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问英国,和英国首相举行了会晤。
最近几天,国际局势上出现了三件事,表面上没有太大联系,但放在一起看,却能清晰地看到中美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变化,而这一次,特朗普将目标定在了中国的后院。
先看第一件事,9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英国与首相斯塔默举行记者会时,再次抨击拜登政府的阿富汗撤军政策是“彻头彻尾的灾难”。他宣称美国本可以“有力且有尊严地”撤军,同时保留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控制权。接着他话锋一转,表示现在正考虑重新夺回该基地。还把话题扯到中国,声称巴格拉姆基地距离中国的核武器设施很近。
美国正与塔利班进行谈判,讨论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恢复驻扎。
但是只要懂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特朗普所谓的“一小时航程”就是在睁眼说瞎话,从巴格拉姆到罗布泊的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假设在极端情况下全程直飞且不考虑航线绕行、空中加油和飞行限制等因素,也需要 2.5个小时以上,因此他就是在借题发挥,把阿富汗问题与中国挂钩,为自己未来的对华政策寻找新的理由。
而阿富汗方面的回应非常明确,外交部官员扎基尔·贾拉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不能在阿富汗保留任何军事存在,但双方可以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阿富汗信息和文化部副部长甚至直接发了一段诗句,暗讽美国在阿富汗二十年“头破血流”,如今还不甘心。塔利班政府的态度清晰:可以对话,但不接受美军重返。
中国的态度同样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尊重阿富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认为阿富汗的未来应由其人民自主决定。中方反对渲染紧张或挑起对抗,期待各方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一贯如一: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挑衅,致力于地区稳定。
这就是第一件事,能看得出来,美国战略收缩后,想重返阿富汗,甚至想重新主导国际局势的走向,变得越来越难,阿富汗拒绝,舆论也在质疑,所谓“重返巴格拉姆”,更像是一句空话。
北极航线成为欧亚贸易的新通道,可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
接着看第二件事,9月20,中国宁波港一艘货轮启程试航经由北方海路的新航线,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方共同开发北极航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中国正把合作与开放带入北极事务,北极航道的开发不仅关系到国际贸易格局,也关系到能源和安全。对俄罗斯来说,北极是其重要战略区;对中国来说,北极航道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成本,带来新的经济机遇,这说明中俄合作,既能相互补充优势,也能在国际事务中增强话语权。
相比美国动辄以军事存在来维持影响力,中国的做法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就像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这几个词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词,而北极航道的合作表明,中国不仅关注自身发展,也愿意在国际平台上承担责任,推动共赢。
S26T潜艇为中国039A/B型常规动力潜艇的外贸型。
最后来看第三件事,据泰国《曼谷邮报》18日报道,在前两天泰国海军与中国签署了S26T潜艇项目的补充协议,决定继续建造并采用中国制造的CHD620柴油发动机,替代德国的MTU396,而这意味着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这艘潜艇预计2028年交付,将成为东南亚地区第一艘元级潜,泰国方面明确表示,这会显著提升海军综合实力。从2016年项目启动到今天,经历过停滞和调整,但最终泰国还是选择了中国发动机,这不仅是对中国制造的认可,也是对中国长期合作态度的信任。
通过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一个情况,那就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被动,这个与美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相符合,而中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拥抱世界新变化,成为世界多极化、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北极合作,还是潜艇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拥抱世界的姿态。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又把目标锁定阿富汗?原因有两个,一是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确实重要,它处在中亚的心脏地带,靠近中国西部。二是特朗普需要一张牌来对中国施压,阿富汗是最容易被拿来炒作的对象,只要能把中国扯进来,就能找到国内选民和盟友支持的理由。
