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軍事

局勢越來越危險,兩場戰爭可能就在中國眼前,美國正在做准備

«——【引言】——»

这两年关于“美国逼近中国发动两场战争”的议论多到刷屏,但仔细一看,先别慌,让事实先说话。

其实有的地方是紧张,而有的地方只是在“试探水温”,最关键的是,国际局势不仅有硝烟,还藏着不少外交算计。

当然了,普通人最怕这种风声,看不到全貌,却被国际新闻的报道搅得心慌。

那么这两场战争底是怎么回事?真的就在眼前了吗?美国又是怎么做准备的?

今天就把这事摊开了,好好说道说道。

台湾方向:警报声不是战鼓声

很多人提到台湾就想到两个字,危险。

媒体常会放一些解放军绕岛巡航的视频,舰炮、导弹、战机齐上阵,看着就像下一秒要开打。

但真要冷静看,军事演习除了训练,还肩负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今年7月,台湾自己搞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汉光”实弹演习,不只是在海上,还把防空、交通管制、物资调度都加了进去。

甚至在台北的市区里,路口也拉起警戒线,演练“敌军空袭”后的疏散路线。

这种场景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已经成了每年的惯例,但今年的规模确实更大。

美方学者分析说,这不仅是内部训练,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动作也不小。

年中那次环岛军演,除了台海中线两侧的常规巡航,还刻意拉长了在台湾东部外海的停留时间,模拟“封锁”与“反封锁”的态势。

这让岛内“台独”分子紧张不已,但从大陆视角看,这更多是对外界的“震慑展示”,并不意味着要马上推进实战。

更有意思的是,4月份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虚拟推演,模拟中国对台湾进行海上封锁的情形。

结果不少观察员发现,如果真发生封锁,台湾的东南出海口反而可能成为关键,通过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航道,物资和人员或许仍能保持一定流通。

这种发现让一些东南亚国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战略位置被“无形抬价”了,新加坡甚至在演练后公开强调要维护航道自由。

这些细节说明,台海的紧张氛围不是单一的“谁要打谁”,而是多方在试探彼此底线。

演习频繁,但真要到全面战争的临界点,还差着好几步。

南海局势:热闹背后的多层算盘

相比台海,南海的新闻看上去更杂,谁谁又在岛礁附近转了一圈,谁谁又搞了联合军演。

今年最吸睛的,恐怕就是菲律宾和印度在南海举行的首次联合海军演习。

这场演习选在争议海域附近,两国舰艇不仅并肩航行,还互相派员登舰交流。

菲律宾方面说,这体现了印菲防务合作进入新阶段;印度则表示,印太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印度有责任“展现存在”。

这番话明显带着外交暗示,不是直接对着中国喊,但意思很清楚:别以为远方的大国不会来凑局。

更何况,美菲之间的防务合作也在加速推进。

就在今年年中,美国在菲律宾北部的几个军事设施完成了新一轮升级,包括加固储油设施、修缮跑道和部署新的雷达系统。

这些位置距离台湾南端不算远,既能向北关注台海,也能向西盯住南海。

日本的动作也在增加。

日菲防务协议签署后,日本自卫队舰艇开始更多出现在南海航道。

虽然日方口径是“保护航行自由”,但结合美日同盟的背景,这其实也是一种力量投射。

不过,南海的热闹,并不等于随时会爆炸。

这里涉及的国家多、利益层次深,美国虽然是推手,但东盟不少国家在经济上和中国的联系很紧密,它们未必愿意把摩擦升级成直接冲突。

更多时候,这些演习和巡航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多点筹码。

美国的布局:明面与暗手齐用

如果把台海和南海的热点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背后都少不了美国的身影。

今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直接点名,称“中国的威胁是现实存在的,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并呼吁盟友把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5%。

他还强调,美国不会让盟友“独自面对风险”。

这番话在会场内外引发热议,因为这是美方罕见地把“可能马上发生”挂在嘴边。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高科技领域绑定盟友。

美国太空军在亚太的部署明显加快,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建立前哨站,确保一旦有事,可以用卫星情报和通信系统直接支持印太地区的行动。

这种安排既是军事需求,也是防务外交的一部分,让盟友在心理上更依赖美国的技术网络。

在南海,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巡航频率依旧高企,但它们的路线和时间安排更加“机动化”,很少提前公布,往往是到位后才让媒体报道。

