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稀土都還沒撕完,中國又關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門,特朗普有點慌了

中美之间稀土还是“未完待续”,什么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东西还让特朗普真正的慌了。

什么慌了呢?

最近普京在一个活动上被问到如何评价美国一边大量购买俄罗斯浓缩铀,一边禁止其他国家购买俄罗斯能源。

他表示“朱庇特可行之事,耕牛不可为”,大概意思和我国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样。

没错,美国一直都在购买俄罗斯的浓缩铀,并且还是大量,直到去年俄罗斯都是美国最大的浓缩铀出口国家,占比高达20%。

这个浓缩铀和欧洲的天然气可以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也有一个要在28年以前禁止购买俄罗斯浓缩铀的计划,这不和现在欧洲死命的想要推进在多少年之前禁止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一样?

不过美国也是打了补丁的,有一项例外条款,允许美国能源部于2028年前在缺乏替代供应商的情况下,对俄罗斯浓缩铀发放特殊采购许可。

所以说,欧洲太过“实诚”了,或者说太听话了。

俄罗斯提供的浓缩铀供给的发电量约占美国总电力的五分之一。

如果在没有替代供应商或额外库存的情况下过快切断这一来源,可能会直接危及约5%的电力供应。

其实美国也是想要推进这个计划的,但是美国本土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不足,当初设置这个就是想要推动本土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

现在美国只有两家商用铀浓缩设施,规模最大的是由英荷德联合体持有,主要还是传统压水堆核电站提供燃料。

另一家Centrus Energy公司,在近期才刚开始为新型先进反应堆提供燃料。

根据估测,西方铀浓缩商计划建设更多的浓缩能力,这将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真的是十分的不足了,所以也就在找替代。

当时,也就是释放了这一信号的上个月,核电概念股可以说是大涨。

正好,我国最近几年的铀矿发展一直不错,就想要能替代替代一点。

但是今年,我国出口美国浓缩铀的吨数一直在减少。

这里不得不提到美国的“骚操作”。

在俄罗斯宣布限制浓缩铀的出口作为报复的时候,我国出口美国的浓缩铀其实猛增了的。

直接猛增至24.3万公斤,然后之后的半年不到就再次运送了12.4万公斤的铀。

但是当禁止俄罗斯浓缩铀的法案通过后,我国也被连带了,还对我国的浓缩铀施行了检查。

这个法案是去年年末的事情,而今年我国的出口也就在逐步减少了。

这是其一,还有其二。

今年5月的时候特朗普以美国在浓缩铀、核燃料加工以及先进反应堆组件领域“依赖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为由,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表示全球,87%的核反应堆都是基于俄罗斯和中国的设计。

其实就是在变相的鼓励美国本土企业的发展。

但是还是那句话,收效胜微,建成的核电站可以说一座也没有。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要大力的发展核电?

除了民生外,人工智能可是十分的耗电的。

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在未来三年内可能会增长近两倍,并消耗全国12%的电力来支持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

而我国首个核反应堆比美国晚了近40年,但目前新建的核裂变发电站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在反应堆规模方面,美国已经丢掉了领先地位。

落后于中国这件事情,可以说让美国不少人大为破防。

不过,尽管失去了中俄,但是美国还有欧洲啊。

特朗普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时候就签署了《大西洋先进核能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就是为了加快两国企业建设新核电站的速度。

美国核能企业将与英国企业达成合作,计划在英格兰东北部的哈特尔普尔建造12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这些交易的估值超过500亿英镑。

英荷德联合企业就是那家美国唯二的商业铀企业,已经和美国便携式核微反应堆开发公司签署了一项460万美元的协议。

这个协议就是提供高丰度低浓缩铀的。

现在的铀正在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关键因素。

预计到2030年,铀需求将增长近三分之一,约为8.6万吨,到了到4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15万吨。

而西方国家本土又是缺少铀矿的,那么铀矿在哪?

