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视频往全球一放,立马炸了锅,三款舰载机首次同框,八万吨巨舰 “嗖” 地弹起飞,直接宣告中国海军进了 “电磁时代”,歼-35还是全球首款电磁弹射隐身舰载机。
没等大家缓过劲,印度又爆第四艘航母快造完了,搞不好是核动力,大洋彼岸更意外,美国专家居然罕见呼吁撤离驻台军事人员。
中国在航母发展领跑
福建舰上用的电磁弹射不只是个提升效率的小改动,而是让航母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舰载机受限很大,油箱不能加满,武器挂不全,作战半径和打击力都打了折扣。
现在有电磁弹射了,飞机实打实能满油满弹起飞,战斗力和威慑力一下翻倍,这变化跟给海军空战本事换了个新引擎一样。
对一些地区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冲击,印度反应最为明显,他们一向把中国当对手看,但现实差距越来越大,印度现在两艘航母:“超日王”号和“维克兰特”号,加起来的排水量还比不上福建舰一艘。
更致命的点在于,他们的航母仍靠滑跃起飞,飞机油弹没法带满,作战半径和火力天生不足,电磁弹射这种核心技术,印度到今天都没见着影子。
印度海军退役将领辛格就直说过:中国在航母发展上已经把印度甩得远远的,其实早在2015年,印度就喊过要造核动力航母,还想和美国合作引进技术,但十年过去计划依然停留在纸上。
曾经还能说是差距,如今已经成了几乎不可跨越的鸿沟,印度海军内部自己都清楚,想要补齐电磁弹射这道短板,没个十几二十年根本不现实。
不仅是印度,美国海军也不得不多看几眼,美军现在有十一艘航母,数量上依旧碾压,但福建舰的出现把技术门槛拉高了,美军的最新型号“福特级”也是电磁弹射系统。
福建舰的水平正好对标福特级,这让美国媒体和军方专家很警惕,他们开始密集报道福建舰,承认中国海军的航母技术已经不再是追随,而是能改写标准,换句话说,中国海军的角色从“跟随者”变成了“竞争者”。
美军事专家:撤走驻台美方人员
航母不是只靠开火才显威力的武器,它更大的作用是在和平时期给对手带来心理压力,对中国来说,台海是最核心的利益区,而随着航母战斗力的提升,各方对台海风险的评估已经被彻底改写。
一旦局势紧张起来,解放军极有可能在台岛北部、东部和西南边,同时摆上三支航母战斗群,这么部署下来,海上直接形成了铁桶般的合围圈。
岛内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感,“台独”势力再怎么幻想都没有退路,更没有逃脱的可能,那种插翅难逃的窒息感足以让对方彻底崩溃。
更让人犯愁的是东部方向的航母威胁,以前台军习惯仗着中央山脉这道天然屏障,总觉得花莲佳山、台东石子山那样的地下基地,压根不用担风险。
但随着航母舰载机能从台岛东部起飞并直接攻击,这些所谓的“安全后方”将完全暴露在火力打击下,原本自信的纵深防御思路被彻底推翻,战略安全感在一夜之间消失。
这种震慑不仅直击岛内,也同样传导给外部干预力量,美军航母要在中国近海活动,风险已不是原来的量级。
因为它们面对的不光是中国自己的航母,还得同时顾忌解放军密集的岸基导弹、随时隐身的潜艇群,以及全面的海空封锁能力,哪怕是美军也不得不承认,想在中国家门口轻易驰骋已经越来越不可能。
美国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摇,一些军事专家直言,中美围绕台湾的问题正逼近“冲突临界点”,最近甚至有人建议尽快撤走驻台美方人员,这种声音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华盛顿高层开始冷静评估的信号:要不要为了台湾,把本国利益与安全放到火上烤,美国决策圈的争论已经展开,问题的核心就是:为台湾冒这么大风险,到底值不值?
