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萨达姆·侯赛因在绞刑架上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位曾经主宰伊拉克政坛的强人被称为“暴君”,他的倒台一度被认为是伊拉克迈向自由民主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16年过去,曾经欢呼解放的伊拉克人民却陷入了新的反思:推翻萨达姆的代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在萨达姆执政的伊拉克,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福利。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无须担心学费。即使在偏远乡村,学校的大门也是向所有人敞开的。这一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伊拉克的文盲率。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的识字率曾高达80%,在中东国家中名列前茅。
无数家庭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一代又一代人依靠知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这一切随着战争的爆发与萨达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崩塌。2003年,美国领导的联军发动战争,萨达姆政权被推翻。教育体系几乎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学校的设施成为战火中的牺牲品,课桌和教材被毁,许多校舍直接变成废墟。还有一些学校被用作临时避难所,成了无家可归者的栖息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停摆,孩子们失去了课堂,教育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基础设施的损毁,战后伊拉克的教育管理体系也陷入混乱。萨达姆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虽然带有政治宣传性质,但他的确提供了广泛的免费教育资源。反观战后,新政府没有能力接手这一复杂的体系。
国家的财政濒临破产,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一些学校被迫向学生收取高昂学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只能让孩子辍学以减轻经济压力。曾经的繁荣不复存在。在巴格达等大城市,教育资源短缺尤为明显。
一些私立学校逐渐兴起,为有钱人提供教育服务,但普通家庭的孩子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学校关门后再也没有恢复,教师们为了生计纷纷转行。国际援助虽然也试图重建教育体系,但效果有限,资源的分配总是无法兼顾所有人。
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战乱导致了伊拉克年轻一代的流失。那些能够出国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其他国家上学,而无力离开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与课堂渐行渐远。许多家庭的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或家园,被迫早早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校园。
战前伊拉克的教育成果令人印象深刻。1990年前,国家为每个孩子准备了免费的教科书,每年投入教育的预算占财政支出的5%以上。在国际评估中,伊拉克的基础教育水平一度媲美一些发达国家。
然而,战后的教育预算几乎被削减至无足轻重,原本靠国家拨款维持的学校逐渐消失,原本无处不在的免费教育也成为历史。
上世纪90年代,萨达姆的伊拉克推行了一项全面的医疗福利政策。无论是轻微感冒还是住院手术,普通民众几乎不用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政策让许多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的困境,成为伊拉克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然而,这一体系随着2003年战争的到来而土崩瓦解,伊拉克人再也享受不到免费的医疗。战前的伊拉克医疗系统被许多人认为是中东地区的佼佼者。巴格达等主要城市的大型医院设备齐全,曾引进国外的先进仪器,为普通民众服务。
即使是一些偏远的乡村,也能通过政府设立的医疗中心获得基本的治疗和药物供应。医生和医护人员的薪资稳定,国家为医学院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医疗队伍。然而,这一切在战争的摧毁下,迅速崩塌。
战争爆发后,医院成了战火中的目标。2003年美军入侵期间,许多医院在轰炸中被严重破坏,医药仓库被掠夺一空,设备损坏无法维修。最致命的是医疗物资的断供,曾经稳定的药品供应链被战争切断,医院里甚至连最基本的消炎药都变得稀缺。
一些重病患者只能眼睁睁地等待死亡,医院的走廊里躺满了无法得到治疗的病人。人力资源的流失更让医疗系统雪上加霜。在战后的几年中,安全问题和收入降低导致大量医生和护士离开岗位。
一些人选择移居海外谋求更稳定的生活,而留下的人不得不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工作。战争前,伊拉克曾拥有中东地区最高的人均医生比例,而到2006年,伊拉克已经面临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平民的医疗成本也急剧攀升。战前,普通人可以随时走进诊所就诊,拿药也不需要考虑费用。然而,战后许多医院和诊所私有化,收费标准水涨船高。原本贫困的家庭很快发现,他们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即使有人有幸进入公立医院,也面临床位紧张和药物短缺的问题。一些家庭为了挽救重病亲人,不得不倾尽所有财产,而更多的人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医疗资源的不平等问题在战后尤为突出。