但美国真的还能通过阿富汗来遏制中国吗?现实情况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已经彻底失去基础,塔利班政府不会再允许美军驻扎,美军要想重新建立基地,需要巨额投入和数万士兵的支持,即便真的重返,也很可能陷入新的泥潭。美国财政已经吃紧,社会撕裂严重,根本没有余力。
美军撤离阿富汗,留下了大量武器装备。
所以说,美国能否遏制中国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中国自己,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例如北极航道的探索,泰国潜艇的合作,都说明中国正在通过实际行动扩大国际影响力。即使美国不断挑衅,中国也有足够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局势更加动荡。大国博弈激烈,地区冲突频发,经济格局也在调整。中国要走的路,仍然是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坚持尊重主权;在北极事务上,中国强调合作与可持续;在军事合作上,中国通过装备出口和技术交流赢得国际信任。这些都证明,中国的战略是稳健而清晰的。
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做好几件事。第一,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美国的挑衅牵着走。第二,加强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形成更加稳定的伙伴网络。第三,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发声,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美国可能还会抛出更多针对中国的言论和计划,但这些不会改变中国继续发展的趋势。历史多次证明,霸权主义和军事扩张最终都会失败,合作与共赢才是大势所趋。正如那句“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中国正在用开放和合作为自己赢得未来。
用芬太尼税换取中国购买美国大豆和取消稀土管控,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真叫一个精! 2025年10月20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坤这样一个问题,中美元首通完话以呢,达成了尽快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的共识,而美国总统前几天也明确表态,在新一轮经贸谈判当中,美方和中国主要聚焦在三个议题上,一是芬太尼税,二是美国大豆出口,三是中国稀土管控。 美国甩锅式政策的破产 特朗普提及的 “芬太尼税”,源于美国自身的毒品危机治理困境。自 2018 年以来,美国因芬太尼滥用导致的 overdose 死亡人数逐年攀升,2024 年已突破 12 万人,成为 18-45 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然而美国政府并未从国内医药监管、成瘾治疗体系完善等根源问题入手,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外部,于…
美方一边忙着敲定与中方的会谈日程,一边提前挥舞制裁大棒,这样的 “谈判前奏” ,究竟是战略威慑还是底气不足?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 据福克斯商业新闻网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宣称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中方高级官员会谈。 这次会谈的核心目标,正是为了缓和中方稀土出口管制升级的态势。 然而就在会谈前夕,路透社独家曝光,特朗普政府正在讨论“对华报复方案”,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涵盖笔记本电脑、喷气发动机等关键领域。 本质是通过封锁 “含美国软件或用美国软件生产的产品”,实现对中国关键软件的出口管控。 更值得玩味的是,多名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 “可能最终不予实施,仅用于对华施压”,赤裸裸的政治讹诈属性暴露无遗。 美国软件企业 这种 “威胁中方二选一” 的矛盾操作,早已成为美方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的惯用伎俩。…
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这几天恐怕连饭都吃不下去。10月15号,美国伊利诺伊州马丁顿镇,一座90英尺高、建于1972年的粮仓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816吨大豆倾泻而出,尘土飞扬。可比粮仓倒得更快的,是美国豆农的信心。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一颗都没买。 过去几十年,美国豆农最大的底气,就是中国市场。伊利诺伊州出产的大豆,有四成都卖给中国。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20亿美元的大豆,而今年,这个数字直接变成了零。不是少买点,而是一颗没买。有人以为是中国“不买账”,其实中国只是“换了人”。大豆依然进口,只是供应商换成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甚至非洲。价格更便宜、运输更近、供应更稳定。美国以为自己不可替代,现在才明白,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这一切,还得从2018年那场贸易战说起。那一年,特朗普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非要跟中国打关税战,对电子产品、农产品轮番加税。