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特朗普剛對烏力挺,澤連斯基立即投桃報李:烏無人機將進南海攪局

第80届联大大会,足以被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是除美国之外的大部分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独立”,另一方面则是在乌克兰危机上,特朗普再次转变态度,要力挺乌方夺回全部领土。

然而,“无利不起早”的特朗普又怎么会空大呢?果不其然,这面发文还没过热乎劲,泽连斯基就在联大上作出重磅消息,乌克兰将向世界出口军火。先不说这对于俄乌冲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先谈中国利益,也很可能会在乌转变立场与原则之下受到冲击,两块热点版图,很可能将迎来互动。

澎湃新闻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大上表示:乌克兰将开放武器出口,并“希望经过真实战争考验的强大系统向合作伙伴证明其可靠性与现代性”。

说白了,俄乌冲突反而成乌制武器的一张“金字招牌”,而且天下谁人不知乌克兰对于无人机作战的应用化水准,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断层式领先的,就连美国将领都不得不承认美军在这方面的进步已经远远落后于俄乌两国。

所以说,乌克兰决定对世界出口一些久经考验的无人机型号,绝对是受欢迎且有巨大市场的。唯一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乌克兰自己管够吗?

眼下俄乌冲突正在不断深入,双方都在用大批量无人机对腹地发起攻击,比如俄罗斯一夜之间就能发射400余架无人机覆盖全境,而乌克兰方面也不差,经常对俄后方进行纵深打击,而且多次得手。

哪怕双方使用的不是蜂群无人机,但只要“量够管饱”,即便无法命中目标,也能消耗对方的防空导弹。既然自己的产量都是紧凑班子,那为什么还要去搞出口呢?

目前来看,泽连斯基考虑的因素,大致有两层因素。

其一,是经济因素。

乌克兰很需要外汇来维持本国社会的正常运转,自打东欧反对对乌粮食进口的保护措施、欧盟将援助重心向军购转移后,基辅政权的财政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粮食、矿产等大部分重要资源都集中在乌东地区,即便是想变卖,也无能为力,并且随着战线的不断西移,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农田将拱手让人。

曾经的“欧洲粮仓”,可能就要变成焦土一片。思来想去,或许只有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出口,才能赚取部分外汇,而现在的乌克兰生产军工产品,已经是得心应手的。

其二,是政治因素。

全球局势并不安稳,传统的国际关系正面临分崩离析,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加剧这一矛盾的形成。

特朗普政府的对欧、对俄、对华政策都呈现一种复杂的博弈状态,斗争与合作谁也说不好哪部分会突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打破常规的博弈手段,往往需要一个铁杆小弟冲锋陷阵、摇旗呐喊。

泽连斯基政权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美英所决定,而现在特朗普要继续支持,怎么可能没有回报?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可能就是泽连斯基递交“投名状”,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之前就传出菲律宾与乌克兰私下有过军售合同的交流,而现在泽连斯基彻底放开对外出售的口子,很可能意味着菲、乌军火交易,将被放在台面上。

以目前南海局势与马科斯面临的内部问题来看,若乌克兰不识相的介入,极有可能触犯到中国在南海的核心利益,而因此承受相应代价的不止是跳出来作妖的菲律宾,乌克兰也逃不了干系。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中国就九三阅兵上展示出的微波反无人机系统足以震慑全场,但这种“冒犯”,本质上就是美菲的试探,所以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南海局势的发展,也要看看泽连斯基打算闹什么幺蛾子。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美國加快12款關鍵武器生產,矛頭直指中國?美媒:包括6種導彈

