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您日后持续收到类似内容的推送,还能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正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 | 照雪下玉关
编辑 | 照雪下玉关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自信的民族,韩国和印度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韩国的自信已是众所周知,作为“宇宙大国”的名号早已声名远扬。而印度人的自信则更为惊人,尤其是在习惯谦逊的中国人眼中,印度人的自信几乎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考虑到印度仍有大量地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满地牛粪的现实,却声称将在某个特定年份之前超越美国,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古老的成语——“夜郎自大”。
尽管印度与中国在诸多方面差异巨大,但印度人却奇怪地总是把自己看作是“第二个中国”,坚信未来几十年内必将超越中国,甚至梦想让上海成为“东方的小孟买”。这种想法在印度社会中颇具市场,不仅普通民众如此,印度的许多精英阶层也深信不疑。他们还提出印度拥有相较中国的“四大优势”,并断言中国无法匹敌。
印度人心目中的第一个优势是人口优势。2023年4月,印度的人口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印度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还将继续快速增长,而中国则已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并且正处于老龄化社会。印度的精英们认为,人口众多意味着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口红利”,而中国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将成为沉重的“人口负担”,这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
不过,这种观点多少显得牵强。人口红利并不单纯等同于庞大的人口数量。诚然,人口多确实带来廉价劳动力,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但中国劳动力的质量很高,他们勤奋踏实且受过良好教育,经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复杂工作,因此有句俗话说得好:“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而印度则完全不同。印度约有29%的儿童未完成基础教育,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低种姓或宗教少数群体。印度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最低水平,而高端人才多数流向海外。
据统计,印度正式技术工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3%,而中国这一比例高达24%。此外,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尽管莫迪政府推动“印度制造”,但几年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2023年,印度失业率甚至高达8.11%。由此看来,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在短期内难以兑现。
同样,印度人坚信他们的制度优于中国。印度的政治体系深受英国影响,采用“议会民主制”,以总统、联邦院和人民院构成,人民院为核心。印度宪法规定,联邦院议员总数不超过250人,其中12名由总统从文艺、学术及社会特殊贡献者中选出,其余238名由各邦及联邦直辖区按人口比例分配。这样导致人口多的邦如北方邦拥有31个席位,而小邦如特里普拉邦仅有1席。
人民院议员总数最多为552人,其中530名为各邦代表,20名为联邦区代表,成员由地方人民直选产生,另外2名由总统从英裔印度人中提名。议员需为人民院成员,年龄不低于35岁,且不得在联邦或地方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从事营利性职位。印度议会集立法权、行政权、财务权和制宪权于一身,负责总统及副总统选举与罢免,因此印度实际权力掌握在总理手中。这也解释了为何媒体多报道总理莫迪而非总统穆尔穆。
西方国家吹捧印度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印度人也深信不疑。然而,这种选票民主更多带来的是“参与感”,其效率却非常低下。为争取选票各类夸夸其谈甚嚣尘上,但上台后是否落实政策却是另一回事。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办事效率远超西式民主的官僚扯皮。
印度精英还认为印度在地缘战略上占据巨大优势。相比中国周边无几个弱国,且朝鲜拥有核武器,东部被“三道岛链”严密封锁,印度三面环海,周边除中国外,多为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不丹、缅甸、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小国,“不足为虑”。因此,印度自诩为“南亚霸主”,甚至宣称印度洋应是“印度的大洋”。
然而,印度的地缘优势仅限于南亚,其战略环境依然不佳。中国掌控“亚洲水塔”西藏,处于地理高位,一小部分驻军足以迫使印度部署大量兵力应对。印度虽然三面临海,但缺乏有效天然屏障,极易遭受海上突袭截断其陆地联系。相比之下,中国除蒙古高原北部外陆地防御坚固,且中俄关系友好,北方无明显威胁,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所谓“岛链”对中国的限制也日益减弱,待统一台湾后,更不成问题。
印度人所谓的最后一项“优势”则更像是自我安慰。他们认为自己与各大强国关系良好,能够自由采购任何国家武器。尽管印度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多为笑柄,例如研制多年的“阿琼坦克”、老旧的“光辉战机”,瞄准中国发射却常常偏离目标,甚至可能飞向莫斯科,但他们坚信“买来的武器更先进”,骄傲地宣称自己比中国更强。印度人甚至敢说美国人不敢说的话,声称中国武器“抄袭”、“质量差”。
但问题是,如果关键零部件的出口被切断,印度那些“强大”的武器装备恐怕只能停摆。正因如此,印度的悲哀在于心态未摆正,迟早会遭遇挫败的那一天。