哈萨克斯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铀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该国铀矿储量约占全球一半。与

俄罗斯的浓缩铀产能约占全球的40%。

两国加起来可以说是强强联合。

众所周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的关系也很好,所以这些因素对于美西方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上面提到的那个联合企业就是终止与俄罗斯的所有现有合同而付出的代价。

要知道联合企业可不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尤其是在关键矿产上,这是互相掣肘的表现。

所以,还是那句话,美国挺急的。

至于依赖俄罗斯和依赖中国的这个选择问题,有着稀土的“珠玉在前”,其实美国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过,其实我国缩小出口其实也有本国的原因。

浓缩铀这个东西我国自己几年才取得了巨大图片,以前可都是说这缺铀的,所以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虽然浓缩铀和稀土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产能是通过国际合作等等方式解决的。

就像之前提到的,追赶和回复只需要几年,而稀土可是需要至少二十年的。

所以,稀土仍旧是制约的关键要素。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87%的核电站都基于中俄设计”,特朗普又要整“国家紧急状态”那套了》

环球时报《“如果美国不去引领这个领域,中国肯定会”》

环球时报《美调查中国进口铀,针对俄罗斯?》

观察者网《要“拿下”格陵兰最大稀土项目?特朗普政府磋商入股》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中方連續兩天出手,130萬噸大豆從這國運往中國,特朗普這次又敗了一局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在2025年9月迅速转向阿根廷大豆采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调整,而是对全球供应链自主权的战略维护。 当阿根廷政府于9月22日宣布临时取消农产品出口税时,中国买家在23日和24日连续两天订购20船大豆,总量达130万吨,这批货物计划分批运抵中国港口,用于满足国内饲料和油脂需求。 这种高效响应,反映出中国在多元化进口来源上的成熟布局。相比贸易战初期,中国当时主要依赖巴西填补缺口,如今阿根廷份额显著上升,这中间的进步在于建立了更稳定的双边合作机制,包括技术交流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农业供应链的韧性提升。 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其出口税从26%降至零的短期政策,直接降低了大豆成本,使其在国际市场更具吸引力。中国买家抓住这一窗口,首日订购10船,次日追加10船,每船约6.5万吨,价格基于芝加哥期货11月合约加价2美元每蒲式耳。 这种定价策略,巧妙避开了市场波动风险。与以往从美国采购不同,那时中国往往受制于美国国内政策和季节限制,导致物流周期长、成本高。 现在,通过直达航线从罗萨里奥港运往青岛或大连,航程缩短至35天左右,这得益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港口升级合作。阿根廷大豆品质与中国需求高度匹配,蛋白含量稳定,适合饲料加工,这批130万吨大豆的到来,将支撑中国畜牧业稳定增长,避免外部干扰。 特朗普政府在本月早些时候提出对阿根廷的金融援助计划,包括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和债券购买,表面上是帮助阿根廷稳定经济,但其背后的意图是通过控制南美大豆供应链,间接迫使中国恢复从美国进口。 不过,中国连续两天出手,直接注入资金到阿根廷农业部门,彻底瓦解了美国的垄断企图。美国议员指责阿根廷“损害美国利益”,但贸易战的根源在于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导致其大豆出口中国从去年128亿美元降至零,这是自食其果。 中国选择与阿根廷合作,基于互利原则,没有附加政治条件,这与美国援助的复杂条款形成鲜明对比。阿根廷政府看清了中美援助的差异,选择通过免税政策吸引中国订单,这体现了南美国家对公平贸易的追求。 中国采购过程的细节值得深思。从9月22日税暂停公告发布后,中国团队立即通过卫星监测阿根廷收获进度,确认库存充足后启动订购。这种情报驱动的决策,比贸易战初期被动应对更先进。 23日首日订单聚焦11月发货,填补季节空缺;24日追加则锁定明年4月供应,避免价格上涨风险。这种分步推进,保持平均成本低于美国报价,展示了中国的市场智慧。 相比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来源从美国占一半转向南美占主导,现在阿根廷份额从15%升至25%以上,这进步源于中阿贸易协议的更新,包含高产种子引进和精准灌溉技术,产量稳定性提升15%。这些技术合作,推动阿根廷农业现代化,同时为中国提供更可靠的供应。 美国大豆对中国出口零记录持续数月,农民仓库积压,芝加哥期货价格触及五年低点,9月24日跌至六周低位。这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短视。特朗普援助阿根廷的计划尚未落地,中国订单已帮助阿根廷出口创六年高,汇率波动趋缓。 这对比下,中国直接现金结算的方式,更高效地“输血”阿根廷经济,而美国方案需国会批准,执行不确定。阿根廷暂停税仅三天,中国锁定供应,抢占了先机。 美国试图垄断全球大豆市场,但中国多元化策略确保了饲料供应,支持畜牧业增长率达8%,这证明了自主发展的优势。…

