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萬一中美在臺海開戰,將會造成多少傷亡?日本給出答案,細思極恐

这几年,台海局势越来越紧张,中美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每次刷新闻,看到美国军舰过台湾海峡,或者中国军演封锁演练,心里总会咯噔一下:万一真打起来,会死多少人啊?

日本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些答案,看完让人心里一沉,细思极恐。中美都是有核弹的大国,冲突要是失控,后果谁都不敢想。

早在2023年1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持了一次兵棋推演,最终得出结论称:

“假设中国在2026年发起‘武统’,在美国以及日本军事介入的情况下,解放军可能在三周左右的时间内战败,台当局将‘惨胜’,而美国以及日本则可能遭遇重大折损。”

台湾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的领土主权,更是国家核心利益的体现。因此,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台独”分子不断挑衅,激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为此,中国在台海地区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和战机巡航,借此展示自己的决心和力量。

而在美国眼中,台湾不仅是其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遏制中国崛起的关键棋子。面对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大国,若真的爆发全面战争,所带来的伤亡将是无法想象的。

日本一家智库的模拟结果令人不寒而栗:即便是一场被严格控制的“有限核战争”,也可能在中国、台湾、日本和美国之间,造成超过六百万人伤亡。这个数字,意味着空气和海洋将被致命的辐射尘埃污染数十年。

或许你会说,核武器是终极底线,没人敢轻易触碰。

那么好,让我们回到常规战争的层面。另一份来自日本的评估指出,仅开战第一个月,台湾岛内就可能承受五十万到一百万人的死亡。这意味着每二十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要倒在炮火之下。

而对于那些身着军装的职业军人来说,战场更是残酷的绞肉机。美国顶级智库CSIS的兵棋推演显示,一场为期数周的冲突,将让大约七千名美军、三千五百名台军和超过两万名解放军士兵,永远告别他们的家人。

这些不是游戏里的兵棋,不是报告里的数据。它们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是无数家庭瞬间崩塌的哭声。战争的代价,首先是用生命来计量的。

战争的冲击波,远不止于战场。它的第一个牺牲品,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芯片。全球一半以上的高端芯片,都诞生在台积电那几座小小的晶圆厂里。一旦战火燃起,厂区停摆,全世界的手机、汽车、服务器生产线,都将在一夜之间陷入瘫痪。

紧接着,全球经济的动脉血管——台湾海峡,将被彻底封锁。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承载着全球近两成的货运量。它的停摆,意味着从中东驶向东亚的油轮、从中国工厂驶向世界的集装箱货轮,都必须寻找遥远而昂贵的替代航线。

油价会冲上云霄,物价会疯狂飞涨,全球股市会断崖式暴跌。这场看似遥远的区域冲突,会通过你的钱包,无差别地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经济的崩溃,必然伴随着权力格局的剧变。这场冲突的核心,是守成霸主与崛起强权的正面硬撼。如果美国在这场对抗中落败,甚至只是惨胜,其自二战以来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军事信誉和领导地位,都将受到致命的动摇。

那些依赖美国安全承诺的盟友,比如韩国和日本,将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他们会开始怀疑,那张写着“共同防御”的纸,在真正的风暴面前是否还靠得住?是选择倒向新的地区强权,还是走上危险的独立武装之路?这将是一个痛苦的抉择。

尤其是日本,这个距离火线仅六百公里的邻国,处境最为尴尬。横须贺、佐世保、冲绳……这些美军基地是美军介入台海的枢纽,也必然是解放军第一波导弹打击的重点目标。日本不仅要承受本土遇袭的风险,还将面临能源生命线被切断、上百万难民涌入以及经济被彻底打回原形的恐怖前景。世界的权力中心,将在这场烈火中,发生不可逆转的转移。

支撑起这场全球灾难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尖端的杀人科技。舞台上的主角们,早已备好了各自的剧本和道具。

一方是迅猛崛起的挑战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三艘航空母舰,以及歼-20隐形战机组成的空中利剑。更令人忌惮的,是其庞大的导弹武库,被誉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和东风-26,以及理论上无法拦截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它们的使命只有一个:在美国的航母舰队靠近之前,就将其拒之门外,甚至就地摧毁。

