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航空母舰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可谓轰动一时。
但它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这艘半成品航母的来华之路充满着谜团,坊间有着各种异想天开的传闻,用来描述这段历史。
有西方媒体说这是中国处心积虑的阴谋,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与西方暗战的结果。
然而真相远非如此。
“辽宁号”航空母舰
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故事充满坎坷、曲折。
有人因此赚取豪宅豪车,有人因此含冤19年。
本文将用细节事实,驳斥那些离谱传言,揭秘“瓦良格”号航母一波三折的来华真相。
一、
2013年2月,华夏证券前董事长邵淳突然公开发言:
“2002年,从乌克兰买来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次舰的钱,是我垫的。”
此话一出,一语惊人。
“瓦良格”舰
因为这艘“瓦良格”号,正是“辽宁号”航母的前身。
“辽宁号”航母
想要说清这件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讲起。
那时的邵淳已经事业有成,执掌市值十亿的国企。
邵淳从小就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十分关心国家的国防建设。
从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海军一直缺少一个足够震慑其他国家的武器–航空母舰。
这个问题也成了邵淳心里的一条根刺。
他经常和朋友说:
“要是中国能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该有多好啊!”
没曾想,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突然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1998年,邵淳听朋友说有个港商正准备购买“瓦良格”号航母。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他赶紧托朋友打听了相关消息,看看是否有机会将航空母舰带来中国。
离开造船厂锈迹斑斑的“瓦良格”舰
原来由于苏联解体,“瓦良格”舰一直停留在乌克兰的港口内。
它庞大的体积和巨额的建造费用成了一笔巨大的负担。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哪怕乌克兰将未完工的“瓦良格”舰修造完毕,它的使用权也归属在俄罗斯手上。
所以早在1993年时,乌克兰就放出消息,准备出售“瓦良格”舰。
经过多次的投标、谈判,香港商人徐增平成功取得了航母的购买权。
然而,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徐增平遭受重创,拿不出那么多钱买船。
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大陆求助,期望有志同道合的富商出资继续完成购买。
这个想法和邵淳不谋而合,他缺购买权,徐增平缺资金。
机会不等人,邵淳火速联系约徐增平见面。
同年7月,两人在北京的一家普通民营公司内相见。
徐增平一身价值不菲的服饰,开口就是国家利益、民族未来。
邵淳也不是什么普通人,他忽视了这些大话,抱着谨慎、试探的态度回应徐增平。
“你说的我都知道,这艘航母我也观察许久了,但为什么你会来买航母?”
徐增平看邵淳直入正题,便也转变了态度,认真解释。
买卖航母是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国家虽然有意购买,可一旦出手,一定会被其他国家百般阻挠。
徐增平对外不过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
他打着买来改造成赌场放到澳门盈利的旗子,不容易被人怀疑。
反正这船对乌克兰百害无一利,没人会深究徐增平买船背后真正的用意。
买来之后先运回国内,国家再接手,才能避免所有的潜在风险。
徐增平最后解释说:“这叫‘国家行为,民间操作’。”
“那这船买来一共要多少钱?”
“2000万美元。”
“2000万美元?”邵淳惊讶地问。
虽然“瓦良格”舰只完工了70%的建造内容,但这个价格比起它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可以说接近白送了。
邵淳是久经沙场的商人,并不容易被忽悠。
他调查过,美国的9万吨航母‘尼米兹’号公开报价33亿美元,而“瓦良格”舰有6万吨,却只要2000万美元,差的实在太大了。
“尼米兹”号和“瓦良格”号的对比
邵淳没等他回答,紧接着问:
“既然你说是代表国家购买,那你有红头文件吗?”