19 minutes ago

壞了!親華總統突遭罷免,小國一夜變天!美國這是在給東大敲警鐘

亲华总统突遭罢免,小国一夜变天! 据新华社报道称,秘鲁国会9日晚召开特别全体会议,投票通过对总统博鲁阿尔特的弹劾动议,解除其总统职务。 真是莫大的讽刺! 当天上午,因著名乐队遇袭引发的民愤尚未发酵,国会便火速提交 4 项弹劾动议,8小时内完成审议、投票全过程,连博鲁阿尔特的辩护请求都被变相驳回。 耐人寻味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吻合。2022年12月,前总统卡斯蒂略因“违宪解散国会”被弹劾时,同样是国会快速推进程序,同样是美国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秘鲁民主”。 美国真的只是出于民主而支持秘鲁弹劾总统吗? 博鲁阿尔特和卡斯蒂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位总统任期内都在坚定推进与中国的合作,这触碰到了美国在拉美的势力红线,也触碰到了美国的利益,换句话说,美国将秘鲁亲华总统当做“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绊脚石。 美国这是在给东大敲警钟 博鲁阿尔特2022年临危受命的总统,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对华关系升级为“国家优先议程”。2024年6月访华五天四地,带着五位内阁部长密集签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多项协议,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7月在独立日讲话中高调宣布,落实中秘2024-2029年共同行动计划,让钱凯港成为 “南美通往亚洲的枢纽”。 中国用实打实的合作给了秘鲁底气。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76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稳居秘鲁最大贸易伙伴;钱凯港项目即将试运营,把秘鲁农产品输华时间从35天压缩到22天,每年可为秘鲁节省数亿美元物流成本。博鲁阿尔特在2024年的专访中直言不讳:“中国教会我们如何摆脱贫困,深圳的发展就是秘鲁的榜样”,这种公开“拜师”让华盛顿如坐针毡。 最让美国忌惮的是钱凯港的战略价值。这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港口,不仅打破了美国对南美太平洋沿岸物流的垄断,更让中国技术直接扎根“美国后院”。特朗普团队前过渡团队顾问克拉韦尔 -…

2 hours ago

中美港口費相互報覆! 中國這“附加條款”一出, 美國底氣瞬間就沒了

中美因港口费相互报复,从本月14日起加收高昂港口费即将成为事实!然而有一个说法正在社交媒体上快速发酵,美国造船业早就已经衰败,连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也不是很多,中美如果对等报复的话,只能说中国给美国上交天价港口费,中国却收不到美国船只几毛钱港口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这“附加条款”一出, 美国底气瞬间就没了 美国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是今年4月17日,是因为美国全球加征关税,之后中国报复之后双方报复措施螺旋上升时美国出台的政策,10月14日要正式实施,具体政策是: 中国在9月29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港口费收取细则: 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6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64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7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88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8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计收”; 中国对美国的报复措施基本就是美国收费的“中译版”,金额差不多就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把收取对象从中国换成了美国,可谓是真正的对等报复! 但是问题来了,社交媒体上称,中美船舶数量完全不对等,中国目前造船业订单占了60%以上,美国一艘船都造不出来,中国这收费不是收了个寂寞吗?查了下数据还真是这样: 据全球最大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研究 (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

