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假如核戰發生,14億國人需掌握3個自救方法,僅限20分鐘!

俄乌那边打了好几年,美中之间也明里暗里较量,谁都不想真闹到核战那一步。可万一哪天真来了呢?咱们14亿普通老百姓可不能坐以待毙。

核弹这玩意儿威力大得吓人,一颗下去,整个城市瞬间变废墟,高楼大厦被冲击波扫平,几千度高温把人烤焦不说,爆炸后辐射还能祸害好多年,那地方寸草不生,人住不了。

说白了,核战不是开玩笑,专家们算过,现在的洲际导弹从发射到砸下来,往往就20到30分钟的事儿。 这就是咱们的自救窗口,预警系统一拉响警报,留给个人的时间顶多20分钟。

先说说为什么时间这么紧迫吧。现代核导弹速度快得离谱,像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或者美国的民兵三型,从大洋那边飞过来,弹道最高点在大气层外,下来时亚轨道速度能到每秒几公里。 国家预警系统靠卫星和雷达盯着,一发现发射轨迹,就得赶紧确认、传信息、发警报。

这中间耽搁几分钟,民众能听到的就更短了。美国的应急管理局算过,民众预警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中国这边,国家核应急预案也强调,导弹来袭后要快速反应,各级组织得及早介入。 别指望拦截全挡住,现有的防御系统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率不高,尤其是多弹头分导式的。

预警一响,手机、广播、喇叭全会播报,别慌,但动作得快。

第一个自救方法:赶紧找地方躲,优先地下,越深越好。核爆主要杀伤是冲击波、热辐射和早期辐射,这些东西在地面上横冲直撞,但地下能挡住不少。专家建议,一听到警报,就别东张西望,直奔最近的坚固掩体。

大城市里,地铁站是首选,那混凝土墙厚,深度够,平时建的时候就考虑过防空。附近有防空洞更好,现在很多老小区或公园边上就有,散步时顺便记下位置。 要是俩都远,地下停车场也行,农村的话窑洞或山洞凑合。关键是远离窗户和门,那玻璃碎了飞溅起来最要命,冲击波一来,碎片能扎穿人。

躲进去后,找承重墙根儿或角落蹲着,混凝土和土层是天然屏障,能吸掉不少γ射线。 中国核应急白皮书里也提了,辐射监测和防护是重点,地下设施能有效降低暴露。 别想着开车跑,那路上堵死不说,辐射尘一落地,车外就是毒区。20分钟内,步行几百米就够了,动作麻利点儿。平时备个家庭应急包,里面塞件雨衣或塑料布,铺地上防潮。

第二个方法:手边能抓的吃的喝的,全带上,尤其是密封包装的。核爆后外面乱套,辐射污染空气和水源,你躲在地下至少得待10到14天,等辐射衰减到安全水平。 这段时间,食物是命根子,人不吃能扛几天,不喝水就完蛋。

优先罐头,肉罐头蔬菜罐头都行,铁皮包装能挡α和β粒子。 没罐头,压缩饼干、巧克力、能量棒这些高热量小体积的也抓一把,密封袋最好。矿泉水瓶子拧紧带走,新鲜蔬果别碰,没包装直接吸辐射。带的量别贪多,够分10天吃,每天一小份,热量摄入控制在最低限度,省着点儿是持久战。 地下空气差,少活动少说话,省氧气。

通风口用湿衣服或胶带堵严,防辐射尘飘进来。中国疾控中心辐射所的指南里说,事件后1到2天内,呼吸道防护是头等大事。 要是多人挤一屋,食物分清楚,免得抢起来更乱。平时家里的零食柜子,挑包装好的囤点儿,不用买贵的,便宜实惠就行。

第三个方法:防辐射,全身裹严,减少暴露。中国核安全法强调,辐射防护要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严格控制。 核辐射分三种,α粒子最弱,一张纸挡住,β射线穿衣服就伤皮肤,γ最狠,得厚墙或土层才行。

