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觉得最近全球军迷的目光都被中国吸引,印度人决定放个“大炮仗”来吸引一下注意力。
据观察者网援引《印度时报》等多家外媒9月26日报道,当地时间周四早些时候,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布了一个重量级消息:印度成功测试了自己的“导弹列车”,一枚弹道导弹成功升空,测试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印度弹道导弹成功从火车上发射)
据印度防长介绍,此次试射的弹道导弹是专门以特制火车运载车厢为发射平台的烈火-Prime中程弹道导弹。负责研发该导弹的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则表示,此次试射是与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合作、在某个“未公开地点”进行的,并且试射任务是基于“全面作战场景”进行,可进一步说明该导弹的可靠性当前已高度成熟,有望在短时间内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烈火-P导弹)
从印度方面公开的视频来看,该导弹被集成在一辆橙色发射车厢内,与一般的民用运输车厢无太大差异。车厢顶部设有向两侧展开的翻盖式发射门,其发射车厢两侧也可以打开,以疏导导弹发动机产生的巨大火焰和冲击波——一个有趣的设计是,该发射车还安装了用于拨开铁路上方架设的电气化线路的伸缩臂,以防止电线妨碍导弹发射升空。
(烈火-P导弹发射瞬间)
这是印度首次进行铁路平台弹道导弹的试射,不少印度媒体纷纷开始借机鼓吹印度弹道导弹的“不可战胜”。有印度媒体宣称,该导弹凭借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几乎“不可跟踪”、“不可摧毁”,生存性和反应速度比起传统弹道导弹都高出不少。还有印度媒体宣称,该导弹的射程可达2000公里,因此可以覆盖中国的西部地区纵深地带,是中国必须忌惮的“大杀器”。
诚然,铁路机动的弹道导弹相比井基弹道导弹确实具有机动性和生存性上的优势。在历史上,苏联曾研发通过铁路机动的“莫洛杰茨”洲际弹道导弹,美国也研发过通过铁路运输的“和平卫士”导弹发射车,更不用说中国了……
(俄罗斯的“莫洛杰茨”)
但保障此类弹道导弹系统生存性的前提是,所拥有的国家需要拥有广袤的、可联通的铁路网络以及交换枢纽来进行连续机动,以免遭到针对性的战术打击。而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全球前三的铁路运输线路总长度,因此自然可以使用此类铁路机动运输系统。
然而,印度虽然号称铁路路线长度全球第四,但总长度还不足7万公里,相比之下,中国拥有超过16万公里的铁路长度。更不用说,印度不少铁路的维护状况堪忧,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不足以和中国媲美——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媒体叫嚣的那些“优势”实际上并不明显。
(印度铁路最出名的还是他们的“挂票”)
另一方面,烈火-P导弹的最大射程仅为2000公里,并不足以覆盖中国最主要的西南战略纵深腹地,对中国的实际战略威胁非常有限。并且,中国当前已拥有包括红旗-19在内的多款具备感知-拦截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空反导系统,即便是印度以烈火-P导弹威胁中国,也并不足以真正产生威胁。
美“战区”专栏认为,该导弹实际上瞄准的目标并非中国,而是印度的死对头巴基斯坦。相比中国,巴基斯坦对印度机动式弹道导弹系统的跟踪和打击能力较为有限,并且巴基斯坦全境也都在烈火-P导弹的射程内,很显然,该导弹对巴基斯坦的战略威胁要更加突出。
(红旗-19具备拦截烈火-P导弹的能力)
但话又说回来——巴基斯坦此前已宣布将采购中国的红旗-19防空系统,届时,印度这款烈火-P导弹对巴基斯坦的潜在威胁将受到大幅削弱。只能说,印度靠着效仿中美俄搞这种“导弹列车”,其实际意义较为有限。而印度的“强军”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印度人得先搞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日本电视台给出的一份电视投票数据显示,支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武力干涉台海局势的民众高达82%,中国驻大阪领事馆总领事薛剑发了一张图后,日方开始认怂了,日本舆论场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日本一家电视台日前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所发表的,“台湾有事是日本存立危机事态”的发言是否妥当为题,进行公开的电视调查,结果有高达82%的投票者认为妥当,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不妥当,其他6%则表示无法判断。 这一数据与高市早苗的支持率也是高度吻合的。即便高市早苗在涉台问题上放出爆论,但她的内阁支持率不降反增,刚好也是82%,是25年来日本内阁支持率第二高。