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NSJ》9月18日报道,美国战略分析人士哈里·卡齐亚尼斯在一篇题为《五个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地点》的评论中指出,当前全球安全形势高度紧张,特别是在某些“热点地区”,一旦发生局部冲突,就有可能升级为大国直接交战,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这份所谓的高危地图中,作者点名了五个区域:台海、中印边境、朝鲜半岛、乌克兰战场和伊朗-以色列冲突。
五个区域中,有三个都与中国有关,虽然文章表面上没有直接指责中国,但通过叙事设定与风险结构的安排,读者很容易得出一个潜台词:中国要“挑起世界大战”。
这还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叙事。这种话术虽然披着战略分析的外衣,实质却是污蔑和抹黑。
它将原本属于中国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例如统一、边界维稳、安全防控,扭曲为“全球风险源”;将一些长期存在的地区矛盾,通过镜头语言和安全话术,与中国挂钩,再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浮夸概念绑定,从而在国际舆论中制造出一种错觉:变强的中国要把全世界拉入战争。
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这样的说法十分荒唐。
任何国家都无法容忍分裂,都不会对国家核心利益退让半步。
中国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却成了“引发世界大战”的风险源,这本身就是极具恶意的逻辑陷阱。
按照这种说法,只要中国想统一、想维护边界安全、想守护自己的战略空间,那就是在“威胁世界和平”。
这是什么逻辑?国家统一,不是正当行为吗?中国没有越界侵略任何国家,没有对外输出战争,也没有在全球制造军事基地或代理人战乱。相比之下,谁才是真正频繁动武、挑起地区战乱的国家?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这种逻辑的歹毒之处在于,它把中国最基本的国家权利,包装成最危险的行为。
一旦这种逻辑被舆论广泛接受,那中国将永远处于一种道德陷阱中——你想统一?你就是挑衅;你维护边境安全?你就是威胁;你发展军力?你就是为三战做准备。甚至不仅不能出手,连有准备都有罪。
这种用战争风险来反向否定国家权利的做法,是对国际秩序原则的深度扭曲,也是一种极其阴险的话语操控术。
俄乌冲突
这种叙述方式,都不陌生,是西方战略系统长期构建的一种舆论工程。
尤其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舆论体系中,近几年频繁操作与中国有关的冲突,这些概念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一种预设立场:即中国周边的一切摩擦,都可以被解读为中国造成的。
现在这种手段愈发高明,已经不是单纯的分析型表述,而是带有明确战略意图的信号操控。
它一方面通过制造紧张气氛,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扩张寻找借口;另一方面也通过不断渲染“中美终将一战”的语境,试图将国际社会引导到“围堵中国就是维持全球稳定”这种荒唐逻辑上去。
中美博弈
要理解这种叙事背后的心态,就必须认识到西方安全界内正在蔓延的深层焦虑。
简单说,他们最怕的不是中国打仗,而是中国不打却赢了。
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不是靠武力胁迫,而是在和平的情况下赢得了世界信任。
这样一来,传统以军事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就会逐渐失效。
因此,他们需要在全球观念层面先打赢一场战争预期战——即让世界相信,中国注定是未来冲突中心。
这种将主权维护污名化、妖魔化的叙述,正成为西方安全话语中对中国的战略构陷。
这些所谓的三战地图,只是西方战略界的一场心理战:他们并不是真正担心中国要挑起三战,而是要把中国和风险源划等号,并将这一印象深植于国际舆论,让中国无论做什么都被套上“威胁”的标签。
10月25日,中美第一天经贸会谈结束,这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被外界称为“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中美经济走向”的关键会议。虽然双方都没公布太多细节,但从现场释放出的几个信号来看,谈得还算顺利。 美方官员用“非常具有建设性”来形容,算是对中方代表团的一种肯定。现场的照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方代表离开会场时脸上都有笑容,这说明至少在第一天,气氛不错,节奏也掌握在预期之内。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轮谈判地点选在了吉隆坡的世界第二高楼默迪卡118商场会议中心,持续五个半小时。美方官员没有透露细节,只说第二天会继续。这种“留悬念”的做法也常见,一方面是谈得还没定论,另一方面也是双方都不想在媒体面前被动。毕竟,只要结果没确定,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对方当作谈判筹码。 从背景看,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五轮谈判。