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CHINA - MARCH 28: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speaks during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eeting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on March 28, 2025 in Beijing, China.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osted the meeting with CEOs from global compan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a Development Forum held earlier this week. China is aiming to boost ties with global companies a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continues imposing tariffs. (Photo by Ken Ishii - Pool/Getty Images)
美财长抨击中国稀土管制,特朗普威胁要和中国切断其他贸易领域的业务往来,并联合西方国家对华施压,暴露了美国怎样的战略焦虑,中国又准备了那些反制手段?
中国发布稀土管制新规后,美西方集体跳脚,美国从总统到财长,轮番上阵,换着花样的威胁中国。
10 月 9 日,中方稀土管制新规正式发布,核心调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美出口稀土基准价上调 25%,叠加 10 月 9 日前的 35% 涨幅,2025 年对美稀土价格较 2024 年累计上涨 60%;二是建立 “出口企业动态核查机制”,对向第三方转口、虚假申报的企业直接取消下年度出口资格;三是将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纳入出口许可管理,境外企业使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再出口需经中方审批。
新规发布仅 3 天,特朗普便在 10 月 12 日艾奥瓦州竞选集会上抛出首个威胁:“若中国不放松稀土管制,美国将终止与中国在农产品、能源领域的部分合作,包括重新评估大豆对华出口政策”。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达 142 亿美元,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 35%,特朗普的威胁直接瞄准中国农产品进口的重要来源。
10 月 12 日晚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升级施压,称 “正考虑切断中美在半导体原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企业 “加速撤离中国市场,寻找替代供应链”。美国商务部随即配合发布《对华贸易风险评估报告》,将稀土下游产业列为 “高风险领域”,建议企业减少对华依赖。
美财长抨击管制,暴露战略焦虑
10 月 14 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华盛顿举行的 “全球供应链安全论坛” 上,对中方稀土管制展开集中抨击。他直言 “中国的管制措施是对全球产业链的‘经济胁迫’,导致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面临原料短缺风险”,并透露美国已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启动 “稀土替代计划”,计划 2030 年前将非中稀土供应占比提升至 30%。
贝森特的言论背后,是美国对稀土依赖的深层焦虑。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5 年 10 月数据显示,全球重稀土产量中中国占比 92%,其中镝、铽是美国 F-35 战斗机发动机、风力发电机的核心材料,美国本土重稀土产量几乎为零。更严峻的是,美国稀土加工技术落后,80% 的稀土原料需送往中国加工后再进口,中方管制直接掐住其产业链 “咽喉”。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10 月 14 日发布的报告进一步揭示焦虑根源:若中方持续收紧稀土出口,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每年 280 亿美元的损失,军工企业的武器交付周期将延长 6-8 个月。这种 “原料依赖 + 技术落后” 的双重困境,让美国在稀土博弈中始终处于被动。
欧盟 7 国联合拱火
在美方施压的同时,欧盟 7 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芬兰)于 10 月 15 日同步发难。当天,7 国共同向 WTO 提交申诉文件,指控中国稀土管制 “违反 WTO 贸易规则,构成不公平竞争”,要求中方在 60 天内撤销新规,否则将启动 “贸易报复措施”。
申诉文件中,7 国还联合提出 “稀土出口价格透明化”“取消国别配额差异” 等诉求,试图削弱中方对稀土出口的主导权。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 10 月 15 日的记者会上直言,“中方管制已导致欧盟稀土永磁体价格上涨 40%,大众、宝马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面临停产风险”,暗示将对中国稀土下游产品加征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 7 国的拱火带有明显利益考量。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稀土应用国,2024 年稀土消费量达 1.2 万吨,85% 依赖中国进口;荷兰阿斯麦公司生产的 EUV 光刻机,其核心部件需使用中国稀土制造。7 国担心中方管制影响自身产业,因此选择与美国抱团施压,但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 匈牙利、波兰等国明确反对对华加税,担心中方反制影响本国农产品出口。
中方明确回应,反制措施同步落地
