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得都不像歼-36,有什么资格管自己叫6代机?”】
长得和歼-36都不一样,这样的飞机还能算是6代机吗?想中国的作业都抄不动,日本军迷的心态彻底崩了。
在大约一周之前,国内的一些社媒平台上曾经流传过一组神秘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种采用无尾布局的隐身飞机,据说是由贵为“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工大某科研团队搞出来的技术验证机。因为这款飞机的许多特征都和去年末被曝光的成飞歼-36、沈飞歼-50两款飞机十分相似,所以就有分析认为,这搞不好就是中国在搞的第3款6代机,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给歼-36和歼-50打辅助的“无人僚机”。
过了几天之后,这款神秘的无尾隐身无人机(简称西六)的有关信息传播到了国外,并引起了很多外国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向来都喜欢拿着显微镜观察中国科技发展动态的日本军事爱好者。油管上有个昵称@魔理沙的战斗机的日本军事博主,还为这款飞机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节目。
这个视频原本旨在探讨世界范围内的6代机“去垂尾化”的技术风潮,然而,当中日两国新一代战机的设计哲学被并置在聚光灯下的时候,一场单纯的技术讨论就慢慢演变成了对中日两国的国家战略、工业实力乃至民族心理的深刻拷问。
去年横空出世的歼-36和歼-50给日本带去的心理震撼至今没有过去,结果如今继南六和北六之后,冷不防又冒出了个西六,而反观日本这边呢?所谓的国产隐身战机搞了20多年,到现在依然连个屁都憋不出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估计你的心态也得崩。
传说中的“西六”
日本军迷之所以对西六的出现感到破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尽管西六在功能定位上可能只是一款给歼-36和歼-50打下手的“无人僚机”,但因为它应用了无尾布局等具有典型6代机特征的领先设计,所以它在设计理念上反而要超过目前日本和英、意两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有人驾驶隐身战机——“全球战斗机项目”(GCAP),日本人管这玩意叫F-X。
英、日、意三国联合研制的GCAP,日本称为F-X
虽然F-X号称也是“6代机”,但因为它在设计上仍然保留了垂直尾翼,有歼-36、歼-50和西六这些采用了无尾布局的隐身飞机的珠玉在前,理念明显更加落后的F-X似乎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被称为6代机。
对于这个观点,@魔理沙的战斗机在他的视频中隐晦地表示了认同。他也觉得歼-36和歼-50的横空出世其实已经为6代机该怎么搞制定了一个普世标准,现在冒出来的西六则是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一款飞机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被称为6代机?一个最直接的判定标准就是,看你长得和歼-36、歼-50像不像,长得像那你就是,不像那你就不是。F-X长得像歼-36吗?长得像歼-50吗?很显然,都不像。如果非要给F-X找个爹的话,用评论区里一位日本网民的话:“日本的6代机,整体来看难道不是更像拆了鸭翼的歼-20吗?”
想当年,我们好不容易搞出了歼-20,结果老有些看我们不爽的老外,硬是要给歼-20“找爹”,一会儿说歼-20是抄美国F-22的,一会儿又说是抄苏联的米格1.44的。
不开玩笑地说,F-X长得确实很像是了拆了鸭翼的歼-20
现在好了,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歼-20给外国人的新飞机当爹了,而且当的还是日本“6代机”的爹。此刻的我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
【日本6代机的技术窘境:不是“不需要”,而是“抄不动”】
为什么中国的6代机非要取消尾翼不可?关于这个问题,视频中是这样介绍的:
第6代战机的竞争,首先体现在对物理定律的挑战与妥协上。垂直尾翼,作为飞机的传统部件,在提供航向稳定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雷达反射源,如同给隐身战机穿上了一件“显眼背心” 。取消它,意味着将隐身性能推向极致,但代价是飞机将变得“天生不稳定”,对飞控技术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 。
中国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但同时回报也最为丰厚的道路。从歼-36到西六,中国6代机的核心设计理念之一,就是要搞彻底的“无尾化”,目标就是要把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做到像美国的B-2轰炸机一样小——小到只有0.001平方米,小到比一只飞鸟还小,让对手的雷达难以分辨 。
为了驾驭这匹桀骜不驯的“技术野马”,中国的6代机方案几乎是在挑战现代航空科技的极限。通过一系列不计成本的激进豪赌,中国几乎是把人类军用航空器的技术天花板给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而中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款具备超远作战半径(超过2500公里)的进攻性平台,其威慑范围足以覆盖关岛、阿拉斯加等美军在第二岛链的关键节点。争取来犯之敌消灭在远离中国本土的第二岛链之外。
相比之下,虽然同样号称是“6代机”,F-X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要比歼-36保守得多,这一点从其保留着倾斜式双垂尾的“稳健”方案上就能看得出来。
那么,为什么F-X要去死磕这样一个明显比歼-36落后的技术方案呢?对此,@魔理沙的战斗机是这样解释的:
其一是短距起降需求:日本拥有大量离岛机场,其中许多跑道长度不足2000米。在这些机场,尤其是在侧风条件下,垂直尾翼能为飞机低速起降提供关键的航向稳定性。
其二是巡航经济性:日本广阔的防空识别区,要求战机必须具备长时间执行亚音速巡逻任务的能力。保留垂尾可以减少飞控计算机的频繁介入,从而提升燃油效率和机械可靠性,更契合其防御性战略。
歼-36
一言以蔽之,F-X之所以要保留垂尾,这是基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状况”和“专守防卫”国策作出的“理性决策”。
听起来好像还挺合理的对吧?但其实就是个屁。照你们日本人这么说,歼-50将来是要上航母的,航母的起降距离难道不比离岛机场短多了?歼-50有说因此就保留垂尾了吧?
