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白宮剛癱瘓關門,特朗普稱月底當面找中方幫個忙,他已經拖不起了

白宫刚刚陷入瘫痪停摆关门后,特朗普急忙亲口承认,将在10月底找中方帮一个忙,这件事特朗普已经拖不起了。

(特朗普社媒上承认将找中方谈大豆问题)

美当地时间10月1日,特朗普终于坐不住了,他在社媒上亲口承认了一件事:他将在10月31日举办的亚太经合会议上,找中方好好谈谈购买美国大豆的话题。

(援引国内媒体报道)

在几乎就要成片烂在地里的大豆问题上,特朗普心中已经有两条解决方案,一个就是上面说得找中方当面谈。

另一个特朗普也在发文中提到:直接拿“赚”来的关税,补贴美国大豆种植户。

但特朗普的第二大方案,很可能就是他本人的一厢情愿,因为美国野蛮收取各国的关税,他一个人说了不算,只要国会、两院和民主党不点头,特朗普很难实施他的“东损西补”方案。

这不就在特朗普透露将与中方当面谈大豆问题的同一时间,北京时间10月1日中午,白宫又直接关门停摆了,原因就是特朗普想要的“联邦预算拨款”,直接被参议院民主党那帮子人给否决了。

于是特朗普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关闭白宫,包括各级工作部门。

10月2日,根据环球网援引一份白宫的备忘录报道,这份文件给出了白宫关门摆烂所造成的“巨额”损失:停摆7天将导致超4万人失业、GDP将减少150亿美元。

15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1067亿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纵观整个2024年,中国一共从美国进口了约2210万吨大豆,占到美国总出口的21%左右,进口金额差不多是126亿美元。

可见白宫关门一天,美国预计损失的GDP要远比卖给中方大豆赚的钱多。

但侧面也反映了申请联邦预算、投资拨款甚至是给豆民关税补贴,特朗普压根儿一个人拍不了板,毕竟民主党把控多数席位的参议院,经常跟特朗普对着干。

其实早在特朗普2018年年底第一任期内时,白宫那时也停摆了,而且是一口气关了35天。

当时特朗普想要国会拨款57亿美元给他建边境墙,来防止非正规途径移民,但民主党虽然同意特朗普修边境墙,但是不准投资超过13亿美元。

(美国白宫)

即便当时并不像这次一样缺联邦预算,但特朗普一气之下,还是撂挑子不干了,于是超过8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强制休假。

结合以上种种,特朗普提出的所谓给豆民关税补贴,真到了拿钱那一步,可想阻力也是不小。

因为按照美国的宪法,关税也是算“税收”的一类,征收和支配相关资金,也应该是国会来主导。

其实特朗普擅自对全球开打关税战,本身就是“僭越”的行为,而且他还为此一度被起诉。

5月底的时候,根据光明网援引外媒报道,美三家媒体直接在华盛顿联邦法院,将特朗普给起诉了。

缘由是:特朗普滥用财政手段,这本是国会的事儿,特朗普违反了宪法和第一修正案。

所以说一旦特朗普制定大规模补贴豆民的拨款法案,还得看国会和两院面临的阻力如何。

话说回来,特朗普提出的直接补贴豆民,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呢?

在口口声声要跟中方当面谈大豆问题的同时,特朗普还意图补贴豆民,主要有两个不为人知的目的。

首先特朗普还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向外界表明即便中美大豆谈不下来,美国豆民一样不会受到损失。

他现在给豆民画个大饼,也能及时缓解国内大豆产业界对他的施压,没有A计划,也有B计划。

同时也是在向中方表明,与中方谈判是他的选择之一,他自己也是有后路的,中方在贸易谈判中拿捏不了他,这是特朗普惯用的手段。

其次农业群体特别是中西部的大豆种植州,是特朗普最坚实的票仓。

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即将到来,届时超400个众议院席位、35个左右的参议院席位等等,都要大洗牌。

特朗普现在是在众议院占优势,参议院弱势明显,一旦众议院失去了多数席位,那最终白宫关门那是常有的事儿,到时特朗普想干个什么都阻力重重。

所以稳定票仓,挽回豆民的支持,是特朗普的当务之急。

不过特朗普的掩饰,实在是过于明显,他曾在8月中旬,就发文敦促中方尽快将现有的大豆订单,直接增加三倍。

近两个月过去了,中方仍旧是不理不睬,没有任何动静,而且其实从5月开始,我们对美所下的大豆订单,已经趋向于零。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也亲自在采访直播中承认,来自中国的大豆订单为“零”。