日本议员质问高市早苗:战火扩散到全日本,怎么办?她的表情明显慌张了。 在日本国会最近的一次答辩会上,在野党议员冈田克也对高市早苗提出了尖锐的质问。他指出,高市早苗此前的一些言论可能将日本卷入更广泛的冲突。 冈田克也提到,从乌克兰和加沙的局势来看,冲突的扩散是难以预测的,甚至有可能蔓延到日本全境,这对日本国民来说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冈田克也要求高市早苗对此做出评价。然而,高市早苗的回应显得避重就轻,她表示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尽管她试图保持镇定,但她的表情明显慌张,显然她没有预料到战火会燃烧到日本本土。 高市早苗的慌张表情并非偶然。日本一直位于美国的羽翼庇护之下,高市早苗这种人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战火会降临到日本本岛。她们可能会认为,美国会阻止中国对日本领土发射导弹。她们想不到,中国不会听美国的招呼,而且美国会放弃保护日本。美国唯一的理由是担心自己也被卷进去。 冈田克也的质问是尖锐的,高市早苗的表情是慌张的,这反应了日本有些人早已脱离了对常识的理解,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今天是11月14号,距离高市早苗发表涉台不当言论已经过去一周,这位日本首相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反倒抛出更离谱的操作,计划为自卫队恢复"大佐"等旧日军军衔。这番明目张胆的"历史倒车",既暴露了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也彻底点燃了我方网友的怒火。 根据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12号报道,高市早苗正推动将自卫队"一佐"改回旧称"大佐",官方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便于理解"。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为旧日本军队招魂。 原本二战后日本为淡化军事色彩,特意将"大佐""大尉"等带有侵略印记的军衔改为数字编号,如今要改回去,无非是想一步步复活军国主义幽魂。要知道,"大佐"在旧日军时期常对应师长级职位,是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推手,这个称谓背后是亿万受害民众的血泪记忆。 面对这种挑衅,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狠。一方面,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就高市早苗错误言行进行严正交涉,这是日本新首相上任后首次遭遇如此严厉的外交抗议,直接亮明中方的红线底线。 另一方面,"中国军号"和外交部直接用日语在全球社交平台发声:"若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中方必将迎头痛击",用对方的语言传递强硬立场,这份决心不言而喻。 而高市早苗的倒行逆施不仅激怒了邻国,也让日本国内和平民众深感不安。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批判,《东京新闻》直言这种言论无异于公开叫嚣开战。 公明党也指出其发言偏离日本一贯立场,必须修正。琉球地区的《冲绳时报》更是怒斥高市早苗,轻言战争是对民众的不负责,毕竟谁都清楚,军国主义曾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如今重走老路,无疑是在引火烧身。 其实高市早苗就是想通过这些言论讨好扶她上位的右翼势力,但是这种敏感问题绝不是她能够用作筹码的,如果她执意一条道走到黑,用咱们网友常说的那句话,必然是"新账旧账一起算"!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可能触发日本安保法的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直接武力介入台海。 这句话的分量很大,因为这是日本现任首相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打破长期“战略模糊”政策,公开把台湾问题和日本安全利益绑定在一起。 更关键的是,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她依旧拒绝撤回,事态迅速升级。 中国外交部连续发声,不止是惯常的外交辞令,而是明确警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不容外部势力干涉,日本若胆敢武力介入,将被视为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把话说到这种程度,背后就是中国在今天的综合实力和战略自信,14亿中国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军事对比很直接,中国军队总兵力约200万,而日本自卫队不到20万。 海军方面,中国有超过400艘现役军舰,其中3艘航空母舰,潜艇数量达到85艘,含核潜艇,日本只有约100艘舰艇和20艘常规潜艇。 空军部分,中国已经列装了数量可观的歼-20隐身战斗机,配合完整的早期预警体系和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可以在开战初期对对手实施饱和攻击。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是中方在各个场合一再重申的立场,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日本在历史上殖民台湾长达半个世纪,曾多次以所谓“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这是中国人民不可能忘记的历史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作出这种表态,无异于在中国人最在意的历史记忆上再度挑衅,不可容忍。 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高市早苗不仅是在国内政治圈里讲话,她的言论和动作很可能与美日军事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有关。 一旦日本明确把台湾问题纳入自身防务范畴,这意味着在潜在冲突中,美日会有更紧密的联合行动,美国的军事力量会更容易在日本本土利用基地对中国进行包卫和压制。 这种战略意图对中国来说十分清晰,也会促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区局势被外部势力胁持。 我方的回应这次是多层级的,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到副部长孙卫东,再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都传递了一个一致的信息:这种挑衅是不能容忍的,不纠正就要承担后果。…