中国航母力量的存在,让这种成本和代价变得实实在在,对手越清楚可能付出的代价,就越不敢轻易冒险。
航母发展是保障和平
对中国来说,航母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区域的问题,常态化、多编队的航母力量是中国从区域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的重要支撑,它标志着中国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洋护卫”的历史性跨越。
航母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守护那些穿行印度洋等重要海域的能源和贸易通道,未来一旦形成四航母编队,中国在海外关键区域的影响力就不再只是“看得见”,而是可以直接控制,航母就是这支远洋力量的核心保障。
在更大的中美博弈中,中国航母编队正在重新改变西太平洋的力量分布,美国海军虽然全球部署强大,但在西太平洋能长期集中部署的航母,通常只有两到三艘。
中国凭借地理优势可以把三支航母战斗群集中起来,在局部形成与美军对抗甚至略占上风的实力,这将显著削弱美国长期依赖的“航行自由”威慑,让新的区域军事平衡慢慢成型。
每一艘航母的建成都不仅仅是钢铁和科技的成果,更体现了中国国家意志、工业体系和战略思维的结合,中国官方一直强调发展军力是防御性的,不针对第三方,目的是保障和平。
但强大的军力是维护国家尊严最坚实的底牌,外界总喜欢炒作“中国威胁论”,但中国增强实力,不会改变保护主权、能源安全和地缘安全的决心,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基础,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对在崛起的有担当大国来讲,发展航母不是图霸权,而是在乱乎乎的世界里,靠硬实力稳住战争风险,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撑起顶用的 “盾与剑”。
它让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有能力说“不”,同时也让任何潜在冲突成本变得清晰而高昂,航母不只是武器,更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安全的体现。
亲华总统突遭罢免,小国一夜变天! 据新华社报道称,秘鲁国会9日晚召开特别全体会议,投票通过对总统博鲁阿尔特的弹劾动议,解除其总统职务。 真是莫大的讽刺! 当天上午,因著名乐队遇袭引发的民愤尚未发酵,国会便火速提交 4 项弹劾动议,8小时内完成审议、投票全过程,连博鲁阿尔特的辩护请求都被变相驳回。 耐人寻味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吻合。2022年12月,前总统卡斯蒂略因“违宪解散国会”被弹劾时,同样是国会快速推进程序,同样是美国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秘鲁民主”。 美国真的只是出于民主而支持秘鲁弹劾总统吗? 博鲁阿尔特和卡斯蒂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位总统任期内都在坚定推进与中国的合作,这触碰到了美国在拉美的势力红线,也触碰到了美国的利益,换句话说,美国将秘鲁亲华总统当做“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绊脚石。 美国这是在给东大敲警钟 博鲁阿尔特2022年临危受命的总统,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对华关系升级为“国家优先议程”。2024年6月访华五天四地,带着五位内阁部长密集签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多项协议,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7月在独立日讲话中高调宣布,落实中秘2024-2029年共同行动计划,让钱凯港成为 “南美通往亚洲的枢纽”。 中国用实打实的合作给了秘鲁底气。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76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稳居秘鲁最大贸易伙伴;钱凯港项目即将试运营,把秘鲁农产品输华时间从35天压缩到22天,每年可为秘鲁节省数亿美元物流成本。博鲁阿尔特在2024年的专访中直言不讳:“中国教会我们如何摆脱贫困,深圳的发展就是秘鲁的榜样”,这种公开“拜师”让华盛顿如坐针毡。 最让美国忌惮的是钱凯港的战略价值。这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港口,不仅打破了美国对南美太平洋沿岸物流的垄断,更让中国技术直接扎根“美国后院”。特朗普团队前过渡团队顾问克拉韦尔 -…
中美因港口费相互报复,从本月14日起加收高昂港口费即将成为事实!然而有一个说法正在社交媒体上快速发酵,美国造船业早就已经衰败,连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也不是很多,中美如果对等报复的话,只能说中国给美国上交天价港口费,中国却收不到美国船只几毛钱港口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这“附加条款”一出, 美国底气瞬间就没了 美国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是今年4月17日,是因为美国全球加征关税,之后中国报复之后双方报复措施螺旋上升时美国出台的政策,10月14日要正式实施,具体政策是: 中国在9月29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港口费收取细则: 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6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64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7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88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8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计收”; 中国对美国的报复措施基本就是美国收费的“中译版”,金额差不多就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把收取对象从中国换成了美国,可谓是真正的对等报复! 但是问题来了,社交媒体上称,中美船舶数量完全不对等,中国目前造船业订单占了60%以上,美国一艘船都造不出来,中国这收费不是收了个寂寞吗?查了下数据还真是这样: 据全球最大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研究 (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