在萨达姆时代,医疗资源虽然有限,但分配相对公平,普通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都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战争后,资源分配失衡,富裕家庭可以通过私人医院或国外就医解决问题,而普通百姓只能苦苦忍受缺医少药的困境。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几年内都没有医生出现。
2003年的战争彻底颠覆了伊拉克的医疗体系,而国际援助虽试图填补空白,但始终无法恢复战前的水平。援助物资和资金往往因为腐败和管理不善而无法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很多医疗项目停留在纸面,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医疗系统的恢复也因种种因素陷入停滞。
在萨达姆执政时期,住房是伊拉克人生活中最不需要忧虑的事情之一。政府通过大规模修建经济适用房,让无数普通家庭实现了安居梦。即便是经济困难的民众,也能分配到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住宅。
萨达姆时期兴建的这些住房社区,尤其是在巴格达等大城市,为无数家庭提供了安全的生活保障。然而,这一政策随着2003年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曾经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居住福利不复存在。
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政府为推动城市化和稳定社会秩序,开始大规模修建免费或低价住房。巴格达、摩苏尔和巴士拉等大城市周边迅速建起了许多新住宅区,乡村地区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政府甚至派出专人到偏远地区勘察,确保那些因经济问题无家可归的人们能够住进分配好的房屋。这种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家庭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安稳和尊严。战前的伊拉克,许多家庭生活在配备完善的住房中。
城市社区内的居民拥有自来水、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城市公共设施的普及让人们在住房周边就能享受便利的生活条件。甚至在战乱前夕,萨达姆政权依然强调住房政策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石。
然而,2003年美国及盟军发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战争摧毁了大量住宅和公共设施,许多家庭顷刻间失去了庇护。巴格达的许多居民区在轰炸中化为瓦砾,大量的平民被迫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或难民。
数据显示,仅2003年战争期间,超过200万伊拉克人因失去住所而流离失所。住房危机随着战后经济崩溃进一步恶化。萨达姆政权倒台后,新政府无力恢复战前的住房体系,也没有能力继续兴建经济适用房。
政府的财政预算几乎被用于战后重建和维持基本运作,住房福利政策被直接搁置。与此同时,失业率的上升和物价的飞涨让普通民众难以负担租房费用。许多家庭挤在简陋的棚户区,甚至不得不以废弃的建筑工地为家。
在战后的混乱时期,大量的空置房屋被武装组织占据或用作临时据点,普通人无法靠近。部分房产成为战乱中的交易品,被非法出售或租赁。许多合法业主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却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那些从乡村逃难到城市的家庭面临着更大的住房困难。在战争爆发之前,乡村居民基本都有自己的宅基地,生活虽然简朴却稳定。然而,战争和武装冲突让他们的家园毁于一旦,只能逃往城市寻找生路。
城市容纳不了涌入的大量难民,许多人被迫挤在破旧的棚屋中,或者搭建临时帐篷生活。
国际援助机构试图介入解决住房问题,但结果却难如人意。大多数援助项目仅仅提供短期支持,并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一些援助物资还在运送过程中被贪腐者侵吞,根本无法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在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养老问题从未成为百姓的忧虑。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在这个体系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养老服务。
养老院设施齐全,医疗资源配备到位,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然而,2003年的战争摧毁了这套制度,让这个曾经充满温情的体系彻底瓦解,成千上万的老人失去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萨达姆时期的养老政策是当时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许多养老院在服务上极为周到,老人们每天都能按时享用营养餐食,甚至会定期组织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尊严。在那些年,养老院的形象是伊拉克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标志,无数普通家庭因这一政策减轻了赡养的压力。
