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印度入常,每次都是4票通過1票否決,那一張否決票究竟是誰投的?

印度,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经济体量跻身世界前五的大国,几十年来一直梦想着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这个梦想至今未能实现,六次申请、六次失败,每一次都像是一场复杂的国际博弈。

印度究竟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这个席位,在这六次尝试中,背后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又是什么原因让现有的常任理事国频频对印度入常投下反对票?说到印度入常的渴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国梦想”,而是有非常现实的利益考量。

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意味着拥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对于所有重大国际事务,印度可以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提升印度国际地位的捷径。

印度一直以来都希望通过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来获得更多的外交和军事权力,尤其是在面对像中国这样的邻国时,这对于印度政府和民众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国际舞台上最显赫的“荣誉席位”,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来说,自然不甘心永远只是“全球大国”的旁观者。

但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充满了挫折,印度的入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波折和挑战。

毕竟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然而,申请提交后,印度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中国、美国、英国和法国都没有投反对票,但俄罗斯却毫不犹豫地行使了一票否决权,这个结果让印度大为震惊,毕竟,印度和俄罗斯曾有过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印度一直是苏联的重要盟友。

这背后其实与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化有关,苏联解体后,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逐渐疏远,印度开始转向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逐渐升温,这让俄罗斯感到不满。于是,印度第一次入常的梦,就这样被俄罗斯的冷冰冰一票给浇灭了。

上次的失败让印度意识到,自己不能忽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于是,在2005年后,印度开始通过大量采购俄罗斯武器和能源,试图修复两国的外交裂痕,印度的策略似乎奏效了,2008年,当印度再次向联合国递交入常申请时,俄罗斯投了赞成票。

然而,让印度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投反对票的竟然是法国!要知道,印度和法国在军备采购方面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早在1982年,印度就从法国购买了幻影2000战斗机,此后两国在军事合作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法国的否决,让印度感到措手不及,为了争取法国的支持,印度不得不再次展开“大采购行动”,订购了126架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这一举动无疑是希望通过经济上的让步来换取法国的政治支持。

经过几年的外交努力,印度终于修复了与法国的关系,然而,2012年,印度第三次提出入常申请时,新的困难又出现了,这次,否决票来自英国。

英国的反对,其实和印度在军火购买上的选择有关,早在与法国的军火交易中,印度就冷落了英国的“台风”战斗机,转而选择了法国的“阵风”,这一决定让英国感到非常不满,毕竟,军火交易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体现。

2017年,印度第四次申请入常,这次的难题来自美国,要知道,印度和美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合作,尤其是在军备采购方面,印度从美国购买了F-16战斗机,这让印度本以为能获得美国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美国最终投下了反对票,美国的这一决定,与其在南亚的战略利益有关。长期以来,美国与巴基斯坦保持着紧密的盟友关系,虽然和印度也有合作,但在关键时刻,美国似乎更愿意维持平衡,而不是全力支持印度。

这让印度感到非常困惑,毕竟,印度已经在多个领域与美国展开了深度合作,然而,国际政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牵涉到更复杂的战略考量。

到了2019年,印度第五次申请入常时,得到了美、英、法、俄四国的支持,然而,这次的阻力来自中国,中国的反对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早已让中印关系紧张。

印度和中国在边界问题上长期存在严重分歧,多年来,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对峙时有发生,印度在领土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而中国显然不愿意看到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壮大,因此毫不犹豫地投下了否决票。

这次失败后,印度并没有选择向中国示好,反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试图对中国施加更多压力,但这样的策略只会让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

2021年,印度第六次提出入常申请,这次的局势似乎有所不同。中国没有投下反对票,然而,美国再次行使了一票否决权。

这次美国的否决,更多与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态度有关,在这场冲突中,印度并没有站在西方阵营,反对俄罗斯,而是选择了保持中立,这一态度让美国非常不满,毕竟,美国希望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制裁来孤立俄罗斯,而印度的态度显然与此相悖。

因此,美国决定再一次否决印度的入常申请,成为唯一一个两次否决印度的国家。

印度六次入常失败,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博弈,首先,外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的“五常”国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任何一个国家的加入,都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

五常国家并不愿意轻易接纳新的成员,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入常,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印度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不断提升,但与现有的五常国家相比,印度的综合实力仍有一定差距,印度国内的经济问题、军事实力不足以及社会矛盾,都成为了制约其成为全球大国的障碍。

未来,印度的入常之路依然会充满挑战,只要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制度存在,印度的入常希望就不会太大,五常国家在维护其特权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不会轻易放开手中的权力。