这种做法增加了对手预测的难度,也让盟友感到“美国随时在场”。

更细节的变化在于,美国印太司令部今年6月提升了内部威胁警戒等级,并收紧基地访问规定。

这种做法未必是因为马上要打仗,更多是“以防万一”的安全防范。

但外界往往容易把它和“战争迫近”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应对:拳头和算盘都要硬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的反应并不是单一的“回击”,而是军事、外交、经济三线齐走。

军事上,环台、南海、东海的海空演练保持高频次,而且演习科目越来越贴近实战,比如在远海进行夜间补给、跨区域协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等。

这些动作看起来像是在“秀肌肉”,但本质是为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做准备。

外交上,中国继续推动与东盟、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合作,这种经济纽带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外交支持,至少让部分国家在敏感问题上保持中立。

在资源策略上,稀土出口的政策依旧是重要筹码。

今年以来,中国对某些高性能磁材的出口实施了更严格的审查,这既是出于国内产业升级的考虑,也是对外的一种信号。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作是中俄的军事合作。

今年8月初,双方宣布将在亚太进行联合海上巡逻。

虽然外界普遍解读为对美日的牵制,但我们强调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这类合作可以增加战略纵深,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对手的注意力。

经济现实:捆得比谁都紧的中美

很多人谈到战争时容易忽略经济因素。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依然庞大,美国依旧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而中国也是美国农产品、半导体设备的重要买家。

如果真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两国经济会遭受重创,全球供应链也会被打乱,从芯片到能源,从航运到粮食,没有哪个领域能独善其身。

美国国内不少企业和行业协会公开反对激化对华冲突,就是因为它们看得很清楚:打断经济联系比切断航道更致命。

更何况,国际大国在多数情况下会倾向于“降温”而不是“拱火”。

联合国秘书长多次在讲话中呼吁主要国家避免在亚太发生对抗,欧盟领导人也强调台海和平稳定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

俄罗斯则在与中国的合作中释放“相互支持”的信号。

热度与冷静之间的那条线

综合这些动向,能看到一个事实,短期内,在台海和南海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低,但局部摩擦、军事试探、演习对峙会是常态。

尤其是在多方力量交织的海域,一次误判、一次意外接触都有可能让局势瞬间紧张。

这就是所谓的“逼近”,不是明天就打,而是摩擦的密度和烈度都在增加,容错空间在缩小。

对于中国来说,既要保持军事上的备战状态,也要在外交上争取更多缓冲区,既不能被外部的节奏牵着走,也不能掉以轻心。

国际风云翻涌,但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稳。

“逼近”这个词听着吓人,但只要我们看清背后的逻辑,就不会被情绪牵着走。

中国有底气守得住,也有智慧谈得下,这才是最重要的。

安静并非退缩,而是力量的另一种形态。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誰把高市早苗畫成白骨精?日方要求道歉,中國駐外使館高調轉發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20 hours ago

七國集團拉上8個國家一起開會,不僅沒請中國,還支持日本立場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20 hours ago

絕不讓中國孤軍奮戰,俄羅斯警告高市早苗:台海問題不是你能說的!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 hours ago

挑釁14天後,高市對中方的第一句話:不是道歉,而是對台立場不變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