最近美国战争部突然召集上百名将领返回美国,参加一个美国战争部长亲自参加的会议,为此立即引发了外界的关注。美国五角大楼被改名为战争部之后,已经引起了外界的热议,如今上百名在海外部署的美军将领突然返回美国,已经让外界看到了美国国防战略的变化。实际上美国五角大楼已经发布了新版的美国国防战略,重申美国关注于西半球和美国本土安全的同时,美国也是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也是让外界看到了美国没有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 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已经成为了赢家之一,因为无论是乌克兰要从美国获得武器,作为美国盟友的欧洲西方国家,也要从美国购买武器,包括欧洲从美国购买武器军援乌克兰,因此俄乌冲突的持续,已经可以为美国军火企业提供长期的利益。但是美国提供乌克兰的武器,并不是属于高精尖的类别,包括陆军战术地对地导弹也是300公里的射程,因此和美军的远程打击武器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美国在进行多款武器的建造,根据外媒报道,美国已经在加快12款关键武器的生产。 从美国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已经包含了6款导弹,包括爱国者3防空系统、AGM-158C防区外导弹、标准6多用途导弹、PrSM精确打击导弹,联合攻击空对地导弹等。从美国的战略部署来看,美国加快关键武器的建造,包括六款导弹,已经颇有矛头直指中国的节奏,尤其是AGM-158C防区外巡航导弹的加快建造,目的更为明显。美国已经多次通过兵棋推演来推动AGM-158C防区外巡航导弹的加速建造,因为美国已经将这款导弹当作了神器,在兵棋推演的时候,就有设置无限使用AGM-158C的条件,从而可以建立对于解放军的优势。 在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过程中,美国积极推动了所谓的“印太战略”,从而试图阻止中国的进步,美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维持美国自己的霸主地位,因此要迫使中国停止发展和崛起,从而就有了多个领域对于中国的围堵和遏制,包括利用军事部署来给中国施压。美国不仅仅在中国家门口部署军事力量,而且还勾连盟友在亚太地区耀武扬威,最近就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在亚太地区的战斗部署,凸显了美国和美国盟友的勾连本质。 美国在积极推动多款武器的生产,从而试图构建对于中国的威慑优势,实际上如今美国的制造业已经陷入了危机,因为美国在推动全球化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没落,从而导致美国的武器装备工业的发展也遭遇了困境。美国提出加快武器装备的建造速度,也是说明了美国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已经颇有虚张声势的节奏。此一时彼一时,美国所担心的事情已经让美国处于了焦虑的状态,因此也是莫大的讽刺。

14 hours ago

日本專家預測顯示:如果與中國發生沖突,最長只能堅持一周?

日本一位名叫矢野义昭的前自卫队陆将,扔出了一个观点,说如果中日真的擦枪走火,日本,这个我们印象里经济和科技都很发达的国家,最多只能撑一个星期。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别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矢野,他不是什么博眼球的网红,而是正儿八经带过兵、搞过战略研究的内行。他的话,戳到的是日本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一周的“死线”是怎么算出来的。 矢野的逻辑其实很直白,就是一场现实到残酷的沙盘推演。他直言不讳地说,今天的中国,在军事体量上,已经让日本望尘莫及。我们不谈虚的,就看最实在的数据。海军吨位,中国是日本的三倍多;空军战机数量,也是好几倍的差距。 你可能对这些数字没啥概念,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两个拳击手上了擂台,一个体重200斤,膀大腰圆,另一个才70斤,虽然技巧可能不错,但这体量差摆在这儿,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 矢野推演的画面感很强:一旦冲突爆发,比如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点什么摩擦。中国的反应速度会是雷霆万钧。头几天,唱主角的肯定是导弹。你想想,铺天盖地的导弹,像暴雨一样砸向日本西南方向的军事基地,尤其是冲绳。冲绳那地方,离我们太近了,对日本来说是战略前沿,对我们来说,也成了最顺手打击的目标。 日本有“爱国者”和“标准-3”这些拦截系统,性能是不错。但问题是,你能拦得住10枚,能拦得住100枚、1000枚吗?饱和式攻击打的就是这个算盘。拦截导弹是有限的,打一发少一发。一旦拦截系统被打穿,防空网就等于破了,接下来日本的空军基地、海军港口,都会暴露在打击之下。矢野的原话很冷酷:几天之内,日本的防空导弹就会耗尽。 空战和海战也一样。2025年的今天,中国空军的家底可厚实了。歼-20这样的隐身战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而是成建制地部署。日本那边虽然也在加紧采购F-35,但数量和形成战斗力的速度都赶不上。真到了天上,我们是成群的“猛龙”对上零星的“闪电”,优势可想而知。 海军就更不用说了。这几年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055型万吨大驱,被军迷们亲切地称为“带刀侍卫”,一艘艘地下水,组成了航母编队的坚实盾牌。而我们的航母,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已经从单打独斗走向了多航母编队协同作战。日本的海上自卫队虽然很精锐,但他们的主力舰艇数量就那么多,面对我们超过350艘的庞大舰队,实在是有点双拳难敌四手。 军事上的硬碰硬是一方面,更要命的是日本的“软肋”。 这才是矢野预测的真正核心。日本是个什么国家?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几乎所有工业命脉都攥在别人手里,都得靠海运。它的生命线,就是那几条繁忙的航道。一旦开战,我们的海军,哪怕只是潜艇部队,只要往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这些关键水道一摆,日本的经济就得立马“休克”。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现在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那些响当当的汽车巨头、电子企业,哪一个离得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战争一打响,这些经济链条会瞬间断裂。工厂停摆,失业潮爆发,股市崩盘……根本不需要军队登陆,光是经济战,就能让日本社会陷入巨大的混乱。 矢野还提到了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点:弹药储备和战争意志。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后勤,是消耗。据他估算,没有美国的紧急援助,日本自卫队的弹药储备,在高强度的冲突下,连一周都撑不住。士兵也是人,他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大多是“和平兵”,没经历过实战的残酷。当头顶上导弹呼啸而过,身边的战友倒下,那种心理冲击是巨大的。自卫队员的士气能维持多久,是个大大的问题。 当然,说到这儿,肯定有朋友会说:你把美国忘了吧?《美日安保条约》可不是一张废纸。 没错,这正是整个棋局里最大的变量。美国在冲绳、在横须贺、在佐世保,都有庞大的军事基地。2025年以来,美军甚至把F-22这种顶级战机都增派到了冲绳。理论上,关岛的航母战斗群三天之内就能赶到东海。…

14 hours ago

殲-35第一個賣給誰?不僅是針對美國,這盤大棋絕了!

