实让特朗普的制裁像是挥拳打水,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没砸到要害。

更尴尬的是,美国这套制裁方式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它没有联合国安理会背书,程序上就站不住脚。

连欧洲一些盟友也对是否配合持观望态度,毕竟俄油便宜、稳定,用起来顺手。美国想构建的“全球反俄联盟”,看起来更像是“美国单兵作战”。

 

印度急忙撇清关系,没格局

 

就在制裁消息发布不到48小时,印度迅速“动作频频”。国营炼油厂连夜翻查合同,确保不与被制裁俄企有任何瓜葛。这种“划清界限”的速度之快,让人怀疑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脚本。

但印度这步棋,表面上是和美国站队,实则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在投机取巧。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印美贸易受到重创。2025年9月,印度对美出口环比暴跌两成。

此时,美国扔出“甜头”:只要配合制裁俄罗斯,就可以考虑降低惩罚关税,还可能推动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印度一听这条件,当然不想错过。

问题在于,印度的“表态”并不彻底。一方面,国营企业在台面上配合美国,另一方面,私营炼厂如信实工业却加大了俄油采购。

还有些交易干脆绕道第三国,用中间商规避制裁。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一边应付美国,一边继续从俄罗斯捞便宜油。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北京举行的高层会晤上,印度总理莫迪与普京单独会谈近一个小时,还邀请普京访印。这说明,印度并不想真把俄罗斯“踢下牌桌”,只是想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拿好处不吃亏。

这背后暴露出印度战略自主的短板。它对俄制武器依赖深重,尤其是S-400防空系统还没到货,贸然得罪莫斯科风险太大。

此外,印度能源结构单一,对俄油的依赖从战前的2.5%飙升至近四成,想脱钩也脱不掉。缺乏中国那种多元渠道和战略储备能力,让印度在两强之间只能不断试探和摇摆。

 

中国稳住阵脚,动得慢但扎得稳

 

在这场制裁风波中,中国的反应显得格外稳。当美国威胁全球终止与俄油交易,中国外交部直接回应: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影响。这不仅是对美国单边制裁的含蓄回击,更是中国强大战略信心的体现。

这种底气,并不是一句话说出来的,而是多年布局换来的。中国早在2018年后就加速推动能源多元化布局,中俄之间的能源管道网络逐步完善。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1.2亿吨,占进口总量近三成。

更重要的是,超过四成的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通过CIPS系统绕开美元结算体系,极大削弱了美国金融制裁的影响力。

除了技术层面的“去美元化”,中国还拥有强大的反制手段。美国曾威胁如果中国继续买俄油,就考虑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但中国沉住气,不急不躁,反而加大了从中东、非洲等地的原油采购比例,保持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美国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一度归零,页岩油销售暴跌,反过来成为美国国内能源企业的巨大压力源。

中国不仅在能源问题上稳住了阵脚,还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提升了自身战略纵深。比如中俄在北极航道、天然气管道和核能项目上的合作正在快速推进。中国不是单纯“买油”,而是在通过合作参与到俄罗斯能源产业链上游。

这种深度绑定,既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让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封锁时有了更强的回旋空间。

中国的战略逻辑很清晰:不是为了站队而站队,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谁动得少、看得远,谁就能笑到最后。

 

从态度看格局,从选择看实力

 

美俄制裁风波还未尘埃落定,但三国的表现已经高下立判。美国一边挥舞制裁大棒,一边试图用经济“大饼”诱惑盟友;俄罗斯则以韧性与东向战略顶住压力;而中国以不动如山的姿态,在纷乱中稳住了国家利益与战略节奏。

印度的快速响应,说明它更在意短期利益;中国的战略定力,则体现了制度优势与全球视野的结合。这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大国间长期积累的实力、资源与判断力的集中体现。

在国际博弈中,真正的硬通货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底气。而这份底气,来自于对未来的布局,对风险的预判,以及对国家利益的清晰计算。中国的表现,正在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战略范式:在风暴中选择站稳,而不是站队。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中美談判前,特朗普要求中國必須滿足三大要求!否則後果自負?

