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混合鬥爭開始,俄軍連射洲際導彈,歐盟錯怪中國,12家中企被波及

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棋局,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与紧张。

近日,一连串看似孤立却环环相扣的事件,将这盘棋的紧张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从美俄高层的一次外交“变卦”,到俄军在战场上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再到欧盟在自身困境中将矛头意外转向中国,一个危险的连锁反应正在形成。

俄罗斯雷霆亮剑

这两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原本计划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会晤,商讨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

然而,就在外界期待双方能为僵局带来一丝转机时,特朗普突然单方面宣布取消会面,理由是“不想浪费时间和俄罗斯开没有意义的会议”。

这记响亮的“甩脸色”,无疑给本就紧绷的美俄关系再添一层寒霜。

面对这种外交上的冷遇,克里姆林宫的回应直接而有力,迅速将世界的目光从会议桌拉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深不可测的导弹发射井。

俄罗斯用实际行动表明,既然言语沟通的渠道被关闭,那么就用军事实力来说话。俄军随即展开了一系列“大动作”,其力度与广度,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不寒而栗。

首先是在常规战场上,俄军的战术策略发生了明显转变。

当前,俄军在正面战场上占据着绝对主动,在至少七个重要城市区域掌握着攻势,根本无意给乌克兰任何喘息之机。

更具威慑力的是,俄军开始将打击矛头精准地指向冲突的“幕后黑手”——由西方国家输送至乌克兰的雇佣兵和军事援助。

俄罗斯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西方的援助源源不断,这场冲突就难以终结。

于是,一场针对高价值目标的“清扫行动”拉开序幕。

在哈尔科夫地区,俄军侦察部队提供了精准情报,两枚“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呼啸而至,精确命中了西方雇佣兵的一处营地。

据报道,这次打击当场造成超过600名雇佣兵死亡,其中不乏来自法国、波兰、英国等国的战斗人员。

这记重拳不仅沉重打击了前线的外国军事力量,更是对北约国家发出的严厉警告:你们的人员,同样在我们的火力覆盖之下。

如果说对雇佣兵的打击是战术层面的强硬,那么紧随其后的战略核力量演习,则是战略层面的终极摊牌。

普京总统亲自坐镇指挥,一场覆盖陆海空的三位一体核打击演习震撼上演。

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陆基“亚尔斯”洲际导弹拔地而起,拖着长长的尾焰刺向苍穹;在巴伦支海的冰冷深水之下,“布良斯克”号战略核潜艇悄无声息地发射了“深蓝”潜射弹道导弹;而在万米高空,图-95MS战略轰炸机也投下了致命的空基巡航导弹。

这场演习的时机和规模都蕴含着深意。

它不仅是对北约刚刚结束的“坚定正午”核演习的针锋相对的回应,更是向整个西方世界宣告:俄罗斯的核武库不仅庞大,而且可靠。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避免去年“萨尔马特”导弹发射失败的尴尬,俄军此次特意选用了技术成熟、久经考验的导弹型号。

这番操作传递的信号清晰无比:俄罗斯的战略底牌依然坚实有效,足以在任何极端情况下捍卫国家利益。

欧盟病急乱投医

俄罗斯的雷霆之怒,让隔岸观火的欧洲大陆陷入了深深的“忐忑”与焦虑。

持续已久的对俄制裁并未像预想中那样摧垮俄罗斯经济,反而让欧洲自身饱受能源短缺和通胀飙升之苦。

如今,眼看俄罗斯不仅在常规战场上愈战愈勇,还毫不避讳地亮出了核武器这张王牌,欧洲的安全感几乎降至冰点。

这种无力感与恐惧感交织之下,欧盟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且极具风险的决定:将炮火对准了一直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中国。

在刚刚通过的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中,欧盟令人意外地将12家中国企业列入了黑名单。

其给出的理由是这些公司“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尤其是在石油贸易等领域。

然而,这个理由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就连欧盟自己的外交高官都曾公开承认,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武器。

如今,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欧盟悍然对中国企业挥舞起制裁大棒,其背后的真实动机昭然若揭。

这无疑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绝望之举。

由于直接制裁俄罗斯效果不彰,欧盟试图通过打击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来间接向普京政府施压。

