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

日本如果“沉海”了,那上億日本人能去哪?聯合國早已給出了答案

当洪水涌上珠穆朗玛峰的高山,那一定是一个极其震撼的场景。

目前这样的画面只存在于那些灾难大片之中,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怎样呢?

这些年全世界各地自然灾难频繁,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活动加剧了某些自然灾难的发生,很多人开始反思自身活动产生的影响。

像地震、洪水等自然天灾确实不是人力可以影响的,但温室效应的危害迫在眉睫。

很多国家因为海平面的上升,面临着国土消失的窘境。

地球两极的坚冰也在温室效应的升温环境下开始融化,海平面的上升让很多临海国家感到不安,有些国家甚至会在不远的未来就此消失。

像日本这样的岛国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四面临海让其没有任何退路,海平面上升正在逐步蚕食其领土。

再加上日本所在的位置处于火山地震带上,常年还饱受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影响。

一旦日本这个国家沉海,上亿民众该怎么办呢?联合国对此早已给出了答案。

一、日本面临的气候困境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其中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展现出极强的威胁,很多国家受到了影响。

自从19世纪以来,全球温度的已经上升了1.2摄氏度,并且还维持着不断上升趋势,各种极端天气问题频发,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让全球范围内海平面上升。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推测,未来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0.2-0.7米这意味一些岛国将会被海水吞没。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受到的威胁不言自明,其本身占地37.8万平方米,由十多个小岛屿组成。

伴随海平面上升,日本的国土面积会减少。

而在这么小的土地上却生活着1.24亿人口,所以国土面积的减少也成为了日本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特别日本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东京、大阪等城市,是日本的经济、政治中心,一旦这些区域受到影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作为沿海国家,日本已经感受到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

早在上个世纪日本领土就发生了沉海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小岛的沉没,但在当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

就是因为这个岛屿的沉没才让日本的领海面积有所增加,但人们始终无法确定岛屿沉没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还是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将会对本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日本高层也对此心知肚明。

所以日本政府对此也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想要推迟这个问题的发生。

此外全球变暖还带来了其他影响,强烈的气候变化带来许多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台风也在气候升温的帮助下对日本本土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就在2018年,日本遇到了25年以来最大的台风“飞燕”。

这次台风登录对日本关西地区造成严重损失,大量公共设施被破坏,总损失高达十数亿美元。

紧接着2019年的台风“海贝思”,更是在日本一顿肆虐之后导致数十人伤亡,上万栋房屋被损害,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

另外日本海域出现珊瑚礁大规模白化事件,加上核污染投海事件,让日本海域的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渔业的发展。

现在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近些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加上渔业资源受到破坏,都让日本政府感到十分头疼。

但这些问题依旧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有一个问题更让他们担心,那就是日本岛全部沉海之后,数量众多的日本民众该何去何从?

三、如果日本沉海,上亿民众何去何从?

日本面对这个沉海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去逃避的,为此早在上个世纪成立的联合国难民署(UNHCR)曾对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几个设想。

1、购地迁移计划

如果日本岛屿全部沉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日本人恐怕还是不希望“日本”这个概念消失的。

所以应对这个处境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别国购买土地,让整个国家的人到此定居,并在联合国的帮助下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

毕竟全球不少主权国家的领土中有很多地方是无人区,到时候只需要找到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即可。

这种方案也是联合国难民署倡导的,但从现实角度出发,日本能不能在他国购得土地都难说。

别的不谈,光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案例就让人心里发怵。

而且从零开始建设的压力很大,日本未必能坚持住回到之前的状态,但如果能成功,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2、填海造陆计划

沉海导致日本的大部分领土沉海,但还有一部分领土没被吞没,剩下土地面积没有办法承载大量人口,这必然会导致人口密度急速上升。

所以日本在周边领海填海造陆,也不失为一种方案。

近几十年日本利用填海造陆扩展了很多土地面积,缓解了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

即便填海造陆在成本上和技术要求上有着更大的限制,但到了危急关头只得用这个方法。

如果沉没在即,或许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会将相关成本压缩到最低。

3、“流浪日本”计划

另外还有一种堪称下下策的方法,也即日本国民被彻底拆分让其他国家安置处理。

1亿多人口就此分开,融入到全球各地的社会当中,以社区形式得到安置基本不是大问题。

不过日本的这上亿民众一旦分开,这个国家很可能就会名存实亡,这无疑是他们所不想看到的,另外别国的接收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距离最坏的结果还有一定的时间,想要妥善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依旧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日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海平面上升和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已经让日本政府有了强烈的危机感,特别是日本民众非常害怕未来会到来的灭顶之灾。

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最坏的情况发生,其实不需要等到沉海事件真正发生,目前出现的灾害已经让其十分头疼了。