大豆问题之外,特朗普仍旧是大挥关税大棒,等到美国大豆产业界的压力上来,眼看美国大豆订单逐渐流向巴西、阿根廷,眼看大豆丰收季趋近尾声。

(美国大豆收割开采中)

特朗普,这次是真的慌了。

相比之下,巴西和阿根廷正在疯抢美国损失的那部分大豆订单,阿根廷总统也是在中期选举前失利后,转而提振出口和外汇,挽救市场信心。

于是他直接将阿根廷农产品包括大豆出口的税,直接从之前的3%给取消了,出口税一律暂时为零。

如此看来,即便特朗普找上中方谈拢了大豆问题,但美国大豆的竞争力是完全比不上巴西、阿根廷的。

2025年注定是美国大豆损失惨重的一年,特朗普既要又要的野心,注定难以实现。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壞了!親華總統突遭罷免,小國一夜變天!美國這是在給東大敲警鐘

亲华总统突遭罢免,小国一夜变天! 据新华社报道称,秘鲁国会9日晚召开特别全体会议,投票通过对总统博鲁阿尔特的弹劾动议,解除其总统职务。 真是莫大的讽刺! 当天上午,因著名乐队遇袭引发的民愤尚未发酵,国会便火速提交 4 项弹劾动议,8小时内完成审议、投票全过程,连博鲁阿尔特的辩护请求都被变相驳回。 耐人寻味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和吻合。2022年12月,前总统卡斯蒂略因“违宪解散国会”被弹劾时,同样是国会快速推进程序,同样是美国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秘鲁民主”。 美国真的只是出于民主而支持秘鲁弹劾总统吗? 博鲁阿尔特和卡斯蒂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位总统任期内都在坚定推进与中国的合作,这触碰到了美国在拉美的势力红线,也触碰到了美国的利益,换句话说,美国将秘鲁亲华总统当做“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绊脚石。 美国这是在给东大敲警钟 博鲁阿尔特2022年临危受命的总统,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对华关系升级为“国家优先议程”。2024年6月访华五天四地,带着五位内阁部长密集签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多项协议,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7月在独立日讲话中高调宣布,落实中秘2024-2029年共同行动计划,让钱凯港成为 “南美通往亚洲的枢纽”。 中国用实打实的合作给了秘鲁底气。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76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稳居秘鲁最大贸易伙伴;钱凯港项目即将试运营,把秘鲁农产品输华时间从35天压缩到22天,每年可为秘鲁节省数亿美元物流成本。博鲁阿尔特在2024年的专访中直言不讳:“中国教会我们如何摆脱贫困,深圳的发展就是秘鲁的榜样”,这种公开“拜师”让华盛顿如坐针毡。 最让美国忌惮的是钱凯港的战略价值。这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港口,不仅打破了美国对南美太平洋沿岸物流的垄断,更让中国技术直接扎根“美国后院”。特朗普团队前过渡团队顾问克拉韦尔 -…

50 minutes ago

中美港口費相互報覆! 中國這“附加條款”一出, 美國底氣瞬間就沒了

中美因港口费相互报复,从本月14日起加收高昂港口费即将成为事实!然而有一个说法正在社交媒体上快速发酵,美国造船业早就已经衰败,连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也不是很多,中美如果对等报复的话,只能说中国给美国上交天价港口费,中国却收不到美国船只几毛钱港口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这“附加条款”一出, 美国底气瞬间就没了 美国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是今年4月17日,是因为美国全球加征关税,之后中国报复之后双方报复措施螺旋上升时美国出台的政策,10月14日要正式实施,具体政策是: 中国在9月29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港口费收取细则: 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6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64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7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880元人民币计收; 自2028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计收”; 中国对美国的报复措施基本就是美国收费的“中译版”,金额差不多就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把收取对象从中国换成了美国,可谓是真正的对等报复! 但是问题来了,社交媒体上称,中美船舶数量完全不对等,中国目前造船业订单占了60%以上,美国一艘船都造不出来,中国这收费不是收了个寂寞吗?查了下数据还真是这样: 据全球最大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研究 (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