2 hours ago

沉默7天後,歐盟對華攤牌,不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反制箭在弦上

联合国2758号决议半个世纪未变,欧盟却在2025年10月悄然翻案。根据欧盟委员会新近披露的涉台声明,欧洲对中国的政策底线被撕开一道口子。7天的沉默后,欧盟对华摊牌,直接否定台湾属于中国。这一变动不仅引发中国强烈反制,更使全球地缘格局骤然紧张。彭博、路透等权威数据显示,中欧贸易、科技与安全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 七天沉默后的“摊牌”与地缘棋局 2025年10月7日,欧盟在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回应涉台问题时,公开表态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不涉及“台湾”,因而不支持台湾归属中国。外界不禁追问:这一表态是偶然口误,还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事实上,欧盟此举早有迹象可循。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 8.2%,中国对欧出口钢材、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关键产品屡遭限制。本轮涉台表态,正值欧盟刚刚宣布针对中国钢铁的新一轮贸易政策。业内普遍认为,经济博弈与政治博弈交织,欧盟涉台立场的“微调”,不仅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呼应,更承载着欧洲内部复杂的利益算计。 过去一周,欧盟内部多国密集表态。德国、法国等大国保持战略模糊,担心中欧全面对抗冲击自身产业;波罗的海三国与部分极右翼政党,则借台湾议题提升对美安全合作。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因与中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公开反对激化台海争议。多家国际智库认为,这一“沉默7天”的外交操作,意在最大限度协调欧盟内部分歧,同时试探中方底线。 “2758号决议”被重新解读,法律与现实的碰撞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自1971年通过以来,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法律基础。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多次正式文件明确:台湾为中国一省,无独立地位。美国、欧盟等183个与中国建交国家,在建交文件中逐一承诺“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此时对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令国际法专家感到震惊。欧盟发言人以“字面未提台湾”为由,主张决议仅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种“法律字眼上的抠细节”,在多国法律界被批评为“文字陷阱”策略。国际法研究会主席2025年9月最新声明指出,联合国法律精神远高于字面语义,部分成员国试图以技术性解释挑战既有国际秩序,极易造成地区不稳定。 欧盟内部对这一解读并不统一。德国外交部官员匿名透露,柏林对“摊牌”时机和方式高度谨慎,担心破坏同中国战略合作。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公开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匈牙利则多次在欧盟内部否决涉华制裁草案,力图维护中欧合作框架。多国媒体分析,欧盟对2758号决议的摇摆,反映出其在国际法与地缘利益之间的深层纠结。 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 “反制箭在弦上”…

2 hours ago

巴基斯坦“背刺”中國,向美國獻上2噸稀土厚禮,中方一招反制!

在2025年9月底到10月初期间,巴基斯坦向美国递交了两吨稀土样品,并计划建立专门港口以支持矿产运输。这一消息一经宣布,中国随即推出了针对稀土技术的管制政策,直接抓住了关键节点,形成有效牵制。 众人皆知巴基斯坦与中国情谊深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为何舍近求远,不优先考虑与中国在稀土领域携手,反而选择与美国开展稀土合作呢?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着实令人始料未及,在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思熟虑与考量呢?着实引人探究。缘何中方的反制举措能如此卓有成效? 这件事情,背后或蕴含着诸多战略考量与实力支撑,这事儿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会有什么影响,还真得2025年9月8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美国战略金属公司(USSM)展开了一项重要合作。 两国正式签署了一项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矿产开发协议,此举标志着两国在矿业合作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双方的长期合作奠定了更加深远的基础。 此行动涵盖稀土、锂、锑、铜、金、钨等关键矿产的勘探与开采事宜,充分展现出两国于资源合作范畴所获的重大进展,为双方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协议,美国将投资建设工厂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巴基斯坦提高矿产加工能力。巴基斯坦拟通过出口矿产资源的途径来获取资金,以此缓解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 可是,没等半个月,9 月底就有消息传出来,巴基斯坦已经给美国送了 2 吨稀土样品,这里面主要是钕和锑 。 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俩东西的用处,钕是造高端磁铁的关键材料,像新能源汽车电机、军工里的雷达都得用。 锑,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稀有金属,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它在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稀缺却不可或缺,于现代工业等方面意义非凡。 无论是导弹的导引头还是芯片中的阻燃剂,都离不开锑的应用。这种资源与高科技和军工领域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硬通货。…

2 hours ago

麻煩大了?烏克蘭稱俄裝備中國民用雷達,能發現10千米外無人機?