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已经缠斗多年,谁都不想在关键节点上轻易让步。毕竟,本月底中美元首将在韩国的APEC峰会上见面,如果能先谈出一点成果,到时候元首会晤时气氛就更容易控制。 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的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必须作出让步,我猜我们也会。”语气虽然依旧强硬,但其实他也留了退路。他自己也承认,美国征收的高关税“不可持续”。要知道,前段时间他还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现在又说“不可持续”,说明他也清楚,这种做法反噬太大。 特朗普的算盘很明显:想在不彻底撕破脸的前提下,逼中方在稀土、农产品和芬太尼问题上让步。尤其是稀土,这次成了中美角力的焦点。自从中国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后,美方反应很激烈。特朗普几次公开发飙,威胁要对中国商品设“天价关税”。但他转头又去找澳大利亚签矿产协议,还不断放风说要“寻找替代供应链”。 但问题是,澳大利亚有矿没产能,美国自己也没法快速补上。哪怕砸几十亿美元,也得十几年才能见效。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基本不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在这次外访行程中,一边放话要对华加码施压,一边又不断对华示好。 他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希望中方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加强打击芬太尼,还暗示可以“暂停部分关税”。这些看起来像是施压,其实更像讨价还价。特朗普自己心里也清楚,美国现在的经济问题比想象中严重。通胀还在高位,制造业复苏不如预期,关键矿产短缺又没解决,他不得不在中美谈判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对此,中方的态度一直稳。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发言人都多次重申,中美谈判是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中方不会在压力下让步。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防止战略资源被滥用。这种立场一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 从更大层面看,中美的经济关系虽然竞争激烈,但脱钩根本不现实。无论是稀土、农产品,还是新能源、半导体,两国的产业链已经深度交织。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业,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的开放度。双方在竞争中寻求平衡,才是现实的出路。这次吉隆坡会谈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就是因为它可能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抗阶段”重新回到“管理竞争”的轨道。 当然,接下来的谈判仍会有波折。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谈判戏剧性”。他可能还会在推特上时不时“开炮”,说些夸张的话。但那更多是对内表演。真正的外交团队,会继续在幕后按实际利益去操作。就像这次会谈的安排,看起来临时,但其实早就铺好节奏。中方也非常清楚美方这一套操作,因此不会被表象牵着走。 从目前的信号看,无论是稀土问题还是关税问题,双方都可能达成一种“阶段性停火”,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毕竟,现在全球市场都在看中美的动向,一旦这两个大国缓和一点,资本市场、供应链、能源价格都能稳定不少。 总之,这次吉隆坡会谈算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双方都释放了“希望谈下去”的态度。特朗普虽然口头强硬,但实际动作说明他愿意妥协。中方依然坚持原则、不被情绪牵动,展现了成熟大国的姿态。未来几天的谈判可能还会拉锯,但至少现在的氛围,比几个月前那种针锋相对的气氛要好得多。 说到底,中美博弈是一场长期赛。谈判不是为了谁输谁赢,而是为了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中国讲的是稳,美国讲的是选票,逻辑不同,但目标其实相似:都不想让经济掉下去。第一天谈了五个半小时,或许没结果,但能坐下来好好聊,已经说明很多。世界都在看,接下来这一场“吉隆坡交锋”,也许会成为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一步。