1 hour ago

沉默7天後,歐盟對華攤牌,不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反制箭在弦上

联合国2758号决议半个世纪未变,欧盟却在2025年10月悄然翻案。根据欧盟委员会新近披露的涉台声明,欧洲对中国的政策底线被撕开一道口子。7天的沉默后,欧盟对华摊牌,直接否定台湾属于中国。这一变动不仅引发中国强烈反制,更使全球地缘格局骤然紧张。彭博、路透等权威数据显示,中欧贸易、科技与安全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 七天沉默后的“摊牌”与地缘棋局 2025年10月7日,欧盟在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回应涉台问题时,公开表态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不涉及“台湾”,因而不支持台湾归属中国。外界不禁追问:这一表态是偶然口误,还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事实上,欧盟此举早有迹象可循。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 8.2%,中国对欧出口钢材、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关键产品屡遭限制。本轮涉台表态,正值欧盟刚刚宣布针对中国钢铁的新一轮贸易政策。业内普遍认为,经济博弈与政治博弈交织,欧盟涉台立场的“微调”,不仅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呼应,更承载着欧洲内部复杂的利益算计。 过去一周,欧盟内部多国密集表态。德国、法国等大国保持战略模糊,担心中欧全面对抗冲击自身产业;波罗的海三国与部分极右翼政党,则借台湾议题提升对美安全合作。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因与中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公开反对激化台海争议。多家国际智库认为,这一“沉默7天”的外交操作,意在最大限度协调欧盟内部分歧,同时试探中方底线。 “2758号决议”被重新解读,法律与现实的碰撞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自1971年通过以来,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法律基础。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多次正式文件明确:台湾为中国一省,无独立地位。美国、欧盟等183个与中国建交国家,在建交文件中逐一承诺“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此时对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令国际法专家感到震惊。欧盟发言人以“字面未提台湾”为由,主张决议仅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种“法律字眼上的抠细节”,在多国法律界被批评为“文字陷阱”策略。国际法研究会主席2025年9月最新声明指出,联合国法律精神远高于字面语义,部分成员国试图以技术性解释挑战既有国际秩序,极易造成地区不稳定。 欧盟内部对这一解读并不统一。德国外交部官员匿名透露,柏林对“摊牌”时机和方式高度谨慎,担心破坏同中国战略合作。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公开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匈牙利则多次在欧盟内部否决涉华制裁草案,力图维护中欧合作框架。多国媒体分析,欧盟对2758号决议的摇摆,反映出其在国际法与地缘利益之间的深层纠结。 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 “反制箭在弦上”…

1 hour ago

巴基斯坦“背刺”中國,向美國獻上2噸稀土厚禮,中方一招反制!

在2025年9月底到10月初期间,巴基斯坦向美国递交了两吨稀土样品,并计划建立专门港口以支持矿产运输。这一消息一经宣布,中国随即推出了针对稀土技术的管制政策,直接抓住了关键节点,形成有效牵制。 众人皆知巴基斯坦与中国情谊深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为何舍近求远,不优先考虑与中国在稀土领域携手,反而选择与美国开展稀土合作呢?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着实令人始料未及,在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思熟虑与考量呢?着实引人探究。缘何中方的反制举措能如此卓有成效? 这件事情,背后或蕴含着诸多战略考量与实力支撑,这事儿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会有什么影响,还真得2025年9月8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美国战略金属公司(USSM)展开了一项重要合作。 两国正式签署了一项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矿产开发协议,此举标志着两国在矿业合作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双方的长期合作奠定了更加深远的基础。 此行动涵盖稀土、锂、锑、铜、金、钨等关键矿产的勘探与开采事宜,充分展现出两国于资源合作范畴所获的重大进展,为双方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协议,美国将投资建设工厂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巴基斯坦提高矿产加工能力。巴基斯坦拟通过出口矿产资源的途径来获取资金,以此缓解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 可是,没等半个月,9 月底就有消息传出来,巴基斯坦已经给美国送了 2 吨稀土样品,这里面主要是钕和锑 。 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俩东西的用处,钕是造高端磁铁的关键材料,像新能源汽车电机、军工里的雷达都得用。 锑,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稀有金属,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它在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稀缺却不可或缺,于现代工业等方面意义非凡。 无论是导弹的导引头还是芯片中的阻燃剂,都离不开锑的应用。这种资源与高科技和军工领域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硬通货。…

2 hours ago

麻煩大了?烏克蘭稱俄裝備中國民用雷達,能發現10千米外無人機?

