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对台独重拳出击,4亿美元装备全打水漂,难道特朗普这次真的听劝了?美国还做第二手准备,重新进军阿富汗,目标是对付中国核导弹?中美博弈进入下半场,特朗普的好胜心误了大事。
当初特朗普卷土重来再度上任之时,一些美国专家就曾建议,本届美国政府应立足于将中美关系“往回拉”,好好地敲打一下赖清德,避免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岛上的台独分子们而彻底失控。
同时,美国应向中方作出重大的战略承诺,撤离第一岛链之内的大量军事装备与教官,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爆发的冲突。如今看来,特朗普似乎是真的把这些建议听进去了,在中美谈判之际,来自美利坚的铁拳,已经狠狠地砸向了赖清德。
美国知名媒体《华盛顿邮报》在近期的爆料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夏季曾干过一件大事,那就是刻意叫停了对台当局的军事援助,这笔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4亿美元。
按照一些消息人士所透露的说法,这批援助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所囊括的武器装备却极具杀伤性,其中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精确制导弹药,和自主型的无人机,这对于台军现阶段所谋求构建的“不对称优势”,有着重要意义,堪称是抽走了最重要的一根大梁。
因为现阶段台军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弹药困境,在数次内部的兵棋推演当中,持续短短两天时间,就会打光岛上所有的精确制导武器库存,而美国的态度是“坚定守住就有办法”,要求台军至少坚持一个星期。为此,美国方面数次敦促台当局,将防务开支提升到GDP的5%,但如今,美国反而成为了台军补充库存的最大阻碍。
这一系列新闻,直接引发了美国一些反华人士的强烈不满,例如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丹•布鲁门萨尔,就劝诫特朗普,如今局势已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美国反华恰恰不能“松懈”,暗示特朗普的行为是“半途而废”。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指出,特朗普之所以这么干,主要原因在于,本届美国政府并不倾向于对外进行无偿的进行援助,而是更喜欢用军收的方式来完成交易,也就是说,今后美国不会再用贷款的形式,来把武器装备全都白送给一些潜在的盟友,而是必须拿真金白银来购买。先前特朗普政府在针对援助乌克兰上的立场转变,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让更加讽刺的一点是,随着备战压力的越来越大,美军将重心转移到本土防卫上之后,美国政府惊讶的发现,美军目前所装备的武器和弹药,甚至难以支撑其自身的使用。所以在时间进入到9月之后,美国大大幅度收紧对外军售,原先在丹麦竞标的“爱国者”防空系统,被严令禁止出售,理由是要先“满足美军的需求”。
同样的事情也在数笔军售订单当中发生,他们大都被美国政府单方面冻结,真正批准的少之又少,也就是说,接下来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赖清德狠狠压榨岛内民众的钱包之后,民进党会惊讶的发现,就算手上有了钱,也买不到美军的先进武器,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如果说特朗普叫停军事援助,是为了让美国能够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喘口气,尽快把所谓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搞出来,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决策,就堪称是自掘坟墓。
特朗普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那就是美国正在努力,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特朗普强调,拜登时代定下的阿富汗撤军政策,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因为美国本可以“有利并且非常有尊严”地进行撤军,同时守住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至于说为什么要夺回这个基地,特朗普给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这个基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距离中国的核导弹基地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而从地理位置上来,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47公里,距离中国与阿富汗的边境仅有700公里,为了建设这一个战略性基地,美军为此投入了几十亿的美金,这也使得这个基地,成为阿富汗境内为数不多的能够起降大型飞机的基地,包括B五二H,B2,B1B在内的多种战略轰炸机,都可以在这个基地进行起降活动,并且执行常态化部署任务。
如今,B二幺也已经造出第二架原型机,如果美军在此处部署大量的隐身轰炸机,在必要时深入西北荒漠,针对解放军核导弹部队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也符合这些隐身轰炸机在设计之时的既定战略目标。
同时,这也有助于美军提升对中国本土的打击能力,在特定条件下,美军如果在这个基地,部署几套“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凭借其所搭载的射程超一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将对我国的西部边陲构成重大威胁。
