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一边在全球大肆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却在军事领域逐步暴露出疲态。
许多人将目光集中在美俄对抗,误以为俄罗斯仍是美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殊不知,真正悄悄发生深刻变化的,是一个一直打着“和平宪法”旗号、低调发展军力的国家——日本。
它没有高调宣布扩军计划,也没有在国际场合频繁叫嚣,却在静悄悄地把过去“防御性装备”改造成进攻型工具,更在航母建设上暗自发力。
美国如今才意识到,这头“养虎”,可能比他们一直警惕的“熊”更加危险!
美国航母走下神坛
曾经,美军航母代表了全球最强的海上力量,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
冷战时期,11艘核动力航母构成美国“航母杀阵”的核心,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然而进入2020年代后,美国航母舰队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更新换代迟缓、技术故障频发、建造延期严重,让这支海上铁拳逐渐锈迹斑斑。
从数量上看,作为航母舰队的“元老”——“尼米兹”号在海上服役整整50年,将于2026年5月正式退役。
这艘1975年服役的巨舰曾参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见证了美国海军半个世纪的辉煌。
但随着其退役,美国航母数量将从11艘缩减至10艘。
而另一艘也接近退役的是“艾森豪威尔”号,预计将在2027年前后退役。
这意味着,到2027年,美国航母极有可能再减至9艘。
而与此同时,新航母却迟迟无法补位。
“约翰·F·肯尼迪”号,作为福特级航母的第二艘,原本计划在2024年交付,但建造进度屡次跳票,最新消息显示可能要推迟到2027年3月才能交付。
造成延迟的理由,更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官方称,“因为建造速度过快,导致福特级上一些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肯尼迪号身上继续出现。”
看似是夸建造方“效率高”,实则是变相承认设计存在系统性缺陷却未能及时解决。
而这类问题,不止出现在肯尼迪号身上,连后续的“企业号”(福特级第三艘)也面临交付难题。
更尴尬的是,这些新航母并非“高性能”的代表。
福特级虽然在电磁弹射系统、电力推进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但这些新技术频繁出故障,实际战斗力提升并不明显,反而维护成本高昂、调试时间冗长。
过去十年,美国投入超过130亿美元在福特级项目上,却至今无法完全实现“战力接棒”。
归根结底,美国海军当前面临的,不只是单一舰船的问题,而是体系性的疲软:军工企业与军方沟通断裂,技术更新缺乏验证机制,财政投入方向错配,导致舰队更新全面滞后。
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不断制造冲突,战略需求远高于实际军力配比,这种“摊大饼式扩张”最终也让美国海军的航母神话逐渐破灭。
日本军事野心暴露
而就在美国航母体系逐渐走下坡路的同时,日本这位表面“和平”的盟友,正在悄悄完成一次军事升级。
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战败后被严格限制不得拥有进攻型武装力量,其自卫队也仅限“防御性用途”。
然而近二十年,日本通过“灰色地带操作”,一步步突破这些限制,尤其在航母方面,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
最早引起外界注意的,是2009年服役的“日向”号”,这是当时日本建造的最大舰艇,名义上是“直升机驱逐舰”,实质上已具备轻型航母的雏形。
随后,“伊势”号与其姊妹舰服役,继续沿用“驱逐舰”名义,实则具备搭载多型直升机与指挥作战的能力。
到了2015年,“出云”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层伪装。
这艘全通甲板舰艇不仅长度超过250米,舰面设计几乎与美军“黄蜂级”相仿,且在后续改装中引入了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机。
2021年,“出云”号完成了首次F-35B起降测试,2024年后更全面部署该型战机,标志其已实质变为攻击型航母。
而真正令人警惕的是,2024年起,日本自卫队进行了60年来最大规模的组织结构改革。
将原有的“护卫舰队”更名为“水上舰队”,同时将4个护卫队群重组为3个“水上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配备一艘“直升机驱逐舰”。
换言之,每个战斗群都拥有1艘轻型航母。
更进一步分析,日本目前共有7艘大型“驱逐舰”,具备改装或本身就拥有航母化能力。
它们分别包括:出云号,加贺号,日向号,伊势号,神奈川新舰,福冈新舰,还有计划中新增1艘2026年服役的舰艇。
虽然名义上仍然回避“航母”之称,但从舰型、性能到编制定位,这7艘舰艇已经毫无疑问具备航母职能。
不夸张地说,日本已经悄悄拥有了一支“迷你航母编队”。
日本政府在国内和国际场合不断淡化这些舰艇的攻击性,声称只是“多用途舰只”,用于灾害救援、国际维和等非战争任务。
但从实战部署上看,这些舰艇被整合进快速反应部队、水陆两栖战群,未来极可能用于“远程投送兵力”、“岛屿攻防作战”等任务,其进攻潜力已不言而喻。
而在武器系统、雷达配备、通信指挥上,这些航母也正逐步脱离“自卫”性质。
例如出云号已部署雷达诱导的远程防空系统,并引入美制“协同作战网络”,具备区域指挥能力。
这一切种种,不再是“擦边球”,而是明目张胆的“脱胎换骨”。
