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中國的成飛和沈飛兩家知名的航空製造企業在同一天進行了兩款六代機的試飛,消息一出連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感到了壓力,迅速作出反應,連夜將他們的B21隱身轟炸機進行改造,將其標榜為「首款六代機」,試圖在技術上與中國保持同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的幾個月後,又一項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從中國傳出。據香港《南華早報》於2月26日的報導,中國的科學家們再次創造了世界第一,他們成功研發出了一款飛行速度有望達到驚人的16馬赫,即每小時可飛行2萬公里的斜爆震航空發動機,而且這款發動機使用的還是標準的航空煤油。
港媒詳細報導了這項科研成果,據悉我國科研團隊在進行風洞實驗的過程中,利用了RP-3實現了可持續的爆震波。眾所周知高超音速技術已成為全球科研的熱點領域,這種尖端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牽動著世界市場的神經,引發國際格局的微妙變化。2025年初美俄兩大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的一場「口水戰」。
當時川普公開指責俄羅斯涉嫌竊取美國的超音速飛彈技術,還信誓旦旦地宣稱美國正在研製更為先進的飛彈。然而言論背後的實際情況卻顯得有些撲朔迷離,未見明顯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俄在科技領域存在競爭,但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兩國的態度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特別是在烏克蘭問題上,雙方似乎找到了共同的利益點,展開了合作討論。
當然我們今天的重點還是回到高超音速技術上。這一技術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誰能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誰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而就在美俄「鬥嘴」之際,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完成了「RP3航空煤油斜爆轟發動機試驗研究」。
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斜爆震發動機,它與傳統的渦輪發動機所採用的緩燃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斜爆震技術是通過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激波直接為飛行器提供推進力。這種方式的能量釋放速度相較於傳統方式提升了高達千倍,熱效率更是躍升至75%以上,遠超傳統發動機的35%。
中國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解決了兩個核心難題。首先他們巧妙地馴服了爆震波。在燃燒室的入口處,團隊精心設計了一個5毫米的微型凸塊結構。這一設計能夠精確控制氣流的分離,進而將原本不穩定的爆震波傳播時間從國際平均的5毫秒顯著延長至100毫秒以上。這一創新為持續、穩定的動力輸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團隊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了性能。此前全球範圍內僅掌握了使用液氫燃料的斜爆震技術。然而中國團隊首次實現了航空煤油(RP-3)在斜爆震發動機中的穩定燃燒,這將成本降低了80%,而且這種燃料與現役戰機的燃料體系完全兼容。這一突破性的進展意味著實戰部署的周期將被大幅縮短。中科院熱物理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在相關論文中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這相當於在颶風中點燃一支蠟燭,並且還要確保它能夠穩定地燃燒。」
當談到16馬赫(每秒5.5公里)的速度時,其實戰價值遠超過速度本身所帶來的震撼。想像一下僅需30分鐘,就能從上海直飛洛杉磯,這將洲際打擊的時間壓縮至傳統彈道飛彈所需時間的四分之一。更為驚人的是,在15分鐘內,這種速度能夠覆蓋整個亞太地區。這意味著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半徑需要擴大至2000公里以上,才能勉強應對這種高速威脅。
此外由於速度的提升,紅外信號降低了90%,這使得美國的SBIRS預警衛星的探測窗口僅剩20秒,幾乎使得現有的攔截系統形同虛設。斜爆震發動機的真正威力還在於其「雙軌兼容」的特性。
這種發動機可以搭載於高超音速飛彈(例如東風-17的升級版),將其射程延伸至8000公里,還可以作為空天飛機的動力核心,為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的戰略目標提供強大支持。
面對這種技術進步,美國飛彈防禦局局長約翰·希爾坦言:「現有的『薩德』和『標準-3』系統對於此類高速目標的攔截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一坦誠的評論無疑進一步凸顯了斜爆震發動機在軍事領域的顛覆性影響。