更何况,在美国空军特种机的装备序列当中,还有RC135W这样的核导弹侦察机,具备多维度的核态势侦察能力,光是绕着边境线转悠,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也会对我国西部核力量的建设,造成一定的保密困境。
当然,这其中的最大威胁还不是这些,如果美军在巴格拉姆基地,部署一个类似于在日本的x波段大型雷达,并且将整套的陆基宙斯盾系统搬到阿富汗,再配以“标准3”或者“萨德”这样的先进反导拦截弹,可以实现在弹道导弹的上升段进行提前拦截,对我国二次核反击力量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可以说,特朗普下令重返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件事,背后具有极强的战略含义,想将其作为一把扎在我国心脏上的“尖刀”。颇为讽刺的一点是,在特朗普喊出重返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前几个月,这位心高气傲的美国总统,还在指责阿富汗与中国“私下勾结”,宣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要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移交给中方。如今看来,真正惦记上这个基地的,反而是美国这个“小贼”,也许这就是回旋镖吧。
站在中国的角度上来说,美军就算重返巴格拉姆基地,那构成的实际威胁也非常有限,因为隐身战机或隐身轰炸机,突袭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不具备反隐身能力,但中国现阶段的反隐身雷达,已经完成数次迭代,已经能够有效发现包括F22和F35在内的隐身目标,更别提体型更大的隐身轰炸机了。
同时,抗击隐身战机的最好装备,往往就是隐身战机,在解放军歼二零装备数量,已经超过300架的情况下,美军很难像轰炸伊朗一样轰炸中国。
至于说发射中远程导弹,美军目前并没有列装任何一款,具备实战化能力的高超音速武器,这就导致美军即便部署了“堤丰”系统,使用的也只是最高速度为0.9马赫的“战斧”导弹,对于拦截此类亚音速目标,解放军可以说是练了几十年,甚至还列入了新的“三打三防”当中,其中的“三打”,打的就是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和隐身飞机。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必须明白,部署在这个基地的美军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也就意味着,解放军能够打击美军的手段一样繁多。我军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比比皆是,使用隐身战机发射隐身巡航导弹,也可以作为选项之一,甚至有可能连传统的中程导弹都不用上,解放军可以直接用远程火箭炮发射战术导弹,在打击效能上要远远超过美军。
同时,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轰炸机机队,在我方夺取绝对制空权以及制电磁权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将这个基地,从物理意义上直接抹掉。
这或许也是拜登政府,为什么如此着急从阿富汗进行撤军,一方面是因为财政上的压力,让美国政府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就是这个基地本身对于美军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反而会让基地内部的士兵,成为对手手上的“人质”,最终白白便宜了塔利班。这怨不了谁,也不是拜登的错,而是美国由于自身实力下滑,所带来的一个“闷亏”而已。
估值53亿美元的ShieldAI公司,要搞大事了。 这家国防技术巨头宣布,周三将推出首款专门为战斗设计的垂直起降自主战斗机,名字叫X-Bat。 这玩意儿不用人类飞行员操控,被公司定位成分布式空中力量未来的核心。 光听“垂直起降+自主战斗”这两个标签,就知道这无人机不简单。 它翼展39英尺,最大航程能超2000海里,升限还能冲到50000英尺以上。 更厉害的是,它能做出4g以上的机动动作,这在无人战机里可不算常见。 本来想只看这些参数觉得只是堆料,后来发现它的存储尺寸才是亮点40英尺x14英尺x6英尺的紧凑空间就能放下,运输和部署都方便不少。 无跑道+紧凑存储远征部署真的香 X-Bat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完全不依赖跑道和传统空军基地。 船只、偏远岛屿,甚至临时搭建的前沿作战地点,都能实现发射和回收,这一点正好戳中了现代作战的痛点。 传统有人战机想在偏远地区部署,光是修跑道、建配套设施就得花大量时间和资源,还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目标。 X-Bat就没这顾虑了,哪里需要就能往哪里送。 美军一直在推进“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理念,可传统战机的后勤压力让这一理念很难落地。 有了X-Bat,这个难题似乎有了破解之道。 它能快速部署到需要的区域,形成持续的空中存在,而且不用操心复杂的后勤保障。…
