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

為何美國債務超35萬億美元,還養得起11艘航母?全球都當了大冤種

前言:

“债务超35万亿美元,依然能养得起11艘航母?”这是一个令全球经济学家都挠头的问题。表面上,美国的债务如滚雪球般膨胀,但却依然能保持全球最强的军事存在,航母舰队依然傲视四海。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金融魔法?美国的财政状况看似岌岌可危,但却能在世界舞台上保持超强的军事投射能力,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难道是“纸上富贵”的游戏,还是另有更为复杂的国际金融机制支撑着这一切?全球其他国家,在这场“大富翁”式的博弈中,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

当债务成为全球经济的隐形杀手,而美国依然能在这个游戏中稳坐钓鱼台,世界真的只是“冤大头”吗?

2024年7月,一则消息再次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场——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人无法想象其中的含义。

据专家估算,3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德国、日本、印度和英国的经济总量之和。如果平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人均负债将超过10万美元,每个家庭背负的债务更是高达26万美元。

面对如此惊人的债务规模,美国社会各界难免心生恐惧和忧虑。有经济学家警告,美国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未知领域,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遏制债务增长,未来很可能爆发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然

而,美国政府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仍在继续大手笔的举债,仿佛对未来毫无忧虑。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在火药桶上起舞,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美国经济随时可能引火自焚。

巨额国债的阴影笼罩之下,美国却仍在加速扩张自己的军事力量。就在国债突破35万亿的同时,美国国会批准了2024财年高达842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再创历史新高,甚至超过了其后9个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

面对经济学家们的质疑,美国政客们却异口同声地表示,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再多的钱也要花。这种不计成本的军事扩张,似乎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执念。

无论是在全球部署军事基地,还是插手地区冲突,美国都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己的军事肌肉。

然而,在许多国家看来,美国的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表现,其目的并非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巩固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

随着美国军事实力的不断膨胀,其他国家对其心存戒备和不安,担心美国会利用军事优势肆意妄为,打破国际秩序的平衡。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却始终讳莫如深,宁愿继续高歌猛进,也不愿正视外界的质疑和批评。

巨轮行驶在山崖之巅

2022年年初,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才仅仅两年多时间,这个数字就增长了5万亿。

放眼美国的债务发展史,其上升速度之快更是令人咋舌。

40年前,美国的债务规模还只有区区9000多亿美元。然而近年来,美国的债务增长呈现出失控的态势,2023年6月就已经突破32万亿,到了2024年更是一举冲破35万亿大关。

如果将美国的债务增长轨迹绘制成图表,人们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条直奔云霄的曲线。在这股疯狂的浪潮之下,任何理性的声音都显得微不足道。

政客们口口声声说要减税,却对削减开支避而不谈;财政部官员信誓旦旦地承诺要平衡预算,到头来却是年年高举赤字的大旗。

种种矛盾和悖论,无不暴露出美国在财政问题上的软肋和无奈。然而,与之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府对不断飙升的债务规模似乎已经麻木不仁,甚至还有一种乐在其中的错觉。

他们自信地认为,只要美元的霸主地位不倒,债务就永远不会成为问题。殊不知,历史上无数个辉煌的帝国,最后都倒在了自身的傲慢和短视上。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算,未来10年美国的债务总额很可能超过56万亿美元,而仅仅支付利息一项,每年就要花费1.7万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国防开支。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美国政府就像是一艘满载债务的巨轮,正在山崖边缘疯狂前行,随时都有坠入深渊的危险。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对这种危险处境似乎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应对。

尽管国会每年都会为提高债务上限而争论不休,但这更像是一种政治作秀,而非真正的危机意识。面对民众的质疑和担忧,政客们总是轻描淡写地说,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增加债务不会影响长期增长。

然而,这种盲目乐观的论调,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或是美元地位受到动摇,高企的债务就会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给美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到那时,任何辩解和狡辩都将失去意义,悲剧的帷幕也就无可避免地拉开了。

“刀俎”之上的军事扩张

尽管债务高筑,但美国非但没有收敛军事野心,反而变本加厉地投入军备竞赛。2024年美国的国防预算达到842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先进武器的研发和采购上。