前言 歼-35的首次公开亮相,把全球防务圈的目光统统吸引了过来,谁将成为第一个“接盘侠”,不再只是军贸合同的交易问题,而是一次对地缘政治格局的精准撬动。 比起谁买得起,更关键的是,谁敢买、谁该买、谁买了之后会产生什么蝴蝶效应。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军机出口,而是一盘多国博弈中的先手棋。 性能“爆表”,不是炫技,是自信 要说歼-35为什么能成为全球焦点,靠的不是涂个灰色外壳、贴个“隐身战机”的标签,而是真材实料地把技术摆上了台面。 2025年珠海航展一亮相,官方就直接上了“干货”: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直接对标美军F-35C,身形虽说是中型,但吨位却有重型的味道,这就决定它既能“秀肌肉”,又能“跑得远”。 雷达反射面积低到只有0.014平方米,小得跟巴掌差不多,这可不是随口吹牛,要知道F-22的隐身效果都还停在0.05平方米,这么一对比,谁先进谁落后,一目了然。 再看动力系统,歼-35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9双发中推发动机,这就打破了以往对外技术依赖的“命门”,不光让自用更安心,也让出口更有底气。安全性、机动性、弹射起飞能力样样不缺,还能“满油满弹”电磁弹射起飞,这在福建舰上已经实测验证过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次罕见地把核心参数公开,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有的放矢地为出口铺路,你要信,它就成了合作的敲门砖;你要疑,它也起码说明了中国有足够底气摆上台面谈交易。 谁最想买?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在牌桌上 歼-35的出口,不是“谁先排队谁先拿”,而是看谁的战略需求最迫切、政治代价最小、合作基础最扎实,而在这几道门槛前,巴基斯坦和土耳其无疑是最有竞争力的买家。 先说巴基斯坦,2025年的“5.7空战”中,歼-10CE一战成名,不仅打出了中国装备的威名,也让巴方对中国技术的信任度大幅提升。面对印度手握“阵风”战机的现实威胁,巴基斯坦急需一款能压制对手的五代机,而歼-35正好卡在这个缺口上。 更有意思的是,巴沙之间的防御协议已经给出了财政解决方案:沙特出钱,巴铁买单,三方共赢。这不仅能缓和沙特对以色列F-35部署的担忧,还能间接为中国在中东能源通道上加一层“隐形护盾”。 而土耳其这边,看似是在北约体系里徘徊,实则早已“心有旁骛”,被美国踢出F-35项目后,土方本来想转向俄罗斯的苏-57,结果一对比细节就傻眼了:苏-57雷达探测距离才35公里,机身做工还粗糙到肉眼可见的铆钉缝隙,这哪像是五代机的样子? 于是目光就转向了歼-35,在珠海航展上,土耳其代表团明确表示对歼-19雷达系统和隐身材料非常感兴趣,这可不是走过场。虽然北约身份让它在采购上需要多层平衡,但如果中国能提供一套“低政治附加值”的方案,土耳其未必不敢试水。…