躲前,衣服多层穿,长袖长裤、手套、帽子、口罩、眼镜,全上,能盖的地方别露。没专业防辐射服,普通棉衣也凑合,厚实点儿。进掩体后,鞋袜脱外晾着,衣服拍打掉尘土,用肥皂水擦身,误食沾染东西就催吐利尿。 空气污染了,湿毛巾捂嘴鼻,封门窗缝。国家建了辐射监测中心和医学救援队,事故后会派装备支援,但个人先自保。

辐射不光伤皮肤,还破坏DNA,长期致癌,免疫力掉队。ALARA原则就是,合理可能尽量低暴露,经济社会因素都算进去。 躲10几天,外面辐射降到能出去时,按官方广播撤,穿厚衣戴帽,少走风口。

这3个方法听着简单,串起来就是一套链条:先躲好位置,再备物资,最后防辐射。逻辑上,核爆三杀伤顺序是光热、冲击波、辐射,你先避前俩,再扛后一个。国家核应急体系挺完善,有“一案三制”,预案、机制、制度全覆盖。

装备上,车载巡测仪、机器人、医学平台都国产了,海关辐射探测器也自给自足。每年演习不断,辐射防护培训基地3个,专业支持8类。 但老百姓层面,关键靠自觉。瑞士全民防空牛,法律要求每人建掩体,咱们中国大城市防空洞覆盖率高,但农村得靠窑洞山洞。

别光觉得远,朝鲜试射导弹时,边境省份报纸还发过卡通指南,教限辐射。 最近中国科学家还搞出抗辐射药,提高小鼠存活率,未来可能推到人用。

核战真打起来,后果不是一时半会儿。广岛那颗1.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就死14万,现在的核弹头动辄几十万吨,一枚毁城,辐射污染几代人。

多国互扔,核冬天就来,烟尘挡太阳,庄稼绝收,粮食链断,饿死亿万。医院瘫痪,社会乱套,活下来的还得在辐射区挣扎。 模拟显示,美国20分钟内多地中招,伤亡上亿。 没赢家,全输家。科技军备竞赛是把双刃剑,好事儿但风险大。

平时怎么练?社区多搞演练,手机下载应急APP,留意广播。家庭包里常备水粮药,检查保质期。学校教小孩儿,单位练流程。别等真来了才后悔,那20分钟一闪而过。专家说,利用好这窗口,存活率能翻倍。

咱们14亿人,齐心学点儿,核影下也能多条路。话说回来,和平靠大家维护,多呼吁裁军,反核教育从我做起。核战离咱们不远不近,但知识总没错儿,备着用不上是福,用上救命。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加拿大對華說一套做一套,剛見完中方,轉頭就跟菲律賓簽軍事協議

搅局南海,加拿大也加入了。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加拿大和菲律宾两国防长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这是加拿大在亚太地区签署的第一份此类军事协议。 加拿大国防部长麦金蒂与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签署协议 协议规定,两国军队可以互相参加对方的军事演习。加防长麦金蒂当即表示,希望明年可以参加菲律宾和美国的联合军演。 菲防长特奥多罗则声称,在中菲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菲律宾必须与更多国家展开军事合作,以震慑中国,主打一个人多力量大。在加拿大之前,菲方已经和美、日、澳、新达成了类似合作。 另一方面,菲律宾也在积极扩充军备。据军方高层披露,菲律宾打算买一批日本护卫舰,虽然数量只有几艘,而且破旧不堪,但菲方依然积极促成这项交易。 以至于有菲议员感慨,菲律宾就像“乞丐”一样,到处搜刮别人不要的破烂,当成宝一样重视。毕竟,乞丐是没有资格挑三拣四的。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 只不过,即使是购买别国淘汰下来的老旧装备,菲律宾的实力也不允许。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本来允许菲律宾购买本国战机,但因为菲方资金不足,到现在还八字没一撇,只能无限期推迟。 无奈之下,菲律宾只能尽可能多地拉拢其他国家,不管跟亚太有没有关系,只要跟中国不对付,一律拉过来。这样一来,菲军方在南海搞事情的时候就有更多底气了。 当然,如果菲律宾真的惹上麻烦,这些所谓的盟友也不会出手相助,顶多就是不痛不痒地帮一句腔,但也无济于事。美国尚且如此,鞭长莫及的加拿大更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加拿大最近也在闹矛盾。因为一则关税广告,特朗普直接下令停止一切对加谈判,尽管加总理卡尼已经道过歉了,特朗普依然不打算原谅他。 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 在这一背景下,加拿大开始寻求改善对华关系。上周,中加两国领导人在APEC峰会期间举行会晤,这是双方八年来的首次会晤。 卡尼高度评价了这次会晤,称中加关系将迎来转折,通过与中方加强合作,加拿大将会拥有更多机会,实现互惠共赢。…

