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正在酝酿,但这一次情况不同。特朗普突然通知中国,会谈的议题发生了变化,把美国大豆纳入了重点讨论。而中方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只回应了15个字。那么,美国为何急于把大豆重新推上谈判桌?而中国的“含蓄回应”背后,又传递出什么信息?
当地时间8月25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将于本周启程赴华盛顿,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及部分美方商界人士会面。消息一出,市场立刻关注起第四轮会谈的具体议题。
大豆为啥突然成了谈判焦点?
美国这次急着把大豆重新推上谈判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内农民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最近几年,美国大豆出口量一直在下滑,2023 到 2024 销售年度,出口量跌到了二十年最低水平。再加上特朗普政府之前打贸易战,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进口商转头就去买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了。现在美国豆农手里的大豆卖不出去,价格跌得厉害,很多人都快撑不下去了。美国大豆协会还专门给特朗普写了封信,说农民们已经 “几乎没有盈利空间”,要是再不想办法,农业经济就要出大问题了。
更关键的是,大豆主产区的农民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一直是共和党稳固的支持基础,如果农民们因为大豆滞销对特朗普不满,明年中期选举的时候,共和党可能会丢不少选票。特朗普心里很清楚,要想保住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就得赶紧想办法让中国重新买美国大豆。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把大豆议题提出来,想通过谈判给农民们一个交代。
中方的 15 字回应藏着啥信号?
8 月 26 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被问到李成钢此行是否会涉及大豆议题时,只说了 15 个字:“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主管部门询问。”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其实是典型的 “留白” 式外交辞令。
首先,中方这是在表明,不会在公开场合提前亮牌。以前中美谈判的时候,美国经常用舆论战来施压,想让中国先让步。但这次中方学聪明了,不跟着美国的节奏走。你特朗普想谈大豆可以,但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交换,别想着空手套白狼。
其次,这 15 个字也暗示着,中方不会把大豆问题当作急迫的让步选项。中国现在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强了。这几年,中国和巴西、阿根廷签了长期协议,还推动国内大豆种植,甚至研发高蛋白饲料替代品。就算美国不卖大豆,中国也能找到其他供应渠道。所以,中方手里有足够的筹码,没必要急着妥协。
中方的真实诉求是啥?
虽然美国把大豆当成了谈判的重点,但中方这次去华盛顿,真正想谈的其实是另外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取消芬太尼关税。美国之前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产品加征了 20% 的关税。但中方一直强调,这是毫无根据的单边措施。芬太尼问题的根源在美国自身,他们药品监管漏洞大,药企为了赚钱虚假宣传,才导致滥用问题。中国对芬太尼的管控比美国严格得多,美国却把锅甩给中国,还以此为借口加税,这明显是不合理的。所以中方这次明确要求美国撤销这部分关税。
第二件事是放宽关键技术出口。中国现在在半导体、航空零部件等领域还比较依赖美国技术。特朗普之前虽然解禁了英伟达 H2O 芯片对华销售,但转头又在稀土磁铁、飞机零件上施压,甚至威胁要征 200% 的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策略让中国很不满。中方希望美国能放宽技术出口限制,特别是在半导体和航空领域,让中国企业能更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
谈判可能会怎么收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四轮谈判可能会继续僵持下去。中方不太可能在大豆问题上做出大规模承诺,最多也就是象征性地买点美国大豆,给特朗普一个台阶下。但中方这么做是有条件的,得让美国在关税或技术上做出实质退让。比如,取消芬太尼关税,或者放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限制。
而美国这边,可能会利用舆论制造 “中方即将购买” 的假象,安抚农民群体。特朗普之前就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炒作这类消息,想让农民们觉得政府在努力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中方根本不可能按照特朗普希望的 “四倍增购”。中国现在的大豆进口渠道已经多元化了,就算买美国大豆,也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另外,美国内部其实也有分歧。贸易代表格里尔主张对华强硬,支持撤销中国的 “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地位,还想扩大出口管制。但特朗普为了选票,可能会在谈判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种内部分歧可能会让谈判变得更加复杂,双方达成协议的难度也会增加。
稀土和技术出口的博弈还在继续
除了大豆问题,稀土和技术出口也是中美之间的老矛盾了。中国之前限制稀土出口,对美国的军事、航天航空等领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美国一直在努力建立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但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特朗普之前还威胁说,如果中国不交出稀土,就要加征 200% 的关税,但这更多是吓唬人的话。美国自己也清楚,真要这么做,受伤的还是他们自己的企业。
在技术出口方面,美国一边解禁部分芯片,一边又在其他领域施压,这种 “又打又拉” 的策略其实挺矛盾的。中国现在也学聪明了,在稀土和关键材料出口上采取 “松一手、紧一手” 的策略。比如,放开了部分稀土磁体的出口,但对锑和锗这两种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材料控制得更严了。这就让美国很头疼,想摆脱对华依赖,但又找不到替代方案。
结语
