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斗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字——快,而飞行速度始终是衡量战机性能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作为全球军事强国,自然也在追求飞行极限速度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美国的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437公里,俄罗斯则是3494公里,那么中国的最快战机速度又会是多少呢?结果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
美国:6437公里
如果要评选谁最能代表飞行速度的巅峰,SR-71黑鸟侦察机无疑是美国空军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这架诞生于冷战年代的飞行器,至今仍保持着有人驾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与高度纪录,时速可达3529.56公里,升限达到25929米。
没错,这项技术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即便在今天,大多数国家依然难以复制出类似的高速侦察平台。SR-71之所以能飞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其一身的先进技术。
其机身93%由钛合金打造,以应对高速飞行时产生的超过500摄氏度的高温;搭载的两台J58变循环发动机,可在高速状态下切换运行模式,相当于普通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的结合体。
就连使用的燃油也经过特别研制,因为常规航空燃料在高空环境下会沸腾。更令人惊叹的是,由于机身热胀冷缩效应明显,SR-71在地面上其实存在漏油现象,只有在高速飞行时机身受热膨胀,缝隙才会完全闭合。
这些设计使其成为当时苏联防空系统最棘手的对手,因为它快得根本无法被追上,更别提击落了。据说苏联为了拦截它,甚至动用了米格-25开启加力拼命爬升,但依然只能望尘莫及。
如今,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于3倍音速。据多家国际媒体报道,其下一代高超音速侦察机SR-72“黑鸟之子”正在加紧研发中,预计最大速度将突破5马赫,也就是每小时6437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从纽约飞到伦敦,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完成。尽管官方披露的信息仍然有限,但从技术动向来看,美国正努力在高空高速领域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当然,速度并不是万能的。虽然SR-71从未被击落过,但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和低出勤率,最终导致它在1998年全部退役。新一代SR-72是否能够解决成本与可靠性问题,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传统航空强国——俄罗斯。这个曾在天空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国家,如今在战机速度方面又处于怎样的水平?它的“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俄罗斯:3494公里
如果说美国的快是一种高科技的快,那俄罗斯的快更像是“暴力美学”的体现——简单、直接,但非常有效。米格-31截击机,正是这种设计思路的代表。
作为目前全球现役速度最快的截击机,米格-31的最高速度可达到3494公里/小时,约合2.83马赫。它不像SR-71那样神秘优雅,反而更像是一架空中堡垒。
它体型庞大、载弹量充足、雷达功率强大,甚至能够同时追踪24个目标,并对其中8个发起攻击。它的任务非常明确:在广阔的国土和边境上空高速巡逻,一旦发现敌方飞行器或巡航导弹,就迅速出击,一击制胜。
这种设计理念非常贴合俄罗斯的民族气质,可以不够精致,但必须实用、可靠、威力强大。
米格-31是在米格-25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显著改进。它配备了两台D-30F6发动机,单台推力超过15吨;其雷达系统具备强大的探测能力,即使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也能保持锁定。
正是由于这种“堆料式”的设计思路,米格-31至今仍能不断升级,甚至能够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成为俄罗斯防空体系中的一把利器。
2020年前后,俄罗斯对60架米格-31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其具备更强的能力来应对巡航导弹和低轨道卫星等新型威胁。
当然,米格-31也并非完美无缺。高油耗、航程有限、机动性一般,这些都与现代多用途战机的发展趋势不完全吻合。
但这些对它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从诞生之初,它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飞得快、打得狠,守护好俄罗斯的天空。在广袤的远东和北极地区,米格-31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空中防线。
这种专机专用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军事地理观和作战思维。那么,在美俄两国分别专注于高空侦察和高速拦截的背景下,中国的“快”又是一种怎样的风格?
中国是多少?