但他们这招用错了对象,也打错了算盘。

讽刺的是,就在制裁名单公布前不久,中欧双方刚刚举行了经贸高层对话,欧方甚至还热情邀请中方赴布鲁塞尔深化合作。

这种前一秒笑脸相迎,后一秒背后捅刀的做法,不仅暴露了其政策的混乱与短视,更显示出其为了追随美国步调,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充当“炮灰”的战略依附性。

欧盟似乎忘记了,对中国企业无端发难,不仅解决不了乌克兰的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制造一个更大的麻烦。

对此,中方的态度清晰而坚定:我们绝不惯着这种无理行径。

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明确指出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绝非一句空话。

中国的反制工具箱里,有足够多的筹码让欧盟感到切肤之痛。

荷兰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其在光刻机出口和“安世事件”上追随美国遏华,结果不仅倒逼中国加速了相关领域的自主研发,也让自己龙头企业ASML的订单锐减。

中国有能力,更有决心保护自己的企业不受欺凌。

更重要的是,欧盟还在关键战略资源上对中国的深度依赖。

当今世界,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芯片,再到风力发电,几乎所有尖端产业的“命脉”都离不开稀土。

而中国,恰恰拥有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技术。近期,中国已开始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无疑是悬在欧洲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欧盟内部报告早已发出警告,其关键产业链的十万个岗位直接受制于中国的供应链。

一边依赖中国的战略资源维持经济运转,一边却把中国的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这种自相矛盾的疯狂举动,无异于在给自己“断血”。

说到底,中欧之间高达7800亿美元的贸易额,远超欧美贸易量,这才是双方关系的压舱石。

欧盟若继续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任由制裁事件发酵,那么不仅稀土供应可能受阻,连中欧投资协定重启、电动汽车关税谈判等重要议程都将化为泡影。

将正常的、合法的商业合作政治化,试图“挟中企以令俄”,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伤自己的脚。

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合作共赢才是正道,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任何妄图通过施压来损害中国利益的行径,都必将遭到坚决的回击。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號稱比中國六代機還科幻!美國新無人戰機亮相,火箭式起飛噱頭足

估值53亿美元的ShieldAI公司,要搞大事了。 这家国防技术巨头宣布,周三将推出首款专门为战斗设计的垂直起降自主战斗机,名字叫X-Bat。 这玩意儿不用人类飞行员操控,被公司定位成分布式空中力量未来的核心。 光听“垂直起降+自主战斗”这两个标签,就知道这无人机不简单。 它翼展39英尺,最大航程能超2000海里,升限还能冲到50000英尺以上。 更厉害的是,它能做出4g以上的机动动作,这在无人战机里可不算常见。 本来想只看这些参数觉得只是堆料,后来发现它的存储尺寸才是亮点40英尺x14英尺x6英尺的紧凑空间就能放下,运输和部署都方便不少。 无跑道+紧凑存储远征部署真的香 X-Bat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完全不依赖跑道和传统空军基地。 船只、偏远岛屿,甚至临时搭建的前沿作战地点,都能实现发射和回收,这一点正好戳中了现代作战的痛点。 传统有人战机想在偏远地区部署,光是修跑道、建配套设施就得花大量时间和资源,还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目标。 X-Bat就没这顾虑了,哪里需要就能往哪里送。 美军一直在推进“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理念,可传统战机的后勤压力让这一理念很难落地。 有了X-Bat,这个难题似乎有了破解之道。 它能快速部署到需要的区域,形成持续的空中存在,而且不用操心复杂的后勤保障。…

28 seconds ago

中方正式收費,第一艘拒絕交錢的美國船舶出現,臨時改道前往韓國

10月21日下午,韩国釜山港的码头突然热闹起来,一艘挂着美国旗帜的豪华邮轮“里维埃拉”号缓缓靠岸,船上上千名游客满脸疑惑。 没人想到,这艘原本要驶向上海的邮轮,会在东海海域突然调转方向,原因竟然是不想交中国刚开收的1167万特别港务费。 这可不是什么八卦新闻,而是10月14日中方港口收费政策落地后,中美港口收费博弈的首个“抗费案例”。 才短短一周时间,全球航运圈就炸了锅,不少船公司都在连夜调整航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方为啥突然收费? 这事得从4月17日说起,那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发了个公告,说从10月14日开始,要对中国公司的船舶、中国造的船加收港口服务费。 网络来源 美方嘴上说“是为了提振本土造船业”,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就是冲着中国造船业来的。 2024年中国造船拿下了全球53%的订单,而美国连3%都不到,差距实在太大,只能靠收费来打压。 信息来源:美对中国船舶收费中方对美同时实施 面对美方的操作,中方的回应很直接,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公告。 明确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这就是标准的“对等反制”:你给我加钱,我也按规矩给你加。 收费标准是分阶段涨的,现在每吨收400元,到2028年要涨到1120元。 而且范围卡得很严:只要是美国公司的船、美国运营的船,或者美国持股25%以上的船,都得交这笔钱。 有人问,有没有豁免情况?还真有:中国造的美国船、去船厂维修的空船可以免交。…