前言 美国白宫上空突然划过8架战机,引起全美媒体关注。就在前一天,中国在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九三阅兵,特朗普也被证实全程观看了这场阅兵,并在次日公开表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于是,一大早,美国8架战机飞越白宫。而在所有人以为五角大楼会做出军事回应时,NASA代理局长却率先站出来,公开宣称:“美国绝不会让中国在重返月球方面领先。” 这场看似无关的航天表态,其实标志着美国新的战略转向太空。 中国一次次向世界证明,大国崛起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属。而美国,这一次是真的坐不住了。 特朗普叫了八架战机过足阅兵瘾,NASA坐不住了 日前,华盛顿上空出现了异常一幕:8架战斗机编队低空飞越白宫。这在911事件后高度限制的华盛顿空域里,几乎是破格操作。 根据白宫公布的消息,这是为了欢迎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访美。但问题是,波兰总统并非国家实权核心,按照波兰的双首长体制,纳夫罗茨基的职位重要,但在美方外交接待等级中,显然不足以动用如此规模的战机编队。 那么,这8架战机究竟是飞给谁看的? 答案其实很清楚。就在数个小时前,中国刚刚举行完九三大阅兵,东风-41、东风-26、东风-17等战略导弹系统、现代化海陆空部队悉数亮相,阅兵式通过全球直播平台吸引了超过19亿人次观看。 而此时的特朗普,正是在深夜的白宫中,看完了这场展示中国军力和国家组织力的盛大活动。 特朗普本人对阅兵有着浓厚兴趣,这早已不是秘密。从竞选时期到执政期间,他多次表达对中俄法阅兵的羡慕,甚至曾提出在华盛顿举办独立日阅兵的设想。 这次中国阅兵,不仅在规模、技术、组织能力上再次刷新外界认知,也在无形中对美国形成了心理冲击。 于是,第二天一早,华盛顿上空的8架战机就飞了起来。第一批是4架F-35隐形战斗机,随后是4架F-16,以特殊编队纪念一位坠亡的波兰飞行员。 问题在于,这种象征意义的回应,难以掩盖现实上的落差。中国在九三阅兵中展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力,而是一整套体系化、信息化、战略化的国防能力。而美国即便有F-35,也无法掩盖其在战场适应性、供应链完整性及国内战略一致性上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也因为此战而被改写,美苏两国借助此战,迅速成为国际上面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只是不幸的是,苏联因为内部出现问题,而不得不面临解体的局面。美国随后就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世界霸主,也因此令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极为忌惮,唯恐自己的霸主地位被取代,尤其是当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时,美国的担忧更加明显。 为了可以限制中国快速发展,美国不仅在技术上面对中国进行封锁,还试图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最为令中国无法接受的是,美国正在借助台湾问题,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此举令中国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中国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实现反超,在保卫国家主权问题上面,中国向来是寸步不让。也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提升,令中国在国际上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这对于美国而言,将是更大的威胁。 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发展,希望全世界都处于平等位置,不再爆发战争。中国的理念与美国全然不同,也因此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顺利,美国只能是不断的制造麻烦给中国,认为这样就可以永保霸主地位。但是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真正需要忌惮的并非是中俄两国,而是美国全力扶持的小弟日本,这个国家才有可能会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并且目前日本的野心,已经逐步露出马脚,不加以制止不排除会成为美国的隐患。 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就已经展示出来,如若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或许日本的发展会逐步失控,那时超级大国定然不会仅产生在美苏两国之间。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被美国控制在手中,不仅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令其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战败一方,日本却开始向美国寻求庇护,也因此令一向对亚洲有所企图的美国,借日本向亚洲建设军事基地。 日本的发展也因此不再受到限制,90年代初日本因为各种问题,面临着经济破裂的局面,却在此时不断讨好美国。许多人对于日本的行为感到不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被对方打败后,还去讨好令自己战败的国家。日本之所以会如此,并非是不痛恨美国,只是不想直接表现出来,毕竟按当时的日本实力来看,如若仇恨美国,只会令日本再无翻身的机会。 所以为了实现野心,日本不得不向美军示好,显然这个方法是极为正确的,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不仅渡过经济危机,实力还逐步被提升上来。