结果中国反手加征25%的关税,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瞬间没了。特朗普以为中国会低头,结果中国干脆换了买家。短短两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超过270亿美元。那时候很多美国农民还信誓旦旦地支持特朗普,觉得这只是“阵痛”,结果阵痛成了慢性病,七年过去还没好。 现在美国豆农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化肥、燃油、机械全涨价,大豆堆在仓里卖不出去,连贷款都还不上。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主席说得直白:“去年还卖120亿美元,今年估计是零。”截至2025年,美国已经有88家家庭农场破产,比去年多出一半。有人干脆把大豆榨成农机燃料,价格还不如粮价。那座轰然倒下的粮仓,只不过是整个农业体系坍塌的一个缩影。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口口声声要救农民,结果救的全是选票。他推出的所谓“救农补贴”,听起来是100亿、140亿美元,结果摊下来,农户连一季化肥钱都不够。农民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市场。可特朗普给不了市场,只会用口号打鸡血。很多农民事后都说:“我不想要救济金,我只想把豆子卖出去。”可这句话,美国政府听不见,市场更不会心软。 中国这边倒是稳得很。就做了两件事:第一,找替代供应商;第二,签新的长期合同。就这样, 悄悄地把全球大豆格局改写了。美国还在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已经完成布局。这才是差距——有的国家靠嘴打仗,有的国家靠行动取胜。 现在,美国农民的幻觉彻底塌了。他们曾经真心相信政治口号,以为只要跟着总统的节奏走,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结果贸易战打了七年,种出来的大豆没人收,存着的仓库塌了,口号喊的声嘶力竭,日子却越来越难。那些“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豪言壮语,如今听起来只剩讽刺。 中国这几年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从不和别人比谁嗓门大。我们用的永远是“供应链”这个词。别人靠威胁,我们靠替代;别人玩制裁,我们玩布局。中国没和美国豆农打过嘴仗,但让美国农业体系自己崩了。 特朗普似乎到现在还没明白:政治可以制造冲突,但市场才决定命运。 美国人也要清楚,政治不能当饭吃,口号换不来生意。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买方,而是能决定全球价格的市场。 别以为中国会一直买单,以为政治可以主宰市场。现实给了答案:谁失去了中国市场,谁就得自己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
NASA局长公开定调,在特朗普下台之前,美国要在这个领域击败中国,能做到吗?中方已收到三封战书,这场仗是否必须要打? 中美两国之间已经够不太平了,美方那边还有人想方设法地找茬,但这回想和中国打一场的不是美军,而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NASA的代理局长、交通部长达菲公开抨击SpaceX公司的登月任务计划进度滞后,为此NASA将开放这份合同,允许其他企业加入竞争。本来到这里还是美国内部自己的事,但达菲硬是要扯上中国,声称由于SpaceX公司的拖延,可能导致美国无法以赶在中国之前实现载人重返月球!达菲还强调,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他,都希望在这届美国政府任期结束前完成登月任务。 很明显,NASA把中国当成了美国登月任务的假想敌,试图和中国开展一场登月计划竞赛。大家对此肯定不会陌生,毕竟美国当年就和苏联进行了这么一场登月竞赛,部分美国官员显然把中国当成了苏联式的竞争对手。事实上,这也不是NASA局长首次挑战中国了,在9月份,达菲至少两次发布类似言论,号称要在“月球上击败中国”,美国要在中国之前实现登月!那么,达菲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不是我们要贬低美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说,达菲提出的目标99%无法实现。原因很简单,阿波罗登月计划过去这么多年,美国既缺乏重启登月任务的资金,在技术上也处于断层期,实际上还没有做好在短期内登月的物资准备。可能还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美国这么多年前就实现了登月,今天反而没办法了呢?说白了,当年为了美苏竞赛,美国不计成本地砸钱,给了阿波罗计划充分的资金支持,才实现了登月,过去这些年不是美国不能登,而是他们没有去做这事。等到现在想要拿起来重新做的时候,又感到资金不足,又发现手里没了登月的设备,得重新再走一遍。 假如美国航天工业这些年发展迅猛,那么迅速重新完成登月计划,倒也不是不可能。问题在于,美国这么多年制造业空心化,航天工业实力不像看上去这么雄厚,很大程度上是Space X这家公司成了美国政府遮羞布,抛掉SpaceX,美国航天工业已经衰退得非常严重了。NASA所谓的开放其他企业和SpaceX竞争,主要是一种对马斯克施压的策略,不出意外,美国政府还得指望马斯克的Space X来挑起登月的主要责任。但按照目前的速度,Space X怎么看都没办法在未来三年内完成登月。 所以,NASA局长的愿望怕是要落空,特朗普想在自己任内重演登月辉煌历史的梦想,大概率也难以实现。话说回来,虽然NASA局长三次在登月问题上对中国下战书,这场仗中方也没必要非和美方打。中国发展航天计划,不是为了和某个国家比,是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好地探索太空,造福人民。美方那种把登月当成竞赛的思想,充斥着冷战式的对抗思维,散发着陈腐的对抗观念,包括NASA局长在内的一批美方高官陷入这种误区,或许也是美国航天事业这些年来进一步缓慢的原因之一。总之,中国按自己的步调发展即可,不用理会美方所谓“击败中国”的叫嚣。