徐增平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这是国家机密,现下只能这么操作。
“时间不等人,目前缺的就是钱了。万一乌克兰变卦,这船落到印度、台湾手里可就不好了啊。”
邵淳听完迟疑了一会,没有文件证明,又要一次性给出2000万美元,任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
徐增平见他迟迟不肯答应,便补充说:
“2000万美元只是买船的费用,从乌克兰一路运回来还要不少运费,打点关口的费用,所以后续我们肯定还有合作。你要是不放心,就先以借款的方式支付我2000万人民币,先办完买船的所有手续。要是后面你还存疑,借条在,我肯定得按时归还。”
徐增平提出的意见很诱人,邵淳心里有些动摇了。
如果他所言属实,自己犹豫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导致“瓦良格”舰流落他国。
但2000万人民币毕竟不是小数目,他得对公司的钱款负责。
思考再三,邵淳决定让徐增平提供投标的文件作为证据证实事情的真伪。
徐增平看邵淳略有松口,赶紧说:
“东西在香港,你稍等我几天,我马上回去取。”
两人在相互的猜忌和博弈中结束了第一次会面。
二、
一周后,邵淳收到了投标文件。
大大小小十几份,垒在桌上像小山一样。
有正式递交的英文版、俄文版、乌克兰语版,还有用来对照查看的中文版。
邵淳并没有直接翻阅中文版的文件,而是拿起了乌克兰语版的正式文件。
徐增平不知道,邵淳曾学习过8年俄文,而乌克兰语和俄语十分相似,仅有字母上的区别。
通过对比,邵淳确定了俄文和乌克兰语文件的真实性。
那个年代精通俄语的都十分稀少,更别说是乌克兰语了。
文件作假的可能性极低,也间接证实了徐增平买船之事的真实性。
邵淳心情激动,赶快联系了徐增平,让他继续推进手续,钱他会尽快打来。
挂了电话,邵淳又找来自己的得力助手:吴宇,让他帮忙一起跟进此事。
其实邵淳手上并没有2000万人民币,但他执掌的华夏证券却能负担。
可华夏证券属于国企,如果直接转给徐增平,又会变成“国家出资”。
为了保密,邵淳决定以吴宇掌控的隆泰源公司的名义借款给他和徐增平之间的牵线人。
隆泰源是华夏证券的子公司,既能拿出这么多钱,又能避开董事会的审议。
牵线人既认识邵淳也熟知徐增平,以他的名义再借给徐增平,能起到担保、监督的作用。
万事俱备,2000万人民币就在1998年的8月转到了徐增平账户里。
事情进展顺利,邵淳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当时华夏证券估值接近十亿,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复杂。
邵淳忙着处理公司事务,并没有对这2000万放在心上。
他甚至没有让徐增平提供任何抵押,只签署了一张无利息的借条。
然而钱款到账不过一个月,徐增平却突然主动上门拜访。
这一次,他狮子大开口,一来就要再借6000万人民币。
邵淳一下黑了脸,那2000万的水花还没看见,这又要6000万。
要不是确定过投标文件的真伪,他差点就要打电话报警了。
徐增平看邵淳面带怒色,连忙辩解说,上面领导对之前2000万的事情很满意,希望为了国家,华夏证券能继续支持一下。
邵淳不理会徐增平的忽悠,直说之前聊好的只缺2000万,怎么又多出这么大的缺口。
徐增平面露难色,说自己手上出了烂账,收不回钱,迫不得已才来求助。
邵淳没有说话,心里却开始有些动摇。
徐增平马上乘胜追击。
“邵总,知道你不缺钱,那这样,我帮你办个单程签证,你借我钱怎么样?”
“单程签证?”
“哎呀”徐增平谄媚地笑着说“就是万一以后出了什么事,你能直接出去的签证。”
邵淳听完,气得站了起来,指着徐增平说:
“买船是为了国家,所以才借你钱。出去?我能去哪?我为什么要跑出去?”
钱是小问题,船才是关键,若因为6000万丢了这么个好机会就得不偿失了。
邵淳现在对徐增平已经产生了厌恶感,油嘴滑舌,还有一些不老实的想法。
“6000万可以借你,我只希望你们赶快办完手续,让我看到实绩。”
邵淳话锋一转。
“不过这次不能白借,我需要你的抵押。”
“没问题!”徐增平似乎早就料到这个要求,“我在澳门成立了一个叫创律的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你占49%股份,我占51%。邵总认为怎么样?”
