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100歲的基辛格曾預測:若爆發三戰,敢攻打美國本土的國家只有3個

基辛格这位老人活到100岁,头脑依旧相当清晰。2023年他庆祝百岁生日时,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果真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地步,全世界大概只有三个国家敢直接攻击美国本土,其他国家估计都会三思而后行。这番话一出,网络上立刻炸开了锅,许多人纷纷猜测他究竟指的是哪几个国家,为何会这样断言。基辛格可不是随便说话的人,他从尼克松时代起就在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顾问职位上操盘过诸多重大外交事务,他的话虽有人觉得有些陈旧,但毕竟有分量,值得认真聆听他的分析。

2023年5月27日,基辛格迎来了他的100岁生日。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到了全球冲突的风险,尤其是大国之间如何避免全面战争。他的判断是,敢打美国本土的只有朝鲜、俄罗斯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而中国则被他排除在外。基辛格选这三国,主要依据是它们之间的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战略心态。

朝鲜和美国的矛盾已有70多年,始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那时,美国带领联合国军大规模轰炸了朝鲜北部,战争结束后又在韩国驻军,对朝鲜实施持续的经济制裁。朝鲜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自卫,到2023年,他们已多次试射洲际导弹,理论上能够威胁到美国西海岸。基辛格认为,朝鲜长期被国际封锁和孤立,若世界陷入大战混乱,朝鲜可能会放手一搏,赌上一切,因为对他们而言,现状已十分严峻。

俄罗斯则是美国的老对手。冷战期间,美苏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差点导致直接冲突。如今,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觉得自己的安全空间被不断压缩,2022年乌克兰冲突就是这紧张局势的导火索。俄罗斯拥有大量核武器,包括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能够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基辛格认为,俄罗斯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与美国硬碰硬,因为它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双方都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说到日本,可能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它是美国的盟友,二战后靠美国的扶持重建国家,且美军仍驻扎在日本。然而,基辛格提到了日本特有的历史文化,像战国时代的“下克上”精神,即下层阶级翻身争权的传统。他观察到日本右翼势力正在崛起,推动修宪,将自卫队改组为真正的国防军。日本科技实力强劲,能制造先进导弹。在全球局势混乱时,日本可能会借机摆脱美国的控制,甚至率先采取行动对驻日美军基地发动攻击。

那中国为何没被列入这三个国家?基辛格曾多次访华,对中国政策十分熟悉。他指出,中国军费占GDP比例相对较低,约为1.3%,且其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发展航母和导弹主要是防御南海及台海地区。中国经济与全球高度融合,海外投资数万亿美元,战争只会让自己遭受巨大损失。基辛格认为,中国追求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同归于尽的军事对抗。他特别提醒,大国之间要避免陷入安全困境,防止互相猜忌升级成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核武时代,任何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

基辛格的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多年目睹的大国博弈经验。比如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手握核武器,互相威胁,但最终靠外交手段避免了核战争。他在书中曾提到,世界秩序需要靠力量平衡维持,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现如今,俄罗斯现役核弹头超过1700枚,朝鲜拥有几十枚核弹头,日本虽无核武但具备快速发展潜力。这些国家都有其与美国对立的具体理由: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不满,朝鲜因制裁愤怒,日本想寻求更大独立性。中国则走的是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道路,军力增长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非对外挑衅。

话说回来,基辛格去世后,他的观点依然在外交圈影响深远。2023年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葬礼上聚集了多位美国政要。他留下的遗产提醒美国,不能把所有国家都视为敌人,尤其是中国,双方需要学会共存共荣。

到了2024年和2025年,全球局势虽然依旧复杂,但并无根本性变化。乌克兰冲突仍在持续,台海局势紧张,但中美贸易额依然保持高位。2025年7月,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推动修宪,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这似乎验证了基辛格对日本的担忧。朝鲜核试验持续,俄罗斯的核力量也在现代化更新。中国的军费保持稳定,继续强调和平发展。