最近乌克兰那边又爆出个事儿,说俄罗斯军队开始用中国产的民用雷达来对付他们的无人机,这事儿在网上和媒体上闹得挺大。乌克兰的国防媒体Defense Express在2025年10月5日左右发报告,指出俄罗斯的防空部队装备了浙江帆双科技公司的FSTH-LD02和FSTH-LD03型号雷达。这些东西本来是民用产品,主要用来监测低空目标,比如农业安保或者野生动物追踪,但现在被俄军拿来当反无人机工具。 报告里提到,这些雷达能探测到10公里外的目标,甚至反射面积只有0.01平方米的小型无人机也能锁定。俄罗斯的第22防空导弹团已经把它们整合进系统,和FPV拦截无人机一起用,提升了低空防御能力。虽然还没看到直接的战果证据,但从技术规格看,这玩意儿对乌克兰的无人机威胁不小。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的Defence-Blog在10月7日转载了相关内容,确认俄罗斯确实在用这些中国雷达来加强追踪和拦截。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机械扫描,LD03用X波段,LD02用Ku波段,盲区分别在300米和150米左右,不能追踪速度低于1米每秒的物体。尺寸估计长1到1.3米,高0.6到0.8米,便携性强,适合野战部署。中国公司网站上明明白白标着这是民用规格,出口需要严格管制,但俄罗斯显然是通过第三方渠道搞到的,数量不会太多,维护也成问题。乌克兰情报显示,这些雷达最早在9月底出现在卢甘斯克地区,后来扩展到顿涅茨克前线。俄罗斯部队用它们扫描低空,结合拦截系统,试图打掉乌克兰的FPV无人机群。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无人机成了战场主角。双方都大量用小型无人机执行侦察、轰炸任务,乌克兰超过90%的无人机零部件来自中国市场,包括电机、电池和摄像头。俄罗斯也一样,早从大疆无人机开始,就依赖中国供应链。2025年8月,乌克兰击落了升级版的俄罗斯Shahed无人机,里面装了中国产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扩展范围组件。这次雷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民用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西方媒体像Reuters在9月25日报道,中国无人机专家去俄罗斯和被制裁的武器制造商合作,开发军用无人机。Kupol公司生产Garpiya攻击无人机,用了中国零件,包括发动机,每月在乌克兰用掉500架左右。 乌克兰情报局在10月4日还指责中国提供情报给俄罗斯,帮助导弹打击。说中国用Yaogan系列卫星给俄罗斯传数据,针对能源和交通目标。10月5日俄罗斯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时,至少三颗中国侦察卫星飞过乌克兰西部,那里受打击最重。乌克兰击落的无人机残骸里,也找到中国标签的组件,比如在伊朗Shahed-136基础上的Geran无人机,里面有中国微处理器和导航系统。俄罗斯的纤维光缆控制FPV无人机,也用中国技术避开电子干扰。乌克兰特种部队开发出反制方法,用微波雷达锁定这些无人机,但俄罗斯总能通过中国供应链快速迭代。 这事儿引发国际关注,欧盟考虑对中国公司实施制裁,因为雷达和无人机零件供应。Reuters报道,2023年中国公司就把军用无人机送到俄罗斯测试,最终用在乌克兰。西方官员说,有明确证据中国企业提供致命武器给俄罗斯。北京否认,说从来不提供致命武器,只管制双用物品出口。但事实摆在那,俄罗斯用中国雷达猎杀乌克兰无人机,包括Leleka-100M2、MiniShark-D、Vector等型号。照片显示好几架乌克兰无人机被这种雷达辅助拦截。 从更广角度看,中国工业产能在俄乌战争中发挥大作用。早年两伊战争时,中国出口武器赚了不少,但没影响战局。海湾战争、科索沃、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冲突,中国军火也没撼动美俄欧地位。但现在,俄乌高强度对抗里,中国民用产品就深度介入。俄罗斯核心反无人机设备还是自产的电子干扰器,但中国雷达填补了低空监测空白。乌克兰自己也从中国买设备,比如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核心零件是中国产。西方一边指责中国支援俄罗斯,一边担心中国大规模介入,会凭产能左右局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场上假货行不通。非洲战乱时,苏俄武器流行因为可靠耐用。乌克兰现在对美制装备青睐有加,对欧洲装备有点不满,这反映真实水平。中国虽没主力武器上场,但民用产品就大放异彩。拿歼-10CE在南亚表现来说,只是开头,中国军工潜力大。未来如果真有军用设备介入,西方一份模糊声明可糊弄不过去。 乌克兰和西方双标挺明显。一方面指责中国设备出现在俄罗斯手里,另一方面自己用中国零件组装无人机。乌克兰Aerorozvidka组织开发八轴无人机,避开俄罗斯探测设备,但零部件多是中国货。2025年3月CSIS报告说,乌克兰用AI增强无人机,目标识别、导航都靠中国硬件。俄罗斯用纤维光缆无人机,范围几英里,乌克兰用移动雷达反制,但雷达可能也含中国元素。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民用产品轻易军用化。俄罗斯用中国雷达提升防御,乌克兰担忧但也依赖同源供应链。国际社会呼吁严格管制,但执行难。未来类似事件还会多,强调贸易监管重要性。俄罗斯军队在野战中转移这些雷达,避免暴露,数量有限但战术价值高。乌克兰情报持续追踪,摧毁几处站点,但新设备总能补上。