联合国2758号决议半个世纪未变,欧盟却在2025年10月悄然翻案。根据欧盟委员会新近披露的涉台声明,欧洲对中国的政策底线被撕开一道口子。7天的沉默后,欧盟对华摊牌,直接否定台湾属于中国。这一变动不仅引发中国强烈反制,更使全球地缘格局骤然紧张。彭博、路透等权威数据显示,中欧贸易、科技与安全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 七天沉默后的“摊牌”与地缘棋局 2025年10月7日,欧盟在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回应涉台问题时,公开表态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不涉及“台湾”,因而不支持台湾归属中国。外界不禁追问:这一表态是偶然口误,还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事实上,欧盟此举早有迹象可循。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 8.2%,中国对欧出口钢材、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关键产品屡遭限制。本轮涉台表态,正值欧盟刚刚宣布针对中国钢铁的新一轮贸易政策。业内普遍认为,经济博弈与政治博弈交织,欧盟涉台立场的“微调”,不仅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呼应,更承载着欧洲内部复杂的利益算计。 过去一周,欧盟内部多国密集表态。德国、法国等大国保持战略模糊,担心中欧全面对抗冲击自身产业;波罗的海三国与部分极右翼政党,则借台湾议题提升对美安全合作。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因与中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公开反对激化台海争议。多家国际智库认为,这一“沉默7天”的外交操作,意在最大限度协调欧盟内部分歧,同时试探中方底线。 “2758号决议”被重新解读,法律与现实的碰撞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自1971年通过以来,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法律基础。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多次正式文件明确:台湾为中国一省,无独立地位。美国、欧盟等183个与中国建交国家,在建交文件中逐一承诺“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此时对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令国际法专家感到震惊。欧盟发言人以“字面未提台湾”为由,主张决议仅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种“法律字眼上的抠细节”,在多国法律界被批评为“文字陷阱”策略。国际法研究会主席2025年9月最新声明指出,联合国法律精神远高于字面语义,部分成员国试图以技术性解释挑战既有国际秩序,极易造成地区不稳定。 欧盟内部对这一解读并不统一。德国外交部官员匿名透露,柏林对“摊牌”时机和方式高度谨慎,担心破坏同中国战略合作。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公开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匈牙利则多次在欧盟内部否决涉华制裁草案,力图维护中欧合作框架。多国媒体分析,欧盟对2758号决议的摇摆,反映出其在国际法与地缘利益之间的深层纠结。 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 “反制箭在弦上”…
在2025年9月底到10月初期间,巴基斯坦向美国递交了两吨稀土样品,并计划建立专门港口以支持矿产运输。这一消息一经宣布,中国随即推出了针对稀土技术的管制政策,直接抓住了关键节点,形成有效牵制。 众人皆知巴基斯坦与中国情谊深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为何舍近求远,不优先考虑与中国在稀土领域携手,反而选择与美国开展稀土合作呢?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着实令人始料未及,在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思熟虑与考量呢?着实引人探究。缘何中方的反制举措能如此卓有成效? 这件事情,背后或蕴含着诸多战略考量与实力支撑,这事儿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会有什么影响,还真得2025年9月8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美国战略金属公司(USSM)展开了一项重要合作。 两国正式签署了一项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矿产开发协议,此举标志着两国在矿业合作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双方的长期合作奠定了更加深远的基础。 此行动涵盖稀土、锂、锑、铜、金、钨等关键矿产的勘探与开采事宜,充分展现出两国于资源合作范畴所获的重大进展,为双方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协议,美国将投资建设工厂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巴基斯坦提高矿产加工能力。巴基斯坦拟通过出口矿产资源的途径来获取资金,以此缓解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 可是,没等半个月,9 月底就有消息传出来,巴基斯坦已经给美国送了 2 吨稀土样品,这里面主要是钕和锑 。 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俩东西的用处,钕是造高端磁铁的关键材料,像新能源汽车电机、军工里的雷达都得用。 锑,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稀有金属,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它在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稀缺却不可或缺,于现代工业等方面意义非凡。 无论是导弹的导引头还是芯片中的阻燃剂,都离不开锑的应用。这种资源与高科技和军工领域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硬通货。…