细究这些国家为何具备这种潜力,朝鲜的导弹技术发展尤为突出。自2006年首次核试验以来,到2017年实现洲际导弹试射,射程逐步延伸,足以覆盖如洛杉矶等美国重要城市。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针对朝鲜核项目通过制裁,已达九次,但这不仅未能阻止朝鲜,反而让它更加孤立并专注于军事发展。基辛格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绝望的防御逻辑,而非主动挑衅。

俄罗斯的核三位一体——陆基导弹、海基核潜艇和空基核武器,都在不断升级。其最新的萨尔马特导弹能携带多个弹头,精度极高。自1999年波兰加入北约,到2004年波罗的海国家加入,俄罗斯感到被步步紧逼,安全缓冲区被逐渐侵蚀。

日本的右翼势力自安倍时代开始持续壮大,修宪势力在议会拥有优势。2022年选举后,自民党掌控参议院,积极推动将自卫队写入宪法第九条。日本在科技上具备制造精度极高的固体燃料导弹能力。一旦美日盟友关系破裂,日本很可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更具进攻性的军事手段。基辛格之所以排除中国,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从敌对逐渐转为合作的历程。

基辛格的预测核心思想是:世界大战并非史诗般的英雄决斗,而是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但某些被逼到绝境的国家可能铤而走险。美国本土安全是底线,但全球政策不能仅靠威慑,还要努力解决冲突根源。对朝鲜70年的制裁,结果是它核武更强;北约东扩,引发俄罗斯反弹;对日本的援助,促使其希望获得更大自主权。这些都是历史的循环,基辛格的提醒是:千万别重蹈覆辙。

他的分析接地气,非空洞理论,而是直言不讳地提醒大家,大国博弈像柔道,关键是用巧劲化解矛盾,而非硬碰硬。核武时代的同时,人工智能武器逐渐崛起,误判风险进一步加大。俄罗斯拥有北风之神级核潜艇,能从大西洋发射核导弹;朝鲜火星系列导弹具备地下发射能力,难以防范;若日本转轨,技术转换速度极快。中国之所以不参与进攻逻辑,是出于战略选择和平发展,军费主要投向防御体系。

基辛格的这番预测在亚洲媒体广泛流传,因中美关系敏感。2025年日本选举结果显示,修宪派势力稳固,自卫队可能走向更具攻击性的方向。俄罗斯核武库据估算超过5000枚弹头,现役战略核弹头约1700多枚。中国核弹头数量约350-500枚,政策未见改变。朝鲜核弹头可能超过50枚。这些数据表明,基辛格选中的三国确实具备对美构成威胁的能力,其他国家要么实力不足,要么缺乏意愿。

他的观点逻辑是:恩怨 能力 心态 = 潜在威胁。朝鲜恩怨最深,能力有限但针对性强;俄罗斯均衡且有底气;日本潜力隐蔽。日本从室町到战国的“下克上”文化影响深远,基辛格认为这在现代乱局中可能复苏。中国的恩怨主要是贸易和科技争端,非军事对抗,能力强但心态较为平和。

基辛格去世后,美国外交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他的思路,对华竞争但未脱钩。2024年,中美签署若干科技协议,限制虽升级但对话增加。乌克兰问题上,北约未直接派兵介入,符合基辛格避免硬碰的建议。朝鲜发射导弹后,美国选择加强韩国基地防御,而非直接攻击朝鲜本土。日本大量采购F-35战机,但仍高度依赖美国支持。

这个预测的深意在于: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盟友可能变对手,敌人也可能转为伙伴。基辛格百岁之言,基于其见证过的冷战、越南战争及中东冲突。如今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加剧冲突风险,但大国间核威慑力量让局势保持冷静。朝鲜虽贫穷但军力强大,俄罗斯资源丰富经济疲软,日本经济发达但战略空间有限。中国坚持平衡发展,不搞零和博弈。

这番话提醒世人,战争绝非游戏,基辛格的言论质朴且务实,核心是在告诫大家别轻易挑事,外交上多用脑子,避免引火烧身。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一邊抄中國作業,又一邊想取代中國,該國放豪言:2045成發達國家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13 hours ago

中國要提防!高市早苗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徹底暴露了日本的野心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13 hours ago

特朗普下最後通牒,中亞必須參與對俄制裁,否則關稅伺候!