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在高速飞行器领域,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代表性的机型就是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
根据公开资料推测,歼-20的最大飞行速度约为2.2至2.8马赫之间,即每小时2695至3430公里。从纸面数据来看,似乎略低于美俄的最高速度纪录。但如果你只关注这个数字,可能就忽略了关键。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路径,更注重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而非单一性能的极致追求。歼-20从设计之初就没有一味追求“快”,而是将隐身、感知、航电、武器协同等多个方面作为重点。
国际航空界经常提到的一个细节是歼-20的一体化座舱盖。这项技术不仅减轻了结构重量、优化了气动外形,还通过在舱盖上镀覆特殊金属膜大幅提升了整机隐身性能。
要知道,在它出现之前,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还需要一二十年才能突破这项技术。
从实战角度看,现代空战早已不再是单纯比拼速度的游戏。超视距打击、电子对抗、网络化作战已经成为主流。
歼-20所配备的PL-15空空导弹射程远,具备“发射后不管”以及中途更换目标的能力。这意味着,战斗可能在双方还未见面之前就已经结束。
因此,中国并未过多强调战机的极限速度,而是更注重构建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
目前,中国已在第六代战机预研方面展现出强烈的战略意图,涵盖无人僚机、人工智能辅助决策、高超音速平台等多个方向,显示出中国正选择一条更贴近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道路。
战机的速度竞赛,本质上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实力和技术路线选择的缩影。你会发现,这三个国家所追求的“快”,其实并无高下之分。
它们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战略思想和工业基础,最终服务于各自不同的战术目标。而我们作为观察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趋势:现代空战已进入体系化、信息化的新时代。
未来的战机,或许不会再像SR-71或米格-31那样一味追求极限速度,而是更强调隐身、感知、互联与智能化。
所以,当我们再次讨论“谁更快”的时候,或许也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快的飞机,还是更强大的空军?答案,其实早已写在蓝天之上。而中国空军,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时代的召唤。
主要信源
美军“黑鸟”侦察机绝密制造画面曝光,仍是史上最快载人飞机——澎湃新闻时速4000英里的SR-72“黑鸟之子”来了!——澎湃新闻独门绝技!俄米格31战机演练“截杀”巡航导弹——人民网俄媒曝光中国战机全部参数 歼20时速2448公里——海外网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 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
10月26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接连发生两起坠机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海,机上5名人员全部获救,但两架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军机构成美军最高等级的A级事故。 事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迅速表态,猜测“可能是燃油质量不好”。然而,后续调查结果显示,两架坠毁战机使用的燃油与其他正常飞行的舰载机来源相同,且实验室经过三天检测未发现燃油质量问题。这一结论让美军陷入更深的困惑,也让三大疑点浮出水面。 首先,“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老旧的装备状态成为安全隐患。这艘1975年投入使用的航母原计划在此次南海任务结束后回国拆解,本次航行实为“谢幕之旅”。早在2022年,该航母就因储水仓泄漏问题中断训练紧急返港。其燃油系统同样隐患重重:2021年美军内部报告披露部分燃油舱存在锈蚀渗漏,输油管道因材质老化出现多处裂缝;2022年甚至发生过航空燃油污染淡水舱的严重事故,导致数千名舰员连续三天断水。在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海水湿气可能渗入油箱,盐雾会腐蚀管道产生铁锈,这些污染物对飞机发动机具有致命威胁。 其次,航母人员长期超负荷部署带来的身心疲惫不容忽视。“尼米兹”号今年3月离港后,先在中东地区执行了近半年高强度战备任务,随后马不停蹄转赴南海。截至事发时,这次海外部署已持续7个月,远超美军航母人员6个月的常规极限。与此同时,美军还面临高水平士兵流失严重、新兵训练时长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更严峻的是,近期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军费发放延迟,部分军人家庭不得不依靠贷款和救济站度日。在这种状态下,官兵执行任务时难免出现疏忽,连起飞降落等常规操作都可能遗漏关键步骤。 第三,该海域不仅水文条件复杂,高温高湿高盐的特点还会加速装备腐蚀。