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技术开始,中国空军一步步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轰炸机体系,几十年间,轰-6从最初的中程轰炸机,逐渐演变成能挂载高超音速导弹的战略平台,覆盖第一、第二岛链甚至触及美国本土。
如今,轰-6K和轰-6N已成为反航母作战和远程打击的核心力量,而更具隐身和全球投送能力的轰-20也呼之欲出,可以说,中国空军正从“区域威慑”走向“全球威慑”。
那么,在这一系列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究竟在谋划怎样的空中战略?而美军又该如何应对?
轰-6K横空出世
说起轰-6,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老掉牙的图-16翻版”,因为它最初就是照着苏联的图-16学的,上世纪50年代,中国刚起步,西安飞机厂在1961年接下任务开始生产。
最早的轰-6,说白了就是个中程轰炸机,飞不了多远,主要活就是扔常规炸弹,顶多算个“空中运弹工”,但中国人没打算一直照着别人的样子用,而是一点点给它升级改造,打造成了能撑起战略威慑的硬家伙。
1965年中国搞原子弹试验的时候,轰-6就已经登场了,还参与了模拟核投放,这事说明,它打一开始就被埋下了“战略角色”的潜力,不是只能干杂活的普通机型。
到了80年代,轰-6A终于能投核武器了,不再是只扔普通炸弹的小角色,从这时候起,它才算真正迈过了战略打击的门槛,有了能扛大事的本事。
真正的大升级发生在2000年代,2007年轰-6K首飞,2009年正式服役,这一型是整个系列的转折点,它做的最大改变,就是换了心脏,装上了俄制D-30KP-2涡扇发动机。
眼看轰-6的动力一上来,续航能力直接就上去了,最远能飞8000公里,作战半径也超了3000公里,就拿第一岛链来说,还有周边那些敏感地带,它想去就去、想回就回,完全没啥压力,轻松就能覆盖到。
不只是飞得远,它的攻击方式也彻底变了,轰-6K机翼下有六个外挂点,可以挂各种远程巡航导弹,和早期那种“飞过去扔炸弹”完全不同。
现在它是“空中导弹库”,人不用冒险飞进敌人防区,远远就能发射导弹,安全性和威慑力都大幅提升,同时它的雷达和航电系统全面换代,不再是“瞎子摸黑”,而是能实时融入现代信息化作战体系。
2018年前后,中国又亮出了轰-6N,这一型外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头多了一根空中加油管,别小看这一根管子,它让轰-6N的航程直接扩展到9000公里,作战半径能到4000公里,比轰-6K更进一步。
更关键的是,轰-6N能挂载空射弹道导弹,这东西核常兼备,打击力远远超过普通巡航导弹,这意味着轰-6系列从此彻底坐稳了战略武器的位置。
到现在,轰-6家族依然在不停进化,现役数量超过231架,规模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轰炸机部队之一,别看它的原型老,但通过一轮轮升级,它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从最初的“投弹手”,进化成了现代化的远程打击平台。
轰-6彻底翻身
轰-6的升级,不只是性能提升,更是直接改变了它在战场上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空军的轰-6航程太短。
那会美军航母一旦靠近,中国轰炸机压根飞不到,更别说威胁,可如今情况彻底变了,轰-6K和轰-6N的作战半径能轻松覆盖第一岛链,甚至第二岛链,这让西太平洋的军事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南海局势紧张时,中国空军就派出新升级的轰-6亮相,直接展示了守护主权的硬实力,更典型的是2023年6月,在南海,中国某轰-6K机组对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进行了一次超低空突防。
那是实打实的实战演练,不是走过场,机组成功完成任务,还因此被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这说明轰-6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反航母能力。
而轰-6之所以能让航母头疼,关键不在飞机本身,而在它挂的导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大约能覆盖1000公里,但轰-6N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直接发射远程导弹。
最具代表性的导弹,就是2022年珠海航展上公开的鹰击-21,这是一种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在1000到1500公里之间,速度能飙到6到10马赫。
更要命的是,它在末端还能突然变轨,轨迹变化莫测,让美军引以为傲的“宙斯盾”系统也没什么把握拦下来,鹰击-21体型不小,长达约9米,重量接近4吨,但威力惊人。
一枚就能让驱逐舰或者巡洋舰重伤,而轰-6N能一次挂两枚,如果几十架轰-6一起发起饱和攻击,那对航母战斗群就是灭顶压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反航母体系并不是靠轰-6单打独斗,而是一整套“组合拳”,天上有轰-6K/N投送导弹,陆上有东风-21D、东风-26、东风-27等中远程导弹,射程覆盖1500到4000公里。
海上还有055大驱、052D驱逐舰等主力舰艇,同样能发射鹰击-21,空基、陆基、海基互相呼应,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打击网络,面对这样的体系,任何航母编队都得掂量三分。
这也是为什么在2024年几次台海军演里,美国航母始终不敢随意闯入,不是它们不想秀存在,而是太清楚,一旦真压上来,面对的是系统性的火力覆盖,不是单点威胁。
美军未成型时,中国已领先一步
轰-6的升级已经让中国在战略轰炸机领域站稳脚跟,但中国并没打算停下脚步,接下来要登场的,是更具突破性的两款空基力量:轰-20和MD-22高超音速飞行器。
轰-20是2016年立的项,现在外头不少人都觉得它快该首飞了,估计到2030年代就能正式服役,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它用的是飞翼布局,外形跟美国的B-2、B-21有点像,能飞8500到10000公里。
2021年空军出了一部招飞宣传片,里面还闪过一个看着像轰-20的影子,这一下就引着外头议论开了,再看官方的说法,轰-20有隐身能力,既能挂常规弹药也能挂核武器,能实现全球范围的打击。
它就是中国战略力量拼图里的最后一块,也是补齐“核三位一体”的关键一步,2024年中国空军高层甚至公开表示轰-20“很快公布”,不存在技术难题,这让外界对它的亮相充满期待。
和轰-20相比,MD-22显得更像“未来武器”,它在2022年珠海航展首次展出,参数吓人:机身长10.8米,重4吨,最高速度可达7马赫,航程能跑到8000公里,还能反复使用。
它能在20到100公里的临近空间飞行,这意味着理论上2小时就能覆盖全球目标,它的小型验证机MD-19已经完成了9次试飞,成功验证了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飞行过程,说明这条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MD-22能带600公斤载荷,可以装3到4枚小型核弹头,它不仅速度极快,还能机动变轨,拦截难度极大。
相比传统的弹道导弹,它成本更低,机体隐身性和气动性能也更好,跟美国正在研发的高超音速无人机相比,中国的MD-22显然已经走在前头。
未来中国的空基战略力量将形成“双剑合璧”的格局,轰-20走的是隐身突防路线,适合大规模投送,能对远距离目标形成持续威慑,MD-22则是极速突防的代表,主打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