以JF12風洞為例,這一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中國科研團隊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厚積薄發的結果。沒有JF12風洞的成功研製,就不可能有今天16馬赫發動機的問世。然而人們往往只看到了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輝煌成果,卻忽視了這背後科研人員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犧牲。
2012年JF12風洞正式亮相,這款風洞具備全球領先的模擬能力,能夠模擬5到9馬赫的高速飛行條件,甚至能復現25到40公里高空的極端飛行環境。這一技術的突破使得中國在風洞技術領域一騎絕塵,將曾經傲視全球的美國「LENSⅡ風洞」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從技術參數上來看JF12風洞的實驗艙直徑達到了3.5米,足以進行全尺寸飛行器的測試。而在測試時間方面,美國的「LENSⅡ風洞」最多只能維持18到30毫秒的測試時間,而JF-12則能將實驗時間延長到100到130毫秒,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實驗效率和數據準確性。
中國在研發JF12風洞的過程中,憑藉自研的爆轟驅動技術,成功地將實驗成本降低了20倍!正是基於這樣的技術積累和突破,中國在2025年成功研發出16馬赫的航空發動機,這一成果也就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JF-12風洞的成功研製和卓越性能,贏得了國際科技界的高度讚譽。德國學者將其譽為「高超音速研究的里程碑」,而美國《1945》雜誌更是將其稱為「高超巨龍」,並認為中國在技術上已經「領先西方20到30年」。儘管美國對此並不太情願承認,但也不得不佩服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俄羅斯也對中國風洞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的風洞技術已經完全「超越」了美國的LENS系列。這樣的讚譽無疑是對中國科研團隊長期以來努力付出的最好肯定。
然而面對中國的科技成就,一些小國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韓國方面竟然無端指責中國的風洞技術是抄襲美國的成果,這種無端指責顯然是無稽之談。而印度網友則不屑一顧地表示,「橋洞也能模擬類似功能」,這種酸溜溜的言論顯然無法掩蓋他們在科技領域與中國之間的巨大差距。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所取得的跨時代成果並非偶然,而是基於深遠的戰略布局、紮實的技術積累和持續不斷的創新努力所取得的。這些成果不僅彰顯了中國科技的實力,也為全球的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那美國在擔心什麼?高超音速武器的技術突破,背後不光是數字和參數的較量,更是一場對全球話語權的爭奪。美國的恐懼,其實並不局限於某項技術的超越,而是中國「爆震思維」的挑戰。
這種思維重新定義了技術創新的邊界,也在無形中解構了西方百年科技霸權。ODE發動機中的那枚5毫米的凸塊,看似微小,卻可能成為撬動全球變革的關鍵。美國害怕的,正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的突破,能夠帶來不可預知的全球連鎖反應。
五角大樓或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重點,科技革命的密碼,或許就藏在那不起眼的細節里。然而我國並不是為了追求全球霸權而研發這些技術。高超音速技術的出發點,是希望實現全球「1小時生活圈」,讓人與物能夠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快速穿越世界。
中國的科技願景,始終是為了推動全球化、造福人類,而非僅僅作為軍事威懾的工具。真正的科技競賽,不是看誰能更快毀滅世界,而是看誰能率先到達星辰大海,真正實現全球的連通與共贏。
除了上述的斜爆震航空發動機研究,我國在航空動力技術領域的探索並未止步。我們持續地「一門心思」投入研發,力求在速度上實現新的突破。為此,科研人員創新性地將旋轉爆震技術與傳統衝壓發動機相融合,成功研製出名為「筋斗雲」的發動機原型機。
這一傑出成果在推力和速度方面達到了美國的4至5倍,顯現出我國在新型發動機領域的領先地位,甚至可以說,美國在這個領域已被我國遠遠地超越。儘管當前國際上的主流觀念認為,爆震發動機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研發道路,然而,當我國的殲-36戰機驚艷亮相,其背部裝載的發動機立即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這款發動機的存在無疑是一個例外,它挑戰了現有的認知。雖然沒有人敢於斷言它就是一台爆震發動機,但同樣,也沒有人敢於否認它的爆震發動機屬性。這款神秘而強大的發動機究竟藏著怎樣的技術奧秘?它的真實性能又如何?所有這些問題都令人充滿期待。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未來會揭示怎樣的答案!