中国稀土新规收紧出口,特朗普关税讹诈再升级。美澳联手欲破稀土困局,却难撼中国精炼技术壁垒。大豆进口归零、芬太尼责任归属成焦点,中美博弈陷僵局。月底会晤在即,特朗普的“交易筹码”能否逼中方让步?这场对决将如何改写贸易战走向? 中国刚宣布将与美国进行新一轮经贸谈判,特朗普就提出了三个要求,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禁止芬太尼、解除稀土出口管制。他还表示,如果中国照做,那么他将降低对华关税。 但美国拿来交易的筹码,向来都是张空头支票。特朗普威胁加征的100%关税,本质上是他最擅长的“虚空造牌”。这些关税尚未实施,根本不足以成为谈判筹码。 4月中美贸易战暂缓时,中国曾放松稀土管制,8月份出口量一度冲到6146吨的七个月高点,但是美国却立马翻脸,密集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 因此中方在9月份,稀土政策骤然收紧,管制力度直接回到贸易战最激烈时的水平。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收紧的是全局管控,并非单独针对美国。这意味着美国想通过第三方转口的漏洞也被堵死了。 要知道,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这不是靠矿山储量就能替代的。 美国为了解决稀土难题,没少在其他国家身上敲诈,近日,美国宣布,与澳大利亚达成了8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协议。 特朗普甚至得意地宣称:“一年后美国的稀土多到不知道如何处理。”白宫经济顾问哈希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此举将“终结世界对华稀土依赖”。 美国自以为拿下澳大利亚矿产,就能逼中国在谈判中妥协,只能说,搞错了重点。 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有矿”,而是“谁能炼”。稀土从矿石变成可用于高科技产品的材料,需要经历极其复杂的精炼流程。中国通过数十年积累,已经构建起包括专利网络、专用设备和人才体系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萃取分离镧系元素的离心机技术,目前只有中国能大规模量产。美国唯一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虽然拥有矿山,但其深加工环节仍然依赖中国技术授权,而澳大利亚过去九成稀土矿砂都需要运到中国加工。 即便美澳现在投入巨资自建产业链,一座能稳定产出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的工厂从建设到投产至少需要三年,且成本高出中国30%以上。这还没算中国已经迭代到第四代的萃取分离技术专利墙。 更现实的问题是,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新规,向美澳合资企业提供设备或技术支持可能面临制裁。这意味着美澳既买不到中国设备,也难招募中国技术人员,这几乎宣告了美澳稀土联盟在短期内难有作为。 至于购买美国大豆,就更不可能了。…

7 hours ago

中方一步不退,荷蘭表示,不要購買中國工廠芯片,歐盟對華翻臉

前言 “别买中国工厂的芯片!”10月初,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一则警告,将一场半导体博弈推至高潮。 几乎同时,欧盟将四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美荷欧的协同遏华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短短几天后,荷兰经济大臣深夜来电,这通电话里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反击为何如此有效? 编辑:7 荷兰的狠话,中国的亮剑 威胁来了。 荷兰安世半导体公然向全球客户发出警告,试图切断中国芯片的全球供应链,这声威胁,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它背后的底气来自荷兰政府以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为依据,强行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罢免了中方高管,托管了其99%的股权。 这一下操作在国际科技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谁都明白,这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今年6月就要求荷兰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方高管。 这种配合堪称“默契”,但吃相实在太难看,简直就是把自己拉入了美国的阵营,背离了所谓的“独立”与“合作”。 但中国没有惯着它。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这一招精准打击了企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中,中国区占比高达48%,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影响了其全球供应链。 更让欧洲车企焦虑的是,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举足轻重,它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产品覆盖全球30%以上的汽车品牌。…