10月21日下午,韩国釜山港的码头突然热闹起来,一艘挂着美国旗帜的豪华邮轮“里维埃拉”号缓缓靠岸,船上上千名游客满脸疑惑。 没人想到,这艘原本要驶向上海的邮轮,会在东海海域突然调转方向,原因竟然是不想交中国刚开收的1167万特别港务费。 这可不是什么八卦新闻,而是10月14日中方港口收费政策落地后,中美港口收费博弈的首个“抗费案例”。 才短短一周时间,全球航运圈就炸了锅,不少船公司都在连夜调整航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方为啥突然收费? 这事得从4月17日说起,那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发了个公告,说从10月14日开始,要对中国公司的船舶、中国造的船加收港口服务费。 网络来源 美方嘴上说“是为了提振本土造船业”,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就是冲着中国造船业来的。 2024年中国造船拿下了全球53%的订单,而美国连3%都不到,差距实在太大,只能靠收费来打压。 信息来源:美对中国船舶收费中方对美同时实施 面对美方的操作,中方的回应很直接,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公告。 明确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这就是标准的“对等反制”:你给我加钱,我也按规矩给你加。 收费标准是分阶段涨的,现在每吨收400元,到2028年要涨到1120元。 而且范围卡得很严:只要是美国公司的船、美国运营的船,或者美国持股25%以上的船,都得交这笔钱。 有人问,有没有豁免情况?还真有:中国造的美国船、去船厂维修的空船可以免交。…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如今已连接25个国家、217座城市,累计运输货物量突破730万标箱,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陆路通道。 这条被称作“钢铁驼队”的线路,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更成为许多小国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 然而,偏偏有人“吃饱了砸锅”。近日,波兰单方面关闭关键通道,就曾导致数百列班列滞留,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 更甚的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如中国宁夏、人口仅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原本坐拥中欧班列关键节点的地理优势,却也偏偏选择了一条作死的路。 立陶宛曾是中东欧“17+1”合作机制的受益国之一,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享受了不少红利。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随后一边拿着中欧班列带来的贸易实惠,一边紧跟美国步伐,不仅高调退出合作机制,还鼓动其他国家一起“拆台”。 更恶劣的是,在获得美国5亿美元援助后,立陶宛竟在对台问题上公然踩踏中国红线,设立所谓“代表处”,扬言要切断对华经贸关系。 不仅如此,为了遏制我国发展,抱紧美方的大腿,立陶宛更是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从工业到关乎国民健康的生物领域无一例外。它曾配合欧美在高科技医疗设备上限供,导致国内单次检查费用高达千元;在我国“宁-心”尖端生物成果还未出炉前,更是配合美方牢牢封锁对生物萃取核心技术,更将成品对华出口时加价99%。 一次次赤裸裸的挑衅,彻底激怒了我国。中方没有多费口舌,直接调整中欧班列路线,将立陶宛从中转名单中剔除。一夜之间,该国境内为班列修建的200多条铁轨被拆除,货物清关被叫停,中方企业也陆续终止合作。 立陶宛曾自信地以为“中国离不开我们”,但它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如今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更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庞大的经济规模与贸易网络,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强大的市场优势与供应链的驱动,也共同催生了我国技术对传统强国的反超。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升全球第一;高铁核心零件国产率超过97%;就连美欧把持30多年的生物科技壁垒,也被我国成功攻克。 以长期被美国垄断的生物萃取技术为例,我国不仅突破低温萃取和浓缩技术难题,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亚健康市场,我国直指关系亚健康的根源——睡眠问题,将尖端成果“宁-心”落地。其采用中西方前沿成果,融合18味中草药和L-茶氨酸等成分,活性成分远超美国同类产品。 与美方褪黑素强制性不同,其采用的原料不仅温和。且其调养四脏的原理可从根源解决入睡难、睡前胡思乱想等问题。 如今,在中欧班列等物流链的加持下,“宁-心”正全面反攻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尤其10-11月之间,中欧班列上搭载的京J/D东跨境订单不断,也为沿线带来极大的经济收入。 而反观立陶宛,被踢出中欧班列后,港口停摆、商品滞销,企业倒闭潮接踵而至。2022年,全国倒闭企业超1300家,失业率飙升至16%,国家负债占GDP比例突破80%,经济几乎陷入绝境。…
