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场由台湾政经学院基金会主办的兵棋推演披露了一项不寻常的设想:倘若大陆不动用武力,仅通过法律手段对台实施“司法隔离”,台当局将会陷入怎样的局面?
这场兵推虽未出自官方,却由台军前高层李喜明操盘,内容也比以往兵推更贴近现实,引起岛内外广泛议论。尤其是报告中所提到的这个“司法隔离”方案,让不少人意识到,台海局势的博弈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美国虽然早已对局势进行研判,但面对这种“非战争手段”,反应迟缓、手段有限,更显力不从心。
兵推在台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有。但多数时候,演习结果早就写好了剧本,台军在模拟中几乎从不失败。此次由李喜明主导的兵推却打破惯例,强调“贴近真实”,不刻意掩饰岛内在战略上的劣势。
李喜明曾任台军最高指挥官,对台军结构和指挥流程了如指掌。他在推演中设置的场景清晰直白:大陆若发动联合封锁,并同时施加法律压力,台湾将陷入极大被动。
此次模拟设定的开始时间是2025年4月下旬,地点集中在台湾周边海域及主要港口。推演中,台军不敢率先动手,美、日虽有参与,但反应滞后,而且条件繁多。
演练结果显示,如果大陆采取“法律优先”策略,不仅可以避免直接冲突,还能通过对进出台湾的船只进行限制,实质性地切断台湾的对外联系。
李喜明在随后的简报中指出,目前台海的最大变数并不在武力层面,而在大陆是否启动这类“灰色地带”的法律行动。他表示,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对外界难以构成“侵略”的认定,让美方在行动上陷入两难。
“司法隔离”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法律术语,背后却蕴含着现实操作的可能性。按照李喜明的构想,大陆可依据自身法律,宣布台湾为其一部分,对进出台海的国际船只施加登记、检查、通行限制等措施。
这种做法不涉及武器,却直接影响台湾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和生活物资的运输。
从地理上来看,台湾四面环海,绝大多数物资依赖海运进出。一旦大陆在关键海峡或外围海域加强管控,不需要实质封锁,仅凭“依据法律”的程序性操作,就足以让不少国际航运公司望而却步。
即便不全面禁止,只要通过加强执法、增加通行手续,也会让台湾的物流成本和时间大幅上升。
过去几年,大陆海警在台海周边的行动频率逐年增加。2024年下半年以来,大陆多次以“海上联合执法演练”为名,在金门、澎湖及巴士海峡附近开展高强度巡航。
这些行动虽然没有直接冲突,但已经展示了大陆在海域管理上的实际能力。李喜明在兵推中明确指出,这些操作其实就是“司法隔离”的前奏,表面看是执法,实质上已经在进行“通行控制”的试探。
这类手段对台湾来说最难应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传统军事威胁,不会引发国际社会直接介入,却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实质性经济冲击。
台湾目前的能源储备周期短、替代路径有限,一旦外部通道受到干扰,岛内的产业运转和民生供应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美国当然不是看不懂这套操作,但问题是,眼下的美国面临的现实比过去复杂得多。自2025年初特朗普再次执政以来,白宫在对台政策上的优先级明显调整。
军售依然持续,但更多是商业性质的交易,而非战略性承诺。美国高层明确表示,不会无条件介入任何台海冲突,尤其是那些不涉及直接军事行动的“法律灰区”。
2025年3月,美国国防部曾就台海局势向国会提交一份非公开简报,内容中提到,大陆通过海警、海事执法等机制对台施加压力的策略,正在逐步成型。
简报指出,这类策略下,美军介入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方式都不明确,若贸然介入,可能反遭国际批评。换句话说,美国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而是找不到正当且有效的干预方式。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财政压力和政治争斗也让其在对外事务上有所收缩。2025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谈判破裂一度陷入停摆,外交事务受影响甚广。
包括驻台机构、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限制。这些问题累积,让美国在台海问题上虽然仍发声,但行动层面所能做的远比想象中要少。
岛内对于兵推结果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媒体仍试图将其淡化为“学术演练”,但更多民众开始认真反思:如果连台军前高层都认为大陆不靠战争就能实现战略目标,那“抗中保台”的策略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过去几年,赖清德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强调“强化与美日关系”,却未能换来实质性保障。2025年上半年,台湾对欧盟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再次遭遇冷处理,多个国家明确表示不愿卷入地区冲突。
与此同时,岛内经济增长乏力,青年就业难、薪资停滞问题依旧严重。
赖政府一方面强化对大陆的警惕,将其定为“境外威胁”,另一方面却在经贸上难以摆脱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大陆在2025年上半年对部分台资企业加强税务审查和环保标准检查,已经对岛内出口构成压力。
这种“软硬结合”的方式,逐步让台湾社会意识到,如果局势继续对抗升级,最先受影响的,不是政治高层,而是普通百姓的生活。
岛内不少专家也指出,“司法隔离”看似柔性,实则极具杀伤力。一旦大陆启动相关程序,哪怕不封锁海上航线,也可以通过加强法律程序和行政手段,让台湾陷入“半孤立”状态。
这种局势下,台湾政府的选项将非常有限,而美国是否愿意为这种非战争情形承担代价,还真不好说。
从这次兵推可以看出一个趋势:两岸之间的较量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大家总盯着军事对抗,其实大陆手中有更多元的手段可以使用,而且这些手段的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持久。
相比之下,台湾方面的应对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缺乏对新形势的应变能力。
大陆近年来在法律、舆论和经济层面不断加强对台布局,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可调节的“压力系统”。
从海警执法到贸易规则调整,再到对外宣布主权管辖的法律声明,这些动作看似分散,实则环环相扣。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测试外部反应,一边推进一边调整,始终掌握主动权。
反观台湾,无论是军事准备、外交协调还是内部治理,都面临资源紧张和政策矛盾。赖清德政府虽然在言辞上强硬,但在实际操作上进退维谷。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日益加重,信心也在逐步流失。
这场看似普通的兵推,其实透露了一个关键信号:大陆并不急于以武力解决台海问题。因为不打仗的办法,可能更有效,也更难被外部干预阻止。
而美国虽然有察觉,但面对这类“非战争”的策略,反应缓慢、手段有限。台湾社会也正处于一个认知调整的过程中,从幻想外援到逐渐面对现实。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趋势已经显现。
真正决定台海走向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谁握有更灵活、更可控、更难反制的手段。目前来看,这张牌,握在大陆手中。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