而且高市早苗的主要支持者是年轻群体,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对华态度,代表了大部分日本民众的意见,所以对日本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因发表“斩首论”的薛剑总领事,在外宣阵地简直是“杀疯了”,这几天在网上冲浪的频率大增,频繁与日方对线。 事关“斩首”的相关言论遭到日本舆论的围攻和抹黑后,薛剑总领事发文反击称,痛批那些曲解和过度解读他言论的声音,并指出中日关系陷入紧事态的根源在于,日本政客无视中方反复提出的反对声明,总是肆无忌惮地表露“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野心,这才是对中国堂而皇之的威胁和“杀害暗示”。 后来,薛剑总领事再度发文正告日方,并阐述其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一狂妄言论的深刻解读,称该言论是日本部分愚蠢的政客企图选择的一条死路。 薛剑总领事表示,日方的有关言论首先违反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法律义务的行为,无视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之一的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违背了战败国应履行的义务,完全忘却了《联合国宪章》中的相关条款,是极其鲁莽的尝试。薛剑总领事要求日方重拾最起码的理性和守法精神,理性看待台湾问题,避免再次遭受像战败那样的民族毁灭。 光靠劝说是无法让日本认清现实的,于是薛剑总领事加大力度展示中国的威慑力,他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晒出一张图,图上是辽宁舰、山东舰、福建剑三艘航母组成的编队在大海中航行,薛剑总领事配文称,或许你认为这是电脑特效或人工智能,但这无关紧要,解放军的真实面貌如现在所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和平卫士。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国家主权,阻挠实现两岸统一的行为,中方都绝不容忍。 当中方亮出手中的“大杀器”之后,日本的舆论开始变得理性。有日本网民称,一旦台海发生危机,美国可能会袖手旁观,日本则是“举起的拳头难放下”,最终陷入深度介入的危险之中,日本应该避免陷入“匹夫之勇”的状态,必须认清自身的实力和局限。 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被问到是否遣返中国外交官时,他的态度也有所软化,指出需要让中方作出解释,但驱逐和遣返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 对待日本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奉劝高市早苗还是早日悬崖勒马,继续在台湾问题上铤而走险,最终是死路一条。
高市早苗暗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后续:解放军舰艇编队迅速起航,逼近日本本土30公里,日媒威胁称一旦中日开战,将优先击沉福建舰。外交部发言人严正警告,如果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将构成侵略行为。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辩论时暗示,“日本要武力介入台海,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高市早苗的恶劣言论迅速引发舆论“风暴”,事件持续发酵。 中国驻日本大阪领事薛剑硬怼高市早苗,发文表示要斩断“肮脏的脑袋”,结果让日本破防,要求外务省宣布将薛剑作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一时间,高市早苗恶劣言论所引发的这场外交风波,逐渐发酵。 日本向来“畏威不畏德”,对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释放出来的危险信号,解放军迅速行动。 11月11日,解放军海军055大驱鞍山舰、054A临沂舰、903A东平湖舰组成舰艇编队前出黄海,穿越大隅海峡,逼近日本本土四国岛,最近距离少于30公里。 高市早苗暗示的武力介入并非喊喊口号,历史上的日本连珍珠港都敢偷袭,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日本媒体比高市早苗更加激进,扬言一旦中日开战,将优先击沉福建舰。 对于日本媒体叫嚣击沉福建舰一事,著名军事专家杜文龙先生表示,福建舰这样的电磁弹射航母入列,深深的刺激了日本。日本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技术并不成熟,以日本几条破船,想接近福建舰难度很大,福建舰反而是日本的最高忧虑,谁敢动福建舰,遭到的反击将更厉害。 高市早苗的恶劣言行,更像是一种对外界反应的试探,如果中方不坚决反制,必然助长日本干涉台海问题的嚣张气焰。 11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回应,如果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这句话说的已经很严厉了,如果日本真的武力介入,日本就是侵略,日本本土将不再安全,二战的旧仇就可以算总账了)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一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欧洲方向,德国要用80万大军与莫斯科一较高低;印巴两国首都爆发爆炸袭击,印巴局势充满变局。现在日本又主动跳出来搞事情,而美国却在远离欧亚大陆的北美洲“隔岸观火”,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一旦中日开战,美国就可以渔翁得利,而我们的伟大复兴之路将充满挑战。#上头条 聊热点#
