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体又对中国航母发起了新一轮的”抹黑”行动。
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般声称,中国航母的动力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每次开动都冒出滚滚黑烟。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韩国媒体也跟着”煽风点火”。
这些媒体像是找到了”宝藏”一般,对着航母启动时的照片反复做文章,言语中充满对中国航母技术的质疑。
难道中国航母真的存在他们所说的问题吗?为什么偏偏对”冒黑烟”如此津津乐道?而喋喋不休的印度,自家的航母又是否真的”清洁无烟”呢?
说起对中国航母的挑刺,印度媒体可谓是“专业户”了。
这些媒体仿佛装了一副“显微镜”,总能从中国航母的一举一动中发现所谓的问题。
特别是在航母启动时冒出的那股黑烟,更是被他们反复提及,好似抓到了什么惊天大事似的。
印度媒体振振有词地表示:“中国航母 的整体设计虽然不错,但其低劣的发动机性能却成为了最大短板,每次启动时冒出的滚滚黑烟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仅如此,韩国媒体也跟着“雪上加霜”,纷纷转载这些言论,俨然一副”专家”姿态对中国航母指指点点。
每当中国航母进行例行训练或海上演习时,这些媒体就会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兴奋。他们不厌其烦地对着航母照片放大、剪辑,试图从那缕升起的烟雾中找出中国航母的致命缺陷。
这种对中国军事装备的抹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今年8月的南通明斯克号航母起火事件,让这些媒体兴奋得像是过年一样。
印度欧亚时报甚至嘲讽道:”你可以把苏联航空母舰从俄罗斯带走,但你无法避免苏联系航母起火的诅咒。”
这些媒体还煞有介事地分析说,这次火灾暴露了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重大缺陷。
但这些媒体是否真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明斯克号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明斯克号根本不是中国海军的现役军舰,而是一艘已经退役46年的老舰,正在进行主题公园改造。
这艘舰艇与中国现役的辽宁号、山东号和福建号航母没有任何关系,对中国海军的实力更是毫无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自主建造的福建号航母已经开始海试,这艘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巨舰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
但印度媒体对这些技术进步却选择性失明,仿佛只看得见”黑烟”和”火灾”。
某些印度媒体甚至直接误报成解放军的现役航母,这种做法不仅不专业,更显示出他们急于抹黑中国的心态。
退一步说,即便是退役航母的火灾,也应该以专业的角度分析原因,而不是借机抹黑。
明斯克号起火的原因很可能是在改装过程中,上层建筑中的旧涂料、绝缘材料和堆放的建材引发的意外事故。
这与其说是”诅咒”,不如说是一次普通的工程事故。但印度媒体却借题发挥,上演了一出”无中生有”的好戏。
要知道,这艘老舰在建造时就采用了铝镁合金上层建筑,这种材料虽然重量轻、强度高,但不耐高温是其致命弱点。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舰船建造普遍改用钢结构,这些基本常识印度媒体难道不知道吗?
回到航母冒烟的问题上。印度媒体的这种说法,就像是看到汽车冬天启动时冒白烟,就断定这辆车一定是”破车”一样可笑。
事实上,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常规动力系统在启动时产生烟雾是再正常不过的物理现象。
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对他人的问题却无限放大。
印度媒体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行为,真是给世界军事媒体界贡献了一出好戏。
那么问题来了:航母为什么会冒黑烟?
要想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航母的“动力之源”说起。
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采用核动力的航母外,绝大多数航母都选择了重油作为燃料。这个选择背后体现了造船工业的深厚积累和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重油是原油提炼后的残留物,为什么不用更高级的燃料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重油那些鲜为人知的优势。它们共同构成了航母动力系统的“不二之选”。
第一,重油的性价比极高,价格只有其他燃料的几分之一。
一艘航母的油箱容量动辄上万吨,如果使用价格昂贵的柴油或航空煤油,那运营成本将会让任何国家的海军都望而却步。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其常规动力航母也都在使用重油。
重油的第二大优势是其极高的安全性,这一点在军舰上尤为重要。由于其闪点高、不易挥发的特性,即便在战时被敌方武器击中,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燃烧爆炸的风险。
第三个优势则是它超强的续航能力。重油的能量密度大,燃烧持续时间长,这让航母能够在海上连续作战数月之久,无需频繁返港补给。
那为什么启动时会冒黑烟呢?