最近乌克兰那边又爆出个事儿,说俄罗斯军队开始用中国产的民用雷达来对付他们的无人机,这事儿在网上和媒体上闹得挺大。乌克兰的国防媒体Defense Express在2025年10月5日左右发报告,指出俄罗斯的防空部队装备了浙江帆双科技公司的FSTH-LD02和FSTH-LD03型号雷达。这些东西本来是民用产品,主要用来监测低空目标,比如农业安保或者野生动物追踪,但现在被俄军拿来当反无人机工具。 报告里提到,这些雷达能探测到10公里外的目标,甚至反射面积只有0.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也能锁定。俄罗斯的第22防空导弹团已经把它们整合进系统,和FPV拦截无人机一起用,提升了低空防御能力。虽然还没看到直接的战果证据,但从技术规格看,这玩意儿对乌克兰的无人机威胁不小。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的Defence-Blog在10月7日转载了相关内容,确认俄罗斯确实在用这些中国雷达来加强追踪和拦截。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机械扫描,LD03用X波段,LD02用Ku波段,盲区分别在300米和150米左右,不能追踪速度低于1米每秒的物体。尺寸估计长1到1.3米,高0.6到0.8米,便携性强,适合野战部署。中国公司网站上明明白白标着这是民用规格,出口需要严格管制,但俄罗斯显然是通过第三方渠道搞到的,数量不会太多,维护也成问题。乌克兰情报显示,这些雷达最早在9月底出现在卢甘斯克地区,后来扩展到顿涅茨克前线。俄罗斯部队用它们扫描低空,结合拦截系统,试图打掉乌克兰的FPV无人机群。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无人机成了战场主角。双方都大量用小型无人机执行侦察、轰炸任务,乌克兰超过90%的无人机零部件来自中国市场,包括电机、电池和摄像头。俄罗斯也一样,早从大疆无人机开始,就依赖中国供应链。2025年8月,乌克兰击落了升级版的俄罗斯Shahed无人机,里面装了中国产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扩展范围组件。这次雷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民用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西方媒体像Reuters在9月25日报道,中国无人机专家去俄罗斯和被制裁的武器制造商合作,开发军用无人机。Kupol公司生产Garpiya攻击无人机,用了中国零件,包括发动机,每月在乌克兰用掉500架左右。 乌克兰情报局在10月4日还指责中国提供情报给俄罗斯,帮助导弹打击。说中国用Yaogan系列卫星给俄罗斯传数据,针对能源和交通目标。10月5日俄罗斯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时,至少三颗中国侦察卫星飞过乌克兰西部,那里受打击最重。乌克兰击落的无人机残骸里,也找到中国标签的组件,比如在伊朗Shahed-136基础上的Geran无人机,里面有中国微处理器和导航系统。俄罗斯的纤维光缆控制FPV无人机,也用中国技术避开电子干扰。乌克兰特种部队开发出反制方法,用微波雷达锁定这些无人机,但俄罗斯总能通过中国供应链快速迭代。 这事儿引发国际关注,欧盟考虑对中国公司实施制裁,因为雷达和无人机零件供应。Reuters报道,2023年中国公司就把军用无人机送到俄罗斯测试,最终用在乌克兰。西方官员说,有明确证据中国企业提供致命武器给俄罗斯。北京否认,说从来不提供致命武器,只管制双用物品出口。但事实摆在那,俄罗斯用中国雷达猎杀乌克兰无人机,包括Leleka-100M2、MiniShark-D、Vector等型号。照片显示好几架乌克兰无人机被这种雷达辅助拦截。 从更广角度看,中国工业产能在俄乌战争中发挥大作用。早年两伊战争时,中国出口武器赚了不少,但没影响战局。海湾战争、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冲突,中国军火也没撼动美俄欧地位。但现在,俄乌高强度对抗里,中国民用产品就深度介入。俄罗斯核心反无人机设备还是自产的电子干扰器,但中国雷达填补了低空监测空白。乌克兰自己也从中国买设备,比如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核心零件是中国产。西方一边指责中国支援俄罗斯,一边担心中国大规模介入,会凭产能左右局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场上假货行不通。非洲战乱时,苏俄武器流行因为可靠耐用。乌克兰现在对美制装备青睐有加,对欧洲装备有点不满,这反映真实水平。中国虽没主力武器上场,但民用产品就大放异彩。拿歼-10CE在南亚表现来说,只是开头,中国军工潜力大。未来如果真有军用设备介入,西方一份模糊声明可糊弄不过去。 乌克兰和西方双标挺明显。一方面指责中国设备出现在俄罗斯手里,另一方面自己用中国零件组装无人机。乌克兰Aerorozvidka组织开发八轴无人机,避开俄罗斯探测设备,但零部件多是中国货。2025年3月CSIS报告说,乌克兰用AI增强无人机,目标识别、导航都靠中国硬件。俄罗斯用纤维光缆无人机,范围几英里,乌克兰用移动雷达反制,但雷达可能也含中国元素。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民用产品轻易军用化。俄罗斯用中国雷达提升防御,乌克兰担忧但也依赖同源供应链。国际社会呼吁严格管制,但执行难。未来类似事件还会多,强调贸易监管重要性。俄罗斯军队在野战中转移这些雷达,避免暴露,数量有限但战术价值高。乌克兰情报持续追踪,摧毁几处站点,但新设备总能补上。