11 hours ago

太猖狂了!澳大利亞軍機強闖中方領空,解放軍釋放幹擾彈反擊

被解放军“贴脸开大”的澳大利亚军机,一刻也不敢在中国周边滞留,马不停蹄地连夜逃回了“老家”。 最近一段时间,澳大利亚表现得十分活跃,又是主动向特朗普“献上”稀土矿,又是派侦察机抵近中国南海领空,把自己想要为美国“分忧”的意图写在脸上。澳方拿自家的矿物“讨好”特朗普,我们管不着,但澳军机侵闯我国领空,就属实是“越线”行为,不出所料地等来了解放军的驱离反制。随后这架被赶走的澳军机,没有如常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久留,反而一路逃回了澳大利亚本土。 【释放干扰弹是驱离行动中最有力的警告】 前来挑衅的澳军机,连夜逃回老家 根据公开的飞行信号显示,这架P-8A反潜巡逻机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菲律宾直接飞回了澳大利亚的空军基地,有观点认为,澳方如此急迫,要么是侦察机出了故障,要么是飞行员的“心理”出了问题。 作为侵闯我国领空的“惯犯”,澳方此前就曾声称,在被解放军战斗机驱离后,澳军机的机组成员需要接受“长期心理治疗”。 当然,这些都是澳方的一面之词,目的无非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的样子,全然不提自己的恶劣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凡有半点常识,澳方就应该清楚,澳军机未经中方批准闯入中国领空,本身就是对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公然挑衅。 【澳方为何千里迢迢跑来南海】 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领空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外国军机未经许可进入这一区域,中方都有责任驱离。 澳方声称中方的驱离是“不安全互动”,却对自己非法侵入他国领空的行为避而不谈,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暴露了其“受害者”人设的虚伪性。 事实上,解放军的反制措施完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若澳方飞机仅在公海飞行,中方绝不会采取行动,换句话说,既然中方采取了行动,就意味着澳方的行为已经“越线”了。 从澳军机连夜撤离的狼狈姿态,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其“心虚”,不排除是澳方高层对局势升级,也有一定的担忧。 这也再次证明了,解放军的果断行动让澳军机组切身感受到:挑衅中国领空绝非什么所谓“自由航行”,而是高风险赌博。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在事后“倒打一耙”指责中方】…

11 hours ago

剛背叛普京,莫迪又“打臉”特朗普,反倒跟中國在邊境幹了件大事

印度一边硬刚美国,两次“打脸”特朗普,让美印会晤彻底泡汤;一边又在普京访印前,大幅削减俄油进口,堪称“临阵背叛”,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在边境干了件大事。莫迪这波“左右横跳”在打什么算盘? 莫迪与特朗普会面 先看印度对特朗普的“连环打脸”。自8月末,特朗普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把印度输美商品关税飙到50%,美印关系就没顺过。 特朗普上周突然放话:“我跟莫迪通了电话,他答应我不再买俄油了!”可印度外交部当天就泼了冷水,说根本没这通电话,更没这承诺。 这还不算完,最近特朗普又在排灯节活动上造势,说“和莫迪聊了印巴问题”,结果莫迪转头发文只提“共同反恐”,绝口不提巴基斯坦。 随后《印度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爆料,两人通话里压根没聊印巴。两周内两次否认特朗普的“通话内容”,莫迪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眼看双方气氛越来越僵,莫迪干脆避而不见。近日,他以“庆祝排灯节”为由,宣布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此前外界都猜特朗普会借机和莫迪碰面,缓和美印关系,结果莫迪这一缺席,让“特莫会”彻底黄了,明摆着不想给特朗普谈条件的机会,可见美印关系已经陷入尴尬的冰点。​ 普京与莫迪会面 这边跟美国闹得不可开交,那边印度对俄罗斯突如其来的“背叛”更让人意外。此前俄印关系一直紧密,俄总统普京已确定12月初,访印出席俄印峰会,印度更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今年前9个月,印度日均进口170万桶俄油,占总进口量的34%,俄油一度成了印度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可美国一出手制裁,印度就改了主意。据路透社的最新爆料,为遵守美国对俄罗斯卢克石油、俄罗斯石油的新制裁,印度最大炼油企业信实工业,已计划“大幅削减甚至停止进口俄油”,连跟俄油签订的长期协议都要终止。 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俄罗斯对印度的石油供应,可能“降至接近零”,信实集团已经开始从中东、巴西采购原油替代俄油。 去年10月,印中军队在实控线互相敬礼,庆祝排灯节 一边“打脸”美国,一边“疏远”俄罗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做了一个意外动作。在印度排灯节期间,中印士兵在边境实控线多个点位交换糖果,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善意。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第一时间发文肯定,称这一姿态展现了双方的善意。印度军方也强调,这是“维护边境安宁的常规举措”。 要知道,自2020年边境冲突后,中印士兵节日互赠糖果的传统曾中断数年,这次“破冰”绝非偶然。今年以来,中印关系已在多个层面回暖:…