另一方是统治海洋数十年的全球霸主。美国军队以十一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为核心,构筑起无可匹敌的全球打击能力。

F-35C舰载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装备着先进“标准-6”拦截弹的宙斯盾驱逐舰,共同组成了一个攻防兼备的多层次作战体系。他们的目标同样明确:冲破封锁,掌握战场制空权和制海权。

夹在两大巨头之间的,是其他玩家。台湾试图用F-16V战机和密集的反舰导弹,进行“以小博大”的不对称防御。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则拥有“出云号”这样的准航母和强大的“金刚级”驱逐舰,既是美军的关键辅助,也随时可能被拖下水,成为直接参战方。

这场战争一旦打响,大陆沿海、台湾全岛、美日基地,都将是互相瞄准的靶心。我们讨论的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六百万的伤亡,还是全球经济的崩塌,最终都源于一道深刻而未曾愈合的历史裂痕。

这道裂痕它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硬生生分隔在了海峡两岸。从此,在一方的叙事里,“统一”是洗刷百年屈辱、实现民族复兴不可动摇的最后一块拼图。而在另一方的背后,美国则通过一部《台湾关系法》和一种被称为“战略模糊”的政策,深度介入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维系着一种脆弱到极致的危险平衡。

如今,我们所推演的航母对决、经济崩溃和权力更迭,都不过是这道古老的伤痕,在今天投下的、被尖端科技无限放大的黑暗倒影。而这道裂痕本身,或许才是这场末日推演中,唯一真实,也最需要被正视的战场。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特朗普對印度下“關稅通牒”:若再買俄油 將承受巨額關稅!

老实说,特朗普跟印度总理莫迪这几年的关系,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我最好的朋友”,一会儿“关税没商量”。这不,上周末(美东时间19号),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当着一帮记者的面,又开炮了。 他说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他坚持说:“我跟莫迪谈过了,他亲口答应我,不买俄罗斯石油了。” 第二层,记者立马追问:“可印度外交部上周刚否认,说压根没这通电话啊?” 特朗普眼睛一瞪:“如果他们(印度)想那么说,行啊,那他们就只能继续支付巨额关税,反正他们是不想这么干的。” 这话听着耳熟吧?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艺术——我不管你说了啥,反正我说了你答应了,你不认账,后果自负。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么说了。上周三(10月15号),他就在白宫放风,说莫迪保证了。结果第二天(16号),印度外交部就站出来,礼貌但坚决地“打脸”了。原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知道有这通电话。而且,印度是石油进口大国,现在能源市场这么乱,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护印度消费者的利益。” 你品品,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潜台词就是:第一,你特朗普在“编故事”;第二,就算你施压,我买不买油,得看我家里14亿张嘴吃饭要不要紧,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这场“罗生门”的背后,藏着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能源版图最赤裸裸的一次重塑。 这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2022年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立马抱团制裁俄罗斯,石油是重中之重。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卖不出去,价格“打骨折”往外甩。 这时候,印度登场了。 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一看,这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印度炼油厂开足马力,疯狂“扫货”。从战前几乎不买,到后来一度成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最大买家。 这可把美国气坏了。特朗普政府的逻辑很简单:你印度买俄油,就是在给俄罗斯“输血”,资助他们的战争。所以,必须停。 怎么让印度停呢?特朗普的工具箱里,来来去去就那一件趁手的兵器——关税。 别小看这关税。根据财联社的报道,特朗普早就对印度商品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而其中一半,就是作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的报复措施。…

