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怕慘敗,所以不敢跟印度開戰?印媒:因為中國知道自己肯定會輸

印度居然开口说中国会输掉和印度的战争?

早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冲突爆发后, 印度媒体《第一邮报》就发文称, 中国之所以不敢对印度开战,是因为中国知道和印度开战后,肯定会输掉这场战争。

印度战败后的舆论引导

此言一出举世皆惊,大家都震惊于印度居然能说出这种话。

其实各位如果对印度在历史上遭遇过的败仗足够了解,就会发现 印度在输掉战争或者是在军事对峙中陷入劣势后,往往就会进行找补,甚至是发动舆论将战败描述成胜利

印度一直喜欢舆论找补

比如说2025年5月爆发的“印巴空战”,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在这场空战中以“0损失”击落了印度多架战机。但是各位知道印度在这场空战后是怎么找补的吗?

有多家印度媒体都报道称 印度才是获得胜利的那一方,国际上说印度输掉空战的新闻都是假消息,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在引导舆论。

印度一些比较大,比较正规的媒体,也会用从其它角度来找补。

比如说 印度最大的英文媒体之一——《印度时报》,就在印度输掉空战后强调印度陆军获得的战果,以降低空战失利带来的影响。

《印度时报》在尽可能强调印度陆军取得的成果

比如说《印度时报》在2025年5月30日报道称,印度获得了“朱砂行动”的科技战胜利。

在此战中印度依靠国产的远程无人机、制导弹药、先进电子战和指挥网络,对巴基斯坦地面军事力量进行了压制,并打击了巴基斯坦多个空军基地, 体现出了印度的科技优势。

而《印度时报》这种报道还算好的,有些印度媒体的找补方法简直闻所未闻。

比如说 印度媒体《亚洲防务安全》在2025年7月8日报道称,印度被巴基斯坦击落战机是 故意的。

相关报道截图

根据该媒体的描述,印度在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后,就截获了巴基斯坦手里的歼-10CE战机、霹雳-15E导弹的电磁信号。这些数据已经录入印度电子战数据库,之后印度再次和巴基斯坦,乃至是中国爆发空战,就能利用这些数据干扰对方的武器系统。

看看这些报道,就不难发现印度人在舆论战上的手段了,也就不奇怪印度《第一邮报》居然敢宣称“中国是因为怕惨败才不和印度开战”。

中国为什么不和印度开战?

其实中国之所以在多次和印度爆发冲突时选择克制,不和印度开战,是不想将精力投入西南地区。

而印度这么宣传,是因为其国内凝聚力非常差。

在第一点上,从军事实力上来说中国很明显强于印度, 如果中国选择和印度开战,解放军可以摧枯拉朽的击败印军。

解放军能摧枯拉朽的击败印度

但问题是 中国在战场上击败印度只需要几周乃至是几天时间,但要想解决战争之后的烂摊子则需要几十年。

击败印度容易,但问题是击败印度之后呢?

如果中国和印度真的开战,中国在击败印度军队后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像美国打阿富汗一样,击败阿富汗后在当地驻军,然后扶持一个傀儡政府。其二就是像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样,打完就走,解放军撤回国。

但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对中国都不利。

在印度驻军并扶持“新政权”就不说了, 印度那几乎就是个“粪坑”,是不可能扶持起来印度的,只会让自己沾上一身的臭味。

至于“打完就撤”,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印度战败后国内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整个国家内爆然后分裂了。

要知道印度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其国内分裂势力并不小。并且印度国内现在都还有大量反政府武装, 印度真要输掉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那这个国家多半会走向分裂。

印度国内的分裂武装(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

印度如果分裂,对中国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 印度分裂可能会出现大量难民,而这些难民有经过东南亚冲击中国边防线的可能。

要知道印度可是一个14亿人的国家,它要是分裂了,出现上亿的难民都有可能。这些难民就算只有几百万能抵达中国,中国的边境城市都受不了。

第二种可能就是印度没有分裂,但之后和中国长期处于对抗中。就像当年中国打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还和越南打了10来年的边境轮战一样。

中越边境轮战

当前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和美国在国际秩序和经济结构上的矛盾,中国需要集中资源和精力去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

如果中国陷入和印度的长期对抗,那我国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显然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不管是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还是后续中国和印度一系列的边境冲突,我国都采取了相当克制的态度,怕的就是以上情况发生。

中国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保持了克制

印度政府需要挑动民粹

至于印度的宣传问题,正如我们上边说的,印度这个国家它在历史上是一个地理概念,这导致印度国内的分裂势力非常强悍。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保证自身和国家的延续是第一需求。所以 印度政府也在想办法将印度统合在一起,尽可能的避免印度的分裂。

在莫迪上台后,莫迪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印度教为核心,通过民粹来统一印度。

因此 印度需要塑造一个外部的对手,并不断给民众洗脑,认为自己比这个对手强。而印度选择的这个对手,就是中国

这几年印度在边境地区没少找茬,原因就是印度需要保持和中国的边境摩擦,从而挑动印度国内民粹。

这几年印度一直在主动挑起和中国的边境冲突

但印度和中国在现实中的军事实力差距是巨大的,这也导致印度实际上不敢和中国真的开战,只能通过舆论不断给民众洗脑,让印度民众觉得“印度真的比中国强”。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3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3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3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3 hours ago

特朗普急了,發長文狠批中國,威脅要對華祭出2招,但強調一件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3 hours ago

美國擔心的情況出現了?特朗普收到消息:解放軍接下來有大動作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 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

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