印度并非完全没有希望,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印度有可能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逐渐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印度也需要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策略,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的支持。

俄罗斯公开表示支持印度“入常”,三个月前拜登也曾表示支持.极目新闻,2023-12-29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中国青年网,2020-12-28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當今世界擁有能力打一場高科技戰爭的國家,只有兩個國家

战争的形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最早的冷兵器时代,刀剑相接、血光四溅,到火炮与枪械主宰战场的热兵器时代,再到如今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高科技战争,作战方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兵力与火力对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高科技战争高度依赖尖端科技,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涵盖情报收集、指挥控制、武器装备等多个关键领域。其特点是前所未有的精准打击与高效协同,极大地提升了战场的作战效率与动态响应能力。 在当前世界,能够全面驾驭这类高科技战争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和中国凭借其深厚的军事科技积累和综合国力,稳居全球军事技术的两大领军者位置。 高科技战争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为核心理念,彻底重塑了传统战争的面貌。美国和中国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实力,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真正掌控未来战争形态的强国。 美国的高科技军事能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首次全面展现。这场战争中,美军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通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战场指挥效率。侦察卫星实时监控伊拉克军队动态,通信卫星保障了全球范围内指挥系统的畅通无阻,而导航卫星则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了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凭借地形匹配技术,精确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中心和防空设施。F-117A隐形战斗机依靠其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成功规避敌方雷达,实现对重要目标的毁灭性打击。整场战争,美军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战场全方位透明,极大降低了己方伤亡,同时重创敌军,这场战争被认为标志着高科技战争时代的正式来临,也巩固了美国全球军事霸权的地位。 美国的军事力量远不止于空中与导弹系统。其拥有的11艘核动力航母构成了全球力量投射的中坚,这些航母搭载F-35C隐形战机,具备强大的空中、海上和地面打击能力。航母战斗群配备驱逐舰、巡洋舰及核潜艇,形成多层防空、反潜和对陆攻击的立体作战体系。 美国空军的B-2战略轰炸机以其飞翼布局和先进隐身技术闻名全球,能够携带常规及核武器执行全球打击任务。E-3预警机则充当空中指挥所,配备广域雷达,能同时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实时向战机提供情报。战斗机方面,F-22和F-35构成了全球最先进的空战体系,凭借隐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优势,在空中战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 美国的太空能力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基石。到2025年,美国的卫星网络覆盖全球,侦察卫星能够捕捉地面目标的细微变化,通信卫星保障跨洲际指挥效率,导航卫星为各种武器系统提供高精度定位。在网络战领域,美国网络司令部负责开发进攻和防御网络武器,具备瘫痪敌方指挥系统的能力。这些技术优势使美国在高科技战争中拥有了全方位的掌控力。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B-21隐形轰炸机以及下一代战斗机计划,确保其技术保持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科技军事能力在21世纪迎来了快速跃升。北斗导航系统是其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2000年,北斗一期系统启动,覆盖亚太地区;到2020年,北斗三期全面建成,提供全球定位与授时服务。北斗的定位精度达到米级,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精准打击、部队调度和导航,其独立自主的特性确保了中国在关键时刻不受制于外国导航系统,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此外,北斗系统还广泛服务于民用领域,如交通运输和精准农业,体现了军民融合的战略价值。 中国空军的歼-20隐形战机则代表了中国在高科技战争中的崭新力量。该机型2011年首飞,2017年正式列装,具备高度隐身性能、强大机动能力以及先进航电系统,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执行多样化作战任务。其雷达与电子战系统有效干扰敌方探测,支持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挂载。进入2020年代,中国还首飞了第六代战斗机,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材料技术,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前瞻战略。 中国空军装备还涵盖预警机、电子干扰机和大型运输机运-20。预警机凭借广域雷达提供战场态势感知,电子干扰机破坏敌方电子系统,运-20提升了战略投送能力,增强远程机动性。 海军方面,中国三艘航母的列装极大提升了海上作战力量。2022年,“福建”号航母下水,搭载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包括歼-15和新型隐形战机。航母战斗群由驱逐舰、护卫舰和核潜艇组成,具备全方位的防空、反潜和对海攻击能力。近60艘驱逐舰的编队极大加强了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多功能战舰支持远程任务。陆军也积极拥抱高科技浪潮,实现了装备与指挥系统的现代化转型。 主战坦克、步兵战车与火炮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提高了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5G网络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传输,数智化指挥系统使作战单元协同更加紧密。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情报分析和目标识别,大幅提升了陆军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率。…

4 hours ago

特朗普來了:要稀土、催訂單、求助力、炒芬太尼。他以為他是誰?