3 minutes ago

聯合國破產在即,超三成國家欠賬,中方獻出一計,最大欠債國出現

别以为只有普通人有月底吃土的烦恼,联合国现在也要吃土了。 2025年10月,一份来自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内部通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联合国的会费收缴率只有66.2%,比去年同期还少了12%。这可不是少收几块钱的问题,而是直接导致了4.5亿美元的赤字,眼看着就要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始缩编,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搁浅,甚至连秘书处的基础运转都出了问题。 古特雷斯更是语重心长地提醒,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到2027年,联合国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瘫痪”。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边主义体系的警报拉响了。联合国成立80年,本来是全球“最靠谱”的协调平台,现在却因为一张张“欠条”摇摇欲坠。 而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曾经那些缴费大户如今居然成了最大的老赖。 欠账最多的不是穷国,最有钱的却最算计 如果说联合国财政出问题,那就得看看到底是谁“欠了账”。 这账一查,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有能力、有资源的大国。其中,美国的欠费额是压在联合国头顶上的大石头,已经占到全球欠款总额的七成以上。 表面看,美国每年该交的钱不少,但交的钱却总是拖着不动。这一拖,联合国维和、援助、办公预算直接就缺了口子。 更让人琢磨的是,美国并非囊中羞涩,而是有意把欠费控制在一个临界线以内——刚好不触发被暂停投票权的条款。 这样一来,美国既不给钱,又能在联合国里继续保有发言权、投票权,表面上不失身份,实则处处算计。 这种“精打细算”的操作,其实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也难怪外界质疑,美国是在有意把联合国当成工具,想用缴费来换改革,用欠账来施压。 反观一些经济不够强的国家,欠费确实是因为资金困难。这几年全球经济并不太平,很多国家还没从疫情冲击中缓过来,又面临通胀、债务压力。 加上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的调整,某些发展中国家负担加重,不得已才延迟缴费。…

11 minutes ago

勝戰紅利!中國將拿下史上最大軍售,20艘戰艦和潛艇,第二個巴鐵

10月21日,印尼军方已确认正在与中国洽谈购买一整套海空武器系统,包括战机、护卫舰、潜艇、导弹艇等装备,数量超过20艘舰艇、40多架歼-10战斗机,还有大量导弹和技术配套。如果交易最终落实,这笔订单将成为中国军工史上最大的一笔军售,金额可能高达90亿美元。 这场交易的背后,是一场早已酝酿多时的地缘战略博弈。印尼的军购方向,为何突然从西方转向中国?印尼这样一个多岛国家,为何要一次性打包采购几十件中国军备?印尼是真的要当“第二个巴铁”了吗?中国军工靠这笔订单,能否彻底撬动东南亚军贸格局? 印尼的军购转向并不是一时冲动。早在2022年,印尼就曾与法国签订过一份价值81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采购协议,计划购买42架战机。平均单价超过1.2亿美元,让印尼财政压力山大。更麻烦的是,这些西方装备不仅价格高,售后服务还附带一堆政治条件,连使用权限都要受限。 2025年5月,印巴空战爆发,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歼-10CE战机和霹雳-15导弹,在8分钟内击落8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战损比8:0,这一仗震动了整个东南亚,印尼高层也彻底坐不住了。 印尼副防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正是这场空战的表现,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本的采购方向。歼-10C战机的作战能力不输“阵风”,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而且中国还提供全套售后、培训和后勤支持,几乎是“买到就能起飞”。 印尼空军随后将采购方向调整为42架中国歼-10B/10C战机,每架二手战机价格约为3800万美元,远低于西方报价。而这只是开端。 印尼军方的采购清单很快扩大:7艘二手护卫舰,型号包括053H3和054;3艘039A型常规潜艇;不少于10艘中国制造的022型导弹艇;至少一个营的岸基CM-302超音速反舰导弹(即鹰击-12外贸版);以及一整套配套的雷达、导弹、鱼雷和空空导弹等武器系统。 这份清单,不再是单件装备的买卖,而是完整的作战体系打包输出。印尼军队过去装备混杂,美制的F-16、俄制苏-30、法国的“阵风”、韩国的FA-50,都曾在其机库中出现。这导致后勤、维修、指挥系统混乱,维护成本高昂,作战效率极低。 中国这次提供的是一整套“海空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包括武器本身,还有数据链系统、雷达网络、联合打击战术、飞行培训、模拟中心建设、零件供应和长期维护。 印尼是典型的“群岛国家”,拥有超过1.7万个岛屿,地势分散,防务难度极高。过去向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咨询过军舰采购事宜,结果不是价格过高就是交付周期太长。 中国的军舰、导弹艇、潜艇和战机,全部是已有服役型号,只需大修即能交付,能迅速提升印尼军力水平,形成“即买即用”的战斗力。这才是印尼真正看重的地方。 印尼采购的022导弹艇,虽然吨位仅220吨,但具备隐身设计,能搭载8枚鹰击-83反舰导弹,航速高达50节,可用于“蜂群战术”,在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等战略水道形成快速打击能力。 新一代的CM-302导弹射程达290公里,飞行速度达到4马赫,具备“北斗+主动雷达”复合制导能力,可突破敌方防空系统进行终端蛇形打击,使敌舰防不胜防。印尼计划将这些岸基导弹部署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形成对马六甲海峡的全覆盖火力圈。 更关键的是,这些导弹系统还能与歼-10B战机形成协同作战——战机负责搜索、定位、制导,导弹艇和岸基导弹同时发起饱和攻击,构建“天上找、海上打、岸上补”的立体打击体系。 印尼对这套系统的兴趣,源于其“群岛三叉戟之盾”战略,即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赖。美国近年来明确拒绝向印尼出售F-15EX战机,也拒绝提供关键零部件,导致印尼不得不取消对韩国KF-21战机项目的投资。…