然而,美军仍坚持在此保持高强度存在,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其全球战略与后勤保障能力之间的脱节。历史上美军就曾多次因燃料污染导致事故:2019年有内部警告称受污染燃料会引发故障;2022年F-35坠海调查中也发现燃油系统存在杂质。虽然美军有严格的燃油检测流程,但在远离本土的南海,这些程序很容易因补给线过长而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在事发后迅速表态,称“如果美方提出需求,中方愿提供协助”。这一姿态与美军急于寻找解释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的“燃油说”虽一度引发关注,但最终被调查结果否定。 美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一边是“尼米兹”号这样的老旧平台已接近物理极限,另一边是“福特”级新航母问题频发——其电磁弹射器在747次试验中出现10次严重故障,连F-35C都无法安全起降;11部弹药升降机中仅有2部能正常使用。这种青黄不接的困境,与官兵疲惫、后勤薄弱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南海魔咒”。
为了获得域外势力的支持,菲律宾已经不满足在南海兴风作浪,竟开始将目光伸向风险更高的台海。10月30日至31日,菲律宾拉拢域外国家搅局南海,组织“联合巡航”,对此,中国南部战区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提出强烈反对,指出菲方举动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而中方的强烈反对,竟被菲律宾军方错误解读成完全相反的意思。据台媒报道,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被大陆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萧美琴,在10月31号接见了窜访的菲律宾参议员潘吉里纳。萧美琴扬言要同菲律宾“携手合作应对挑战”。 与此同时,菲律宾开始在距离台湾岛以南不足200公里的巴坦岛上,部署了一座前沿基地。由于该基地是菲律宾军方2025年在该地区建设的最大规模项目,再加上其突前位置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因此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而菲律宾军方也借机在巴坦岛举办了多场军演。觉得自己“支棱”起来的菲律宾,迫不及待地给自己拉仇恨。菲律宾海军前副司令罗梅尔·翁在面对路透社时大放厥词,称“菲军应该有能力阻止中国控制巴士海峡”,并叫嚣“若中方觉得不喜欢,那就意味着菲律宾做对了”。 而菲律宾武装部队前参谋长马努埃尔·鲍蒂斯塔更是毫不掩饰插手台海的野心,妄称“除非菲律宾北部被控制,否则大陆统一行动几乎无法成功”。不得不说,菲律宾摆出的这幅“上保马六甲万无一失、下护台海永续和平”的嚣张嘴脸,确实是西方媒体最乐见的新闻素材。但任凭菲律宾口吐莲花,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马科斯之所以死咬中国不放,除了配合美国的遏制中国战略之外,更多还是希望借助此举来换取美国对自己的政治支持。 从实力角度看,菲律宾没有任何理由以及可能性,对中国的统一大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阻碍,这不是光靠几座军事基地,或者一两套拦截导弹就能弥补的差距。但马科斯在“挑战中国”这件事上依旧是执迷不悟甚至是变本加厉,并不是他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而是他目前所处的国内政治环境,已经严峻到必须拉拢外部势力来直接支持自己才能坐稳位置。一方面,马科斯和杜特尔特家族全面交恶,这使得菲律宾政坛迅速形成一股“反马科斯”势力。 另一方面,菲律宾经济持续恶化,而贪腐问题又层出不穷,一些恶性事件的背后甚至还有总统亲信参与的迹象。众多负面因素的相互叠加,使得马科斯从政坛到民间都饱受抨击。而美国作为菲律宾的前宗主国,拥有其他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影响力,这就使得马科斯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身上,再加上菲律宾是美国第一岛链中的关键节点,中美博弈又进入到了深水区,马科斯在对华事务上展现出激进作风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那中国就只能坐视对方无休止的挑衅吗?当然不是。自从我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我海空部队在该地区的巡航力度持续增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和过去没有区别。可实际上,我们是反过来利用菲律宾勾结外部力量升级局势作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对方越是得寸进尺,我们的反制就越顺理成章。 若菲律宾胆敢主动撞进台海,我方动手的理由就更加充分,最重要的是台湾问题乃中国内政,我方无论如何反击,都不会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反而会促使东盟孤立菲律宾来保全自身。届时,菲律宾就将体会到“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的真正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