邵淳思考了一下,自己出资8000万人民币,占创律总资产2000万美元的“瓦良格”舰的49%,是合理的交易。
两人达成口头交易,准备过几日正式签署合同。
没想到徐增平又搞起了幺蛾子,说之前的公司估值太低,需要重新清算。
几番讨论之后,双方确定了创律市值6000万美元,华夏证券出资2940万美元,占股49%的方案。
对于这个“反复无常”的合作方,邵淳已经没了什么耐心。
他只希望这6000万美元能顺利带回“瓦良格”舰。
可谁知,这一切不过是徐增平设下的敛财圈套。
–“故事未完,续集”
不把中国警告当回事? 日本高官又喊话了。 10月30日,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他公开宣称,日美安保同盟下的共同防御义务应扩展至日本领土之外,涵盖关岛,甚至呼吁建立核武器共享机制,让美国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 而这位曾担任日本防卫省武官最高领导的前军事强人直言不讳:“应该建立一个框架,让日本能够参与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决策。” 甚至公然要求重新审视日本坚持数十年的“无核三原则”。 他狡辩称,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核威胁已经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可信度崩塌。 河野克俊的军旅生涯堪称辉煌,统合幕僚长的职位让他对日本军事体系了如指掌。他敏锐地捕捉到特朗普言论背后的潜台词:美国需要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承担更多军事义务。 他的提议超出了常规的同盟协作范畴,不仅主张将防卫范围延伸至西太平洋,更触及了日本战后最敏感的核武议题。 不过日本政府似乎正在将这种极端言论转化为实际行动。2025年9月防卫省专家小组会议公然讨论引入核动力潜艇计划。 而日本囤积的47吨分离钚,理论上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中俄英法四国核弹头总和。 河野克俊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 他甚至在访谈中试图将特朗普批评美日安保条约“不公平”作为筹码,主张日本应将安保条约的防御范围扩展至关岛。 河野克俊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美同盟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互助关系的同盟。”他试图借助这种“不平等”的叙事,为日本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制造合理性。 很显然,日本对核武器的执着早已超越理论探讨阶段。2025年8月,日本防卫省透露,美日已在延伸威慑磋商中举行突发事态桌面推演,并讨论设定东亚发生危机时使用核武器。 在模拟演习中,日方代表反复要求美军动用核武用于“威胁中国”。…
近几日,围绕高市早苗关于“台海若发生变化时日本可能出兵”的言论,中国对日本的反应愈发强烈、雷厉风行。美方原本观望、以为事态会平息,但发现中国这一次“闹大”的意愿十分明确。于是,台海与中日关系的博弈,正在步入一种新态势。 一、中国为何“不给你轻易过去” 之前,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有言论偏硬,外界普遍判断:中国或许会表态、释放一些信号,但可能不会大规模升级。其逻辑在于:中日关系体量大,合作面多,中国或许会将其视作局部争议、一笑了之。但事实发展显示,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1. 经贸制裁迅速出手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近日相继宣布:暂停或终止从日本进口部分水产品。根据报道,中国已决定暂停日本海鲜进口;此前谈判中的日本牛肉进口事宜也被搁置。此外,中国还对日本提出贸易合作基础已被“严重破坏”警告,要求日方撤回相关言论,否则将承受“所有后果”。 2. 外交表达与警告同步升级 在联合国相关场合,中国代表对日本提出:日本没有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提醒日本谨慎处理台海、钓鱼岛等议题。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向全国发出旅行提示,建议中国公民赴日旅行需慎重,相关航线、旅行社纷纷推出免费退改签政策。 3. 军事海警动作加剧 在东海争议海域,尤其是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附近,中国海警舰船及无人机等行动频繁。11月16日,中国海警舰队驶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方海上自卫队亦紧急应对。 这些连环动作,传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这次,中国不打算只是“口头抗议”,而是做好了用经济、外交、海上、空中多维度出招的准备。 二、日本被“震”到:想不到对方挺硬 日方原本或许预期,此次涉台言论引起中国不满后,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不会“大动干戈”。但现实是:…
“日方若不立即收回错误言论,中方将采取更严厉反制措施!” 昨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句话,字字千钧,这就是最后通牒。但很多人可能低估了“更严厉”这三个字的分量。 目前的停止水产进口、削减航班、旅游预警,虽然让日本感到疼痛,但还不足以致命。真正的雷霆手段,往往藏在深处。 如果日本政府以为扛过这波舆论就没事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正在酝酿的,可能是一场针对日本经济支柱的精准绞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 中国手中的王炸还没出 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中国目前已实施了暂停水产进口、发布旅游和留学预警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外交部发言人警告,若日方不纠正错误,将面临更严厉后果。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措施仅属于“常规操作”,尚未触及日本经济的核心命门。 如果局势升级,中方极有可能祭出稀土出口管制、对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加征关税等手段,这将标志着中日摩擦从外交争端升级为全面的贸易战。 目前的动作,只是“常规套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措施更多是在表明立场:你惹我不高兴了,我不买你的鱼,不让你赚游客的钱。这对日本经济有影响吗?有,比如日本GDP可能会掉个0.36%。但对于一个几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来说,这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真正的风向标,是看接下来的动作。 如果高市早苗继续一意孤行,中国完全有理由把反制升级为“惩罚性贸易战”。 我们手里有什么牌? 第一张牌:稀土。 这是日本高端制造业的死穴。日本的汽车电机、精密机床、半导体材料,无一不需要稀土。而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的定价权和供应权。一旦中国宣布对日实施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日本的工业机器就会像没油的汽车一样趴窝。这不是恐吓,这是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中日之间最近又起了波澜,这次一切的导火索都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了涉台言论,踩到了最敏感的红线。 