高市早苗的言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重压之下,高市早苗的态度放缓,但日本显然不觉得自己有错,还到G7去告状,但得到的回应令人意外,具体情况如何?同时,朝鲜给了日本一个“提醒”,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此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声称,“若台海有事,日本将启动集体自卫权”。对此,中方多个部门发声,对高市早苗表达了强烈不满。尤其是在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若日本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就构成“侵略”,中方必将“迎头痛击”。中国如此严厉地警告,是很罕见的。高市早苗也在最新的表态中态度放缓,声称“不会再提到类似言论”,但拒绝将此前的表态撤回。而且,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还在G7会议上大谈中日矛盾,还声称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媒的发文“非常不妥”。显然,日本就是妄图恶人先告状,鼓动G7集团联合对华施压,力挺自己,从而淡化高市的错误言论。然而,G7国家不仅集体沉默,随后还传出消息称,法德计划邀请中国出席明年的G7峰会。这个情况,出乎外界预料。 那么,如何看待G7令人意外地回应? 有分析指出,美西方对台湾问题的立场,长期以来都是打“模糊牌”,他们一边竭力避免刺激中国大陆,另一边又持续给岛内的“台独”势力释放错误信号,用他们牵制中国大陆。实际上,各国心里都很清楚,他们没有实力与中国大陆“硬刚”,美国航母刚在南海连续摔了2架舰载机,英国航母的舰载机和护航舰艇是“借的”,法国航母的航速则是全球最慢。如果美西方亮明“会介入台海”立场,那就是他们主动挑起台海冲突,直面中国大陆;若回答“不会”,岛内的“台独”势力将彻底崩溃,坐视中国大陆收台。无论哪种回答,对美西方都非常不利,因此他们竭力维持“模糊化”策略,试图用这种方式拖延中国大陆收台的节奏。然而,高市早苗却打破了这个“模糊化”策略,估计G7其他成员国对她的看法,只剩下“愚蠢”两个字。 而且,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对高市的言论进行表态,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支持,还挑明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很多盟友,都不是美国的朋友,他们占的便宜比中国还多。要知道,欧盟和日韩都与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不仅要提供数千亿美元的投资,还要购买大量的美国产品。高市早苗或许还觉得,她可以通过与美国的不平等协议,来讨好特朗普,换取他的支持。但现在,特朗普直接把话讲明:要交的钱分文不能少,但想要得到的帮助一个都别想!看到这个情况,法德等欧洲国家非常忧虑,因此有了邀请中国出席G7峰会的计划。当然,中国作为不结盟运动的伙伴,以及南方国家的一员,大概率不会出席G7峰会,尤其是该组织的对华立场一直很不友好,他们需要展现真正的诚意。 同时,朝鲜方面也给日本发出提醒。就在高市早苗对华挑衅后,朝鲜社科院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主要内容是对“宿敌”日本的罪行进行揭露,并公开谴责。朝方明确表示:“即便时间流逝,时代更迭,日本这个千年宿敌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永世罪行也不能原谅,必须让这个敌人千百倍偿还血债!”值得一提的是,高市早苗此前还声称,她想要与朝鲜领导人见面,但从朝方这番表态看,朝日会晤显然是不可能的事。而且,高市上台不到一个月,朝鲜的导弹发射频率就明显增加,可见朝方对这名日本新首相非常警惕。至于朝鲜领导人为何不明确拒绝高市,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没有理会特朗普的会晤邀请,何况作为美国“仆从”的日本? 而在这个时候,薛剑总领事又在社媒发声,贴出了福建舰航母战斗群的照片,并写道“解放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和平卫士”。对此,日本右翼声称这是“威胁”,但薛剑总领事的推文已经得到日本网民数万的点赞。显然,大部分日本民众并不想跟随高市早苗等“极右翼分子”,进行“危险的游戏”。如果高市等人执迷不悟,他们将会明白:同样一种傲慢,只会招致同样的历史悲剧!