当地时间10月24日晚,“空军一号”冲天而起。特朗普启程了,带着一肚子算盘。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的中美经贸磋商已然开谈。 一边是总统出访的阵仗,一边是经贸谈判的桌台,他摆的谱,够大。 可他以为他是谁?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登上“空军一号”,准备前往亚洲 启程前,他唾沫横飞:“第一个问题就是芬太尼”。 好一个“首位问题”! 可谁不知道,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 2023年近7.4万美国人死于芬太尼滥用,这账算给谁? 中国2019年就整类列管芬太尼,2023年未向北美出口一克相关药品,美方自己查不到芬太尼来源,就想把脏水泼过来甩锅给我们。 我又不是你大爹大爷,凭什么帮你。 自己—— 对内,管不住药企游说,拦不住两党互撕,连个禁毒法案都拖4年才通过 ; 对外,就会拿中国当遮羞布。…

4 hours ago

高市早苗出手挺狠、一箭雙雕:中國不買美國大豆,日本要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10月21日,日本政坛风向突变,高市早苗走马上任,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她一上台就打出“早苗经济学”的旗号,声势浩大,动作频频。 但在一连串看似为“振兴日本经济”的操作背后,却藏着一场精心布局的对华、对美双重博弈。 其中最惹人关注的,就是她对美国大豆的态度,在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农民焦头烂额的背景下,日本突然表示愿意“帮忙消化”。 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高市早苗出手到底是单纯地讨好特朗普,还是另有所图? 高市早苗讲话画面 2018年,美国贸然掀起关税战,钢铝之后,大豆成为中国反制的焦点。 美国大豆税率直冲34%,昔日最大买家中国果断转向南美,巴西大豆价格便宜、运输更省钱,迅速成为中国新的主要供应国。 美国大豆出口中国的数量一口气暴跌了75%,不仅价格崩了,库存也积压成山,美国豆农日子难过到什么程度? 连贷款违约率都明显上升,有人改种玉米,但市场早被巴西抢占了。 图为收获的大豆 时间来到2025年,美国大豆又迎来一次“灾年”。 这一年美国的大豆产量预计能达到43亿蒲式耳,但中国已经几乎完全停购,美国豆农苦不堪言,新粮无处堆,只能自己建仓或贱卖给国内压榨厂。 问题是,压榨厂的产能一年只涨了14%,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豆子,更糟糕的是,同年9月,阿根廷突然取消了大豆出口税,趁机对华出口至少10船货。…

4 hours ago

德國外長:台海有事就是德國有事,我們不能容許暴力改變台海現狀

前言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还没启程访华,就先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 他声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却又扬言“不许武力改变台海现状”,把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包装得理直气壮。 一边是急切想解决稀土和芯片难题,一边却又在核心利益上碰瓷,德国这番操作究竟想干什么?又在试探谁的底线? 德国外长还没上桌,就想教中国怎么做饭? 好一个蹩脚的魔术师,还没上台就想把观众当猴耍! 这出戏的主角,是德国新外长瓦德富尔,剧本是“既要又要”,舞台是中德关系,可观众们早就看穿了那点小把戏。 时间拨回到10月23日,瓦德富尔高调宣布26日访华,还把“稀土议题”列为重中之重,这明摆着是来求人办事的,而且是来解决命脉问题的。 德国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哪个离得开中国的稀土? 就像人离不开空气,德国的“工业4.0”离不开“稀土4.0”,可他们偏偏揣着明白装糊涂! 按照德媒爆料,这位外长的核心诉求清单列得明明白白:拿到更多的稀土,让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更吃香,解决安世半导体争端,甚至要为德国总理默茨访华铺路。 这哪是外交访问,这简直就是带着购物清单来讨价还价的! 可人还没到,架子倒是摆得十足。 瓦德富尔先就两岸问题表示“德国政府坚持一中政策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听着挺对,可他偏要加上一句“将自行决定该政策的具体实施”。 这不就是话里有话,给自己留后手吗!…