到了90年代,这套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能免费入住养老院。而在乡村,政府也会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助,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开支。
2003年战争的爆发让这一体系走向崩溃。战争期间,养老院和许多公共设施一样,成为冲突的牺牲品。大部分养老院在轰炸中受损或直接被摧毁,曾经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老人无处可去。即使有幸留存的设施,也因物资短缺无法继续运作。
护理人员纷纷辞职,医疗资源被转移到战场或战后重建项目中,老人们的需求被彻底忽视。战后的经济危机让本就脆弱的养老体系彻底瘫痪。新政府在战后试图恢复基础公共服务,但养老院始终未能列入优先重建名单。
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使政府无法为老人提供任何形式的经济支持。那些曾经依赖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不得不返回破败的家园,或依靠子女的帮助继续生活。而对于一些无家可归或没有亲属的老人,他们只能在街头流浪,靠捡拾废弃物品或乞讨为生。
萨达姆被处决后,伊拉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3年,美国发动的战争不仅摧毁了伊拉克的政治体系,还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16年来,伊拉克的普通百姓在战争、极端主义和权力斗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持续的内乱中化为泡影。
萨达姆被推翻后,伊拉克社会迅速陷入权力真空。原有的政府架构被彻底瓦解,新政府在重建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中央政府尚未稳固之时,地方武装和宗教派系的力量迅速扩张,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权力争斗频发。
尤其是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愈演愈烈,从之前被压制的暗流发展为公开的冲突。2006年,萨达姆长女拉加德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伊拉克的历史和民族结构注定不容易管理”。她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警告:“你们(美国)会失败的,你们会发现统治伊拉克并不容易。”
这一预言很快成为现实。从2004年起,伊拉克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什叶派民兵组织与逊尼派武装在多个城市展开激烈对抗。以往由强权维持的民族和解在战后变成彼此的敌意,宗教纷争让无数普通民众沦为受害者。
除了宗教矛盾,极端组织的崛起成为战后伊拉克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美军入侵后,由于大量复兴党官员和军队高层被清洗,大批原萨达姆政府的支持者失去了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
一些复兴党成员选择加入极端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后来被称为“伊斯兰国”(ISIS)的恐怖势力迅速壮大。2014年,ISIS占领摩苏尔,宣布建立“哈里发国”,极端主义的蔓延让伊拉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普通百姓生活在这种暴力和恐怖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危险。曾经繁华的巴格达城区沦为战场,清真寺、市场和学校成了自杀式爆炸袭击的目标。从2004年至2007年,仅针对平民的爆炸袭击就超过数千起,伤亡人数难以统计。
战火燃烧的不止是人们的家园,也摧毁了社会的安全感。即使战斗平息的日子,民众仍然不敢放心走上街头,社区之间的信任彻底崩塌。经济崩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萨达姆时期,伊拉克作为全球石油出口大国,其经济依赖于能源产业。
而战争带来的破坏让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国家财政收入急剧萎缩。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战后管理不善更让情况雪上加霜。2005年,伊拉克人均GDP从战前的约3000美元骤降至不足900美元,大量工厂停工,失业率飙升。
萨达姆,预言“伊拉克要乱十年”
郭笑迎 《 环球人物 》(2017年第1期)
上个月广为流传的“歼-10CE出口孟加拉国”还没落地,“孟加拉国飞行员已经来中国培训”的说法,就开始冒头了。更有趣的是,巴基斯坦也开始来凑热闹,前两天表示要无偿送一架歼教-7给斯里兰卡,这下子印度是真要坐不住了。 ▲歼-10CE出口没那么简单 “巴基斯坦准备入手歼-35E”和“歼-10CE出口孟加拉国”,算是去年最具标志性的两个传闻。前者在“歼-36”一飞冲天后,赫然变得非常有说服力——既然有更先进的战斗机,歼-35的地位就没那么关键,出口敏感度大大降低,但后者是不一样的。孟加拉国买歼-10CE不存在技术问题,本质上是个经济问题——孟加拉国根本负担不起。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个事情,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没有国家提供大额低息贷款的情况下,“歼-10A升级版”最适合孟加拉国,歼-10CE不是他能独自承受的。因此,对于“孟加拉国飞行员已经来中国培训”的消息,不妨再观望观望。 ▲只要报酬给得高,歼-20也不是不能考虑出口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无偿赠送歼教-7,倒真是得到斯里兰卡空军司令证实。孟加拉国在80年代末、21世纪初,两次从中国成建制采购歼教-7,现在送一架至少服役20多年,最多可能30余年的二代机,也真不是什么问题。