台海这场大戏愈发复杂! 特朗普一句“台湾就是台湾”,赖清德立马跳出来反对统一,还喊要拼防务,大陆直接回应:绝不放弃武力!三方隔空“放狠话”,台海局势,刺激得很! 特朗普一句话给台湾问题“定调” 在与咱中国领导人会面之前,特朗普这个美国老大已经预料到双方极可能就台湾问题进行沟通。因此在会谈正式开始前,特朗普直接甩出了六个字:“台湾就是台湾”。 别看只有短短六个字,但分量可不轻。媒体刚刚把这句话爆出来,全球舆论立马炸了锅。翻译成通俗点的话,其实很简单: 特朗普的意思就是“台湾保持现状”,美国不会直接支持“台独”,但也不愿意看到两岸统一。说白了,就是打着所谓“维护现状”的旗号,继续在两岸之间“当和事佬”。 但熟悉美国套路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现状”其实就是美国最喜欢的局面。既能让台湾“买单”,又能在关键时刻左右逢源。 特朗普这回没多废话,直接用六个字把美国的态度摆明:台湾不能独,但“武统”更不行。特朗普这边刚刚定调,台湾那边赖清德也不甘示弱。 最近他公开表态,要坚决反对推进统一,扬言要“强化防务能力,提升不对称战力”。什么叫“不对称战力”? 说白了就是“以小博大”,靠发展无人机和网络战等“偏门”武器,试图拖慢甚至阻挡大陆的步伐。赖清德这些话,说得动听,实际上还是在给岛内打鸡血。 但岛内很多老百姓其实心里都明白,嘴上喊得再响,真要出事,受苦的还是普通人。赖清德一边说要“守住民主和生活方式”,一边疯狂加码军备,台海的安全感反而越来越低。 更有意思的是,赖清德嘴里挂的“现状”,其实跟特朗普那套如出一辙。可惜,岛内的“现状”能不能守得住,还真不全靠美国一句话。 面对美台的一唱一和,大陆这边直接亮出了底牌。国台办发言人这次话说得很硬气:“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福建舰正式服役,举国欢腾,全球瞩目,在为我军的迅猛发展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航母的出现,终结了战列舰几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而航母诞生至今也已经100多年了,未来什么武器将会替代它呢? 其实航母能够替代战列舰,就是因为它的打击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强。比如战列舰的主炮射程只有几十公里,而舰载机可对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发动袭击,而且舰载机的速度可以超过2马赫,机载武器也能轻松超过1吨。另外,航母可搭载舰载预警机,可对航母战斗群周边方圆1000公里范围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这是水面舰艇很难做到的。所以能够替代航母的,一定是打击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加革命性的武器。 目前来看,中国的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大爆发,打击能力似乎已经有了超越航母的趋势。鹰击-17、鹰击-19、鹰击-20这三款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射程都超过了1000公里,甚至有可能达到1500公里,完全达到或超过了舰载机+反舰导弹的作战半径。而如果有需要,舰载高超声速武器完全可以做得更大,直接占用四个850垂发,把射程搞到3000公里的级别,完全碾压舰载机。 而在态势感知方面,航母虽然有预警机,但目前侦察卫星对于大型海上目标,已能做到实时跟踪,复用火箭+星链卫星技术,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能力,虽然还做不到实时精确跟踪舰载机,但跟踪驱护舰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在舰队远洋海战这种模式,航母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水面舰艇了。 不过,在对陆打击方面,由于舰载机可以投掷廉价的滑翔制导炸弹,单价只有几万美元,显然比几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的高超声速导弹便宜。所以如果是对付防空能力比较弱的对手,用隐身战机突入敌方纵深,投掷滑翔制导炸弹,是更划算的打法,美国炸伊朗核设施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如果是大国之间的对决,双方都有完善的反隐身雷达网,隐身战机突防就很危险了。别说大国的防空网了,以色列空袭伊朗,非隐身战机就只敢在伊朗领空发射空射弹道导弹。而如果对手换成大国,就算是隐身战机抵近发射导弹,哪怕距离对方边境线几百公里,也是找死。 你看印巴空战就知道了,印度战机用射程300公里的“布拉莫斯”和“风暴阴影”,在自己领空发射导弹,都能被击落在距离边境线七八十公里的地方,所以如果你要攻击一个大国,你得在多远处发射导弹,你就想想吧。就算只考虑对方的岸基预警机和战斗机的威胁,恐怕也得在1000公里外,而目前舰载机能挂载的射程最远的导弹,也不超过1000公里。所以用舰载机攻击另一个大国的陆地目标,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再考虑到舰载机自身的作战半径也不超过1000公里,那么航母距离对方海岸线就不超过2000公里,自身都很危险。 实际上别说大国的近海了,美军航母就连炸胡赛武装,都险些被对方的导弹炸到。考虑到高超声速导弹未来的扩散趋势,未来即便是对中小国家执行对陆打击,航母能够起到的作用,恐怕也会越来越小。 相比于反舰作战,反潜就困难多了,哪怕是超级大国,想要发现一艘距离海岸线1000公里的核潜艇,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打击另一个大国的陆上目标,核潜艇比航母更安全、更有效。而如果是打击中小国家的陆上目标,核潜艇可以离海岸线更近,用射程更短的导弹进行攻击,降低打击成本。 所以综合来看,一旦未来高超声速武器急剧扩散,那么无论是强强对决还是以强击弱,核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都要强于航母,起码在战争前期时这样的。而在清除或削弱了对方高超声速武器后,如果要发起登陆作战,也就是我方两栖战舰必须接近对方近岸的时候,航母的作用才更加凸显。