据悉,美国计划斥资数百亿美元生产大量导弹,包括空对空导弹、反舰导弹和远程防空导弹等。此外,美国还要投入巨资采购核潜艇、隐形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全面提升军事打击和威慑能力。

面对外界对美国军费开支的质疑,国防部官员振振有词地表示,这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特别是来自中俄等大国的战略威胁。美国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捍卫自身利益,维护全球和平。

然而,这种冠冕堂皇的说辞,在许多国家看来不过是美国为自己的军事扩张寻找借口。事实上,中俄等国虽然在军事现代化上不断取得进展,但对美国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相反,美国才是全球军事开支的最大国家,常年占据世界军费开支的4成左右。

这种超出常规的军事投入,不仅加重了美国的财政负担,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不安和猜忌。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一个军事力量远超自身的“巨无霸”在全球肆意妄为。如果美国真的想要维护世界和平,或许应该率先收敛自身的军事野心,而非甘当军备竞赛的急先锋。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和空军还创纪录地宣布了大批武器装备的“退休”计划,其中不乏F-22战斗机等尖端武器。美国官员解释称,淘汰老旧装备可以节省资金,用于新式武器的研发。

但在许多人看来,美国此举无异于”杀鸡取卵”,不惜牺牲现有战力,也要加速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国明明手头拮据,债台高筑,却偏偏在军事装备上舍得下血本。

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的军事现代化究竟是为了应对威胁,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要知道,先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除了要花费大量资金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必然会出现一个战斗力的真空期。而一旦爆发突发事件或局部冲突,美国军队的应对能力恐怕会大打折扣。

到那时,美国所谓的“绝对优势”或许就不复存在了。更为严峻的是,美国在军事领域的盲目自信,很可能成为其战略失误的导火索。当傲慢和偏见主导决策时,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美

国的强大,从来就不只在于军事,更在于其体制的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如果这些优势被过度的军事化所侵蚀,美国的衰落也就不远了。

“费钱”的航母舰队

谈及美国的军事实力,就不得不提其庞大的航母舰队。目前,美国海军拥有11艘航空母舰,其中大部分都是配备核动力装置的超级航母,舰载机数量多达80架左右。

航母作为美国全球投射军事力量的重要工具,虽然造价高昂,维护费用惊人,但其战略价值却是任何其他武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航母舰队几乎主宰了所有重大军事行动,从朝鲜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战争,无一例外地赢得了胜利。

这种常胜的神话,不仅彰显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也极大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自尊心。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航母舰队的战略地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反舰导弹等新型武器的出现,航母的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一旦遭到攻击,其毁灭性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随着无人机、网络战等新型作战方式的兴起,航母在未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恐怕也难以维系。

更为致命的是,航母舰队所依赖的庞大后勤保障体系,在现代战争中极易成为敌人的首要打击目标。一旦这些薄弱环节遭到破坏,再强大的航母舰队也将如同散沙,失去战斗力。

据估算,建造一艘常规动力航母的成本约为21亿美元,而核动力航母的造价更是高达39亿美元。

这些天价巨舰不仅购置费用高得离谱,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开支也是一个“无底洞”。以一艘核动力航母为例,其50年的服役期内,仅维修和燃料费用就要超过百亿美元,再加上高达5000人的船员成本,养一艘航母跟养一个国家差不多。

面对如此惊人的开支,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得不捏一把汗。要知道,美国海军目前共有11艘现役航母,相当于同时在养11个“小国家”。

而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财政状况每况愈下,这些”小国家”的养护成本无疑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更令美国头疼的是,中俄等国近年来也在加紧发展航母力量,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如何在巨额开支和战略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成为摆在美国军方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失误,美国的航母舰队恐怕就难逃成为“海上金字塔”的命运。

毕竟,在残酷的战争中,再昂贵的武器装备也抵不过战略决策的失误。美国如果执迷不悟,继续在航母舰队上铺张浪费,最终只会加速自身衰落的进程。

巧立名目的庞大开支

面对高企的国债和军费,美国政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财之道”。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滥发国债,用别人的钱来养活自己的军队。