日本政府为此特地派出专业人士实时勘探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只要出现问题,立马发出警报告知周边居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受惊的群众,但并不能减弱丝毫海平面上涨带来的威胁,这个问题无法从根源去解决,只能做出一些预防策略。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涨问题,日本在减灾防灾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加快建设防灾基础设施,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海堤。

对此日本政府花了大力气,这些海堤不止十分坚固,还运用了多层防御结构,面对不同的海啸和风暴都能有效抵挡。

甚至日本在东京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高达十米的防波堤,减少自然灾害对沿岸的影响,让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预防和监测自然灾害的仪器也在不断的更迭。

日本政府引进这些先进的监测装置,在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出警告,把损失降到最低。

除了硬件上面的更新迭代之外,日本政府还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降低碳排放量,大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缓解温室效应发作的时间。

多年来飞速发展的新能源受到日本政府的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新能源的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得到发展。

特别是在福岛核泄露之后,日本加大了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资金投入。

目前日本社会可再生资源发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背后自然有着政府的推动。

此外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播的范围很广,特别是在日本政府大力提倡的绿色出行。

低碳环保的情况下,自行车、新能源车已经成为日本民众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很多民众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养成了绿色环保的习惯,垃圾被分门别类的集中丢弃,很多学校会专门组织植树造林和沙滩清理工作。

甚至学校内部会设立专门的环保课程,让大家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某些程度会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政府负担。

一部分日本企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理念的产品,其中就包括新能源电动车,除此之外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

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也为日本民众带来舒适的居住体验。

可以说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这一方面,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气候迅速变化背后有着我们的影响,也许有一天苦果会砸到人类自己,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特朗普聲稱:習近平知道對台灣動武的“嚴重後果”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4 hours ago

五角大樓對華態度大變,特朗普猛然意識到:最大的敵人在美國內部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4 hours ago

叫囂讓莫斯科從地圖消失,比利時防長硬剛普京,下一秒光速打臉!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

8 hours ago

特朗普的最大對手出現,不是中國,更不是俄羅斯

日前,在提到中国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可谓是一语惊人,他称:“中美关系从未如此良好过。” 前些天,赫格塞斯还在日本大谈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这才过去几天,在他眼里中美关系就这么好了?毫无疑问,赫格塞斯是在胡说。而他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以及特朗普政府的骨干成员们都意识到,特朗普现在最大的对手已经出现了,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俄罗斯,而是:奥巴马等民主党人。 是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高调露脸了。在日前的两场州长选战造势集会上,奥巴马高调现身,为民主党官员站台。当着众人的面,奥巴马称:“美国正处于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这届总统每天都无法无天、鲁莽、刻薄、荒唐至极!”奥巴马的话,得到了台下民众的支持。 在过去数月时间里,民主党一直在蛰伏,奥巴马也一直在忍气吞声。既然如此,他为何现在突然站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主党已经准备好了对付特朗普政府的3个杀手锏。 第一个杀手锏,就是美国政府的停摆期已经超过了30天。由于政府停摆,对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援助计划就无法进行下去。多家美国媒体称:已经有超过4000多万美国民众失去了食物保障。这样的政府危机,成为了民主党攻击特朗普政府的杀手锏之一。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失利。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一退再退,民主党官员便不断宣传:他已经对中国妥协,他输给了中国。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特朗普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第三个杀手锏,就是俄乌战争问题。不能在24小时、1个月、半年结束俄乌战争,已经成为了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最大耻辱。利用这一点,民主党大可狠狠地攻击他。 以上3个杀手锏,让特朗普现在成为了一个靶子,遭到民主党不断调侃和攻击。他们的目的是:不让特朗普干完这个任期,让他早点滚下台,不然再任由他折腾下去,美国可能就没有大好未来了。不过,特朗普这种人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认怂的。数小时前,特朗普已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正式对民主党下了“挑战书”,他称美国现在处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要求所有同仁都站出来跟民主党战斗到底。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胜利也很有信心。 综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特朗普现在在国内的压力,明显大于外部压力。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尽快结束跟中国的贸易战,跟中国暂时先缓和关系。客观上来看,他这么做是明智的。不过,对此,我们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对华鹰派不断怂恿特朗普。毕竟,眼下特朗普对中国的退让,已经让美国对华鹰派相当愤怒了,他们不会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8 hours ago