前言 印度这回可真是上演了一出“说最狠的话,偷最顶尖的技术”的戏码! 一边对老对手巴基斯坦放话,号称导弹能全覆盖,架势十足;另一边却被自家媒体扒出,正偷偷摸摸琢磨中国PL-15导弹的先进技术。 这种明着秀肌肉、暗地里“抄作业”的魔幻操作,着实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停火关头亮肌肉,印度防长话里有话 这事儿得从10月19日说起,那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卡塔尔多哈谈妥了,同意立刻停火,这本来是件缓和局势的好事,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出席了一个导弹工厂的活动。 他在讲话里,特意提到了今年五月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一次军事行动,叫“朱砂行动”,您猜他怎么说的?他说那次行动充其量只是个“预告片”,意思是大戏还在后头。 他还高调宣称,他们的“布拉莫斯”导弹很厉害,射程足够打到“巴基斯坦的每一寸土地”,您看,人家两边刚说别打了,他这边就亮出家伙式,说能打遍人家全国。 这个时机,这个说法,明摆着不是来劝架的,倒像是来添柴拱火的,生怕那边消停下来。 巴铁硬气回击:放马过来!后果你掂量 面对印度这么直白的威胁,巴基斯坦那边也没惯着,就在辛格部长放话的同一天,巴基斯坦军队的掌门人、陆军总参谋长赛义德·阿西姆·穆尼尔也发话了。 回应相当强硬,他直接指责印度在用恐怖主义的手段给巴基斯坦捣乱,还警告那些受印度支持的力量,说他们会被“彻底收拾”。 对于印度的导弹威胁,穆尼尔把话挑明了:哪怕是最小的挑衅,巴方也会果断反击,要是印度真敢发动新战争,巴基斯坦的报复绝对会超出印度的想象,让印度付出“承受不起”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要打便打,谁怕谁?而且这架打起来,后果可就不是你印度能控制的了。 两边这么针尖对麦芒,南亚上空的火药味是越来越浓了。…
说起赖清德这家伙,去年5月20号刚上台的时候,大家还以为他会继续那股子劲头,大张旗鼓地搞事呢。结果呢,一年过去,到今年5月20号周年讲话的时候,他突然就低调多了。没再提那些敏感的台独话题,而是转头聊起经济、环保和民生这些接地气的玩意儿。 外界一看,这变化挺大的啊。原来,背后有个关键因素,就是美军印太司令萨缪尔·帕帕罗去年11月19号公开放的话。那话一出,直接点破了美国军火库的家底,让赖清德那边不得不掂量掂量。 帕帕罗直言不讳,说美国因为给乌克兰和以色列送武器,已经把自家库存消耗得七七八八。要是再碰上印太地区的事儿,美国那边可能就力不从心了。 美国从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往那边砸武器。光是防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就送出去成千上万枚。到2024年11月,帕帕罗在一次公开场合直说,这些援助已经开始侵蚀美国的储备。尤其是爱国者导弹和空对空导弹。 这些高端货,本来是留着应对印太挑战的,现在却被抽调到欧洲和中东去了。他还强调,印太是美国面临最大压力的区域,因为潜在对手实力太强,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得跟上。要是库存继续这么耗,美国在亚太的威慑力就打折扣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到了2025年4月8号,帕帕罗又在国会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说也门地区的行动进一步加重了负担,海军舰艇和弹药补给链都出现瓶颈。想想看,美国海军本来在太平洋巡逻就够吃力的,现在还要分心其他战场,库存自然捉襟见肘。 这事儿对赖清德的影响可不小。他上台后,本来指望美国当靠山,继续推那些所谓的不对称作战能力。结果,美国自己的军火都快不够用了,怎么还能大方地支援台湾? 从数据看,美国对台湾的武器交付已经严重延误。举个例子,原本计划在2023年交付的第一批M109A6自行火炮,现在拖到2026年,而且只来6门。本来是40门分批到位的,现在全乱套了。还有F-16V战斗机,2023年第四季度该到的,结果推到2024年第三季度,到2025年还不见影儿。 这些延误不是小事,直接影响台湾的防务准备。赖清德团队一看这情况,肯定得收敛点。毕竟,要是真出点什么事,美国那边库存不足,响应速度慢,台湾就得自己扛着。帕帕罗的话等于给赖清德泼了盆冷水,让他意识到不能太指望外援,得低调点过日子。 再看看台海周边的动静。中国大陆那边,解放军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军事活动没停过。不是大规模演习,就是常态化巡航。 比方说,2025年3月15号,东部战区搞了一次海空协同巡航,多艘舰艇和战机出动,覆盖台湾北部海域。三天时间,模拟封锁和空中警戒,结束后还发了通报。4月1号到2号,又来“海峡雷霆-2025A”演习,这次加了实弹射击,东风导弹部队参与精准打击模拟。 航母编队也出海威慑,测试无人平台。这些行动规模中等,但频次高,明显在加强压力。解放军战术也变了,不再单一军种玩,而是多兵种融合,注重快速机动和系统干扰。火箭军部署东风-16弹道导弹,能精准打到台湾本岛,这让赖清德那边更紧张。 面对这些,赖清德在周年讲话里避开锋芒,没提两国论或台独,转而强调内部团结和经济建设。讲话里他列了高铁扩建、可再生能源投资这些计划,预计2026年前见效。岛内媒体分析,这么做就是为了转移注意力,稳住民心。 美国国防部的动作也印证了帕帕罗的担忧。2025年3月,他们发了临时国防战略指导意见,重申印太优先,调整部队配置,把更多资源从欧洲移到太平洋。延续2021年的太平洋威慑计划,通过远程监控和盟友协作来应对挑战,而不是直接上手。 文件里明确说,要拖延潜在冲突,给自己多争时间。这跟帕帕罗的话对得上,美国现在更注重威慑,不想轻易耗库存。驻韩美军甚至有缩减兵力的传闻,但整体还是强调保持足够力量。赖清德一看美国这态度,肯定得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