现如今美国虽然还是限制日本,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却允许日本拥有自卫军,而在日本的刻意隐瞒下,已经拥有一支极为精锐的部队被培养成功。对外虽然是自卫军,但是其数量已经超过500多万,显然已经超出自卫军的范畴。 忍辱负重长达78年,日本自然不仅是想要拥有如此便会满足,其野心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如若美国还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未来威胁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很有可能不止中俄两国。所以从此事来看,表面上美国的敌人是中国,实际上真正的敌人,是美国自己的小弟,中国自然也要提起注意,以免被此事涉及。
前言 2025年10月20日,印度排灯节。 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在新德里,而是登上了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和官兵一起过节,这个动作政治信号拉满了。 “维克兰特号”,不是一艘普通的军舰,这是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是莫迪“自力更生”战略的门面。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没有自己的航母,永远只是个“买家”,在牌桌上直不起腰。 印度显然不想只当个买家,这艘航母是印度“海洋雄心”的投名状。 砸出来的“国之重器” “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约4.3万吨,长262米。这个吨位,属于中型航母。 它用的是“短距起飞、拦阻回收”模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滑跃甲板; 能带30架舰载机,主力是俄罗斯的米格-29K战斗机,配上卡-31预警直升机。 然而这艘船印度造得极其艰难,从开工到服役,磕磕绊绊; 但他们最终还是造出来了,而且号称“本土化率”达到了76%。 为了这个“76%”,印度砸了约2300亿卢比。这个钱花得值不值? 从纯粹的性价比看,可能不高,但从国家战略看,这笔钱必须花。 “维克兰特号”的服役,让印度成了全球少数几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的国家。…
军力如山难撼动 说起世界上最难攻打的国家,美国绝对是头牌。它那军事实力摆在那儿,2025年全球火力指数直接排第一,综合得分0.0744。想想看,美国陆军现役部队有48万多人,装备齐全,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就得2500多辆,这些大家伙火力猛,防护强,搁哪儿都是移动堡垒。 空军更不用说,5000多架飞机,包括F-35隐形战机和B-2战略轰炸机,能在高空扔精确制导炸弹,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炸飞了。海军才是真杀手锏,11艘核动力航母,每艘排水量10万吨以上,搭载70多架飞机,搁太平洋或大西洋一巡航,基本就等于封锁了半边天。 美国这军力不是白来的,从二战结束1945年就开始攒家底,苏联1991年解体后更是独霸一方,到2025年海外基地超800个,日本有120个,美国驻军直接把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搞成自家后院,韩国乌山基地73个,德国119个,这些地方不光是驻兵,还连着情报共享和后勤补给,盟友一呼百应。 其实,美国的难攻不光靠这些硬家伙,地理位置帮了大忙。它窝在北美大陆中间,南边墨西哥,北边加拿大,两边大西洋太平洋,敌人想陆路进来,只能从这两个邻居下手。可加拿大和墨西哥谁敢啊?加拿大经济上绑得死死的,北约盟友;墨西哥贸易依存症重,入侵等于自断臂膀。 海路更别提了,横跨大洋得几千公里,补给线拉得老长,美国海军一出动,宙斯盾驱逐舰导弹齐发,敌舰还没靠近就成筛子。 美国这军力还带点“聪明劲”,不光硬拼,还玩高科技。2025年太空部队正式发力,SpaceX火箭天天上天,卫星网覆盖全球,GPS定位精确到米级,敌人坦克一开动就被锁定。 遗产基金会评估报告说,美国军力全球投射能力无人能比,2025年预算超8000亿美元,够养一支“世界警察”队伍。搁谁都得想,入侵美国等于打一场全球战,成本高到吐血。 地势如屏固边关 转头看另一个极端,蒙古国这国家弱是真弱,但难攻也是真难攻。它占地156万平方公里,现役军人才3.5万出头,空军就几架运输机和直升机,没一架能打的战斗机。 陆军坦克420辆T-72,老型号了,装甲车2560辆BMP-1,火炮500门D-30,火箭炮130套BM-21,这些装备搁现代战场上,基本是挨打份。经济上靠矿产出口,2025年煤炭协议签了2700万吨运中国,Oyu Tolgoi铜金矿开发热火朝天,但军费低,基础设施薄,搁边境巡逻都得精打细算。 蒙古谁也打不过,但它一点不慌,为啥?就因为那位置,内陆锁国,没海岸线,海军威胁直接归零。北边俄罗斯,南边中国,两大邻居夹着它,像天然屏障,谁想进来,得先过这两关。 俄罗斯和中国都没入侵意图,2025年9月三国联合边防演习“Border Defence…