面对美欧的密集施压,中国外交部 10 月 16 日作出明确回应。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国稀土管制是维护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举措,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并提出对话前提:“若美欧希望恢复相关领域合作,需先停止将稀土问题政治化,尊重中国的主权与安全关切”,这是中方首次在稀土博弈中提出明确对话条件。
中方的反制措施也同步落地。10 月 16 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宣布自 10 月 25 日起,对进口自美国、欧盟 7 国的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实施 “重点查验”,查验率从常规的 5% 提升至 30%,通关时间延长至 72 小时,不合格产品将直接退运或销毁。这一措施直接回应美欧的关税威胁,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测算,若查验持续,美国对华汽车出口将减少 18%,年损失约 35 亿美元。
在稀土领域,中方进一步巩固优势。10 月 16 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透露,国内 12 家大型稀土企业已建立 “稀土储备联盟”,计划 2025 年底前储备 1.5 万吨重稀土,可满足国内高端制造 3 年需求。同时,中国五矿集团宣布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合作,在巴西建设稀土开采基地,2026 年投产后年产能达 2 万吨,进一步降低对国内稀土资源的依赖。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本质是全球战略资源主导权的争夺。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不仅维护了自身的资源安全与环境利益,更向世界传递出 “不接受霸权施压” 的信号;而美欧的密集施压,实则是对 “源头权力” 失控的焦虑 —— 多年来依赖中国廉价稀土构建的高端制造体系,在中方管制升级后面临重构成本。
结语
从现实来看,美欧的 “牌” 已难以奏效。美国的 “替代计划” 面临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双重困境,欧盟 7 国的申诉缺乏法律依据,且内部分歧明显;而中方通过技术突破、储备体系建设、海外合作,已构建起全方位的稀土安全屏障。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所言,“中国不希望贸易摩擦升级,但也绝不惧怕任何施压,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企业合法权益”。
截至 10 月 17 日,WTO 尚未就欧盟 7 国的申诉作出回应,中美欧之间的稀土博弈仍在持续。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战略资源安全问题上,中国已掌握主动权,美欧试图通过施压改变中方政策的时代,正在逐渐落幕。
飞机还没落地,这位刚刚还在高喊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的总统,突然在专机上改了口风,说要“努力降低对华关税”。 态度转变之快,堪比“闪电变脸”。但这并不是一次真正的示好,更像是一次战术撤退。 他带来的三个“条件”,听起来像是在谈判,实则更像是一份政治“求援清单”。 这番姿态,反而把美国眼下最脆弱的几张底牌全都摊在了桌上。 这张“降关税”牌,其实是虚晃一枪 特朗普打出的“降低关税”这张牌,乍一听像是在释放善意,但细看就能发现,这不是一次真正的让步,而是一次策略性的试探。 他并没有说要取消那些早年间加上的关税,也没说明具体要降在哪些商品上,只是模糊地说要“努力”去降低,这种说法留足了回旋空间,典型就是话说了一半,实际什么都没答应。 更别说这话还是在他刚放话要把关税提高到100%之后说的,前后不过几天,变脸的速度让人摸不清他到底想干什么。 但从逻辑上讲,这种“先把话说狠,再装作退一步”的套路,其实就是一场心理博弈。他想用一个夸张的威胁,换来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实质让步。到底,这张“降关税”的牌,不是谈合作,而是拿出来当筹码用的。 可问题是,这种做法在今天已经不再奏效。原因很简单,中国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只能硬扛的角色。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中国不仅挺住了,还在关键领域加快了自主化的步伐。 就算特朗普再喊多高的税,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这种“威胁式谈判”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效果,反而暴露出美国在通胀、供应链和经济韧性上的真实痛点。 所以这次所谓的“降关税”,本质上就是试图用一个没实施的危险,去换一个眼下的利益,既不真诚,也不实在。特朗普的算盘里,还是那一套“以攻为守”的思路,只是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太买账了。 三个条件,三个软肋,谁在怕谁一目了然 特朗普提出的三项“交换条件”——让中国恢复美国大豆采购、在芬太尼问题上加强合作、停止限制稀土出口——表面看似在谈判,实则每一项都暴露了美国自身的困境。 大豆这事儿,其实就是在替中西部的农民喊话。这些地方的农业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客户。中国一旦减少采购,美国农民的压力就立刻上来了。这背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加勒比海地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美军B-52和F-35携带实弹逼近,特朗普要动手了?关键时刻,马杜罗迎来三位强援,普京准备介入吗? 委内瑞拉周边的局势持续紧绷,火药味越来越浓,美军再一次开火杀人。10月19号,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透露,美军近日在加勒比海开火打击毒贩,美军无人机用导弹摧毁一艘船只,上面的三人当场死亡,这是美军在加勒比海地区最新一次开火。尽管美军继续拿着打击毒贩做挡箭牌,但谁都看得出,美国的实际目的是向地区国家炫耀武力,展示自己的军事肌肉,迫使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等人屈服。在最新的开火事件前,美军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动作。 