但再不值钱,也没到随便送人的地步,特意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也是有想法的。斯里兰卡是个离印度只有咫尺之遥的国家,又在印度洋上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印度一直对其有想法。上世纪80年代,印度不惜出动数万大军,以调解内战的名义进驻斯里兰卡,结果因为处置不当、引火上身,反而损失了数千人,连当时担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后来都被猛虎组织刺杀。 ▲巴基斯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歼-7发展 有这层故事在里面,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关系就很不好,与印度关系更差的巴基斯坦,自然就和斯里兰卡有了往来。事实上,斯里兰卡为了自保,这几十年都在尽力和几个大国搞好关系,再加上其经济不佳,造成空军装备发展非常奇特。理论上斯里兰卡空军现在最先进的战斗机是歼-7GS,是歼-7系列终极改进型号之一。其他还有以色列“幼狮”、米格-27等,冷门又稍稍混乱的机队。至于辅助战机,斯里兰卡还从中国买了K-8、运-12等不少型号。 ▲斯里兰卡装备的歼-7GS 斯里兰卡前几年也曾考虑过买“枭龙”,但价格承受不起加上印度强烈反对,也就不了了之。斯里兰卡觉得自己连三代机都没有,属实有点说不过去,后面和以色列达成协议,升级“幼狮”以具备部分三代机作战能力。巴基斯坦这次送出一架歼教-7,恐怕就是看到斯里兰卡有想法。对巴基斯坦而言,随着歼-10C和“枭龙”Block3快速入役,早年装备的歼-7P,甚至是“枭龙”Block1,都已经跟不上年代。假如简单升级一下卖给斯里兰卡,既能腾出编制,又能小赚一笔,还能恶心印度一下,简直是一举三得。哪怕最终这笔生意没做成,用一架使用多年的歼教-7维持感情,成本也不高。 ▲最早生产的“枭龙”Block1升级潜力很小 在习惯了“歼-36”、歼-20、歼-35,最不济也是歼-10C、歼-16之后,大家对歼-7、“枭龙”Block1这些低端型号多少有点不屑一顾。但这个世界上能生产战斗机的国家其实很少,跟不上发展节奏的也比比皆是。连喷气式战斗机都没有的阿根廷、尚未跨入三代机门槛的斯里兰卡,就是其中两个。巴基斯坦虽然水平有限,不过在得到中国援助后,还真有当一回“地区大佬”的本钱。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岛礁分布最多的一座群岛,然而在这230多座岛礁之中我国却仅仅只控制了9座,其余多数岛礁都被周边的菲律宾、越南等国霸占而去。那么,你知道这些国家为什么如此激烈的争夺南沙岛礁吗?我国控制的9座岛礁又有着怎样重要的战略价值呢? 南沙群岛的重要战略价值 我国最靠南部的一组群岛——南沙群岛的全部面积已经达到了88.6万平方千米这片海域的西北方向是与越南遥遥相对,东北方向是与东南亚国家菲律宾隔海对望,南部水域则是与文莱、印尼等国家通过海洋相连接。 南沙群岛作为我国海洋渔业中第一大的热带渔场,其中仅经济鱼类就有300多种,并且在深水海区的上层还有着金枪鱼、旗鱼、剑鱼等大洋性鱼类。不仅如此,这里的藻类也非常丰富,像硅藻、甲藻等生态类群为主要种类。 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之外,南沙群岛中还拥有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藏,其中以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最为充足,它们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及礼乐滩盆地之中,并且这里还有着储量极其丰富的磷矿,其存量已经超过了30万吨。 最后,由于南沙群岛坐落在越南以及菲律宾这两个国家的重要海军基地之间,扼住了从世界四大洋中的太平洋一直到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重要通道,成为我国前往南亚、中东以及非洲和欧洲等地区的必经之地。因此,南沙群岛不仅是我国进行对外开放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同时还是守卫我国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 自古以来,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都归属于我国,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南沙群岛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其周边各国开始侵占我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些岛礁,由于当时我国的海军实力不够发达,从而导致现在我国在230多座岛礁的南沙群岛中仅仅只控制了9座,当然,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渐强大,我国已经开始陆续将流落在外的岛礁逐一收复。 目前我国在南沙所控制的9座岛礁 1、美济礁 美济礁坐落在南沙群岛的中东部海域之中,它与赤瓜礁基地大概有140公里的距离,与永暑岛基地则有295公里的距离。 美济礁其实是一个外形呈椭圆状的珊瑚环礁,它的顶端部分全都是由珊瑚构建而成,其东西方向的距离大概有9公里左右,南北方向的距离大概有6公里左右,岛礁的全部面积大约为5.66平方千米。 作为南沙群岛中非常少见的天然型避风良港,我国决定在2015年对其进行填海造岛,2015年6月8日,美济岛的永陆面积大概达到了5.66平方千米,岛屿建设成功后,我们便开始在岛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该岛上面已经建成机场、灯塔、实验室等重要设施,这为保卫我国的南海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2、渚碧礁 渚碧礁是一座处在南沙群岛中的散落礁,它与中业岛的最短距离仅仅只有23公里,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岛礁是一个外形酷似梨形的封闭形环礁,它仅仅只在退潮的时候才会全部露出水面。 作为一个大型环礁,渚碧礁有着建设成为大型渔业基地的良好条件,因此,我国在2015年时就对其进行填海造岛,如今它的陆地面积已经达到了4.3平方千米,不仅如此,岛上还有着机场、通讯基地台等重要设施,目前渚碧岛已经成为我国在南沙中的重要基地之一。…