14 hours ago

中國拒購美國大豆,美國土安全部:哪怕政府停擺,關稅也要繼續收

9月28日,美国农业部更新的出口数据让中西部的豆农们心凉了半截,2025年新季大豆出口已经启动,但"对华出口额"一栏空空如也,没有任何订单记录。 这是27年来首次,在新季大豆开卖的关键节点,美国没能从全球最大买家中国手里拿到一单生意。 中国不买美国大豆了 对比去年的数据更显刺眼,2024年同期,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超过650万吨,占当季出口总量的两成以上。 而今年,从9月初新季预售启动到9月底,美国大豆协会反复核查的数据显示,中国采购商连询价的记录都寥寥无几。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9月的行业会议上急得直拍桌子,在明尼苏达州的农场里,种植户汤姆·威尔逊对着刚泛黄的大豆田叹气,为啥中国突然不买美国大豆了?答案藏在另一组数据里。 美国农业部的全球贸易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采购的大豆总量突破3000万吨,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其中巴西一家就占了2700万吨,而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中的份额,从最高时的60%跌到了如今的22%左右。 南美大豆能抢走订单,靠的是实打实的优势。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坦言,巴西近年来花大力气升级港口和铁路,现在大豆从收割到运抵中国港口只要25天,比美国还快10天,运输效率已经追平甚至超过美国。 价格上的差距更明显,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的均价是439.1美元/吨,而美国大豆要459.8美元/吨,每吨贵了21美元。 更让美国豆农头疼的是,中国和南美还签了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多年锁单、本地货币结算等方式,中国采购商不用再担心价格波动和交付延迟,自然也没必要冒风险回头买美国大豆。 停摆也要继续关税 就在豆农们盼着政策松动时,美国国土安全部9月27日在官网发布的一份文件给他们泼了冷水。文件明确表示,即便10月1日联邦政府因预算问题停摆,关税征收等"必要职能"也会照常进行。 这份依据《反拨款法》出台的规划,把关税归入了"国家经济安全范畴",27.2万名国土安全部员工里,25.8万人会被列为"必要人员"在停摆期间继续上岗,这个比例比往年都高。 关税带来的影响早已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每一环。美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9月26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对美大豆加征的23%关税,让美国大豆彻底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14 hours ago

全球最難被入侵的6個國家:有3個無人敢打,還有一個誰也打不到

两次世界大战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战争给人类的教训是惨烈的,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全球范围内,有几个公认很难入侵的国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军事强国,贸然攻打也难以成功。这些国家为何拥有这么厉害的防御能力? 瑞士 瑞士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作为著名的中立国,很少掺和进国际纷争中。虽然瑞士的国家不大,也并没有以军事强国著称,但是却没有国家主动入侵瑞士。 一战和二战几乎波及了全球各地,瑞士的国土内一如既往的保持安静祥和,作为在欧洲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此和平的国家氛围,堪称欧洲的世外桃源了。这不仅仅是因为瑞士的中立国身份,因为世界大战时,各主要参战国为了增强己方的优势,还会主动拉拢一些国家参战。 瑞士从1815年之后开始,几乎都没有被局部战争或国际战争波及,这可不是幸运,瑞士隐藏的国家实力不可小觑。 首先瑞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都非常有利,刚好位于欧洲的心脏位置,是一个内陆国家,要想攻打瑞士,首先要通过周围一圈的国家,这其中的麻烦可不少。 跟瑞士接壤的国家有五个,德国、法国、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有好几个在不同时期都是军事强国,打起来就不仅仅是瑞士一个国家的事情了。 瑞士的国土上,将近70%的地方都是山区,光是阿尔卑斯山脉就占了58%,整个国家基本上被阿尔卑斯山脉环绕,拥有天然的防御长城。 高耸的山脉给瑞士行军带来的巨大的困难,瑞士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有48座。对于生在此地,长在此地的瑞士人来说,适应瑞士的自然环境是小意思。但是对从其他国家来的人说,到瑞士打仗可不是欣赏风景,对身体素质是巨大的考验。 土生土长的瑞士人特别强悍,瑞士基本上全民皆兵,男性公民到年纪后都要服兵役,基本的军事训练很普及。 瑞士很重视国家防御工程,因为有山脉做天然堡垒,所以瑞士和其他国家联通只能通过高架公路和过山隧道,只要将这些通道关闭,瑞士就固若金汤。 二战时期,希特勒也不是没想过要进攻瑞士,但是一想到瑞士难以攻克的屏障,还有全民皆兵的恐怖兵力,当时分身乏术的德国不得不放弃征服这个邻居。 越南…

15 hours ago

美媒:空軍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噩夢來了,中國殲-36將是B-21天敵?

歼36真能压制B-21? 美国媒体紧张不是没理由,但下结论还早** 中国的新一代战机歼36一露头,美国人就坐不住了。 这不是空穴来风。 美媒《1945》直接点名,歼36可能会成为B-21战略轰炸机的克星。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简单说,歼36的优势太明显。 雷达上几乎看不到,导弹射程又远,机体大,能飞得也远。要是再搭配加油机,在西太平洋海面上守个把小时,等着B-21钻出来打冷枪,都不是问题。 以前B-2轰炸机进出第一岛链轻轻松松,因为中国的防空系统不够密。 现在不一样了。 歼36的出现,再叠加中国地面防空、海上舰队的整体提升,B-21要深入就得好好掂量下了。 更关键的在这:B-21的任务是要穿透敌方防线,执行深度打击。 可一旦前方有像歼36这种级别的高隐身、高机动、远程攻击战机在蹲守,它的生存率就不确定了。 美国花大价钱研发的B-21,可能连出击的门都不好找。 歼36到底强到什么程度? 而且机体还够大,能装激光武器。美媒说了四点:雷达反射面积极小、导弹多、发动机猛、航程远。…

1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