仅过去15年,美国流通在外的国债就从不足10万亿猛增到25万亿增幅高达7倍多。美国用自己的”信用”换取他国的真金白银,再投入到军事领域,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则不断扩张自身实力。

这种明目张胆的“财政掠夺”,在很多国家看来简直就是一种蛮横行为。要知道,买下美国国债的绝大部分是外国政府和机构投资者,他们出于对美元体系的信任,才愿意将辛苦积累的财富交到美国手里。

而美国却把这些钱挥霍在军备竞赛上,不仅没有给债权人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反而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和动荡。

如此恩将仇报,难怪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国的做法心生不满,开始寻求多元化投资,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一旦海外投资者失去信心,纷纷抛售美债,美国经济将不堪设想。到那时,美国政府恐怕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军事开支了。

除了靠国债输血,美国还热衷于做军火生意,经常在一些国家陷入战乱时,趁机大发战争财。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从军火交易中获利数百上千亿美元,这些钱除了让军工企业盆满钵满,很大一部分也流入了国防预算。

然而,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不仅助长了战争和冲突,也让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道义形象大打折扣。许多国家指责美国是”战争贩子”,靠出售死亡谋取暴利。

更有甚者认为,美国在一些地区挑起争端,就是为了制造军火市场,刺激自身经济。尽管美国官方对此矢口否认,但其言行之间的矛盾和虚伪,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真相。

一个沉溺于金钱游戏的国家,注定难以在道义上立足。美国如果不尽快摆脱对军火利润的依赖,恐怕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最宝贵的东西——价值观和公信力。

此外,美国还在全球140多个国家驻扎军队,每年向“保护国”收取大笔“保护费”,这也是其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表面上看,美国在这些国家驻军是为了维护地区安全,但实际上更多地成为美国插手他国事务、扩张势力范围的工具。许多国家对美军基地的存在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

而美国政府则辩称,驻军费用是“保护”小国的必要开支,理应由驻在国买单。这种强买强卖的逻辑,不仅暴露了美国的霸权思维,也让其在盟友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全球驻军体系恐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旦小国不再买账,美国也就难以为继。

到那时,华盛顿的政客们恐怕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靠军事手段榨取他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表面上看,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金融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举债,为自己的军事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但在很多人看来,美国正将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债务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迟早有一天会落下。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期依靠举债维持繁荣。相反,那些一度辉煌却又迅速衰落的帝国,无不是在债务的重压下轰然倒塌。

美国自认为可以成为历史的例外,但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毕竟,经济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入不敷出,最终难逃破产的命运。更何况,美国还将大量借来的钱投入到军事领域,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加速财政的恶化。

眼下,美国政府对债务规模的失控已经显露出无力感,每次提高债务上限都成了一场激烈的政治博弈。

然而,与其在症状上做文章,不如正视问题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缩减开支,平衡财政,美国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软着陆,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经济学家指出,长期高负债运行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失衡,而高额军费开支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挤占了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会加剧财政赤字,最终引发债务危机。

此外,美国国内贫富分化加剧、医疗体系濒临崩溃、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也亟需大量投入,军事开支的任性膨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困境,美国政府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麻木和漠视。

他们宁愿继续向军工巨头们大撒金钱,打造一个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也不愿正视国内民众的苦难和诉求。这种背离民意、脱离实际的做法,不仅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也预示着深重的危机正在逼近。

当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浪潮开始泛滥,当社会撕裂和动荡愈演愈烈,恐怕再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无济于事。到那时,美国梦恐怕就会变成一场骇人的噩梦。

种种危机的迹象已经显现,专家预测,美国联邦医保和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最快将在2035年耗尽。

届时,如果还不能控制债务增长和军费开支,美国很可能会重蹈历史上无数个”帝国陨落”的覆辙。

对于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来说,改弦更张的时机已经不多了。

然而,改变的阻力同样巨大。在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政客们唯利是图,主流媒体沆瀣一气,似乎没有任何人愿意悬崖勒马,都在吃着最后的“红利”。