在几天后的11月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们将飞往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C5+1的峰会,简单说就是美国和中亚五国坐在一起谈事情。 但这次会议可不是普通的友好交流,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美方直接甩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些中亚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否则就等着关税大棒砸下来。 美方的三大目标 美国这次可不是来中亚做客聊天的,而是带着明确的计划来的。根据披露的信息,美方在峰会上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简单概括就是:让中亚国家帮忙制裁俄罗斯、吸引他们投资美国产业,以及确保美国公司能优先开发中亚的矿产资源。 这些目标听起来挺直白,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要知道,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比如贸易往来频繁,边境上经常有货物流动。美方希望通过施压,让这些国家在检查进出口货物时多留个心眼,阻止可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物资。 说白了,美国就是想让中亚当“帮手”,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俄罗斯添堵。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最近就在俄哈边境加强了对卡车的检查,这明显是配合美方行动的表现。 不过,这种要求对中亚国家来说挺为难的,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又怕惹恼邻居俄罗斯,毕竟两边都有利益牵扯。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表态,说要分别投资80亿和40亿美元购买波音飞机和机车设备。听起来数额挺大,但仔细一想,这些国家自己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这些设备是不是真的急需,还是个问号。美方这么做,是想拉动本国经济,也是想通过投资绑定中亚,扩大影响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纸空文,如果实际需求跟不上,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 第三个目标是确保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中亚的关键矿产,比如钨、锑、锂、稀土和铀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至关重要,美国显然不想让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美方希望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为未来的战略储备铺路。这招挺聪明,既解决了资源需求,又能在中亚站稳脚跟。 美方这三大目标环环相扣,核心就是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在中亚地区插一脚。不过,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中亚国家的现实考量。 美方的软硬兼施手段 为了说服中亚国家配合,美方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准备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所谓“胡萝卜”,就是各种诱人的承诺,试图用利益拉拢这些国家;而“大棒”呢,则是威胁性的制裁措施,不听话就让你吃点苦头。…

13 hours ago

中美最近在太空進行了一次較量,絕對是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13 hours ago

新加坡前總理揚言:印度人口年輕的多,早晚會趕上甚至超過中國的

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13 hours ago

中國為何不怕美國關稅?英國專家:中國有四張王牌,有一張最致命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就直接对华“掀桌子”,以各种理由对华加税,但中国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精准反制“打痛美国”。 特朗普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英国专家看得明白:中国手里有四张“王牌”,其中一张最为致命,其他三张也让美国束手无策,那么,中国的“王牌”究竟有哪些? 中国经济、制造是是王牌之一 打贸易战,归根结底还是拼谁扛得住,美国想靠加税逼中国让步,可问题是,中国的家底真没那么容易被撼动。 官方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5.1%。 这说明啥?说明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让中国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外部冲击,换句话说,美国不买了,中国自己也能过得去。 再看中国的制造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螺丝钉到火箭壳,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 美国断一环,中国自己就能补上不求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不光是多,素质也高,工程师多,高技能人才多,产业升级的路上,一个都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印钞票撑经济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顶着,这种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一两个关税就能击垮的。 所以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大棒打下来,中国非但没怎么“受伤”,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消费者叫苦连天,企业成本飙升,一堆公司开始搬厂、裁员。 美国民众反对关税 更让美国头痛的是,中国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痛击美国”。 自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后,中国就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干到84%,中方不是乱打而是精准反制,农业、能源、稀土,这些都是特朗普选票的“命根子”。 比如大豆,中国2025年9月进口量清零,这一下子美国中西部农民“炸了锅”,选举年本来就焦头烂额的特朗普团队直接多了一团火。…

14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