这要从燃烧原理说起了。重油由于粘稠度高,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充分燃烧。当航母刚刚启动时,燃烧室温度还不够高,重油就会出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
这种现象就像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启动汽车时,排气管会冒出白烟一样正常。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和意大“加里波第”号航母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重油虽然看起来不够高级,但它的特点恰恰满足了航母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的核心需求。印度媒体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抓住这个正常现象大做文章,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表明,一种动力系统的优劣,不是靠表面现象来判断的,而是要看它是否能满足实际作战需求。
从实战角度来看,重油动力系统完美地满足了现代航母的各项需求。无论是经济性、安全性还是持续作战能力,它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重油会冒黑烟,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核动力。
正当印度媒体对中国航母指手画脚的时候,印度自己的航母发展却面临着尴尬的困境。
在5月中,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突然声称,要建造第五艘、第六艘甚至更多的航母。这番豪言壮语让人不禁莞尔。
要知道,印度现有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可是创造了史上最慢航母建造记录。从2009年开工到2022年服役,整整耗时13年,这速度恐怕连蜗牛都要摇头叹息。
更有意思的是,这艘号称国产的航母,其实是一艘“万国配件”拼装的舰艇。动力系统要靠美国,舰载机得找俄罗斯,防空导弹和雷达要向以色列买,连个拦阻索都得麻烦美国帮忙。
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东施效颦的典故。别人的优点没学到,倒是把缺点都学了个遍。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引以为傲的“超日王”号航母同样存在冒黑烟的问题。这艘由俄罗斯戈尔什科夫号改装而来的航母,启动时照样会冒出滚滚黑烟。
这不是很好地证明了一个道理吗?冒黑烟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缺陷,而是常规动力航母的共同特点。
如果印度真的对航母冒烟这么介意,其实解决方案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发展核动力航母。
但是,核动力航母可不是说造就能造的。它需要极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这恰恰是印度目前最欠缺的。
看看福建号航母的发展历程就知道了。中国能建造如此先进的航母,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
与其对他国的航母指手画脚,不如脚踏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这个道理,印度媒体不会不明白。
正所谓“闲谈莫论他人非,自己更要趁早改”。航母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决不是靠几句大话就能实现的。
最后送印度媒体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与其做“键盘航母专家”,不如做个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在几天后的11月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们将飞往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C5+1的峰会,简单说就是美国和中亚五国坐在一起谈事情。 但这次会议可不是普通的友好交流,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美方直接甩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些中亚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否则就等着关税大棒砸下来。 美方的三大目标 美国这次可不是来中亚做客聊天的,而是带着明确的计划来的。根据披露的信息,美方在峰会上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简单概括就是:让中亚国家帮忙制裁俄罗斯、吸引他们投资美国产业,以及确保美国公司能优先开发中亚的矿产资源。 这些目标听起来挺直白,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要知道,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比如贸易往来频繁,边境上经常有货物流动。美方希望通过施压,让这些国家在检查进出口货物时多留个心眼,阻止可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物资。 说白了,美国就是想让中亚当“帮手”,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俄罗斯添堵。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最近就在俄哈边境加强了对卡车的检查,这明显是配合美方行动的表现。 不过,这种要求对中亚国家来说挺为难的,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又怕惹恼邻居俄罗斯,毕竟两边都有利益牵扯。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表态,说要分别投资80亿和40亿美元购买波音飞机和机车设备。听起来数额挺大,但仔细一想,这些国家自己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这些设备是不是真的急需,还是个问号。美方这么做,是想拉动本国经济,也是想通过投资绑定中亚,扩大影响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纸空文,如果实际需求跟不上,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 第三个目标是确保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中亚的关键矿产,比如钨、锑、锂、稀土和铀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至关重要,美国显然不想让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美方希望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为未来的战略储备铺路。这招挺聪明,既解决了资源需求,又能在中亚站稳脚跟。 美方这三大目标环环相扣,核心就是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在中亚地区插一脚。不过,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中亚国家的现实考量。 美方的软硬兼施手段 为了说服中亚国家配合,美方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准备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所谓“胡萝卜”,就是各种诱人的承诺,试图用利益拉拢这些国家;而“大棒”呢,则是威胁性的制裁措施,不听话就让你吃点苦头。…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就直接对华“掀桌子”,以各种理由对华加税,但中国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精准反制“打痛美国”。 特朗普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英国专家看得明白:中国手里有四张“王牌”,其中一张最为致命,其他三张也让美国束手无策,那么,中国的“王牌”究竟有哪些? 中国经济、制造是是王牌之一 打贸易战,归根结底还是拼谁扛得住,美国想靠加税逼中国让步,可问题是,中国的家底真没那么容易被撼动。 官方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5.1%。 这说明啥?说明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让中国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外部冲击,换句话说,美国不买了,中国自己也能过得去。 再看中国的制造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螺丝钉到火箭壳,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 美国断一环,中国自己就能补上不求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不光是多,素质也高,工程师多,高技能人才多,产业升级的路上,一个都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印钞票撑经济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顶着,这种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一两个关税就能击垮的。 所以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大棒打下来,中国非但没怎么“受伤”,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消费者叫苦连天,企业成本飙升,一堆公司开始搬厂、裁员。 美国民众反对关税 更让美国头痛的是,中国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痛击美国”。 自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后,中国就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干到84%,中方不是乱打而是精准反制,农业、能源、稀土,这些都是特朗普选票的“命根子”。 比如大豆,中国2025年9月进口量清零,这一下子美国中西部农民“炸了锅”,选举年本来就焦头烂额的特朗普团队直接多了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