在暗示武力干涉台海引爆中日舆论后,高市早苗还有什么危险计划?在核武器的问题上,高市早苗又有怎样的野心? 日前,因为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上接受质询时,贸然就涉台问题发表错误言论,暗示日本将武力干涉台海,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高市早苗也因此遭到广泛质疑。 不仅中方对高市早苗的错误发言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包括日本国内也对高市早苗的激进立场表示不满,包括前首相野田佳彦都对高市的表态“感到极为震惊”,并指出日本历任首相在类似问题上通常都会有所克制,高市早苗表现出单方面冒进的信号,“存在重大风险”。 而另一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则讽刺高市早苗称:“人们常说,越小的狗越会叫。叫得越响,越容易给人一种强大的印象,而对此产生的期待就越多,但它终归不是大狗。不过,现在的日本社会似乎更倾向那些叫得响亮的人。于是,高市女士自然就在这样的风气中被推选为首相。” 但是随着日本国会的质询持续推进,大家会发现,高市早苗的危险计划还不止武力干涉台海这一项。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接受质询,在被问及明年将要修改的三份安保相关文件内容,是否还会坚持无核三原则时,高市早苗选择了避而不谈,只含糊表示:“三份文件的修改工作即将开始,还没有到由我来说明具体内容的阶段。” 随后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2日的记者会上,也被问及相关问题,他同样避而不谈:“关于具体内容将在今后展开讨论。现阶段不便做出预判。” 日本议员这里提到的无核三原则,是日本公开对国际社会承诺“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从1967年开始,这便是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 而之所以会向高市早苗提出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高市早苗的拥核野心早就已经暴露无遗。 在去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高市早苗就曾公开表示,关于无核三原则中“不运进”的部分有必要展开讨论。 我们注意到,高市早苗在2024年公开出版的书中,已经清楚说明了她的立场,她将“不运进”核武器的原则描述为“不现实的”,理由是美国可能需要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威慑“竞争对手”。而日本和邻国韩国一样,都必须受到华盛顿所谓“核保护伞”的保护。 根据路透社在8月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日本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核武器仍然是日本社会的禁忌话题,但是日本政客和公众越来越倾向于放松这一承诺。 包括自民党内的一些议员则造谣“中国扩大核武库”为借口,声称日本也应该允许美国通过潜艇或其他平台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加强威慑。 俄罗斯方面也已经注意到了高市早苗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激进态度,在11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还公开警告,美国正在与韩国和日本就可能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进行谈判,这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 中国外交部也曾就美日“延伸威慑”问题表态称,美日强化核威慑合作,将刺激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就在这两天,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开会,结果7个西方国家的财长就鬼鬼祟祟凑了个小饭局——哦不对,是G7小会。 结果你猜怎么着?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当着记者的面就说:"中国货都是垃圾产品!"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 要知道,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正赚得盆满钵满。结果自家财长倒好,不分青红皂白,倒打一耙! 这操作,连最会写剧本的好莱坞编剧都得直呼内行! 一、自己卖车数钱时笑嘻嘻,转头就骂中国"产能过剩"? 克林拜尔在G7小会上煞有介事地说:"我们G7国家现在到处都是中国'垃圾产品',必须想办法遏制!" 听听这词儿用的——"垃圾产品"。 好家伙,中国制造横扫全球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跳脚?现在竞争不过了,就开始泼脏水?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产能过剩"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上百年了,各国本来就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德国造汽车厉害,中国光伏、新能源车做得好,这不是很正常吗? 按克林拜尔的逻辑,德国车企全球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卖的,那是不是也该说德国"汽车产能过剩"?…
G7集团一口咬定中国扩核,提出了一项恶毒要求,比让中方销毁核弹还狠。 之前 G7 外长在加拿大开会,绕来绕去都在说中国核武库的事,口口声声说 “要提高透明度才能维护战略稳定”,可转头看看他们自己做的事,全是自相矛盾的双标操作。 就拿核武库规模来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25 年刚出的数据显示,全球现存的 12241 枚核弹头里,美国和俄罗斯两家就占了快 90%,单是美国的军用库存弹头就有 3700 枚。 反观中国,核力量一直控制在最低威慑水平,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却成了他们重点 “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