日本议员质问高市早苗:战火扩散到全日本,怎么办?她的表情明显慌张了。 在日本国会最近的一次答辩会上,在野党议员冈田克也对高市早苗提出了尖锐的质问。他指出,高市早苗此前的一些言论可能将日本卷入更广泛的冲突。 冈田克也提到,从乌克兰和加沙的局势来看,冲突的扩散是难以预测的,甚至有可能蔓延到日本全境,这对日本国民来说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冈田克也要求高市早苗对此做出评价。然而,高市早苗的回应显得避重就轻,她表示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尽管她试图保持镇定,但她的表情明显慌张,显然她没有预料到战火会燃烧到日本本土。 高市早苗的慌张表情并非偶然。日本一直位于美国的羽翼庇护之下,高市早苗这种人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战火会降临到日本本岛。她们可能会认为,美国会阻止中国对日本领土发射导弹。她们想不到,中国不会听美国的招呼,而且美国会放弃保护日本。美国唯一的理由是担心自己也被卷进去。 冈田克也的质问是尖锐的,高市早苗的表情是慌张的,这反应了日本有些人早已脱离了对常识的理解,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今天是11月14号,距离高市早苗发表涉台不当言论已经过去一周,这位日本首相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反倒抛出更离谱的操作,计划为自卫队恢复"大佐"等旧日军军衔。这番明目张胆的"历史倒车",既暴露了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也彻底点燃了我方网友的怒火。 根据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12号报道,高市早苗正推动将自卫队"一佐"改回旧称"大佐",官方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便于理解"。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为旧日本军队招魂。 原本二战后日本为淡化军事色彩,特意将"大佐""大尉"等带有侵略印记的军衔改为数字编号,如今要改回去,无非是想一步步复活军国主义幽魂。要知道,"大佐"在旧日军时期常对应师长级职位,是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推手,这个称谓背后是亿万受害民众的血泪记忆。 面对这种挑衅,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狠。一方面,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就高市早苗错误言行进行严正交涉,这是日本新首相上任后首次遭遇如此严厉的外交抗议,直接亮明中方的红线底线。 另一方面,"中国军号"和外交部直接用日语在全球社交平台发声:"若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中方必将迎头痛击",用对方的语言传递强硬立场,这份决心不言而喻。 而高市早苗的倒行逆施不仅激怒了邻国,也让日本国内和平民众深感不安。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批判,《东京新闻》直言这种言论无异于公开叫嚣开战。 公明党也指出其发言偏离日本一贯立场,必须修正。琉球地区的《冲绳时报》更是怒斥高市早苗,轻言战争是对民众的不负责,毕竟谁都清楚,军国主义曾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如今重走老路,无疑是在引火烧身。 其实高市早苗就是想通过这些言论讨好扶她上位的右翼势力,但是这种敏感问题绝不是她能够用作筹码的,如果她执意一条道走到黑,用咱们网友常说的那句话,必然是"新账旧账一起算"!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可能触发日本安保法的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直接武力介入台海。 这句话的分量很大,因为这是日本现任首相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打破长期“战略模糊”政策,公开把台湾问题和日本安全利益绑定在一起。 更关键的是,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她依旧拒绝撤回,事态迅速升级。 中国外交部连续发声,不止是惯常的外交辞令,而是明确警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不容外部势力干涉,日本若胆敢武力介入,将被视为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把话说到这种程度,背后就是中国在今天的综合实力和战略自信,14亿中国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军事对比很直接,中国军队总兵力约200万,而日本自卫队不到20万。 海军方面,中国有超过400艘现役军舰,其中3艘航空母舰,潜艇数量达到85艘,含核潜艇,日本只有约100艘舰艇和20艘常规潜艇。 空军部分,中国已经列装了数量可观的歼-20隐身战斗机,配合完整的早期预警体系和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可以在开战初期对对手实施饱和攻击。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是中方在各个场合一再重申的立场,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日本在历史上殖民台湾长达半个世纪,曾多次以所谓“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这是中国人民不可能忘记的历史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作出这种表态,无异于在中国人最在意的历史记忆上再度挑衅,不可容忍。 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高市早苗不仅是在国内政治圈里讲话,她的言论和动作很可能与美日军事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有关。 一旦日本明确把台湾问题纳入自身防务范畴,这意味着在潜在冲突中,美日会有更紧密的联合行动,美国的军事力量会更容易在日本本土利用基地对中国进行包卫和压制。 这种战略意图对中国来说十分清晰,也会促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区局势被外部势力胁持。 我方的回应这次是多层级的,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到副部长孙卫东,再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都传递了一个一致的信息:这种挑衅是不能容忍的,不纠正就要承担后果。…