16 minutes ago

中美會談倒計時,特朗普提出一個新要求,忽悠中國“自廢武功”

特朗普最近表态放缓了对稀土的需求,反而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中国买大豆,还要中国自废武功限制核武器。 根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10月22日在白宫说,他计划与中方讨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以及如何结束已经持续了三年的俄乌战争,还有限制核武器的问题达成协议。 在稀土问题上,特朗普则没有特别强调,他只是表示稀土有“一点烦扰”,并说关税是一个“更有力的”议题。 在中国来看,特朗普这次提出的三个要求很有意思,让我们多买美国大豆、帮忙结束俄乌战争,还有削减核武器。 首先看看第一个美国大豆问题,特朗普希望中国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说这能帮美国农民解困。这件事是中美贸易战闹的,中国之前加了关税,就转头从巴西、阿根廷买大豆了,美国大豆堆仓库里卖不出去,农民闹心。特朗普说下周见面能达成协议,希望中国继续买美国大豆。 中国是大豆超级买家,每年进口上亿吨,主要用来做饲料和油。贸易战前,美国是大供应商,贸易战之后中国减少了购买,损失主要在美国那边,美国农民压力山大,直接损失金额达到了数十亿美元。现在特朗普想用这事儿当筹码,换取其他让步,比如关税问题。 其次是结束俄乌冲突的事,特朗普提到中国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可能想让咱们施压俄罗斯,或者通过外交渠道调解。总之,他觉得中国有影响力,能推动和平。 俄乌战争从2022年打到现在,三年了,欧洲乱套,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都涨。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好,是战略伙伴,咱们买了不少俄石油,但也一直呼吁和平谈判,从来没有选边站。我们一贯是“劝和促谈”的立场,不想卷入大国博弈。 假如特朗普真想谈,咱们可能会参与多边调解,比如支持联合国或欧洲的和平倡议,但前提是公平,不偏向美国。 至于削减核武器的问题,这就比较异想天开了,他想拉中国加入核裁军协议,说可能达成协议限制核武器。背景是俄罗斯普京提过美俄双边削减核武,现在特朗普想把中国也拉进来,原因很简单,就是担心美国削减核武器后,无法对中国形成压制性的核威慑。中国从来没加入过这种协议,因为我们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力量是防御性的。 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态度明确:核武器得全球多边谈判,不能只针对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先把自己的核弹减到和中国差不多水平,再谈加入。 总的来说特朗普提出的新要求,虽然看似是新的,但是都是新瓶装旧酒,还是那老一套,对我们来说坚持自己的底线利益不动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好了。