中国随即做出了反制,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外交层面也强烈抗议。眼看局势越烧越旺,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一场国际论坛上突然开口,呼吁中日“降温”,还特别提到日本是想稳定关系的。 这番话一出,舆论很快炸开了锅。问题是,日本真的在降温吗?这场风波背后,其实远比表面复杂。 黄循财“劝降温”,却绕开了问题的核心 当地时间11月19日,黄循财在一场活动上提到中日最近的紧张关系时表示希望中日两国能够找到化解纠纷的方法,但与此同时他还表示日本显然是想降温的,他希望“中国也持有相同的态度。” 黄循财的表态,听上去是希望别再进一步升级了。 他的意思明显是偏向日本的,还劝中国也应当“降温”。但他这番说法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完全没有提高市早苗的言论本身,也没有对日本政府的态度做出评价,只是笼统地说双方要缓和。 这就让人很难不产生疑问,他到底是站在中间说话,还是在有意回避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要说降温,明明是中方先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表态,这样做就是希望日方能认识到错误,及时撤回言论,中方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时间阻止事态升级。 而高市早苗的发言,是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是挑衅性极强的动作。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约束,事发后也没有任何实质反应,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如果说这样的行为都可以轻描淡写地“向前看”,那是不是意味着今后谁都可以说点过分的话,然后靠一句“大家冷静”就能收场? 黄循财的说法,其实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中日之间确实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但这次的争议并不是老问题,而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新挑衅。 把这种现时挑衅和历史争议放在一起谈,等于用过去的“历史和解”来为现在的错误行为找台阶下,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让矛盾更难真正解决。 日本没有认错,中方为什么要先让? 如果说黄循财真的是出于善意,希望两国冷静处理分歧,那他至少也应该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
大好河山,邀您共看 Hello,大家好呀!老墨今天想和大家细聊一下,美国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对日出售8200万美元军火的事情。 自从高市早苗抛出涉台言论,便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外交风波,而就在局势僵持之际,美国突然要卖给日本8200万美元的军火,还附带一系列力挺高市的政治动作。 但高市却在压力下悄然改变口风,开始缓和对华态度。 那么这场风波背后,到底是日本的主动挑衅,还是美国在暗中操盘?高市的“紧急踩刹车”,又是否意味着日本真的意识到了危险? 涉台言论惹祸上身 高市早苗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她不止一次,把台海局势和日本国家安全直接挂钩。 她在国会中明确表示,一旦中国大陆封锁台湾,就会让日本陷入危险,所以日本可能要派遣自卫队介入。 这个表态在日本国内外引发巨大震动,也让中方强烈不满,在她发言后,中日外交关系立刻进入低温状态。 中国外交部用措辞严厉的声明回应,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提醒日方“自重”,不仅如此,中国军方也罕见地用中日英三语发布警告,直言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战事,其本土将沦为战场。 与此同时,高市的言论也引发了日本内部的不满,东京街头出现大规模抗议民众,高喊要求高市道歉、辞职。 日本多位前首相也纷纷表达反对意见,认为高市的发言太过激进,把日本推向危险境地。 那么高市早苗真就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吗?虽然目前来看还不好说,但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市本人私下里已经意识到发言过头,愿意“留出对话空间”。 可就在这一节点,美国突然出手,给日本“打气”,也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美国到底想通过这场军售传递什么信号?…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可以说是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以来最热衷于领土扩张的总统了,此人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提出了自己对美国的北方邻国加拿大、丹麦手中的世界第一大岛屿格陵兰岛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的领土要求。并且,从目前的种种迹象上看,特朗普似乎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打算要夺取或者说“合并”这些地区! 根据我权威媒体援引外媒的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多个公开场合宣称,美国将很快扩张领土。特朗普不仅重申了他对收购格陵兰岛的兴趣,还再次提到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版图的可能性,以及美国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的相关计划。近期,就在特朗普在拉斯维加斯进行公开讲话之际,他就直截了当地表示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土面积可以随着发展而大大增加。” 很显然,特朗普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区。特朗普之所以对这三个地方垂涎欲滴,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和格陵兰岛都属于是人口较少,同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加拿大仅有4000多万人口,而格陵兰岛虽然坐拥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三个乌克兰),却仅有大约6万人。因此,“合并”这样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而言,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巴拿马运河区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则可以制衡北极,眺望欧洲。 特朗普此前已经公开表示,“不排除”在进行领土扩张之际使用武力。而近期,针对丹麦在格陵兰岛的扩军计划(包括新增两艘巡逻船,两架狗拉雪橇等),特朗普也是公然予以了嘲讽。由此可见,一旦丹麦对特朗普的扩张计划予以强烈抵制,特朗普确实有要求美军直接出兵的可能。而美国作为如今的世界第一强国,若是真的公然进行武力扩张的话,那么世界局势必将会产生极大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