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按常理说,掌握了制空权就应该能横扫地面目标,这是军事常识。
话说回来,俄乌战场上却出现了反常现象:拥有制空权优势的俄军在地面支援上屡屡受挫,先进战机竟然在用火箭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中国空军的技术答案又在哪里?
当制空权失去意义:俄军空中优势为何成了”纸老虎”?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霍斯托梅尔机场争夺战成了经典败笔。
2022年2月24日,俄军空降部队本想抢占这个战略要点,结果因为空中支援跟不上,硬生生被乌克兰守军反推了回去。
按照美军标准,掌握制空权后应该是战机在空中”开着外挂”晃悠,地面部队报个坐标,目标就灰飞烟灭,可俄军这边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更让人咋舌的是,俄军竟然让苏-35、苏-34这些先进战机挂着无制导铁炸弹去低空轰炸。
这简直是开着宝马跑出租车。
结果可想而知,面对乌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俄军战机一架接一架地下饺子。
据公开统计,俄军在这场冲突中损失了上百架战机和直升机,连价值连城的A-50预警机也没能幸免。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俄军长期忽视了机载战术制导弹药的发展,研制出的多款先进产品都只是放在航展上招揽外国客户。
自己家却没装备多少,这就像是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结果自己饿着肚子看别人吃。
按照俄乌冲突的规模,以美军标准可能对机载战术制导弹药的使用量已经超过10万枚了。
俄军到现在也没超过1万枚。
缺少优势对地攻击武器的战机只能用铁炸弹执行任务,精度低损失大。
地面部队只能依靠炮兵和乌军对轰,空中优势成了纸老虎。
这种尴尬局面让俄罗斯不得不正视自家空中力量的短板。
也暴露出了现代化战争对空军的高要求。
制空权不再是胜利的保证,技术代差成了生死攸关的分水岭。
2.3万美元的革命:一枚JDAM如何改变现代空战规则
美军的JDAM联合攻击弹药,均价仅为2.3万美元。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起眼,但它背后代表的是现代空战的革命性变化。
说白了,JDAM就是给一枚普通航弹套上GPS定位制导组件,瞬间从”瞎炸弹”变成”聪明炸弹”。
按照我们的技术能力,国产类似产品的造价不会超过5万人民币,小型的甚至可以控制在1万元以内。
这个成本差距有多震撼?
一架战斗机如果携带8枚小型JDAM弹药,可以飞行数百公里摧毁8个目标。
如果要达到同样效果,陆军得发射8枚远程巡航导弹,成本差了上百倍。
更关键的是效果。
美军曾透露,安装Link-16数据链之后,飞行员对目标采取有效作战行动的比例从20%提高到了80%。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作战效能的质的飞跃。
精确制导弹药的好处是可以在高空远距离投放,避开对手各种近程防空武器的威胁。
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
反观俄军,他们的格洛纳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实在是聊胜于无。
精度差、信号弱,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
这就像是想用算盘来计算火箭轨道,工具不行,再聪明也白搭。
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类弹药俄军装备也很少,大多数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战机用火箭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这种无奈让人心疼。
好在中国有了北斗导航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精度高,而且完全自主可控,为我国发展精确制导武器提供了技术基础。
国产JDAM的灵魂就是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俄军的尴尬。
长春答案:当中国技术遇到俄军难题
2023年7月,长春航空开放日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空军的硬实力。
从歼-20隐形战机到歼-16多用途战机,再到运-20空中加油机,一系列先进装备轮番上阵。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款名为RCT195B的数据链跟踪干扰站。
这家伙外观”张牙舞爪”,顶着一座大型对数周期偶极天线,看着就不好惹。
这可能是全球首款同类产品的公开展示。
先说歼-20,这可是咱们的第五代隐形战机。
隐形设计加上超视距打击能力,让它能在敌方防空区里”隐身”行动,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连隐形战机都没咋派上场,苏-57虽然听着挺高大上,但产量低得可怜。
压根儿没法跟歼-20比规模和实战部署。
再看歼-16,这家伙是个多面手。
装了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能打制空战,也能轰地面目标,还能干侦察任务。
更厉害的是歼-16D这个专门搞电子战的型号,带着干扰设备和电子战吊舱。
能把敌方的雷达和导弹系统搅得一团糟,这种压制敌方防空的能力,正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最缺的。
那个RCT195B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技术人员通过系统锁定了一个模拟敌方飞机的通信信号,屏幕上清晰显示出信号的频率和调制特征。
随后,RCT195B发射干扰信号,模拟敌方通信迅速被切断,数据流变成了杂乱噪点。
这一演示表明,它不仅能削弱敌方的指挥能力,还能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场态势。
还有运-20,咱们的”昆鹏”。
66吨的载重量,能给多架战机加油,直接拉长了我军战机的作战半径。
这玩意儿在航展上一亮相,立马让人感受到我国空军在战略投送上的底气。
俄军那边呢?伊尔-78加油机数量少得可怜,压根儿撑不起大规模远程作战。
这次长春航展,不光是秀肌肉,更是用事实告诉世界。
我国空军已经不是过去的”跟跑者”,而是实打实的“领跑者”之一。
俄罗斯的空中困境,跟咱们的技术进步一对比,高下立判。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战略突围
好在我们及时看到了俄军的教训。
空军新一代训练大纲已经在2022年10月开展试点,相信在未来我们将绝少看到用歼-10C、歼-16甚至歼-20打火箭弹的场景。
这个转变意义深远,不仅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作战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从”火力覆盖”向”精确打击”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空军正在完成现代化的关键一跃。
回头看,我国对机载战术制导弹药的研究其实较早。
但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装备,主要原因是在北斗导航系统没有成熟前,我们无法大规模应用卫星定位制导武器。
现在这个技术瓶颈被突破了,我们的发展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强不强”,中国空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往大了说,我国的航空技术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军事平衡。
咱们计划推出歼-35隐形战机和红旗-19防空系统,这俩一出场,估计又得让世界刮目相看。
加上咱们持续砸钱搞研发,工业体系又能撑起大规模生产,未来几年,我军空军超过俄罗斯,坐稳全球第二把交椅的可能性真不小。
这对国际安全格局意味着什么?
美国和它的盟友估计得重新盘算怎么应对咱们的军事影响力。
而欧洲那边,俄罗斯要是继续这么衰下去,可能也得面对新的安全难题。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没想过跟咱们合作,毕竟他们的技术短板摆在那儿,找咱们取取经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儿。
可这路走起来没那么顺,咱们现在越来越自力更生。
最尖端的技术未必愿意随便拿出来分享。
俄罗斯那边呢,又有点放不下面子,不想太依赖咱们。
不过话说回来,我国空军这几年的飞跃,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打实的投入和创新。
从歼-20到运-20,再到未来的歼-35,咱们走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装备,还有背后的工业实力和战略眼光。
俄乌冲突给了我们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空军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能力、体系化作战,这些缺一不可。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转型,正在这些关键领域全面发力,未来可期。
结语
俄乌冲突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空军向现代空军转型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精确制导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空战规则,技术代差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面对这样的技术变革,你认为中国空军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