这种全民皆醉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和悲哀。毕竟,当傲慢和偏见主导一切时,再睿智的头脑也会变得混沌,再理性的声音也会被淹没。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如果不動用核武器,能打敗日本的國家有哪些?一國上榜令人意外

核武器的杀伤力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若不是美国的这两枚原子弹,日本恐怕没这么快投降,战争结束后更是深受其害。也正是考虑到核武强大的威力,如今只有联合国五常合法拥有这一杀器。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军事领域,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其经济迅速发展,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也因此提高,随着军力的提升,日本野心也逐渐显露,此前甚至有专家分析称,一旦日本崛起,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美国。 就目前局势来看,美日两国似乎不可能反目成仇,但分析人员指出,双方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必然会翻脸。毕竟二战的两枚原子弹的仇日本还没报。此前有人提出,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有哪些国家可以打败日本?分析人员给出答案,其中除了中美俄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让人大吃一惊。 中美俄作为三大强国,打败日本十分容易。日本一直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对该国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加上美国的海军实力碾压该国,因此即便不是核武器,美国也能轻松战胜。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作为2号强国,继承了苏联不少军事遗产,加上近年来发展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领先全球,就连美国动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想要打败日本轻而易举。而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完善的军工体系,日本作为岛国,到时候在海上进行封锁的话,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除中美俄三国外,英国和法国也在榜单上,毕竟身为五常,基本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不过印度上榜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要知道印度作为一个武器装备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潜力并不被大众看好,加上近年来频繁挑起冲突,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该国目前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国内疫情迟迟无法解决,战胜日本在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不过专家称印度军队数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并且封锁印度洋,掐死日本的经济命脉,那么日本将不战而败。

3 hours ago

西方衛星在中印邊境,拍到多架隱形無人機,美媒:美軍已落後

中国新型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再次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期。 据美国“战区”网站10月11日报道,西方商业卫星公司公布的卫星图显示,近期在中印边境中国一侧的高原机场上,出现了多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美国军事专家研判称,这很可能是为了进行高海拔严酷环境的实战测试,意味着攻击-11已经具备了初步或完整的作战能力。 (商业卫星拍摄到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在承认中国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对五角大楼发出批评,认为美军对无人机的保守态度和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中国甩在了身后。 据报道,公开的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今年8月份到9月份,在距离中印边境大约140公里的日喀则机场出现了至少3架攻击-11隐形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的代号为“利剑”,从首次亮相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研发和测试,如今终于进入到了实战部署阶段。 (歼-20可以和攻击-11搭配作战) 据介绍,攻击-11是一款多用途隐身飞翼式无人机,除了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外,还可以执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任务,并可以作为电子战平台参与空战对抗。美媒表示,攻击-11还能够和双座版的歼-20S隐形战机搭配作战,担任后者的“忠诚僚机”。 美媒称,攻击-11近期部署的日喀则机场海拔大约为3800米,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跑道之一,跑道长度长达5000米,近年来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3000米长的辅助跑道,以及7个大型飞机的停机坪,目前扩建工作还在持续中,是中国在西部高原的重要军民两用机场。 据悉,除了近期部署了攻击-11无人机外,当地常年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包括歼-10、歼-16、空警-500预警机等等,此外还部署过彩虹-4、无侦-7等多型号无人机。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美媒认为,攻击-11无人机在中印边境附近的部署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这里是进行高原测试的绝佳地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拿敌练兵”,在复杂环境下测试印度一侧的雷达和防空系统。 美媒表示,攻击-11只是中国庞大无人机家族的一员,在“9.3阅兵”中展示的多款隐形无人机都已经服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类似无人机的研发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包括X-47B等多款无人机都宣布中止研发。美媒警告称,美军错失无人机发展的宝贵机遇,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兵式上的攻击-11无人机)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方面都自信认为,在中印边境具备对中国的空中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方一侧的海拔较高,不利于传统有人战机的常态化部署,而中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无疑打破了印度方面的迷之自信,攻击-11这种无人作战飞机的实战部署,使得解放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空中情报感知和作战能力大幅增强,换言之,解放军对印备战已经进入了无人作战的新阶段。 (阅兵式上的中国无人机)…