歼-50
菜,就多练;输不起,就别玩。没有那个技术实力,搞不出来就说搞不出来,非要扯什么“地理状况”和“国情不同”,扯来扯去,说穿了不就是掩盖F-X背后更深层次的技术无奈和产业困境吗?
围绕着自家的新飞机还没搞出来就已经落后中国一代的尴尬现状,很多日本网民都在评论区里留言表达了不安,其中最高赞的一条我觉得说得很有意思,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中国采用了被形容为“饱和式攻击”的研发模式。由成飞、沈飞、西飞等多个飞机设计单位并行推进,据说一度曾有多达8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在竞争,其中4种进行了低空飞行测试。所谓的全球第6代战机之争,实际上只不过是成都、沈阳和西安这三座中国城市的内部竞赛罢了。
这种举国体制支撑的模式,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较高的试错成本,但也带来了技术冗余和快速迭代的优势。正是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底气,让中国敢于挑战技术难度最高、但潜在收益也最大的无尾翼方案 。
而反观日本呢,作为F-X项目主承包商的三菱重工,在无尾翼验证机的技术积累上存在明显短板。“日、英、意3国都缺乏无尾翼飞机的(实验)数据……如果现在才开始制造实验机,项目延期将是致命的。”
因此,F-X之所以选择保留垂尾,与其说是什么“地理状况”“国情不同”,倒不如说是一种“务实的风险管理策略”。据估计,F-X在设计上高达80%复用了F-2、F-35等战机项目的成熟技术,其目的就是规避巨大的研发风险和不可控的成本飙升,确保项目能在2028年左右的预定节点交付。
至于为什么是2028年,这完全是因为日本对所谓“台海有事”等潜在冲突爆发时间的紧迫感,宁愿“以空间换时间”,牺牲未来的技术升级潜力,也要优先确保装备的按时到位。
【中日6代机之争:一场关于工业体系与民族信心的终极对决】
除了要干涉台海局势之外,要想理解日本人在F-X上的保守选择,还必须将其置于美日同盟及美国自身技术困境的复杂背景之下 。
首先,美国自身的6代机项目也陷入了分裂与混乱。美国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项目倾向于无尾翼,而美国海军的FA-XX项目则可能保留微型垂尾,这反映出了美国各军种间的利益博弈与技术分歧 。
F-47(NGAD)至今还只是个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
更具戏剧性的是,FA-XX项目预算在2025年一度被削减94.7%,濒临死亡,后经国会紧急介入才得以恢复 。
很显然,一个自身路线不定、项目管理混乱的美国,是无法给日本提供清晰可靠的技术指引。日本不是不想吃现成的,也不是不想抄美国爸爸的作业。问题是这6代机连美国都不知道该怎么搞,它就是想抄又能抄谁去呢?