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出了份115页的报告,叫《稳定美中竞争关系》。这份报告的调调,跟二十多年前他们家鼓吹“军事打击中国”的时候,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精英圈对中美关系认知的一次惊人大转弯。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报告里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这份报告直接就建议美国得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不支持台独!”不仅如此,它还提议美国得积极促成两岸走上“渐进和平发展”的道路,甚至它居然还提出要为中国“逐步实现统一”创造条件!这简直是石破天惊! 你得知道,过去这些年,美国不少政客,那可是暗戳戳地给“台独”势力递眼色,恨不得把火药桶搬到台湾海峡。现在居然反过来要求台湾别再挑衅了,生怕把局势搞崩了。这转变,用大白话说,就是美国高层终于认清了现实:中国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他们当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软柿子”了。 兰德公司这态度的转变,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馅饼。想想二十多年前,他们还有脸拿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儿说嘴,妄言“中国能接受空袭”,那会儿可真是嚣张跋扈。可现在他们老老实实地承认,想靠打压来逼中国屈服,既不现实,也太危险了。 这背后,是中国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崛起,给美国精英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经济腾飞、军事强大、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可中国始终保持着一种“有实力但不冒进”的姿态,从不主动挑起事端。这种稳健而强大的力量,让美国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们逐渐明白:跟中国玩硬碰硬那一套,是捞不着半点好处的。 兰德公司的转变,绝不是孤例。这股“务实风”在美国精英圈里正悄然兴起。你看看美国商界,那些大佬们都怕“脱钩断链”砸了自己的饭碗。钱那可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中美真要是彻底脱钩了,他们可就损失惨重了。 再看看学术界,不少学者也觉得,跟中国搞对抗根本就是死路一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连一些政界人士,都开始喊着要“踩刹车”了。另一家更直接的智库昆西研究所,他们的专家史文甚至公开叫板:“台湾根本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不值得我们为它跟中国开战!”他还建议美国得把之前的“战略模糊”给扔了,明确告诉世界,美国不会军事干预台海。 就连拜登政府时期那位对华政策的“沙皇”坎贝尔,都开始给他的同僚们敲警钟了,他说:“中国的规模优势,不是我们美国单凭一己之力就能比得上的。”这些都说明,在美国精英圈里,那些主张“务实合作”的声音,正在逐渐压过“强硬对抗”的声音。他们正在重新“算账”,掂量着和中国对抗的成本与收益。 这份报告把台湾、南海和科技竞争,比喻成中美关系的三大“火药桶”。但它传递的核心理念,就俩字儿:“克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家伙儿都悠着点,千万别把事儿闹大了! 就拿台湾问题来说,报告不光要求美国表态,还建议中美之间得定期进行高层对话,甚至提出要建立一个“二轨沟通渠道”。啥叫“二轨”?就是万一官方联系断了,民间还有个说话的地儿,不至于彻底失联。 在科技领域,他们也反对“一刀切”的脱钩,而是主张要控制竞争的风险,别一下子全给断了。这些建议,归根结底,都是想给中美之间的竞争装一个“安全阀”,就怕哪天不小心擦枪走火,搞出个大麻烦来。 当然,咱们也得把事情看个透亮。美国人做这些,可不是突然变成“雷锋”了。报告里,他们还是把中国当成“战略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建议,都是为了在不打架的前提下,确保美国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就像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这可不是美国想“让利”给中国,而是它发现,之前那种硬抢的代价太大了,划不来,不如换个“巧劲儿”来维持现有局面。 但即便如此,这种“承认中国发展挡不住、不想真刀真枪干”的务实态度,跟之前那种“不共戴天”的零和博弈思维比起来,也算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至少,他们开始正视现实了。 现在中美关系,就像走在一条摇摇晃晃的钢丝上,一边是激烈的竞争,一边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风险。兰德这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它给中美两国递了个“话茬”,提供了一个对话和缓和关系的起点。 但话说回来,能不能真的实现“竞争而不翻脸、共存而不吃亏”,光靠智库在那里“指点江山”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美国政府是不是真能做到不再支持“台独”势力,是不是真能放弃那些老掉牙的遏制打压手段,同时也得看我们中美双方,能不能共同守住相互尊重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