这次中美第四轮贸易谈判,表面上看是围绕大豆展开的,但实际上是双方在关税、技术、资源等多个领域的博弈。美国想通过大豆议题安抚国内农民,保住政治基本盘;中国则想借此机会解决芬太尼关税和技术出口限制等核心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都不会轻易让步,谈判可能会继续僵持下去。但无论如何,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双方都得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未来,这场博弈还会持续下去,而全球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在几天后的11月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们将飞往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C5+1的峰会,简单说就是美国和中亚五国坐在一起谈事情。 但这次会议可不是普通的友好交流,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美方直接甩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些中亚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否则就等着关税大棒砸下来。 美方的三大目标 美国这次可不是来中亚做客聊天的,而是带着明确的计划来的。根据披露的信息,美方在峰会上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简单概括就是:让中亚国家帮忙制裁俄罗斯、吸引他们投资美国产业,以及确保美国公司能优先开发中亚的矿产资源。 这些目标听起来挺直白,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要知道,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比如贸易往来频繁,边境上经常有货物流动。美方希望通过施压,让这些国家在检查进出口货物时多留个心眼,阻止可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物资。 说白了,美国就是想让中亚当“帮手”,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俄罗斯添堵。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最近就在俄哈边境加强了对卡车的检查,这明显是配合美方行动的表现。 不过,这种要求对中亚国家来说挺为难的,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又怕惹恼邻居俄罗斯,毕竟两边都有利益牵扯。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表态,说要分别投资80亿和40亿美元购买波音飞机和机车设备。听起来数额挺大,但仔细一想,这些国家自己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这些设备是不是真的急需,还是个问号。美方这么做,是想拉动本国经济,也是想通过投资绑定中亚,扩大影响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纸空文,如果实际需求跟不上,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 第三个目标是确保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中亚的关键矿产,比如钨、锑、锂、稀土和铀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至关重要,美国显然不想让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美方希望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为未来的战略储备铺路。这招挺聪明,既解决了资源需求,又能在中亚站稳脚跟。 美方这三大目标环环相扣,核心就是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在中亚地区插一脚。不过,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中亚国家的现实考量。 美方的软硬兼施手段 为了说服中亚国家配合,美方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准备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所谓“胡萝卜”,就是各种诱人的承诺,试图用利益拉拢这些国家;而“大棒”呢,则是威胁性的制裁措施,不听话就让你吃点苦头。…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就直接对华“掀桌子”,以各种理由对华加税,但中国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精准反制“打痛美国”。 特朗普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英国专家看得明白:中国手里有四张“王牌”,其中一张最为致命,其他三张也让美国束手无策,那么,中国的“王牌”究竟有哪些? 中国经济、制造是是王牌之一 打贸易战,归根结底还是拼谁扛得住,美国想靠加税逼中国让步,可问题是,中国的家底真没那么容易被撼动。 官方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5.1%。 这说明啥?说明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让中国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外部冲击,换句话说,美国不买了,中国自己也能过得去。 再看中国的制造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螺丝钉到火箭壳,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 美国断一环,中国自己就能补上不求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不光是多,素质也高,工程师多,高技能人才多,产业升级的路上,一个都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印钞票撑经济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顶着,这种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一两个关税就能击垮的。 所以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大棒打下来,中国非但没怎么“受伤”,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消费者叫苦连天,企业成本飙升,一堆公司开始搬厂、裁员。 美国民众反对关税 更让美国头痛的是,中国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痛击美国”。 自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后,中国就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干到84%,中方不是乱打而是精准反制,农业、能源、稀土,这些都是特朗普选票的“命根子”。 比如大豆,中国2025年9月进口量清零,这一下子美国中西部农民“炸了锅”,选举年本来就焦头烂额的特朗普团队直接多了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