前段时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4中国军力报告》中提到,“中国的核弹头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从去年500枚增长到今年的600枚,并且预计2030年数量将达到1000枚。” 也就是说,中国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生产了100枚核弹头,平均换算下来大概3天半就能生产一枚足以摧毁一座城市的核弹头。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产能到底算快还是算慢?毕竟当年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可都是拥有数万枚核弹头的,足以毁灭人类好几遍。 ▲1956年,美国曾打算用1100枚核弹彻底摧毁共产主义国家,其中中国也被重点关注。 一直以来,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在有核国家里并不算多,在1984年美国国防情报局曾经指出中国大约拥有150-160枚核弹头,到2009年美国预估中国可能拥有180枚,其中至少有20枚洲际弹道导弹能够直接瞄准美国本土。 2019年,国际上评估中国大约有290枚核弹头,也就是说,中国在10年时间里,增加了100多枚核弹。中国外交部曾经说,所有核武器国家里中国拥有最少得核武器储存量,这意味着中国对外公开承认的核武器数量与英国的200枚水平接近。 而且中国式目前联合国五常中唯一宣布核武器安全承诺的国家,承诺包括:不会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只会维持最低核吓阻能力、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可以说,中国是最不愿意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而最近两年,中国在核弹头数量上持续增加,只能说明,目前的世界形势越来越不乐观,为了在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时,拥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中国这个工业强国也开始有备无患了。 那么生产核弹头需要什么?其他国家大概多久能生产一枚?‘’ 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需要核裂变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让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更轻的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最常用的材料是铀-235或钚-239,氢弹比原子弹的多了核聚变材料,也就是氢的同位素——氚和氘。 ▲铀-235 要想生产核弹头,第一步就是获取裂变材料,由于铀-235的裂变截面较大,受到中子撞击后容易发生裂变,因此它是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成分。 地壳中的铀含量约为0.0004%,富矿中的铀含量仅为1%到4%,天然铀矿中包含铀-234、铀-235和铀-238,而铀-235占0.71%,难以裂变的铀-238占99.28%。 ▲铀矿石 所以,可作为武器级的铀-235浓度至少得在90%左右,这种高浓度的铀被称为武器级铀,要想提取铀-235,必须将铀-235与铀-238分离。由于铀-235和铀-238化学性质几乎一致,重量只有微小区别,所以想要获得这个纯度的铀-235,就像从一堆沙子里挑出细微的金粉,非常费力。…
孟加拉国空军司令访华期间对歼10C多用途战斗机表现出的兴趣,引发了国际军事领域的广泛关注与诸多猜测。孟加拉国采购歼10C究竟有多大可能性?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孟加拉国自身需求角度来看,其空军装备现状迫切需要更新换代。目前孟加拉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歼7MB早已老旧且性能有限,难以适应现代空战的要求。其现有的战机阵容,如米格29数量有限且整体空军力量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邻国印度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为了打造一支现代化的空中力量,摆脱在地区军事格局中的劣势地位,孟加拉国寻求先进战斗机的需求极为迫切,而歼10C以其出色的性能成为了颇具吸引力的选项。 歼10C自身的性能优势显著。它配备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与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精准探测与锁定目标,在空战中抢占先机。并且其与各种现代化武器兼容性良好,可挂载如“霹雳”15空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空战与对地攻击能力兼备,是一款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在全球军贸市场上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供应能力方面,中国相较于其他军事装备出口大国具有明显优势。以巴基斯坦采购J-10C的实例为证,在交易确定后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交付第一批飞机,这种高效的生产与交付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歼10C在外销市场上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孟加拉国由于政治和经济限制难以获得西方战斗机,而俄罗斯因深陷乌克兰战争导致交货延误常态化,这使得中国歼10C成为其合理的替代方案。 