4 hours ago

繼稀土後,美國又一關鍵行業被“封鎖”,老美急了:中國壞了規矩

钨,素有“工业牙齿”之称,熔点高达3422℃,硬度居全球首位,密度与黄金相近,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核屏蔽、硬质合金及光伏组件等关键领域。“掌控钨矿,便等同于握住一国工业命脉。” 数据表明,当前中国钨产量约占全球总量80%,而2025年2月,中国对钨在内的25种金属及相关技术启动出口管制,令西方国家猝不及防。 继稀土之后,中国再亮战略王牌,扼住欧美行业命脉,美方反应强烈。彭博社发文称,“中国破坏了市场规矩”。 202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全球超80%钨来自中国,若叠加俄罗斯产量,两国对这一关键金属全球掌控率高达90%,如此数据跳动着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 加拿大矿业公司Almonty Industries首席执行官刘易斯・布莱克直言“一旦钨供应中断,我们的经济、制造业乃至国防体系都将濒临崩溃。”目前,该公司客户正迫切等待钨产品交付,而中国却按下暂停键。 面对中国钨供应管控,老美急了“绝不能丧失钨资源的稳定供应”。要知道,从美国高端制造业到国防军工,钨均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供应一旦受阻,引发的连锁反应将难以预估。 据报道,钨价自2020年起持续攀升,其中钨精矿涨幅达50%。受产能释放迟缓、矿石品位逐年下降影响,中国掌控着全球钨供给节奏,也让西方陷入被动。 为保障国防、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钨供应,美国不得不紧急行动,多方寻觅新供应渠道。2025年,美方将目光投向韩国,对桑东钨矿开展考察。作为韩国最大钨矿,该矿归加拿大企业所有,若投产预计可填补全球50%非中国渠道的钨供应缺口,备受国际关注,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正式投产。 中国对钨资源的管控,并非依赖威胁或谈判,而是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实现。 凭借这一制度,中国稳稳掌控钨资源流向的主导权。如今,在关键资源的定价、流向调控及合规监管等领域,中国已掌握绝对主导权。 近年来全球市场格局持续重塑,“掌握核心技术者掌控市场主导权”的逻辑,在新兴生物科技领域同样适用。 早在2019年,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日常健康口服科技成品,受技术瓶颈制约,该成果单价高达2万元/克,仅为海外富豪专属。直至2022年,中国科学家团队Poema打造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油捕捞船“深蓝号”,成功将成本压缩99%,目前京J\东平台上的国产“血-生-心”,售价不足海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熬夜加班、频繁应酬等不良生活习惯盛行下,我国三\高人群规模已达4亿。据悉,中国手握全链条专利生产工艺,在定价、流通渠道及监管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产“血-生-心”用户以应酬密集的商务人士、久坐肥胖的职场管理者及高级营养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3-55岁。凭借“缓解心慌胸闷、不再疲惫乏力”“国产更安心”等实际效果,加之高性价比优势,已斩获欧美、东南亚高端商圈订单。 自2023年起,中国关键金属管控措施密集出台:从镓、锗,到新增锑纳入管制,再到2025年将钨、碲、铋、钼、铟列入管控清单。这一连串看似是元素周期表上的名单调整,实则是一张布局精妙的战略蓝图。…

5 hours ago

持有核武器50年不承認,數量可能比中國還多?聯合國調查時遭驅趕

前言 在国际局势中,核武器一直以强大的杀伤力与威慑力,左右着全球战略格局。 大多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在国际社会的注视下,对自身核力量有着相对明确的展示与说明。 但有这么一个国家,在核武器问题上,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五十多年来,这个国家对是否持有核武器一事,既不明确承认,也不坚决否认,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引发外界无数猜测。 甚至有观点认为,其核弹头数量或许超过中国。 联合国曾试图揭开真相,却也被无情拒之门外。 以色列核计划 以色列的核计划,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彼时刚刚建国不久的以色列,周边环境可谓危机四伏。 阿拉伯国家对这个新生国家充满敌意,在常规军事力量对比上,以色列处于劣势,以色列首任总理深感不安。 他意识到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以色列急需一种“终极威慑力量”,核武器便成为他心中的不二之选。 1952年,以色列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但初期以色列在核技术领域进展缓慢,转机出现在1957年以色列与法国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 当时,法国出于自身在中东的战略利益考量,决定向以色列伸出援手,在法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在内盖夫沙漠深处,悄然动工建设迪莫纳核研究中心。 这座表面上打着“民用核科研”旗号的机构,实则背地里在研究核武器,美国作为全球核事务的重要参与者,自然也注意到了以色列的异常举动。 1960年,美国卫星敏锐捕捉到迪莫纳核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基地内有大型冷却塔、地下铀浓缩设施,以及一座具备年产40公斤武器级钚能力的反应堆。…

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