此时航母能够安全接近对方海岸线,为登陆舰队撑起防空保护伞,并以更廉价的滑翔制导炸弹和短程导弹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所以接下来,中国海军的发展重点可能是核潜艇,可能会出现一种“武库核潜艇”,它的排水量和战略核潜艇相当,但采用模块化垂发设计,既可携带洲际导弹充当战略核潜艇,也可携带大量反舰对陆高超声速导弹取代攻击型核潜艇,当然也能携带更多的中短程对陆导弹,在战争初期逼近对方近海,替代航母执行危险的对陆攻击任务。而传统的攻击型核潜艇,可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毕竟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优势就是机动灵活,所以一般排水量都比较小,武器携带量少,武器的射程也较短。现在可以在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打掉敌方舰队, 那么机动灵活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 不过,“武库核潜艇”暂时还是不能完全取代航母,因为它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虽然更强,但态势感知能力差,同时还不能参与争夺制空权。未来如果复用火箭技术出现革命性进步,把发射费用降到几百美元的级别,那么大批量发射超大功率雷达红外预警卫星就成为可能,我们就可以在太空中实现对空中目标的实时精确监控,彻底取代预警机。 这不是天方夜谭——预警机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不过500公里左右,而预警卫星的轨道高度只有三四百公里,战时还可以机动至更低的高度以提高探测精度,所以探测战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何况从太空俯视,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和红外信号,都远远比机头方向更强。另外,预警机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三四百公里,而卫星几乎没有这个限制,你只要功率够大,探测1000公里也没问题。 当“太空预警机”成为现实之后,航母相对于核潜艇的态势感知优势也没了,那么完全可以用“武库核潜艇”搭载远程防空导弹,通过卫星导航网中距制导,实现“以潜制空”,也就是说,即便进行两栖登陆战,也不需要航母来争夺制制空权了,航母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低成本对陆攻击了。…
印度广播行业正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运营危机,起因是其太空监管机构,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近期拒绝了多家中国卫星公司的服务许可申请,仅有个别企业获准运营至明年三月。 这一决定迫使依赖中国卫星信号的当地电视台和广播公司,必须在短短数月内完成设备更换,否则节目传输将面临直接中断的风险。 此次大规模拒绝中国卫星运营商许可的决定引人关注,被拒名单上的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亚太卫星等企业,已在印度市场持续服务超过三十年,所有历史运营均获得过印度内政部等部门的正式批准,然而西方卫星企业如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马斯克旗下的星链,却相继获得了在印运营的绿灯。 市场格局的突然转变带来了实质性的经营压力,对广播公司而言,更换卫星信号源远非简单切换那么轻松。 整个流程涉及地面站设备升级、传输频率重新调整、以及确保播出服务不间断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环节,印度知名媒体Zee等公司已启动迁移工作,但业内普遍反映这一过程既昂贵又充满技术挑战。 作为当地合作方的Inorbit Space公司透露了一个细节:尽管监管机构在沟通中承认中国企业对印度广播发展的历史贡献,却始终未对拒绝批准的具体原因作出明确说明。 印度官方对此的解释聚焦于“国家安全”考量,政府希望通过此举降低对外国卫星,特别是与中国关联的太空设施的依赖程度,推进其倡导的“数字主权”战略,政策导向十分明确:鼓励用户转向印度自营的GSAT系列通信卫星,或选择西方供应商的服务。 然而印度本国通信卫星的可用容量本就有限,且优先保障军事与重大航天任务,对民用商业服务的支持能力相对薄弱,这种供需矛盾在广播行业尤为突出。 太空产业的一系列数据进一步凸显了其中的结构性矛盾,尽管有预测显示印度太空经济到2033年可能增长至440亿美元,但目前其全球市场份额仅约2%,通信与广播本是该领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本土供应链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以2025年为例,印度航天计划进行10次发射,但截至11月仅完成4次,其中还包括一次失败任务,虽然海军专用通信卫星CMS-03成功部署,民用通信卫星的发展进度却明显滞后。 这种针对特定国家的限制措施在印度并非没有先例,自2020年以来,印度已累计禁止超过200款中国背景的应用程序,近期还对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提起了法律诉讼。 然而后续评估表明,这些限制措施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本土制造业成本未见下降反而上升,印度应用程序未能完全填补市场空缺,且有至少36款中国应用通过合资、重组等渠道以新形式重返印度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重塑市场生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印度真正关注国家安全,更为有效的途径应是建立透明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框架,要求所有企业,无论其来源共同遵守,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实施差异化限制。 面对当前局面,印度广播公司不得不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承担显著上升的成本接入西方卫星服务,或是冒险依赖尚不成熟的国内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