伊朗秘密從中國進口導彈燃料?被以色列盯上,衛星監控一清二楚

一场停火协议背后,藏着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秘密, 2025年6月,当以色列不得不接受停火时,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他们低头的原因。 现在,西方卫星拍到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一种"敏感化学品", 以色列媒体直接放话:下次动手的借口找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枚导弹改变的战争 2025年6月18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发射了一枚名叫"法塔赫-1"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玩意儿射程1400公里,终端速度能达到13到15马赫,弹头上还装了个球形发动机,喷嘴能360度转,飞行轨迹根本预测不了。 结果呢?美国和以色列吹嘘了好几年的反导系统,愣是没拦住。伊朗革命卫队当晚就发了声明,语气相当自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以色列的领空,那里的居民在伊朗的导弹袭击面前已经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6月19日,伊朗又公开了"霍拉姆沙赫尔-4"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他们破坏力最强的家伙。6月22日第二十轮打击时,伊朗一口气发射了40枚导弹,包括这款"霍拉姆沙赫尔-4"和"城堡破坏者",直接瞄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多个目标。 美东时间6月23日晚上6点02分,特朗普发表声明宣布停火,还给这场冲突起了个名字叫"十二日战争"。停火机制挺有意思:第一阶段12小时伊朗先停火,第二阶段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 就在停火后没几个月,欧洲情报机构盯上了几艘伊朗货船,根据卫星照片显示,9月底到10月初,至少有两批货轮从中国出发,一批从珠海港起航,另一批从长江沿岸的港口出发,船上装着2000多吨高氯酸钠。 这些船的行为特别反常。正常货船都会开着定位系统,方便港口调度和海事监管。但这几艘船一到公海就把定位系统关了,航行路线还反复绕弯,明显在躲监控。 高氯酸钠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NaClO4,能溶于水和乙醇,480度高温下会分解。平时的用途挺广泛,可以制造高氯酸和其他高氯酸盐,也能用来制造炸药,还能当分析试剂和氧化剂。 这玩意儿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变成高氯酸铵——这可是弹道导弹固体推进剂里的核心氧化剂。 用化学术语说,就是通过复分解反应,高氯酸钠能轻松转化成高氯酸铵。所以它虽然被列入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但国际制裁清单上却没明确禁止运输。…

8 hours ago

日本機場突然亂作一團,一架F-35從天而降,這次出醜的不是美軍

在8月12日清晨,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和多家全球军事观察机构的实时推送,让日本鹿儿岛机场的突发事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英国皇家海军F-35B战斗机在联合演习期间紧急降落,机场短暂关闭,未有伤亡,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根据美国国防部度装备运行报告,F-35系列战机的全球平均任务完成率仅为52.1%,远低于65%的战备目标。此数字背后,折射出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高端武备运维领域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F-35B再成焦点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此刻正与日本、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高强度联合演练。英军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本打算在日本“加贺”号准航母上完成舰载机起降演示,却意外发生技术故障,最终被迫在鹿儿岛机场实施紧急降落。机场被临时管制,数十架次民航航班延误或转降,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国防部对此发布简要通报,称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展开。事实上,这并非英军F-35B首次在海外“掉链子”。就在一年多前,英军另架F-35B在印度因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迫降,滞留数月才由专机“抢救”回国。短短时间内,英国F-35B接连出现重大运行事故,令其舰载机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维护体系饱受质疑。 英国战略雄心与现实的落差 “女王级”航母被英国视为21世纪皇家海军复兴的标志。理论上,每艘航母可搭载36架F-35B,构建完整的海空打击体系。然而,受限于国防预算和采购成本,英国自有F-35B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皇家海军不得不向美军租借部分舰载机以“凑数”,以维持表面上的“航母打击群”形象。 F-35B以其强大的隐身性能、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被誉为第五代舰载机的“黄金标准”。但英国在运用、维护、保障和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美国《防务新闻》上半年调查显示,F-35B单次飞行小时成本高达4.5万美元,相关维护体系庞大复杂,对人员素质和零备件供应要求极高。英军在亚太“秀肌肉”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多重成本压力和舰载机频发故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航母梦”与F-35B的现实考验 日本引进F-35B的决心堪称亚洲最坚定。日本政府早在2017年即启动“出云”级准航母改装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投送能力的“远洋力量”。8月,首批F-35B正式进驻日本本土基地,日本媒体高调宣称“战后80年来首次拥有舰载机”,标志着自卫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日本自卫队现役F-15J、F-2等主力战机普遍服役年限较长,性能已落后于区域内新一代战斗机。F-35B不仅具备较强的隐身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其STOVL特性为“出云”级等改装航母量身定制。日本对F-35B寄予厚望,既希望借此缩小与中美在空中力量上的差距,也以此突破战后“专守防卫”框架,迈向“正常军事大国”目标。 但F-35B的高维护难度和高运维成本同样考验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承诺,将依靠本土先进制造业和与美军紧密协作,提升F-35B的维护效率和出勤率。日本防卫装备厅最新数据显示,F-35系列引进后,相关本地配套企业数量翻番,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自主生产,后勤体系正加速完善。 F-35B全球运维短板 国际防务分析机构RAND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F-35系列自服役以来,系统性维护难题和高成本困扰始终未解。美国空军F-35A平均任务能力率仅为51.5%,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和F-35C同样未能达到预期出勤标准。即便是F-35B的“出生地”——美国本土空军基地,也难以实现全天候高频次部署。…

8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