本月中旬,美国空军在委内瑞拉北部区域,进行了一次罕见的联合打击演练。隶属美军第二轰炸机联队的B-52战略轰炸机,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斗机组队巡航,这两种型号的军机很少共同活动,但两款机型合起来使用时,确实具有很高的战术弹性,非常适合执行空袭委内瑞拉这样的任务。F-35B负责制空,摧毁对手的空中力量,而雷达信号明显的B-52则可以在隐身战机的护卫下,发挥自己载弹量大的优势,在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或者干脆抵近目标上空,投掷大量的炸弹,摧毁对手的地面目标。 美军B-52压境,马杜罗第3位强援到齐,巴西掀桌子,不准美国入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方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F-35B携带了AIM-9X近距离空对空导弹和其他实弹,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美军空中力量已经在委内瑞拉周边蓄势待发,随时可以从巡航转变为实战,开启一场军事行动。虽然马杜罗早已开始征召预备役,加强委内瑞拉各个区域的防御,但面对美军的空袭,缺乏先进防空系统和战机的委内瑞拉,实际上缺乏还手之力,马杜罗的紧张心情可想而知。但好消息是,美军动武之前,马杜罗迎来了三位外援。 美军B-52压境,马杜罗第3位强援到齐,巴西掀桌子,不准美国入侵 首先是南美国家出面,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公开谴责美国,并表示哥伦比亚武装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将会抵抗美国的全面入侵。巴西总统卢拉也表态,支持拉丁美洲各国捍卫自身主权,他特别强调轮不着其他国家的总统对委内瑞拉指手画脚,这显然是在针对特朗普。除去南美国家外,俄罗斯也密切关注局势发展,俄外交部已发布声明谴责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行动。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俄罗斯特种兵已经出现在委内瑞拉,克里姆林宫似乎已经在给委内瑞拉提供某种形式的军事支持。不管这个消息真假与否,委内瑞拉上个月刚批准与俄签署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俄罗斯总统普京肯定不会对马杜罗的情况无动于衷。 美军B-52压境,马杜罗第3位强援到齐,巴西掀桌子,不准美国入侵 总而言之,特朗普政府虽然摆开了对委内瑞拉动手的架势,美军看上去也做了出手的准备,但华盛顿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国际社会都看得到,如果美国对委内瑞拉动手,将是华盛顿践踏国际规则的又一铁证,美国如此公然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将会让美国的国际形象更加声名狼藉。即使特朗普不在意他自己和美国的形象,他至少该考虑行动的后果,委内瑞拉强援已到,贸然出手也许会让美国又陷入一场军事冲突的拖累,不仅美国可能付出重大政治经济代价,特朗普自己也将吃不了兜着走。
2025年初以来,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经济拉锯战,正在悄然换挡。从打关税到卡技术,从稀土出口到现在盯上医药原材料,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正愈演愈烈。 原本被认为只是后台配角的原料药,如今被推到了前线。美媒《纽约时报》直接点名:如果中国在这个领域“动手”,后果比稀土更麻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些装在药瓶里的白色药片背后,藏着一个被称为"制药粮食"的关键环节:原料药。它们是药品生产的基础成分,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化学粉末,再先进的制药技术也只能是无米之炊。 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17亿美元,而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占据了36%的份额,也就是说全球每三瓶药里,就有一瓶的原料来自中国。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在高纯度合成工艺和绿色生产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就像华仁药业近期获批的盐酸奈福泮原料药,通过优化非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合成路径,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满足了严苛的质量标准,这种技术优势正在让中国成为全球制药业无法绕开的供应商。 美国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早已不是秘密。从日常的抗生素到救命的癌症治疗药物,从处方药到基础化学合成药,中国供应渗透到了美国医药体系的方方面面。 《纽约时报》10月15日的文章特别提到,美国市场上70%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原料、58%的抗抑郁药原料都来自中国,甚至连儿童白血病治疗药物巯嘌呤的原料药,美国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中国正是主要来源地。 这种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本土药企为了降低成本、规避严格的环保法规,纷纷将原料药生产外包。 制造这类基础成分需要复杂的化工流程,处理1吨生产废水的成本在美国高达3000美元,是中国的3倍还多,加上美国环保署对排放物的严苛限制,本土企业自然选择向成本更低、产业链更完整的中国转移产能。 短短二十年,美国本土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了60%,如今想要重建生产线,不仅需要巨额投资,更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环保审批周期长等现实难题。 面对潜在的供应风险,美国不是没有准备。