19 minutes ago

吃飽了要砸鍋!連接217座城市的中歐班列,竟被兩個小國絆住腳?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如今已连接25个国家、217座城市,累计运输货物量突破730万标箱,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陆路通道。 这条被称作“钢铁驼队”的线路,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更成为许多小国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 然而,偏偏有人“吃饱了砸锅”。近日,波兰单方面关闭关键通道,就曾导致数百列班列滞留,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 更甚的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如中国宁夏、人口仅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原本坐拥中欧班列关键节点的地理优势,却也偏偏选择了一条作死的路。 立陶宛曾是中东欧“17+1”合作机制的受益国之一,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享受了不少红利。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随后一边拿着中欧班列带来的贸易实惠,一边紧跟美国步伐,不仅高调退出合作机制,还鼓动其他国家一起“拆台”。 更恶劣的是,在获得美国5亿美元援助后,立陶宛竟在对台问题上公然踩踏中国红线,设立所谓“代表处”,扬言要切断对华经贸关系。 不仅如此,为了遏制我国发展,抱紧美方的大腿,立陶宛更是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从工业到关乎国民健康的生物领域无一例外。它曾配合欧美在高科技医疗设备上限供,导致国内单次检查费用高达千元;在我国“宁-心”尖端生物成果还未出炉前,更是配合美方牢牢封锁对生物萃取核心技术,更将成品对华出口时加价99%。 一次次赤裸裸的挑衅,彻底激怒了我国。中方没有多费口舌,直接调整中欧班列路线,将立陶宛从中转名单中剔除。一夜之间,该国境内为班列修建的200多条铁轨被拆除,货物清关被叫停,中方企业也陆续终止合作。 立陶宛曾自信地以为“中国离不开我们”,但它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如今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更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庞大的经济规模与贸易网络,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强大的市场优势与供应链的驱动,也共同催生了我国技术对传统强国的反超。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升全球第一;高铁核心零件国产率超过97%;就连美欧把持30多年的生物科技壁垒,也被我国成功攻克。 以长期被美国垄断的生物萃取技术为例,我国不仅突破低温萃取和浓缩技术难题,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亚健康市场,我国直指关系亚健康的根源——睡眠问题,将尖端成果“宁-心”落地。其采用中西方前沿成果,融合18味中草药和L-茶氨酸等成分,活性成分远超美国同类产品。 与美方褪黑素强制性不同,其采用的原料不仅温和。且其调养四脏的原理可从根源解决入睡难、睡前胡思乱想等问题。 如今,在中欧班列等物流链的加持下,“宁-心”正全面反攻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尤其10-11月之间,中欧班列上搭载的京J/D东跨境订单不断,也为沿线带来极大的经济收入。 而反观立陶宛,被踢出中欧班列后,港口停摆、商品滞销,企业倒闭潮接踵而至。2022年,全国倒闭企业超1300家,失业率飙升至16%,国家负债占GDP比例突破80%,经济几乎陷入绝境。…

25 minutes ago

特朗普將出席東盟峰會,馬來西亞民眾抗議:我們不歡迎你!