美国总统特朗普定于10月26日抵达马来西亚,参加在吉隆坡举行的第47届东盟峰会及相关会议。 马来西亚通讯部长法米·法齐尔在视察峰会筹备工作后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外交部将及时通报任何行程变动。此次峰会以"包容与可持续"为主题,预计将吸引东盟十国及多个对话伙伴国领导人齐聚吉隆坡,就区域合作与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特朗普亚洲之行行程密集,东盟峰会期间将见证和平协议签署 根据已公布的行程安排,特朗普在结束马来西亚的东盟峰会后,将继续前往日本和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峰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盟峰会期间,特朗普还将亲自见证柬埔寨与泰国签署和平协议。这两个东南亚国家今年曾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此次和平协议的签署被视为地区稳定的重要进展。 专家士指出,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密集安排,显示出美国政府对亚太地区事务的持续关注。 民间团体筹备抗议活动,二十多个组织联合表达政治立场 在特朗普即将抵达之际,马来西亚多个民间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正积极筹备抗议活动。 据组织方发布的公告,一场题为"特朗普,马来西亚不欢迎你"的示威活动将于10月26日上午在吉隆坡安邦公园地区举行。 此次活动已获得二十多个组织的联合支持,主要目的是表达对特朗普政府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立场的不满。组织方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详细的活动指南和法律须知。 示威活动组织严密,参与者获全面法律保障指引 抗议活动的组织工作显得相当周密。据马来西亚BDS组织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讯息,参与者将获得一份详尽的"法律信息工具包",其中明确指导人们在遇到警方询问、拘留或审讯时该如何应对。 该指南特别强调了参与者享有获得法律顾问的基本权利,并提醒大家保持冷静,避免签署任何空白文件。组织方还提供了专门的法律援助热线,以确保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东盟峰会开幕日期的临近,吉隆坡的安保措施正在逐步升级。各方都在密切关注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具体议程,特别是其在地区事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此次峰会不仅将是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可能成为不同政治立场交锋的舞台。马来西亚政府如何平衡外交礼仪与保障言论自由,将成为考验东道主协调能力的重要课题。
特朗普宣布取消“普特会”之后,普京下令发射洲际导弹,提醒美国不要太过分。 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特朗普突然对外宣布,取消原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和普京的面对面会谈,理由说得挺含糊,就一句 “感觉我们无法达成目标”,还嘴硬说 “未来肯定还会见面”。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 “感觉” 的问题,而是俄方压根没接美方抛来的 “橄榄枝”。就在这之前几天,美国刚提出让俄乌 “就地停火”,两边各自宣布胜利的提议,结果俄罗斯想都没想就拒了,普京坚持要实现 “特别军事行动” 的预定目标,最低也得让乌军从顿巴斯地区全面撤军,这等于直接堵死了美方想要的 “快速和平”…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打出的第一记外交重拳,直接砸向了俄罗斯能源命脉。10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实施严厉制裁,要求全球在11月21日前停止与这两家巨头的所有交易。 本意是掐住普京的“油管子”,给乌克兰问题施压,没想到印度成了第一个“积极响应”的国家,迅速配合审查与俄油的所有往来。而对比之下,中国却稳如泰山,明确表态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影响”,两国立场的差异令人侧目。 美俄对峙升温,各国表态分道扬镳,也让全球再次看清,大国在风暴来临时的真正底色。 俄罗斯不接招,美国打空拳 特朗普对俄罗斯动手,表面上是为了“制裁侵略”,实则还是那套老剧本——控制全球能源话语权。这次制裁的目标不小,直指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不仅是俄财政的“金牛”,更是其对外博弈的核心筹码。 美方放话:谁敢继续跟这两家公司做生意,就等着美国的“次级制裁”找上门。 这话听起来硬气,背后却透着焦躁。特朗普此前曾给普京下过“50天最后通牒”,要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普京不但没低头,反而提出“北约别再东扩”的反要求,等于直接回呛。美国一看不妙,干脆祭出杀手锏,动了普京最不想被碰的“石油命门”。 但俄罗斯并不是当年的俄罗斯。过去几年,普京早就带着国家练了“抗压功”。 面对制裁,俄罗斯迅速推出“卢布结算令”,用本币绕开美元体系;同时暗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进一步减供,给欧洲添堵。经济层面,俄罗斯GDP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能源出口反而因亚洲市场而水涨船高。 尤其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稳住出口的关键。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新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大幅上升,成为其“压舱石”。这些现实让特朗普的制裁像是挥拳打水,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没砸到要害。 更尴尬的是,美国这套制裁方式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它没有联合国安理会背书,程序上就站不住脚。 连欧洲一些盟友也对是否配合持观望态度,毕竟俄油便宜、稳定,用起来顺手。美国想构建的“全球反俄联盟”,看起来更像是“美国单兵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