2025年1月,FDA就发布了关于原料药复方使用的临时政策,试图通过规范原料药使用清单来降低供应链风险,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临时政策根本无法填补产业空心化造成的缺口。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今年9月的内部报告显示,即使紧急启动《国防生产法》,要恢复关键原料药的本土产能至少需要5年时间,前期投资更是高达80亿美元。 更棘手的是,美国想找其他替代供应国也并非易事。印度虽然占据了全球28%的原料药市场份额,但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通用名药领域,高端原料药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与中国还有差距。 而且印度的产能也高度依赖中国的中间体供应,去年印度原料药出口额中有35%的原材料来自中国,这种"二次依赖"让美国的替代计划更加不切实际。 2025年初以来,美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加码技术封锁,试图通过关税和出口限制压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发展空间。…
从本月10日开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冲突就打响了,起因当然是躲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塔恐怖组织,不断袭击巴基斯坦,迫使巴方派出无人机闯入阿富汗领空,对窝藏在阿首都喀布尔的巴塔恐怖组织高层发起“斩首行动“,因此引发双方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 阿巴双方曾在16日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但在17日,巴军方违反协议,对阿富汗境内多座城市发动大规模空袭,理由就是躲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塔恐怖组织在临时停火期间,袭击巴方在阿巴边境线的哨所。不过,当外界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会愈演愈烈的时候,谁知道枪炮声突然戛然而止!据新华社报道,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爆发边境冲突后,双方上周在卡塔尔举行一场长达13小时的谈判。两国政府官员10月19日分别证实,双方已达成停火协议。 巴防长阿西夫当天凌晨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声明说,巴阿两国已达成停火协议,接下来将商讨落实停火协议及加强安全合作的具体机制。另外,巴阿两国防长参与了18日的多哈谈判。两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他们在签署停火协议后握手的照片。显然,阿巴两国防长握手言和,意味着这场持续多天的冲突已经宣告结束。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这场冲突,引发中国等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巴阿两国都是中国搬不走的邻居。因此中方支持两国实现全面持久停火,共同维护两国和本地区和平稳定。对此,中方还承诺,愿意继续为巴阿关系改善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要知道,阿富汗经历20多年的战乱,美军已经撤离后留给地区国家的,就是一个恐怖主义肆虐的“火药桶“。而阿巴之所以爆发冲突,主要根源就是恐怖主义在作祟。因此,若两国的冲突和俄乌冲突那样无限期持续,将会给该地区带来更多的危险因素,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再次陷入战乱的阿富汗,将为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这对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而言,就是一种威胁。 因此,阿巴两国防长握手言欢,对阿富汗周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就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某些国家,例如印度而言,可能会产生某种失落感,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之前有分析认为,巴军之所以对阿塔政权大打出手,打击巴塔恐怖组织只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对阿富汗和印度关系升温的一种“战略警告“。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不希望再地缘战略方面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 而就在阿巴开战之前,阿塔政权外长对印度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访问,并与该国包括外长和防长等官员举行会晤。期间,还有消息称,阿塔政权希望印度为其提供军事支持,用于增强他们应对巴基斯坦的能力。因此,巴方担忧印度会借此利用阿塔政权,跟他们打一场“代理人战争“。在这一背景中,巴方很有必要通过一场战争,阻止这种对自身不利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阿巴冲突打响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对此做出过表态,希望参与调停阿巴之间的这场冲突。谁都清楚,特朗普本身就是在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因为他之前多次威胁阿塔政权“归还“美国在坎大哈的空军基地。不过,特朗普这一非分要求遭到包括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的抵制。因此,如果给了特朗普”调解“阿巴冲突的机会,弄不好美国会借此恢复在阿富汗驻军。 因此,巴基斯坦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答应和阿塔政权握手言和,其实应该希望借此断了印度军事介入阿巴冲突的念头,同时也不给特朗普介入中亚事务的机会。