其次,历史上的惨痛教训让日本心有余悸。有日本网民控诉,美国曾利用政治压力,强制“收割”了日本的关键技术 。
例如,在F-2战机合作开发期间,美国获取了日本TDK公司的溅射镀膜隐身涂料技术和三菱电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数字波束形成(DBF)专利 。这段被视为“技术殖民”的历史,让日本在与美国的技术合作中始终抱持戒心。
日本的F-2战机本质上就是某种美国F-16的山寨货而已
因此,F-X之所以选择相对保守的技术路线,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避免在核心技术上过度依赖一个既不可靠、同时又可能割自己韭菜的爸爸,防止陷入更复杂的技术与政治纠纷之中。
当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大到难以弥合的时候,日本网民对于6代机定义权的争夺,便转向了心理层面。在@魔理沙的战斗机视频评论区下方参与互动的日本网民,就生动地展示了这种从技术辩论到心理防御的转变过程。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日语留言,清晰地呈现了日本人在认知失调下的心理撕裂:
“在我们还在嘲笑中国产品是‘山寨货’的时候,人家早已达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水平”
“为什么中国造出来的飞机不装垂直尾翼呢?大概是因为比起从零设计,中国人还是觉得抄现成的设计更简单吧。”
“看看歼-36的那个三发布局,为什么中国人要采用这么怪异的设计呢?还不是因为中国发动机的推力不足吗?和中国相比,日本的次期战斗机(F-X)预定在机头以外也搭载多个能够接收多波束的雷达。敌机如果用雷达索敌,在发现次期战斗机之前,我们就能确定敌机位置。我觉得我们的这项技术是比中国的隐身技术意义更大的技术革新。”
“真是的,为什么要取消垂尾嘛,战斗机这种东西难道不是因为有垂尾才帅吗?”
我不知道这些日本人知不知道“马超”的鼎鼎大名,但此时此刻,他们在留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子酸腐气息,给我的感觉真就是和“马超”一模一样的。
这种从技术批判退化到特殊性辩护,再到美学寻求慰藉的叙事轨迹,在近十几年中日军工竞赛中反复上演。从当年红极一时的“心神”验证机对标歼-20,到XF9-1发动机对标涡扇-15,再到如今F-X对标歼-36,面对中国的每一次技术碾压,日本人的话语体系都经历着类似的退守。
当技术上无法胜过中国的时候,所谓的“美学语言”就成了一部日本人那所谓尊严最后的避难所。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缓解机制”。
日本的“心神”技术验证机
如果你们觉得这期节目里头提到的很多东西听不懂的话,请不要觉得灰心,因为其实我也不太懂。这期节目之所以能出来,一半功劳要感谢群里为我耐心扫盲的军迷朋友,另一半则要感谢为我反刍知识的狄熙客同志。
但是技术上的事情我虽然不懂,舆论上的事情我还是懂一点的。我不知道歼-36的无尾布局相比F-X的有尾布局到底先进在哪儿,但是我知道,二者的这个“微小差异”已经让一些日本人道心破碎了。
我在之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像歼-20和歼-36这样的隐身战机,它们存在的意义绝非仅仅作为一款先进武器,作为舆论战和认知战工具同样是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
歼-20
6代机这个东西,有和没有完全是两码事,有一款和有几款又是两码事。考虑到现在的日本连5代机都没搞出来,中日之间这一来一去,那可就差了六码事了。
这不单单是中日工业体系的较量,同时也是两国民族信心的对决。最终,这场角逐的胜负,不单单在于谁率先应用了某项尖端技术,也在于谁能构建一个更具战略定力、资源整合更为高效,而且能包容必要试错成本的强大航空工业生态系统。
当日本人还在为“垂尾帅不帅”这么点屁事保守残缺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中国在6代机这张考卷上写下的解题公式,已经难到让他们连抄作业的勇气都快要失去了。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 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
10月26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接连发生两起坠机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海,机上5名人员全部获救,但两架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军机构成美军最高等级的A级事故。 事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迅速表态,猜测“可能是燃油质量不好”。然而,后续调查结果显示,两架坠毁战机使用的燃油与其他正常飞行的舰载机来源相同,且实验室经过三天检测未发现燃油质量问题。这一结论让美军陷入更深的困惑,也让三大疑点浮出水面。 首先,“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老旧的装备状态成为安全隐患。这艘1975年投入使用的航母原计划在此次南海任务结束后回国拆解,本次航行实为“谢幕之旅”。早在2022年,该航母就因储水仓泄漏问题中断训练紧急返港。其燃油系统同样隐患重重:2021年美军内部报告披露部分燃油舱存在锈蚀渗漏,输油管道因材质老化出现多处裂缝;2022年甚至发生过航空燃油污染淡水舱的严重事故,导致数千名舰员连续三天断水。在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海水湿气可能渗入油箱,盐雾会腐蚀管道产生铁锈,这些污染物对飞机发动机具有致命威胁。 其次,航母人员长期超负荷部署带来的身心疲惫不容忽视。“尼米兹”号今年3月离港后,先在中东地区执行了近半年高强度战备任务,随后马不停蹄转赴南海。截至事发时,这次海外部署已持续7个月,远超美军航母人员6个月的常规极限。