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孟加拉国独立前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密,巴基斯坦在使用歼10C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孟加拉国,从而降低其培训成本与适应难度。同时,孟加拉国位于印度洋要冲的关键地理位置,若其采购歼10C,对于中国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印度“阵风”战机带来的优势,维持印度洋地区军事平衡,对印度形成“东西包围”之势,遏制其“扩张野心”。这在战略层面上为孟加拉国采购歼10C提供了一定的外部助力与潜在机遇。 然而,孟加拉国采购歼10C也并非毫无阻碍。其财政状况吃紧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有可能通过贷款方式解决,但这也会给孟加拉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与债务风险。此外,印度必然会对孟加拉国这一采购意向表示强烈反对,可能会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进行施压与干扰,试图阻止孟加拉国提升空军实力,这无疑会给整个采购进程增添诸多变数与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孟加拉国采购歼10C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基础、性能与供应优势以及地缘政治利好因素,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与外部压力等挑战。其最终能否成功采购,还需孟加拉国在权衡自身利益、应对外部压力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国际政治、军事与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也将持续影响这一采购意向的走向。其实,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钱,孟加拉能否持续发展经济,并且有足够的国防预算支持空军现代化,才是能否引进歼-10C的关键所在。
看到有一位名叫“Marco Roams”的澳大利亚旅行博主 发布了一条名为《我在 24 小时内离开了中国:地狱之旅!》的视频 视频一开始,这位博主说他们西方媒体的宣传和身边每个朋友都告诉他不要去中国,但他不想被吓跑。 于是他在视频网站搜索关于去中国旅游的视频 他看到大量的博主发布了标题为 “我对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 和 “别听信西方媒体” 之类的视频,而且这些视频都夸赞了去中国旅行是多么美好,多么容易,但他对这些视频观点存在质疑。所以他决定亲自去中国看看。 而紧接着他立马补充说,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他几乎崩溃了,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旅行! 镜头一转,博主已经到达上海机场,他立马抱怨说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了!他非常里累!说他在传送带上已经苦苦等待了一个多小时了,却始终不见自己托运的行李出现。他的脸上露出焦虑和不满的神情。于是他在机场里四处寻找行李查询处 当他终于找到行李查询处时,工作人员告诉他的行李是因为相机电池等原因被检查了,行李现在不在上海,而是在广州时,博主则是火冒三丈,他觉得机场在过度安检,为什么要检查他的行李!…
肯尼亚地处非洲东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与我国建交,是一个十分重视旅游经济发展的国家。 十年前,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肯尼亚找上了我国,希望与我国达成合作,将原本容客量仅为200万的机场,升级扩张为容客量2000万。 当时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于是便本着友好发展的目标,答应了肯尼亚。 可谁知,就在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到五分之四的时候,肯尼亚突然撕毁订单,还声称是我国的原因。 不仅如此,五年过后肯尼亚又再次找上我国,希望与我国“冰释前嫌”,重新启动机场扩建工程。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国会答应肯尼亚吗? 关键时刻突然反转 2013年的一天,刚赢得大选不久的肯雅塔,找上了我国。作为肯尼亚新上任的总统,肯雅塔对于肯尼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经济建设,可谓是满腔抱负。 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旅游业要发展,交通是一大重要关卡。 不过好在当时我国正在进行非洲地区的援助工作,财力、技术严重不足的肯雅塔得知后二话不说就找到了我国“谈合作”。 说是合作,其实还是援助更多。 肯尼亚原先的机场客容量有200万,肯雅塔的目标是将其建成能容纳2000万游客的机场。同时,肯雅塔还希望同步建设铁路。这一切算下来,花费最少40亿人民币起步。这个数字对于当时贫穷的肯尼亚来说,是无比庞大的。 为了给到肯尼亚便利,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借钱给肯尼亚修路,还专门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修队前往肯尼亚,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包办了。 肯雅塔对此自然是欣喜不已,毕竟才刚上任,就能做成这样一件带动国家经济的大事,谁见了不都得称赞。 可是,有时候事情的反转来得就是这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