14 minutes ago

中美簽字前,美國又變臉了,連出2招逼中國認栽,中方寸步不讓

中美经贸团队经吉隆坡磋商,达成多项共识,包括美国将暂停实施 9 月 29 日公布的出口管制 50% 穿透性规则一年,我国则暂停实施 10 月 9 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尽管达成上述共识,双方尚未签署贸易协定。 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日宣称,中美贸易协定最早或于近日签署。然而,在协定签署前,美国却再度转变态度,连出两招,试图逼迫中国让步。 首先这“第一招”还是关税,贝森特声称,“美国已经设立了一个标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不纷纷效仿,他会觉得意外,目前中国的出口商品正涌向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其他国家已经对中国征收关税或正计划这样做”。这话什么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美国已经在对华关税问题上制定了标准,并且这个标准不仅得到了多个国家的支持,而且它们已经开始照做了。说白了,美国就是想继续拉拢盟友在关税问题上对付中国。 其次,美国的“第二招”则是继续调查中国是否遵守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中美达成的贸易协定。之前,有美媒就指出,特朗普政府准备在10月31号至12月1号期间,就中国未能遵守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签署的贸易协议条款启动调查一事公开征求意见,并在12月16号举行听证会收集更多证词。为什么特朗普政府认为我国没有遵守之前的贸易协议?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协议里有一条内容是要求我国在两年内额外采购约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以重新平衡美中贸易关系。 但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期间,物流受阻严重,继而导致采购目标没有完成;其次是因为美国政府最先没有履行自身义务,对华实施一系列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等措施,这严重扰乱了中美正常贸易与投资活动。现在特朗普政府又想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展开调查,这不就是在恶意甩锅、倒打一耙吗?在这一点上,我国必定是寸步不让的。10月30号,中美两国元首刚举行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美国却还想着继续调查中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中美贸易协定的履约情况,这只能说明美国在经贸关系上的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行径依旧存在,其行为本质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通过不断施压来试图在中美经贸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20 minutes ago

果然不出所料,美國重啟對華301調查,貝森特:不賣稀土就加稅

美国重启对华贸易301调查,美财长也威胁不卖稀土就加税,看来美国是打算随时准备翻脸了。 今天来看看两个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美国这次很显然是憋着坏,做好了要继续跟中国摊牌的打算。 第一个新闻,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尽管中美会晤后两国贸易战进入休战期,但是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开展调查,以了解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是否全部履行。 美贸易代表还说,尽管中美进行了五轮贸易会谈,进行了高层会晤,但是“没有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 第二个新闻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如果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那么美国会对中国提高关税。希望中美成为“值得依靠的伙伴”。 两个都看得出来,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经不加掩饰,他们丑话说在前头,就是为了翻脸做准备。 第一个新闻里面,美国贸易代表说的这个所谓的调查,也就是臭名昭著的“301调查”,这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的第301条,这项条款授权美国总统,对被认定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征收进口关税。 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就是根据这个调查发动的。 现在美国为什么突然又重启了调查呢?在我理解来看,美国现在是实在没牌可以打了,关税牌没有让中国屈服,拉拢盟友一起对中国加税,结果盟友们嘴上说的好好的,但是谁都不敢配合美国对中国加税,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敢硬刚美国,就一定不会对他们手软。 美国重启301调查,就是要找一个理由和借口,未来对中国重新加征100%的关税,继续威胁中国让步。 第二点关于稀土出口问题,中国还是那句话,稀土是我们的战略资源,我们对此予以管控符合国家利益。 美国不是老说什么,他们的“国家安全风险”吗?为了维护他们的“国家安全”,美国不仅在国内出台各种法律法规,甚至把这些法律法规应用到国际上,导致美国法大于国际法的奇观屡屡出现。 典型的就是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进口伊朗石油,认为此举资助了伊朗革命卫队,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现在美国要求中国放开稀土出口,美财长贝森特还说什么,“中国垄断了稀土市场,有证据证明,中国有时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美国人说这些话之前应该好好照照镜子,先别说中国,美国自己称得上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吗?…

