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访华之行还没启程,印度那边已经先和日本搞定了一份联合声明,里面专门强调了两件事:一是不能改变东海现状,二是不能改变南海现状。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冲着中国来的。
根据日媒披露,莫迪将在8月29日至30日访日,和日本首相石破茂谈一揽子合作,除了经济投资、人才交流外,还会涉及到所谓的“印太安全”。日印双方计划发表一份《共同愿景》,重点放在防务合作、海洋秩序、区域安全这些话题。文件里明确写上“反对以武力改变东海和南海的现状”,要求相关国家保持克制。换句话说,就是暗批中国搞所谓的“海洋扩张”。
东海这部分不用多说,日本一直在钓鱼岛问题上和中国僵持不下。日本此次明显是希望借印度站队,把矛头指向中国。而印度参与进来,其实没有直接利益,但它要借机表现自己是“印太秩序”的一份子,顺便讨好日本。由此来说,这一点对中国的实质影响有限,因为东海局势的核心还是中日博弈,印度能做的只是政治姿态。
至于南海议题就复杂得多。南海涉及中国和多个东盟国家的纠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外部力量早就介入。印度的加入,会增加南海问题的外部化趋势。尤其是印度和菲律宾联合演习、出售布拉莫斯导弹,都被渲染成是在支持菲律宾对抗中国。这类举动虽然在军事上不算决定性,但在舆论上会加大南海问题的炒作力度,对中国来说,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日印的声明如果只是口头说说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印度同时在实际行动上也有跟进。此前马科斯刚访印,印度马上派三艘军舰到马尼拉,还和菲律宾海军跑去中国黄岩岛附近演习。这就不是嘴上功夫了,而是想用实际操作来显示态度。印媒甚至吹嘘说,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威慑”,可要真细看,这种演习更多是形式大于内容,菲律宾需要给国内交代,印度则是给莫迪访日访华造势。真正的实质性军事意义很有限。
中国对此并没有坐视,准确来说,中方这次是先发制人,直接在8月25日至26日进行军事演训,地点就在南海部分海域,并且发布航行警告,禁止驶入。这一操作时机很耐人寻味,显然是提前预判到印度、日本的动作。换句话说,中方是先亮了一张底牌,告诉外界,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不会因为你们的联合声明或者几艘军舰的“作秀”就改变。
而且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印度并没有能力在南海和中国硬碰硬,它更多是把南海当作一个外交筹码,用来强化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同时给自己增加和西方对话的筹码。换句话说,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的只是“搅局者”,真正能决定局势走向的,还是中美博弈和中国与东盟的互动。
从这个角度看,中方的反应非常稳。没有急于对印度指名道姓批评,而是通过军事演习释放信号。同时,在外交层面继续推动莫迪访华,展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先发制人的布局,其实是在把主动权握在手里。等莫迪真正来访,中方会有更多议题可以主导,比如恢复直航、促进贸易、边境磋商,这些都是双方可以谈的实实在在的事。
回顾中印关系,2017年洞朗对峙、2020年加勒万冲突,把双边关系推到低谷。但过去一年,中印高层多次在多边场合见面,边境问题对话逐步恢复,甚至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莫迪要访华,这对中印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如果顺利,不仅能稳定双边关系,还能为未来合作定下基调。
最后还要说一句,印度外交一贯讲究“多边平衡”。既要靠美国制衡中国,又要靠俄罗斯保证能源安全,同时还要和日本合作搞经济项目,再加上和中国保持必要接触。这种平衡术短期内能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但长远看也存在内在矛盾。如果哪一边关系失衡,都会影响整体战略,中国对此心里是清楚的,所以选择用主动和稳健来应对。
总的来看,这次莫迪还没踏上访华的飞机,已经先和日本先发表强硬表态,但中方并没有被动,而是早早亮出态度。东海、南海的问题,中国不会退让,而中印关系的回暖窗口,也不会因为这些小动作就被关上,这就是先发制人的意义。印度再怎么折腾,真正的主导权,还是在中国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