21 hours ago

中方還未原諒高市,又有國家再補一刀!北方四島,這下徹底沒戲了

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政坛右倾化的那点底色,被彻底翻到了台面上。她一边在国内大谈“修宪”“加强防务”,一边在对外问题上频频放出危险信号: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用词极端,在涉俄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历史问题更是拒绝认账。对中国来说,这种态度很难原谅;对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在往自己门口搬火药。 日本政府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早就被中方公开点名严厉谴责,也让俄罗斯彻底警觉起来。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错误涉华、涉台言论后,俄方多次“火力全开”对日本发出严厉批评。中俄都很清楚,日本如果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所以两国的警觉是一致的,只是发力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俄罗斯动手比谁都早。高市早苗刚上任不久,俄军就出动图-95MS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海,这种级别的出动,不是普通“秀存在感”,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俄罗斯在盯着日本的一举一动。 等到高市开始公开发表错误涉华、涉台言论,俄罗斯外交部更是毫不客气,直接点名她是在复制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设立的那一套机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日本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从历史里真正汲取教训。 最近日本又对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帮美军填上因援乌造成的缺口,在莫斯科看来,这已经不是“站队”,而是变相援助俄罗斯的对手,俄方对日本“翻脸”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俄日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僵。安倍晋三在任时,为了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争取一点空间,日本对俄罗斯的态度一度非常小心,甚至可以说近乎“谦卑”。安倍多次主动和普京会面,日方不断释放善意,希望通过拉近关系,在领土问题上换来哪怕一点点突破。只不过,这种小心经营的平衡,很快就被现实撕碎了。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日本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迅速跟着美国和西方阵营走,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还配合发表了一系列让俄方难以接受的表态。对莫斯科来说,这等于宣告:日本彻底倒向了美国,之前那些场面上的“友好”,没有任何继续维持的必要,俄罗斯这次对日本的“重拳出击”就更谈不上是一时冲动,而是顺着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手里的那张“老账”,就变成了日本最难受的软肋。二战结束至今,俄日之间始终没有正式签署和平条约,从国际法层面看,两国在名义上仍处于未完全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律意义上长期处在敌对关系之中。 现在俄罗斯公开拿这一点说话,干脆表示“和平条约”暂时不谈,“北方四岛”更不可能交还,这就把日本长期以来的所谓“谈判空间”压到了最低点。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现实利益受挫,更是一个明明知道却无力改变的尴尬局面。 站在中俄的角度看,日本的问题远不只是嘴上态度难听,而是路线选择已经偏到了危险方向。一边在国内推高军费、加速再军事化,一边不断引进美制先进武器,还频繁参与各种国际军事行动;在亚太地区,日本又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在乌克兰问题上则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 种种表现叠加在一起,让中俄都得出同一个判断:日本不但没有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反而有把军国主义那一套慢慢“翻新”的冲动。 更让中俄警惕的,是日本政坛那股越来越浓的历史修正主义风气。从安倍晋三,到现在的高市早苗,一批政客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甚至试图粉饰,把当年的侵略战争往“普通战争”“自卫行为”上去洗。这在中俄两国眼里,都不是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前兆。 于是,一边是俄罗斯不断通过军机行动、外交发声来警告日本不要再往前冲,一边是中国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必须在涉华涉台问题上收回危险言论。中俄在这一点上的立场,可以说高度一致。 但现实也很清楚,光靠几句谴责,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日本在军事上的动作没有任何收手的迹象,军费持续攀升,防务政策在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与美国一起在亚太地区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并多次参与针对中俄的联合军演。 对中国来说,这些动向正面冲击着周边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日本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同样是在压缩自家战略空间。于是,中俄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问题上的利益高度重合:俄罗斯更多用外交和军事行动施压,中国则依靠外交谴责与自身的战略威慑,共同把日本的冒进行为压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日本重新变成地区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21 hours ago

鍋找到了!印度少將:光輝戰機墜毀,因為美國對印度發動機卡脖子

前言 11月21日,本是迪拜航展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也应该是各国航空力量“秀肌肉”的高光时刻。 谁成想就是在这么一个关键节点,印度用一场惨烈的坠机给全球航空圈贡献了年度最大的笑料。 一架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飞行表演动作时突然失控。 如断线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稍后,随着剧烈的爆炸声,燃起了冲天火光,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就被火海给吞噬了。 就这么一个场景,还不是“光辉”战机第一次丢人的时刻,就在四天前的静态展示中,它就被拍到过机身漏油的这种情况。 与人们想象不同的就是印度地勤人员选择手忙脚乱的用购物袋接油,这种荒诞场面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沦为了笑谈。 现如今的坠毁,只不过是把这样一场持续40年的军工闹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事故发生以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印度。 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个一向爱吹嘘“国产实力”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收场。 按照常理,事故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战机本身质量不过关,要么是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 但是印度偏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抛出了第三个“神逻辑”,把锅甩给了美国。 他们的印度军队少将,在迪拜航展现场亲眼目睹“光辉”的坠机,然后在11月22日公开表态,声称坠毁根源在美国提供的F—404发动机。 他言之凿凿的说,这款发动机相当老旧,还存在压缩机失速的问题,甚至还主动翻出了24年另一架“光辉”坠机的旧账。…

21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