毕竟,阿富汗若重新陷于战乱状态,或者让美军重返,这是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周边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此前,中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定:将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以及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新规中明确写道:只要外国生产的设备中使用了来自中国的稀土,哪怕使用量仅仅有0.1%,也必须向中国有关部门报备审批。 对于大部分军事用途的出口许可,中国原则上是不会批准的。而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AI出口申请,中国也会“逐案审批”,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稀土管制措施之一”。 中方继续加强稀土管制,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外国企业正试图绕过中国有关部门管制非法获得中国稀土,并将这些重要的珍贵材料用于危险产品的生产,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再加上这些稀土本就在中国手中,那我们有权力决定要怎么出口,这绝对是中国的主权事宜。 可美国显然并不这么看,在中国宣布稀土新规后,恼羞成怒的特朗普一边说“难以置信”,一边再次挥舞起关税大棒。 特朗普已宣布:要从11月1日起对华加征100%的额外关税,并对所有的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如果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落地,未来美国对华产品关税将再次上涨到惊人的130%。 虽然这比今年上半年美国威胁要对中国产品征收的145%的关税略低,但仍是极不友好的信号,也必然会给中美关系造成巨大冲击。 而除了特朗普本人威胁要加关税以外,其他一些美国高官也发出极不友好的信号。 此前,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声称:如果有必要的话美国准备和中国打贸易战,而且他认为三亿美国人民也都做好准备。 可以说中美贸易战,确实已经又到一触即发的边缘。而特朗普和其政府高层如此不理智的威胁中国加税,无非就是想使用这种经济贸易施压手段,让中国放松稀土管制。 但这一招对中国来说是没有丝毫用处,在特朗普威胁继续加关税后,中国也马上针锋相对的采取了新反制措施。 首先中国商务部已发布公告: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涉及美国企业、美国造、美国公司拥有、参股或经营等元素的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这除了是反制美国的新关税政策以外,也是在对标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要对中国船只征收特别港务费的措施。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因美国的高通公司此前收购Autotalks公司时,未依据中国有关法律得到审批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已依法对高通公司展开立案调查。…
近期,中美贸易战可谓是打得非常激烈,闹得很凶。 在这段时间里,特朗普对中国接连出“重拳”,如美国禁止中国航班往返美国时飞越俄罗斯领空,宣布要对华关键软件进行管控,还下令将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全部下架。 更有甚,特朗普居然还扬言:要在11月开始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面对特朗普的猛攻,中国也不甘示弱,商务部发言人明确作出回应:对于关税战,中国不愿意打,但也不怕打。 对此所有人都感到担忧,毕竟中美两国实力强劲,一旦两国进行硬碰硬,闹到最后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那么目前真的走到这一步了吗? 从表面上看,这次特朗普似乎有破釜沉舟之态,的确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在中美展开交锋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对中国的关税他暂时不会取消。而且他还暗示:如果中国不屈服的话,美国还会上其他的手段。 这话并非空穴来风,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正在和波音磋商一桩涉及500架波音飞机的大生意。但特朗普却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可能会在波音零部件上对中国进行卡脖子,此举无疑是对中国的威胁。 除了特朗普以外,他身边的官员也是态度十分嚣张。 如万斯称:美国现在的筹码比中国要多,中国必须要率先让步。还有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也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了跟中国打一场贸易战,美国的3亿民众都做好了准备。 好家伙,美国从上到下,看起来众志成城,好像真要和中国一较高下。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最后一步“棋”美国始终不敢走,一直留有余地。 其实在特朗普表示死战不退时,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他不想伤害中国,美国希望帮助中国。他还强调:关于100%关税的问题,接下来还得看中国的反应再做决定。 另外,据联合早报的报道,特朗普在去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一事上也表现得举止适当,他前脚还在愤怒的说要取消和中方的会面,后脚却又改口说没有取消。 至于他的副手万斯,那也是留有余地。在威胁中国之际,也表示这是一场需要小心应对的博弈,还说希望中国能够理性一点,只要中国理性一点,美国也会理性一点 此外,格里尔的话也有些中气不足。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他就非常激动的说:中国推出新的稀土措施,事先没有通知美国,还表示美国第一时间致电中国,但中方却推迟与他们的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