最近乌克兰那边又爆出个事儿,说俄罗斯军队开始用中国产的民用雷达来对付他们的无人机,这事儿在网上和媒体上闹得挺大。乌克兰的国防媒体Defense Express在2025年10月5日左右发报告,指出俄罗斯的防空部队装备了浙江帆双科技公司的FSTH-LD02和FSTH-LD03型号雷达。这些东西本来是民用产品,主要用来监测低空目标,比如农业安保或者野生动物追踪,但现在被俄军拿来当反无人机工具。 报告里提到,这些雷达能探测到10公里外的目标,甚至反射面积只有0.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也能锁定。俄罗斯的第22防空导弹团已经把它们整合进系统,和FPV拦截无人机一起用,提升了低空防御能力。虽然还没看到直接的战果证据,但从技术规格看,这玩意儿对乌克兰的无人机威胁不小。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的Defence-Blog在10月7日转载了相关内容,确认俄罗斯确实在用这些中国雷达来加强追踪和拦截。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机械扫描,LD03用X波段,LD02用Ku波段,盲区分别在300米和150米左右,不能追踪速度低于1米每秒的物体。尺寸估计长1到1.3米,高0.6到0.8米,便携性强,适合野战部署。中国公司网站上明明白白标着这是民用规格,出口需要严格管制,但俄罗斯显然是通过第三方渠道搞到的,数量不会太多,维护也成问题。乌克兰情报显示,这些雷达最早在9月底出现在卢甘斯克地区,后来扩展到顿涅茨克前线。俄罗斯部队用它们扫描低空,结合拦截系统,试图打掉乌克兰的FPV无人机群。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无人机成了战场主角。双方都大量用小型无人机执行侦察、轰炸任务,乌克兰超过90%的无人机零部件来自中国市场,包括电机、电池和摄像头。俄罗斯也一样,早从大疆无人机开始,就依赖中国供应链。2025年8月,乌克兰击落了升级版的俄罗斯Shahed无人机,里面装了中国产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扩展范围组件。这次雷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民用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西方媒体像Reuters在9月25日报道,中国无人机专家去俄罗斯和被制裁的武器制造商合作,开发军用无人机。Kupol公司生产Garpiya攻击无人机,用了中国零件,包括发动机,每月在乌克兰用掉500架左右。 乌克兰情报局在10月4日还指责中国提供情报给俄罗斯,帮助导弹打击。说中国用Yaogan系列卫星给俄罗斯传数据,针对能源和交通目标。10月5日俄罗斯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时,至少三颗中国侦察卫星飞过乌克兰西部,那里受打击最重。乌克兰击落的无人机残骸里,也找到中国标签的组件,比如在伊朗Shahed-136基础上的Geran无人机,里面有中国微处理器和导航系统。俄罗斯的纤维光缆控制FPV无人机,也用中国技术避开电子干扰。乌克兰特种部队开发出反制方法,用微波雷达锁定这些无人机,但俄罗斯总能通过中国供应链快速迭代。 这事儿引发国际关注,欧盟考虑对中国公司实施制裁,因为雷达和无人机零件供应。Reuters报道,2023年中国公司就把军用无人机送到俄罗斯测试,最终用在乌克兰。西方官员说,有明确证据中国企业提供致命武器给俄罗斯。北京否认,说从来不提供致命武器,只管制双用物品出口。但事实摆在那,俄罗斯用中国雷达猎杀乌克兰无人机,包括Leleka-100M2、MiniShark-D、Vector等型号。照片显示好几架乌克兰无人机被这种雷达辅助拦截。 从更广角度看,中国工业产能在俄乌战争中发挥大作用。早年两伊战争时,中国出口武器赚了不少,但没影响战局。海湾战争、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冲突,中国军火也没撼动美俄欧地位。但现在,俄乌高强度对抗里,中国民用产品就深度介入。俄罗斯核心反无人机设备还是自产的电子干扰器,但中国雷达填补了低空监测空白。乌克兰自己也从中国买设备,比如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核心零件是中国产。西方一边指责中国支援俄罗斯,一边担心中国大规模介入,会凭产能左右局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场上假货行不通。非洲战乱时,苏俄武器流行因为可靠耐用。乌克兰现在对美制装备青睐有加,对欧洲装备有点不满,这反映真实水平。中国虽没主力武器上场,但民用产品就大放异彩。拿歼-10CE在南亚表现来说,只是开头,中国军工潜力大。未来如果真有军用设备介入,西方一份模糊声明可糊弄不过去。 乌克兰和西方双标挺明显。一方面指责中国设备出现在俄罗斯手里,另一方面自己用中国零件组装无人机。乌克兰Aerorozvidka组织开发八轴无人机,避开俄罗斯探测设备,但零部件多是中国货。2025年3月CSIS报告说,乌克兰用AI增强无人机,目标识别、导航都靠中国硬件。俄罗斯用纤维光缆无人机,范围几英里,乌克兰用移动雷达反制,但雷达可能也含中国元素。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民用产品轻易军用化。俄罗斯用中国雷达提升防御,乌克兰担忧但也依赖同源供应链。国际社会呼吁严格管制,但执行难。未来类似事件还会多,强调贸易监管重要性。俄罗斯军队在野战中转移这些雷达,避免暴露,数量有限但战术价值高。乌克兰情报持续追踪,摧毁几处站点,但新设备总能补上。

2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