近年来,稀土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加,尤其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竞争的焦点。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中国逐步加强了稀土的出口管控,尤其是对美国这一主要需求国。美国对稀土的依赖可谓至关重要,军工、半导体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稀土材料作为基础。这种局面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稀土被称为“命根子”对于美国而言,这些元素广泛应用于现代技术中,特别是钕、镝、铽等稀土金属,它们是高强度磁铁、激光设备和精密仪器不可缺少的原料。以F-35战斗机为例,每架飞机大约需要417公斤的稀土,而一艘核潜艇的建造则需要多达四吨的稀土。美国一旦失去稳定的稀土供应,军工产业的生产将很快陷入困境。 此外,稀土对高科技产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在半导体领域,稀土用于芯片的制造,帮助提升计算速度和功效。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稀土金属,特别是钕铁硼磁体,是电动机和动力电池中的核心组件。像特斯拉和英特尔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深知稀土对其产业链的重要性,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让它们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优势。 为了确保其产业的顺利运转,美国开始探索替代的供应渠道。然而,随着中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管控,美国的稀土获取变得更加困难。2024年,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采取了绕过正规渠道的大规模走私活动。这些稀土并没有直接从中国运往美国,而是通过这些中间国家转运、包装、伪装后,再流入美国市场。这一走私网络迅速扩展,泰国和墨西哥成为了全球非法稀土贸易的重要枢纽。 泰国的曼谷港和林查班港由于当地监管松散,再加上完善的物流网络,迅速成为了稀土走私的中转站。而墨西哥则利用与美国的自贸协议漏洞,在过境检查上打了擦边球,为走私稀土提供了便利。这些稀土最终以“合法”或“半合法”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成为军事和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料。 这一走私行为规模庞大,调查显示,2024年,美国通过这一渠道成功走私了4000吨稀土,数量是美国过去三年进口总量的35倍。虽然这些稀土一时解决了供应问题,但也暴露了美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脆弱性。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之高,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隐患。若中国进一步收紧出口,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美国的走私行为,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管。为了打击这种非法行为,中国政府迅速加强了对海关的监管,特别是对泰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的监控力度。通过引入先进的伽马射线扫描设备,中国海关对可疑货物进行100%开箱检查,力求在源头上遏制走私。同时,中国在法律上也加强了稀土走私的打击,2025年7月起实施的新《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走私稀土的最高刑期为10年,并对违法所得罚款五倍。这一措施极大提高了走私成本,严重打击了相关非法活动。 除了这些直接的反制手段,中国还创新性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稀土溯源系统。每一公斤稀土都将拥有“数字身份证”,使得其来源、加工及运输等信息可以被精准追踪。这一系统极大增强了中国打击走私行为的能力,也为全球稀土市场的透明化和合法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明确表态,稀土出口管控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国家如美国如果想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必须遵循全球规则,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美国通过走私手段获得稀土资源,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供给危机,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行为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暴露了全球产业链在面对资源管控时的脆弱性。 稀土作为现代科技和军事的核心资源,其稳定的供应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安全与科技竞争力。中国不仅保证了自身的资源安全,也推动了全球供应链规则的重塑。全球各国在中国稀土出口管控的背景下,开始更加重视资源独立性与替代供应的探索,这无疑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与重新构建。 未来,稀土资源的控制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将加大对稀土资源的开发,并大力推动替代品的研究,避免再次重蹈美国走私的覆辙。全球市场对稀土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障这一资源的公平合法流通,必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美国为了确保稀土供应不受影响而采取走私手段,而中国则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加以反制,这场稀土资源的博弈,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