22 minutes ago

高市早苗上台第二天,朝鮮突然發射的一枚導彈,讓她緊急改變行程

前言 2025年10月,高市早苗在日本众议院顺利当选,成为该国首位女首相。 然而,她的执政生涯刚开启不到24小时,就遭遇了来自朝鲜的“开门考验”。 近日朝鲜从黄海北道中和郡向东北方向发射多枚短程弹道导弹,飞行约350公里后落入海域。 这是朝鲜时隔五个月再试射弹道导弹,也是韩国总统李在明6月上任以来,朝鲜首次发起此类行动。 在高市早苗上台第一天,朝鲜就进行导弹发射,如此精准的时间点,很难让人将其视为巧合。 毕竟高市早苗在竞选期间就多次表达对朝强硬立场,还支持日本扩军,这些主张早已引起朝鲜的高度关注 而在接到警报后,高市早苗紧急调整外出行程,提前赶赴首相官邸统筹应对,同时指令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外务大臣茂木敏充持续追踪信息。 她对外明确,导弹未进入日本领海或专属经济区,暂无人员财产损失报告,并反复强调“日美韩三国正实时共享导弹预警数据”。 日本防卫省随后补充,此次发射不会对日本造成实质影响,内阁秘书长木原稔则表态称,需依托三国协作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许多人都知道高市早苗内阁的施政重点集中在经济、外交、安保三大领域。 但是在经济层面,日本正面临双重压力,GDP增速长期低迷,近期日元汇率剧烈波动,甚至出现阶段性“崩盘”风险,稳定经济成为新政府的紧迫任务。 同样的安保领域,她延续前任思路,计划扩大军费投入,强化国防能力。 最后的外交方面,日方在关键问题上的模糊表态,未能向周边国家传递足够善意,为地区关系埋下隐患。 只能说朝鲜此次导弹行动看似突然,实则经过周密考量。…

29 minutes ago

中歐剛通完電話,3國叫囂對華強硬,德國:不排除動用“核選項”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0月21日,王文涛部长和欧盟那边管贸易和经济安全的谢夫乔维奇,开了个视频会,主要聊了出口管制、欧盟查中国电动车补贴这些中欧之间的重要经济问题。 说到安世半导体这事,中国这边态度很明确,就是反对欧盟把“国家安全”这个理由无限放大。 中国还希望欧盟能多做点有建设性的事,劝荷兰那边守信用、讲规矩,从全球产业链安全的大局出发,赶紧拿出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谢夫乔维奇说,欧盟愿意跟中国一起落实两边领导人定下的经济共识,妥善处理各种经济摩擦。 欧盟也理解中国为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搞稀土出口管制,希望中国在执行的时候能快点给欧盟企业批申请。 其实大家都知道,核心还是为了稀土,中国10月9号升级稀土管控,其实就是中美贸易战的一部分,欧盟本来就是被波及的。 中国对欧洲27国,多少还是会给点面子,不会让他们太难堪,实际上,王文涛部长在挂了欧盟电话之后也发声了,他主要说了两点。 第一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是按规矩来的,合法合规,第二中国一直在给欧盟企业审批方面开绿灯,能批的都尽量批。 意思就是,中国已经很照顾欧盟了,能帮的都帮了,但欧盟还是不满意,还想要更多,而中国也有话说了。 有些欧盟国家的做法,欧盟总部也该管管,像荷兰对中国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的做法,简直像强盗,欧盟总部就当没看见? 结果才过一天,欧盟内部又坐不住了,彭博社10月22日报道说,23号欧盟各国要在布鲁塞尔开领导人峰会。 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法国、波兰都支持在会上讨论中国对欧盟越来越严的贸易措施。 有知情人还说,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能报复中国的办法,德国也支持对中国强硬,甚至愿意讨论用“反胁迫”机制来回应中国最新的稀土出口管控。 《反胁迫工具法案》2023年底才刚刚生效,意思就是欧盟以后可以限制别人跟自己做生意、减少知识产权授权、限制外国投资,甚至让外企不能随便参与欧盟的招标。 很多人把这个法案看得很狠,觉得是欧盟的“核选项”,但其实到现在一次都没用过,之前特朗普政府加税,欧盟也多次说要用这招,结果最后都是说说而已。…

36 minute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