与此同时,美军还面临高水平士兵流失严重、新兵训练时长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更严峻的是,近期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军费发放延迟,部分军人家庭不得不依靠贷款和救济站度日。在这种状态下,官兵执行任务时难免出现疏忽,连起飞降落等常规操作都可能遗漏关键步骤。 第三,该海域不仅水文条件复杂,高温高湿高盐的特点还会加速装备腐蚀。然而,美军仍坚持在此保持高强度存在,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其全球战略与后勤保障能力之间的脱节。历史上美军就曾多次因燃料污染导致事故:2019年有内部警告称受污染燃料会引发故障;2022年F-35坠海调查中也发现燃油系统存在杂质。虽然美军有严格的燃油检测流程,但在远离本土的南海,这些程序很容易因补给线过长而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在事发后迅速表态,称“如果美方提出需求,中方愿提供协助”。这一姿态与美军急于寻找解释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的“燃油说”虽一度引发关注,但最终被调查结果否定。 美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一边是“尼米兹”号这样的老旧平台已接近物理极限,另一边是“福特”级新航母问题频发——其电磁弹射器在747次试验中出现10次严重故障,连F-35C都无法安全起降;11部弹药升降机中仅有2部能正常使用。这种青黄不接的困境,与官兵疲惫、后勤薄弱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南海魔咒”。
为了获得域外势力的支持,菲律宾已经不满足在南海兴风作浪,竟开始将目光伸向风险更高的台海。10月30日至31日,菲律宾拉拢域外国家搅局南海,组织“联合巡航”,对此,中国南部战区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提出强烈反对,指出菲方举动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而中方的强烈反对,竟被菲律宾军方错误解读成完全相反的意思。据台媒报道,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被大陆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萧美琴,在10月31号接见了窜访的菲律宾参议员潘吉里纳。萧美琴扬言要同菲律宾“携手合作应对挑战”。 与此同时,菲律宾开始在距离台湾岛以南不足200公里的巴坦岛上,部署了一座前沿基地。由于该基地是菲律宾军方2025年在该地区建设的最大规模项目,再加上其突前位置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因此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而菲律宾军方也借机在巴坦岛举办了多场军演。觉得自己“支棱”起来的菲律宾,迫不及待地给自己拉仇恨。菲律宾海军前副司令罗梅尔·翁在面对路透社时大放厥词,称“菲军应该有能力阻止中国控制巴士海峡”,并叫嚣“若中方觉得不喜欢,那就意味着菲律宾做对了”。 而菲律宾武装部队前参谋长马努埃尔·鲍蒂斯塔更是毫不掩饰插手台海的野心,妄称“除非菲律宾北部被控制,否则大陆统一行动几乎无法成功”。不得不说,菲律宾摆出的这幅“上保马六甲万无一失、下护台海永续和平”的嚣张嘴脸,确实是西方媒体最乐见的新闻素材。但任凭菲律宾口吐莲花,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马科斯之所以死咬中国不放,除了配合美国的遏制中国战略之外,更多还是希望借助此举来换取美国对自己的政治支持。 从实力角度看,菲律宾没有任何理由以及可能性,对中国的统一大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阻碍,这不是光靠几座军事基地,或者一两套拦截导弹就能弥补的差距。但马科斯在“挑战中国”这件事上依旧是执迷不悟甚至是变本加厉,并不是他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而是他目前所处的国内政治环境,已经严峻到必须拉拢外部势力来直接支持自己才能坐稳位置。一方面,马科斯和杜特尔特家族全面交恶,这使得菲律宾政坛迅速形成一股“反马科斯”势力。 另一方面,菲律宾经济持续恶化,而贪腐问题又层出不穷,一些恶性事件的背后甚至还有总统亲信参与的迹象。众多负面因素的相互叠加,使得马科斯从政坛到民间都饱受抨击。而美国作为菲律宾的前宗主国,拥有其他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影响力,这就使得马科斯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身上,再加上菲律宾是美国第一岛链中的关键节点,中美博弈又进入到了深水区,马科斯在对华事务上展现出激进作风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那中国就只能坐视对方无休止的挑衅吗?当然不是。自从我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我海空部队在该地区的巡航力度持续增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和过去没有区别。可实际上,我们是反过来利用菲律宾勾结外部力量升级局势作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对方越是得寸进尺,我们的反制就越顺理成章。 若菲律宾胆敢主动撞进台海,我方动手的理由就更加充分,最重要的是台湾问题乃中国内政,我方无论如何反击,都不会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反而会促使东盟孤立菲律宾来保全自身。届时,菲律宾就将体会到“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的真正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