29 minutes ago

英國媒體點破真相:中國正在用美國的武器,打贏貿易博弈

在全球化浪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经贸互动早已超越传统贸易争端范畴,逐步演变为发展模式与制度韧性的深层次对弈。 过去,西方主流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难以在高强度的外部压力下维持经济稳定,然而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权威媒体近期立场转变,清晰折射出这一预判正在土崩瓦解。 从精准反制策略的灵活运用,到供应链体系展现出的强大抗压能力,再到国家治理体系所支撑的长期发展动能,中国正以实践重塑全球经贸博弈的基本逻辑。 小李将带您穿透信息噪音,深入解析西方认知转向背后的深层动因,揭示中国应对挑战的战略底气,并探讨这场大国角力如何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秩序的重构路径,为公众提供一份冷静而系统的观察视角。 西方终于看清博弈现实 当特朗普公开为中美马来西亚会谈打出满分评价之际,《经济学人》却通过一系列深度分析文章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判断。 这家创立于1843年的国际知名政经期刊,近期接连发布题为《为何中国正在赢得贸易谈判》和《中国如何用美国的方式击败美国》的文章,明确指出美方在经贸对抗中正逐渐丧失主导地位。 作为全球政治、商业与学术界广泛信赖的信息来源,《经济学人》拥有覆盖各国高层决策者、跨国企业领袖及顶尖学者的读者群体。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为其撰写专栏文章剖析美国内部经济结构性难题,比尔・盖茨坚持每日阅读其内容,查理・芒格更是将其列为每日清晨必读刊物之一。 尽管该杂志长期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早年亦与其他西方精英一样,预设中国无法承受贸易战带来的冲击,但如今其态度发生根本性逆转,反映出对客观事实的重新审视与理性回归。 这种认知变迁的意义远超舆论风向的变化。此前西方之所以低估中国,关键在于以线性思维解读中国的发展轨迹,误以为关税施压足以导致产业链外迁、迫使政策退让。 但在实际交锋过程中,中国不仅有效稳住了经济基本面,更通过动态调整策略实现了战略主动,这种超出预期的表现促使《经济学人》不得不摒弃原有偏见,依据真实数据重建分析模型。 从市场行为来看,近年来大量欧美企业并未响应美国政府推动的“去风险”或“脱钩”倡议,反而持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布局。 企业的选择始终基于市场规律与盈利逻辑,中国庞大的内需潜力、高度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其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经济学人》的态度调整,实质是代表西方决策圈承认了一个共同认知:经贸竞争的结果并非由单一国家宣称决定,而是由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现实共同塑造。…