日本正在用“和平包装纸”包裹军事肌肉,正如他们曾经把“入侵”叫做“进入”,把“占领”叫做“共荣”一样。
养虎为患终酿大祸
相比对俄罗斯的强硬围堵,美国对日本军事扩张的态度显得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将日本视为“东亚第一盟友”,不仅在军事上提供“核保护伞”,还在多项军演与合作项目中全力支持日本自卫队升级换代。
尤其是在导弹防御系统建设、F-35B战机转移、太空监视协同方面,美国与日本早已构建了深度军事融合。
表面上这是“共同防御中国崛起”,但实际操作中,日本正通过美方扶持,完成自身军力脱胎换骨的过程。
美国并非看不到这些变化,而是战略判断出现了偏差。
他们仍然将俄罗斯视为头号敌人,将全部精力用于援乌抗俄,忽视了近在眼前、行动隐蔽但意图明确的日本。
与俄罗斯坦率的强硬不同,日本走的是“温水煮青蛙”的路径——不吵不闹,不挑衅不爆雷,却一步步撬动战后秩序。
在这种“隐性扩军”的背景下,等到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时,恐怕日本已经变成一头脱缰猛虎。
而更危险的是,日本军事崛起所带来的地区风险被严重低估。
东亚本就因历史问题存在敏感地带,如今日本军事系统升级、海军走向远洋,必将引发周边国家的安全焦虑,加剧地区军备竞赛。
美国此时若不调整战略重心,继续放任日本以“盟友”名义扩军,未来可能就像中国古语说的:“养虎遗患,悔之晚矣”。
结语
从表面来看,今天的日本依然是和平国家的模样,但细看之下,它的军事体系已经不再“自卫”那么简单。
航母数量激增,编制系统重组,F-35B战机实装上舰……种种迹象显示,日本正在突破“和平宪法”的底线,走上一条极具风险的扩军之路。
美国长期战略误判,继续容忍甚至支持日本军事野心,实际上正在为将来的东亚不稳定埋下深深的隐患。
世界曾两次因为“误判日本意图”而陷入浩劫,历史不该被重复。
和平不能靠侥幸维系,和平更不能靠虚伪的承诺维持。
日本,是时候真正审视自己的道路,美国,也该睁开眼睛,看清这头身边的“隐形猛兽”。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 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
美国网友在问答网站上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这么伟大,为什么从来没有发明过任何东西?" 说实话,这种认知水平确实让人震惊,不过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聊聊中国的发明创造。 那么,中国创造究竟有些什么?是怎么改变着世界的? 没有中国,世界会是啥样? 提到中国发明,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四大发明。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些发明,今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这项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没有纸张,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根本无从谈起。 想象一下,莎士比亚的剧本写在羊皮上,一本《哈姆雷特》得用掉多少只羊?印刷术更是直接推动了欧洲知识大爆炸。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比古腾堡的印刷机早了400多年。 火药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到了宋朝更是广泛应用于军事。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战争模式,没有火炮,中世纪的海战还停留在肉搏的水平。 指南针的发明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能发现美洲新大陆,靠的就是这个小玩意儿指路。说句不夸张的话,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但中国的古代发明远不止这些。2013年,中科院专门梳理出了88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养蚕丝织技术让丝绸之路成为可能,这条贸易通道连接了东西方文明。茶叶栽培技术现在养活了全世界数千万茶农,人痘接种术更是现代疫苗技术的鼻祖。 在数学领域,中国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十进制计数法、珠算、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应用比毕达哥拉斯定理早了几百年。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发明的浑天仪精确度惊人,地动仪虽然不能预测地震,但作为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 钢铁冶炼技术让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世界工业的领先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掌握了炼钢技术,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深井钻探技术也是中国首创,四川自贡的井盐开采技术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些发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的结果。 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