在暗示武力干涉台海引爆中日舆论后,高市早苗还有什么危险计划?在核武器的问题上,高市早苗又有怎样的野心? 日前,因为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上接受质询时,贸然就涉台问题发表错误言论,暗示日本将武力干涉台海,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高市早苗也因此遭到广泛质疑。 不仅中方对高市早苗的错误发言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包括日本国内也对高市早苗的激进立场表示不满,包括前首相野田佳彦都对高市的表态“感到极为震惊”,并指出日本历任首相在类似问题上通常都会有所克制,高市早苗表现出单方面冒进的信号,“存在重大风险”。 而另一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则讽刺高市早苗称:“人们常说,越小的狗越会叫。叫得越响,越容易给人一种强大的印象,而对此产生的期待就越多,但它终归不是大狗。不过,现在的日本社会似乎更倾向那些叫得响亮的人。于是,高市女士自然就在这样的风气中被推选为首相。” 但是随着日本国会的质询持续推进,大家会发现,高市早苗的危险计划还不止武力干涉台海这一项。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接受质询,在被问及明年将要修改的三份安保相关文件内容,是否还会坚持无核三原则时,高市早苗选择了避而不谈,只含糊表示:“三份文件的修改工作即将开始,还没有到由我来说明具体内容的阶段。” 随后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2日的记者会上,也被问及相关问题,他同样避而不谈:“关于具体内容将在今后展开讨论。现阶段不便做出预判。” 日本议员这里提到的无核三原则,是日本公开对国际社会承诺“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从1967年开始,这便是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 而之所以会向高市早苗提出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高市早苗的拥核野心早就已经暴露无遗。 在去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高市早苗就曾公开表示,关于无核三原则中“不运进”的部分有必要展开讨论。 我们注意到,高市早苗在2024年公开出版的书中,已经清楚说明了她的立场,她将“不运进”核武器的原则描述为“不现实的”,理由是美国可能需要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威慑“竞争对手”。而日本和邻国韩国一样,都必须受到华盛顿所谓“核保护伞”的保护。 根据路透社在8月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日本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核武器仍然是日本社会的禁忌话题,但是日本政客和公众越来越倾向于放松这一承诺。 包括自民党内的一些议员则造谣“中国扩大核武库”为借口,声称日本也应该允许美国通过潜艇或其他平台将核武器带入日本,以加强威慑。 俄罗斯方面也已经注意到了高市早苗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激进态度,在11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还公开警告,美国正在与韩国和日本就可能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进行谈判,这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 中国外交部也曾就美日“延伸威慑”问题表态称,美日强化核威慑合作,将刺激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就在这两天,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开会,结果7个西方国家的财长就鬼鬼祟祟凑了个小饭局——哦不对,是G7小会。 结果你猜怎么着?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当着记者的面就说:"中国货都是垃圾产品!"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 要知道,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正赚得盆满钵满。结果自家财长倒好,不分青红皂白,倒打一耙! 这操作,连最会写剧本的好莱坞编剧都得直呼内行! 一、自己卖车数钱时笑嘻嘻,转头就骂中国"产能过剩"? 克林拜尔在G7小会上煞有介事地说:"我们G7国家现在到处都是中国'垃圾产品',必须想办法遏制!" 听听这词儿用的——"垃圾产品"。 好家伙,中国制造横扫全球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跳脚?现在竞争不过了,就开始泼脏水?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产能过剩"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上百年了,各国本来就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德国造汽车厉害,中国光伏、新能源车做得好,这不是很正常吗? 按克林拜尔的逻辑,德国车企全球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卖的,那是不是也该说德国"汽车产能过剩"?…
G7集团一口咬定中国扩核,提出了一项恶毒要求,比让中方销毁核弹还狠。 之前 G7 外长在加拿大开会,绕来绕去都在说中国核武库的事,口口声声说 “要提高透明度才能维护战略稳定”,可转头看看他们自己做的事,全是自相矛盾的双标操作。 就拿核武库规模来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25 年刚出的数据显示,全球现存的 12241 枚核弹头里,美国和俄罗斯两家就占了快 90%,单是美国的军用库存弹头就有 3700 枚。 反观中国,核力量一直控制在最低威慑水平,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却成了他们重点 “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