41 minutes ago

特朗普下手好快:越南、印度、菲律賓都傳來消息,對中國頗為不利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日前接受采访时,明确对3亿多美国民众做出保证:“两年之内,一定能解决稀土问题,让中国无法在这个领域威胁到美国。”不管贝森特是否在吹牛,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两年之内,五角大楼不敢跟中国大陆直接冲突,因此,他们需要在亚洲做好布局,先按住中国大陆。为此,他们需要在中国周边布下所谓的“天罗地网”。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时间里,印度、菲律宾、越南都传出大消息,都对中国颇为不利。 先说印度方面。日前,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正式宣布,已经跟印度签下了10年防务合作协议框架。也就是说,最终莫迪政府仍然在这方面对美方妥协了,在军事合作问题上,他还是更相信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仍然被莫迪凉在了一边。 接着,是菲律宾方面。数小时前,赫格塞斯和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共同宣布:菲律宾特遣部队正式成立。根据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说法,这支特遣部队共有60人,由一名海军将军领导,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中国。 然后,就是越南。11月2日,赫格塞斯对越南进行了访问,越南高层对其非常热情。事后,赫格塞斯表示:“美军将向越南交付三艘巡逻艇,以及12架教练机中的3架”。而且,赫格塞斯还明确表示:“我们美国支持一个独立而又强大的越南!”让一个“强大的”越南待在中国周边,美国这个套路跟几十年前如出一辙。 当然,对五角大楼来说,仅仅是印度、菲律宾、越南三国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日本和韩国的力量。 近几天,日本和韩国也确实都在张罗一桩大事。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前几天特朗普访问韩国时,曾明确表示:“美国批准韩国建造核潜艇”。对此事,李在明政府相当高兴,毕竟未来他们就能用该核潜艇来盯防中国了。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韩国这边正高兴着,日本那边也有动静了。这两天,日本官媒称:“在韩国得到美国的允许后,高市早苗政府也在寻求美国的核潜艇”。好家伙,要是再加上一直在张罗此事的澳大利亚,也就是说,未来中国最差的情况是:周边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会有核潜艇。而且,都是为了盯防咱们。 综上,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虽然中美贸易战已经降温,但美国对中国的动作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而且,特朗普已经彻底改变了跟中国一对一的策略,他已经回到了拜登的老路上:寻找更多盟友,来帮美国按住中国。这个策略是早在奥巴马以及拜登时期,美国就已经定好的,特朗普上台后曾一度对此颇为不屑。近段时间,由于贸易战,特朗普才猛然发现:中国确实不好对付,确实该联合更多盟友。 既然特朗普对华策略已经变了,那我们中国的应对之法自然也要有变化。

1 hour ago

印度該收斂了!印學者警告: 中國只是缺一個合適的機遇來收拾印度

印度又开始飘了?边境挑事、国际上拉帮结派对咱中国阴阳怪气,结果连印度自己的学者都急了,直接警告: “别再挑衅中国了!人家只是缺个机会收拾你!”这话一出,印度政坛瞬间炸锅,看来有人是真该长点记性了!   自家学者看不下去了   印度近几年在国际上特别活跃,简直一副“谁都不怕、我最牛”的架势。先是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事端,甚至多次派军队试探咱中国的底线; 后又在国际会议上各种“阴阳怪气”,试图拉拢其他国家一起针对咱中国。可以说,印度这些年的“小动作”一件比一件离谱,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它和咱中国有矛盾似的。 而这次,连印度的学者都看不下去了。据印度媒体报道,不少印度知名学者最近纷纷公开警告本国政府: “不要再对中国进行无谓的挑衅,中国目前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遇,一旦机会成熟,印度将为这种不成熟的对抗承担惨痛的损失。” 其中一位学者更是直言,印度的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根本不足以与中国抗衡,继续挑衅只会自讨苦吃。 这话听着虽然刺耳,但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印度近年来在中印边境地区的表现可以说是“得寸进尺”,多次试图改变现状,甚至公然侵犯咱中国的主权。 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至今依然是印度政坛的“痛点”。而在国际舞台上,印度更是拼了命地“刷存在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拉拢美国、日本等国家,组成所谓的“反华联盟”。 然而,印度的这些努力真的有效吗?事实证明,印度不仅没能从这些挑衅中捞到什么好处,反而在多个领域被咱中国远远甩在了后头。 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印度和咱中国的差距都在不断拉大。而现在,连印度自己人都开始担心:继续挑衅下去,印度会不会把自己玩脱?  …

2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