3 hours ago

首個被踢出北約的國家出現?特朗普發了最後通牒,將盟友推向中國

最近的北约圈子不太平,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气氛越来越微妙。 从几个月前的峰会上吵得面红耳赤,到不少国家悄悄搁置美制武器订单,昔日铁板一块的同盟,如今裂痕肉眼可见。 这股火药味,终究还是烧到了明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搞出大动静了,这次将枪口对准了北约盟友西班牙,直接放话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 特朗普却没想到,被美国这么一逼,反倒让西班牙更倾向于跟中国合作。 2025年10月9 日,特朗普在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突然扯到了西班牙的军费问题,语气十分强硬:“西班牙不大幅涨军费,北约就该考虑把它踢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美西两国之间的军费矛盾,可是往深了想,其实是北约内部乱成一锅粥的缩影。 特朗普这话明着是说西班牙,实际上也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警钟,让他们盯着西班牙,把西班牙的国防预算能按照北约的规矩来,提到GDP的5%。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提出涨军费要求了。 早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他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各国提高军费,当时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就没给面子,直接回怼:“我们军费够保卫自己了,再涨钱就得从民生里抠,老百姓不同意。”直到现在,西班牙的军费占比也才2.1%。 见西班牙油盐不进,特朗普不光威胁要惩罚西班牙,还让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施压,这强硬劲儿,把美欧之间的那点遮羞布都快扯没了。 不过,西班牙敢跟美国硬刚真的不怕被踢出北约吗? 其实,西班牙的底气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中国。 对于军费问题,2025年西班牙就搞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只有 30%…

3 hours ago

美國教授警告印度:華盛頓憎恨中國,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杰弗里·萨克斯这个人,在经济学圈子里挺有名的。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以前还当过联合国的特别顾问,帮着搞可持续发展的事。80年代,他帮玻利维亚和波兰搞经济改革,那时候拉美和东欧国家经济乱套,他推的那些快速私有化和紧缩政策,虽然帮着稳住了通胀,但也让不少人日子难过,失业率蹭蹭上涨。 后来转战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闹得经济崩盘,贫富差距拉大,批评声一大堆。话说回来,这些经历让他对全球经济格局看得很透,尤其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21世纪,他更多关注贫困和环境问题,写书推项目,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2025年,他还在到处演讲,点名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 2025年4月,那时候萨克斯去印度参加一场经济论坛,顺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啥坏事,而是中国发展太快,太牛了,让华盛顿坐不住。印度当时正被美国拉着搞“印太战略”,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萨克斯就提醒印度人,别太天真,美国现在欢迎你们,是因为你们还没强到威胁它的地位。要是印度哪天也像中国那样,在制造业和科技上独领风骚,美国的态度准翻脸。印度媒体报道了这事儿,标题就直接用了他的话,很快就传开了。 萨克斯的观点其实不是头一回了。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开始,他就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太偏激。特朗普那时候搞贸易战,加关税,禁技术出口,萨克斯说这些不是基于事实,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步,几十年下来,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和基建都飞速前进。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产量占大头,供应链从头到尾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这些成就,让8亿多人脱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认可。可在美国眼里,这就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没依赖它的体系,却自己玩得风生水起。萨克斯在采访中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出口额稳居首位,这些不是靠运气,而是长期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结果。 美国为什么这么敏感?萨克斯分析,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是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让它控制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国崛起后,不光经济独立,还推“一带一路”,帮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路,这就动了美国的奶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贸易战,本想逼中国让步,结果美国自己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数据显示,加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增大,很多公司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转道东南亚也没省钱。可中国自己研发5G和AI,进步没停。萨克斯说,这不是竞争,是病态压制,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被别人学去,动摇它的全球影响力。 针对印度,萨克斯的话更扎心。印度人口多,市场大,正想接棒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美国拉印度入伙“四方对话”,给援助,帮着建军工项目。可萨克斯点明,美国这么做,是因为印度现在制造业只占GDP15%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效率低,劳动力技能不高。跨国公司去印度投资,常常卡在土地政策和劳工法规上,物流成本高企。印度有潜力,但要赶上中国,得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 萨克斯举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美国就用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限制出口。现在中国遇到的围堵,印度要是真强大了,也逃不掉。美国历史上,对欧盟、日本、俄罗斯都用过类似招数,一旦对手起来,就设限打压。印度别只盯着中美冲突的机会,得建自己的战略自主性,多跟中国合作,经贸联系本来就紧密,中印贸易额2024年就超1000亿美元。 萨克斯的提醒,在印度引发热议。一些学者承认他说得对,印度不能全靠美国,得自力更生。社交媒体上,帖子转发他的视频,讨论印美关系的真实性。印度政府没公开回应,但政策上开始调整,跟中国边境谈判,恢复部分经贸。萨克斯在后续采访中说,美国与其恐惧中国成功,不如学着共存。多极世界是大势,单极霸权过时了。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比如气候协议和扶贫项目,对大家都有利。美国如果继续围堵,只会让盟友离心,经济上自食恶果。