11 hours ago

中美談判前夕,特朗普變卦,不再提訪華,反手要廢中國第4張王牌

特朗普说好要访华,怎么临门一脚就没了下文?他不来北京,却偏偏要在韩国见面,到底是要干啥? 中美谈判眼看就要开始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又习惯性地“变卦”了。他这回玩的比较高端,可以说是避实就虚加暗度陈仓,怎么说? 首先第一点,就是之前被炒得火热的特朗普访华话题,突然就没声音了。记得前阵子美国人不断放风,说特朗普可能要访问中国,气氛都烘托到位了。结果呢?安排全变了,现在是美国财长和贸易代表要和中国去马来西亚谈,而特朗普本人,则打算在韩国见咱们。这不能当成一个简单的行程调整来看,因为外交场合的地点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如果特朗普来北京,作为客人,在礼仪和对话氛围上自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基调。而他坚持在亲近美国的第三国进行“会晤”,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想要规避“访华”所蕴含的外交内涵,试图为自己创造一个心理上更占优势的舞台,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心理战。 那么第二点更值得警惕,他突然抛出了一个全新的焦点——核议题。他说要在和中国高层的谈话中,达成恢复大豆贸易、限制核武器,以及俄乌停战等共识。这就很奇怪了,以前中美都是谈贸易、谈科技,核问题从来不是前台主角。但这次,特朗普却出面,把“核军控”和大豆这些美国关切并列,当成重点来谈,还信誓旦旦地说相信能取得进展。这表面上看,是在呼吁控核、维护和平,但这背后的真实意图,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那么特朗普这么折腾,到底图什么呢?他就是想要废掉中国手里的第四张王牌。中国手里有好几张王牌:第一张是稀土,第二张是供应链,第三张是医药化工,而这第四张,就是我们可靠的战略核威慑力量,这是我们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特朗普政府发现,在经贸、科技这些传统牌桌上,他们越来越占不到便宜了,于是就打起了我们核力量的主意,想要玩一招“核捆绑”。说白了,就是试图通过谈判和国际协议,把中国拉进美俄的核军控框架里,从而限制、甚至冻结我们核力量的发展。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能削弱我们的战略威慑能力,为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博弈中争取优势。 所以总的来看,从取消访华到强推核议题,这一系列变化是特朗普打出的一套组合拳。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全面而成熟的反制能力时产生的深刻焦虑。他们想要通过废掉我们的王牌,来重新夺回主导权。 但中国看得很清楚,我们的核力量是用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发展和规模完全根据我们自身的需求来决定,绝不会被任何外部势力绑架,更不会成为别人谈判桌上的筹码。所以特朗普的这套算盘,注定是打不响了。这场博弈,中国有着足够的定力和智慧来应对,咱们就静观其变。

11 hours ago

台灣回歸還有一種新方案,國民黨若同意,解放軍或無需動武

先把结局摊开说。岛内自己宣布统一,没有开战,街头有人闹事,部队按法律进场维稳,美国尴尬地看着,发不出硬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质疑,这样真能成吗,谁敢按下这个按钮。别急,这条路不是空想,路径和条件都在现实里。   “统一不必靠炮火,靠一纸宪法也能落地”   先看结果。国民党如果重新执政,回到宪法正本,直接宣布统一,清清楚楚写在法律上,流程走完,谈判细则再谈。两岸自治怎么安排,机制怎么接,协议里可以一条条写明。岛内若出现大规模暴力事件,依法维稳,不是打仗,是按统一框架进行的平暴,目标很单一,止暴恢复秩序,保护民生。 美国最难受的就是没有名义。台湾自己说统一,他们很难再拿所谓的民主来指指点点。国际话语会倾向于尊重这一步,解放军维稳是法内行动,不是攻打,外部干预就站不住脚。   “只要台湾自己说统一,外部干预就很难站得住”   路是怎么走出来的。法律在那儿。台湾的宪法本身把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写成基本原则,这不是今天才有,是一直摆着。国民党如果用这条,依法宣布统一,不必搞公投,不必做民调,不必开无休止的政论节目。把政治争吵降到最低,让程序把事办了。 有人会担心社会反弹。可以用协议来缓冲,把自治和过渡期写细,分阶段推进,把民生和产业保护好,把人心稳住。法律兜底,执行到位,反弹就不会跑到失控。 困局和错过这两件事,必须说清。民进党靠台独话术上台,岛内政治气氛被带偏,国民党被逼在中间走钢丝。名义上坚持九二共识,现实上统一立场越来越弱。马英九执政那段时间,是能做事的窗期,却没把政治统一往前推。经济有合作,政务有交流,但关键的统一谈判没有启动,机会就这么飘走了。 如果当时国民党敢在任内宣布统一,今天可能是另一条轨。现在局面更难,民进党加大力度打压,国民党在统与不统之间摇摆。再不拿出决断,就会被议题牵着走。   “不缺工具,缺的是一锤定音的胆和责任”…

12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