22 hours ago

美國急需稀土,無視中國禁令,買通兩個國家,4個月走私4000噸!

近年来,稀土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加,尤其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竞争的焦点。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中国逐步加强了稀土的出口管控,尤其是对美国这一主要需求国。美国对稀土的依赖可谓至关重要,军工、半导体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稀土材料作为基础。这种局面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稀土被称为“命根子”对于美国而言,这些元素广泛应用于现代技术中,特别是钕、镝、铽等稀土金属,它们是高强度磁铁、激光设备和精密仪器不可缺少的原料。以F-35战斗机为例,每架飞机大约需要417公斤的稀土,而一艘核潜艇的建造则需要多达四吨的稀土。美国一旦失去稳定的稀土供应,军工产业的生产将很快陷入困境。 此外,稀土对高科技产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在半导体领域,稀土用于芯片的制造,帮助提升计算速度和功效。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稀土金属,特别是钕铁硼磁体,是电动机和动力电池中的核心组件。像特斯拉和英特尔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深知稀土对其产业链的重要性,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让它们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优势。 为了确保其产业的顺利运转,美国开始探索替代的供应渠道。然而,随着中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管控,美国的稀土获取变得更加困难。2024年,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采取了绕过正规渠道的大规模走私活动。这些稀土并没有直接从中国运往美国,而是通过这些中间国家转运、包装、伪装后,再流入美国市场。这一走私网络迅速扩展,泰国和墨西哥成为了全球非法稀土贸易的重要枢纽。 泰国的曼谷港和林查班港由于当地监管松散,再加上完善的物流网络,迅速成为了稀土走私的中转站。而墨西哥则利用与美国的自贸协议漏洞,在过境检查上打了擦边球,为走私稀土提供了便利。这些稀土最终以“合法”或“半合法”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成为军事和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料。 这一走私行为规模庞大,调查显示,2024年,美国通过这一渠道成功走私了4000吨稀土,数量是美国过去三年进口总量的35倍。虽然这些稀土一时解决了供应问题,但也暴露了美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脆弱性。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之高,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隐患。若中国进一步收紧出口,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美国的走私行为,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管。为了打击这种非法行为,中国政府迅速加强了对海关的监管,特别是对泰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的监控力度。通过引入先进的伽马射线扫描设备,中国海关对可疑货物进行100%开箱检查,力求在源头上遏制走私。同时,中国在法律上也加强了稀土走私的打击,2025年7月起实施的新《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走私稀土的最高刑期为10年,并对违法所得罚款五倍。这一措施极大提高了走私成本,严重打击了相关非法活动。 除了这些直接的反制手段,中国还创新性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稀土溯源系统。每一公斤稀土都将拥有“数字身份证”,使得其来源、加工及运输等信息可以被精准追踪。这一系统极大增强了中国打击走私行为的能力,也为全球稀土市场的透明化和合法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明确表态,稀土出口管控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国家如美国如果想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必须遵循全球规则,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美国通过走私手段获得稀土资源,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供给危机,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行为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暴露了全球产业链在面对资源管控时的脆弱性。 稀土作为现代科技和军事的核心资源,其稳定的供应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安全与科技竞争力。中国不仅保证了自身的资源安全,也推动了全球供应链规则的重塑。全球各国在中国稀土出口管控的背景下,开始更加重视资源独立性与替代供应的探索,这无疑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与重新构建。 未来,稀土资源的控制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将加大对稀土资源的开发,并大力推动替代品的研究,避免再次重蹈美国走私的覆辙。全球市场对稀土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障这一资源的公平合法流通,必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美国为了确保稀土供应不受影响而采取走私手段,而中国则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加以反制,这场稀土资源的博弈,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

22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