美国总统特朗普定于10月26日抵达马来西亚,参加在吉隆坡举行的第47届东盟峰会及相关会议。 马来西亚通讯部长法米·法齐尔在视察峰会筹备工作后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外交部将及时通报任何行程变动。此次峰会以"包容与可持续"为主题,预计将吸引东盟十国及多个对话伙伴国领导人齐聚吉隆坡,就区域合作与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特朗普亚洲之行行程密集,东盟峰会期间将见证和平协议签署 根据已公布的行程安排,特朗普在结束马来西亚的东盟峰会后,将继续前往日本和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峰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盟峰会期间,特朗普还将亲自见证柬埔寨与泰国签署和平协议。这两个东南亚国家今年曾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此次和平协议的签署被视为地区稳定的重要进展。 专家士指出,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密集安排,显示出美国政府对亚太地区事务的持续关注。 民间团体筹备抗议活动,二十多个组织联合表达政治立场 在特朗普即将抵达之际,马来西亚多个民间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正积极筹备抗议活动。 据组织方发布的公告,一场题为"特朗普,马来西亚不欢迎你"的示威活动将于10月26日上午在吉隆坡安邦公园地区举行。 此次活动已获得二十多个组织的联合支持,主要目的是表达对特朗普政府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立场的不满。组织方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详细的活动指南和法律须知。 示威活动组织严密,参与者获全面法律保障指引 抗议活动的组织工作显得相当周密。据马来西亚BDS组织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讯息,参与者将获得一份详尽的"法律信息工具包",其中明确指导人们在遇到警方询问、拘留或审讯时该如何应对。 该指南特别强调了参与者享有获得法律顾问的基本权利,并提醒大家保持冷静,避免签署任何空白文件。组织方还提供了专门的法律援助热线,以确保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东盟峰会开幕日期的临近,吉隆坡的安保措施正在逐步升级。各方都在密切关注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具体议程,特别是其在地区事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此次峰会不仅将是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可能成为不同政治立场交锋的舞台。马来西亚政府如何平衡外交礼仪与保障言论自由,将成为考验东道主协调能力的重要课题。

34 minutes ago

特朗普取消普特會後,普京下令發射洲際導彈,提醒美國撕破臉後果

特朗普宣布取消“普特会”之后,普京下令发射洲际导弹,提醒美国不要太过分。 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特朗普突然对外宣布,取消原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和普京的面对面会谈,理由说得挺含糊,就一句 “感觉我们无法达成目标”,还嘴硬说 “未来肯定还会见面”。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 “感觉” 的问题,而是俄方压根没接美方抛来的 “橄榄枝”。就在这之前几天,美国刚提出让俄乌 “就地停火”,两边各自宣布胜利的提议,结果俄罗斯想都没想就拒了,普京坚持要实现 “特别军事行动” 的预定目标,最低也得让乌军从顿巴斯地区全面撤军,这等于直接堵死了美方想要的 “快速和平”…

43 minutes ago

特朗普剛對普京動真格,印度第一個落井下石,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打出的第一记外交重拳,直接砸向了俄罗斯能源命脉。10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实施严厉制裁,要求全球在11月21日前停止与这两家巨头的所有交易。 本意是掐住普京的“油管子”,给乌克兰问题施压,没想到印度成了第一个“积极响应”的国家,迅速配合审查与俄油的所有往来。而对比之下,中国却稳如泰山,明确表态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影响”,两国立场的差异令人侧目。 美俄对峙升温,各国表态分道扬镳,也让全球再次看清,大国在风暴来临时的真正底色。   俄罗斯不接招,美国打空拳   特朗普对俄罗斯动手,表面上是为了“制裁侵略”,实则还是那套老剧本——控制全球能源话语权。这次制裁的目标不小,直指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不仅是俄财政的“金牛”,更是其对外博弈的核心筹码。 美方放话:谁敢继续跟这两家公司做生意,就等着美国的“次级制裁”找上门。 这话听起来硬气,背后却透着焦躁。特朗普此前曾给普京下过“50天最后通牒”,要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普京不但没低头,反而提出“北约别再东扩”的反要求,等于直接回呛。美国一看不妙,干脆祭出杀手锏,动了普京最不想被碰的“石油命门”。 但俄罗斯并不是当年的俄罗斯。过去几年,普京早就带着国家练了“抗压功”。 面对制裁,俄罗斯迅速推出“卢布结算令”,用本币绕开美元体系;同时暗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进一步减供,给欧洲添堵。经济层面,俄罗斯GDP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能源出口反而因亚洲市场而水涨船高。 尤其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稳住出口的关键。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新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大幅上升,成为其“压舱石”。这些现实让特朗普的制裁像是挥拳打水,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没砸到要害。 更尴尬的是,美国这套制裁方式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它没有联合国安理会背书,程序上就站不住脚。 连欧洲一些盟友也对是否配合持观望态度,毕竟俄油便宜、稳定,用起来顺手。美国想构建的“全球反俄联盟”,看起来更像是“美国单兵作战”。  …

55 minute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