3 hours ago

特朗普急了,發長文狠批中國,威脅要對華祭出2招,但強調一件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中美之间再度泛起新的波澜。 此次率先按捺不住的,是特朗普。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火力猛攻,洋洋洒洒发布数百字长文,直指中国“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痛批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构成威胁”。 他在文中言辞激烈,一套套狠话接连抛出,甚至还亮出了“百倍关税”以及“软件封锁”这两张他惯用的“王牌”。 然而,剧情很快出现转折。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着重强调“不会取消与中方会晤的可能性”。 这出“先兵后礼、打打谈谈”的戏码,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初次见识。 但此次他如此急切,究竟是被何种因素触动了敏感神经呢? 触及经济要害,他暴跳如雷特朗普此次大发雷霆,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稀土政策心怀不满,实则是中国的举措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他在文中使用了诸多刺耳的词汇,指责中国“操控全球科技链”“充满敌意”,甚至将其上升到“道德耻辱”的高度。 不过,对于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来说,都清楚这种夸张的表述,往往是他情绪失控的外在表现。 中国此次的应对策略确实精准有力。 稀土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但它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以及军工系统中的地位,堪称“无可替代”。 反观美国,几十年来在稀土战略储备方面严重缺失,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地步。 此次中国不仅没有丝毫手软,还顺势推出“全链条监管”“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特别港务费”等一系列组合举措,将整个供应链紧紧掌控。…

3 hours ago

美國擔心的情況出現了?特朗普收到消息:解放軍接下來有大動作

中东地区正在经历战略变局。一场代号"蓝剑-2025"的演习,恰似一记惊雷,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天空中炸响。 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这场演习将在10月中下旬举行,由中国和沙特联合举行。结合近期的中东局势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将与沙特举行联合演习】 沙特,这个坐拥石油财富的国家,几乎一直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在军事实力的天平上,利雅得把信任押在了华盛顿身上。但现在的美国却不那么靠得上了,面对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特朗普选择袖手旁观。这让海湾诸国不得不开始反思:今天是卡塔尔的遭遇,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开始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凭借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蓝剑-2025”似乎就是这段关系的生动注脚。 中国和沙特的联训,不只是为了提升彼此的海军战术技能,而是一种政治宣言:沙特正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希望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一道,在中东地区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和自主的安全体系。 【中国舰队将“出征”阿拉伯半岛】 为什么会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其在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从那一刻开始,任何想要对沙特动手的力量,都不得不掂量一下巴基斯坦手中的核武器。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能否获得持续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中沙军演这个平台,沙特可以直接向中国传达其战略需求。一旦双方达成共识,沙特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巴基斯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地区冲突,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沙特出钱、中国出技术、巴基斯坦出人力"的合作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重磅军事协议】 当中沙"蓝剑"军演的舰艇编队在波斯湾破浪前行时,这场演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它标志着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片曾经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地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十余年的护航行动,是对中国远海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余批护航编队,为近7000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护航。这种持续存在的海上力量展示,向地区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维护地区稳定的意愿,更具备相应的能力。…

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