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地峡,仿佛是上帝无心落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条自然通道,
却在数百年前意外成了殖民者的“香饽饽”。
16世纪初,随着西班牙殖民者首次踏上美洲大陆,这片狭窄而神秘的地带开始被发现。
它既不似南美洲那样富饶,也不如墨西哥那样金银遍地,
可它却连接着两片海洋,横贯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
面对这个天然的“跨海捷径”,殖民者的眼中顿时亮起了野心的光芒。
而对新世界渴望已久的西班牙人,显然不是甘心路过的人。大西洋那端是家乡,南美那边是丰饶的秘鲁,眼前的巴拿马仿佛成了连结财富的钥匙。
于是,西班牙人早在16世纪末就开始勘测这片地区,希望能将这个原本荒芜的地峡变成一条跨海通道。
他们梦想着,只要一条贯通大陆的水路,就能彻底改写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线路,成为贸易往来的主角。
可除了“黄金之路”这样的小道,面对巴拿马地峡的高山和密林,修建一条“梦幻之路”依旧成了天方夜谭。
美国接管巴拿马运河后,这条原本该象征贸易繁荣的通道,却变成了巴拿马人心里的沉重负担。运河区成了美国在巴拿马的特殊区域。在运河管理区内,美国不但建立了独立的行政体系,还实行了种族隔离制度。
美国人在这个区域有着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可巴拿马人却被夺走了平等的权利,成了被晾在一边的旁观者。
美国公然在这片巴拿马的土地上悬挂星条旗,并在巴拿马人眼前象征性地管理着属于他们的运河,让巴拿马人的民族尊严屡屡受挫。
这种屈辱在巴拿马人心中存在了很长时间。而真正让这份压抑的情绪彻底爆发的是1964年的“护旗事件”。
在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那里高中的美籍学生,说是为了“维护美国标志”,竟然拒绝在校园里升起巴拿马国旗。
随着愤怒情绪的蔓延,巴拿马学生走上街头,他们挥舞着巴拿马国旗,要求在自己的国土上平等对待巴拿马的象征。可示威在美国控制的运河区内迅速升级。
美国士兵阻止巴拿马学生进入,并在冲突中开火,数十名巴拿马学生被杀。
鲜血洒在巴拿马国旗上,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巴拿马人。
在巴拿马运河上通行是要收费的,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世界上收费较高的通道。
巴拿马政府通过仔细设计的过路费标准,掌握了定价权。对航运巨头和各国政府来说,穿越巴拿马运河的费用虽然很高,但是它能大大缩短航程,节省燃料和时间。
每艘船根据吨位、货物类型、航速等因素进行收费,计费细致到船舶的每一个细节,船越大,费用也就越高。
如此精巧的收费模式,
让各国在快速通行和高额费用之间左右为难,特别是那些频繁使用运河的国家更是慎之又慎。
不过,对于全球那些贸易大国来说,绕开巴拿马运河可不是个好办法。就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这两个国家是运河最大的客户,每年要支付的过路费那可是个庞大的数字。
美国,作为运河的主要使用者,几乎每天都有好多好多船只穿越巴拿马运河。
对于中国来说,运河缩短的航程极大地提高了货运效率,每年缴纳数十亿的过路费早已成为预算中的固定支出。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巴拿马运河虽然昂贵,但其便利无可替代。
巴拿马的过路费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税收收入。每年,过路费给巴拿马带来了数十亿美金的收入,
这笔“天降横财”不光让巴拿马的经济充满活力,还使其发展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预算充足。
在这个人口仅400万的小国中,运河的收入堪称国民生活的“顶梁柱”。在过路费收支构成中,中国和美国贡献最多,这两个经济大国在运河收入中的角色尤为关键。
运河管理局每隔几年都会调整收费标准,巴拿马政府用精妙的涨价策略,确保既能增加收入,又不至于让客户选择绕道而行。涨价幅度通常不会一次过高,以免惊动全球航运业,而是通过逐步调整的方式稳步上升,慢慢“挤出油水”。巴拿马的涨价策略无疑是精明的:
它要在收费标准上不断试探各国的容忍度,以确保既能填满国家财政,又不会影响运河的吸引力。
每次涨价的时候,巴拿马都能准确地把握国际航运的“心理底线”。对航运公司来讲,这条收费很高的运河虽然让他们觉得有压力,可还是比绕行要节省成本。巴拿马就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不断地调整过路费,保证让运河的利润达到最大。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在每一次价格调整中,总能将涨幅控制在航运公司尚可接受的范围内。
巴拿马无疑走上了一条依靠资源实现财政独立的道路,但这种涨价是否会引起各国的不满?巴拿马运河自通航以来便是全球航运的重要枢纽,
但世界贸易的版图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新的航线正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航线的开发使得一些航运公司开始考虑其他选择。
北极航线的出现,可能颠覆传统的航运模式,
尤其在夏季的冰层消退期,它可以大幅缩短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航程,甚至比巴拿马运河的线路还要节省几千公里。
这条新兴航道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让巴拿马的决策者们警觉起来。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苏伊士运河的扩建也是非常厉害的事儿。
近些年来,埃及政府对苏伊士运河进行了好几轮的升级,把通航能力给扩大了,让它能够让更大型的船只通过。
苏伊士运河作为传统的欧亚航线,如今正变得更加宽敞和高效,与巴拿马运河竞争的筹码也越来越强
。这些新的航道选项使得航运公司们在全球航线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巴拿马运河不再是唯一的捷径。面对这样的变局,巴拿马的独占地位正在受到潜在威胁。
巴拿马显然没有袖手旁观,面对来自北极和苏伊士的竞争,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早已开始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扩建计划。2007年,巴拿马政府投入了巨资启动运河扩建工程,建造了更宽大的船闸,并加深了航道,确保新一代巨型船只也能顺利通过。
扩建完成后,巴拿马运河的运输量几乎翻了一番,大幅提升了航运能力。
这一举措让运河对航运公司的吸引力再度提升,因为它依旧可以快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让大型货轮节省更多时间和成本。
不仅如此,巴拿马还非常积极地引入新的航运技术,特别是在船闸的智能管理和通航调度这方面,巴拿马通过信息化系统对通行效率进行了优化。
如今,运河的管理系统可以精确测算每艘船的通过时间和路径,大幅缩短等待时间,让运河运行更加高效。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运河的通过能力,也极大提升了船舶的通行体验,使得巴拿马运河的竞争力依旧不减。但巴拿马能否在变幻的全球航运格局中继续保有优势呢?
时至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三艘航母,舰艇编队也随之填补,放眼全世界都是相当强悍的战力。 但难免会有人疑惑:“航母舰队如何阻拦敌人的进攻?中国面对来犯之敌又有哪几道防线?” 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被誉为“海军最后一道防线”的“1130近防炮”了。 它只能维持十秒钟的发射时间,但射速却快到惊人,每秒钟能射出将近177发炮弹。 但也是因此,让它饱受质疑:这么短的射击时间,即便射速快,可它真能保护舰队吗? “1130近防炮” 提起中国海军,大家总能想起天上翱翔的军机,以及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母及舰队,而他们配载的装备也是各式各样。 但如果说起防空系统,就不得不提到“1130近防炮”了。 1130就是一种近距离防空系统,且以它的实力,在全世界近距离防空领域都是能排得上号的。 1130近防炮,全名是H/PJ-11型11管30毫米转管式舰炮,目前在我国的海军配备上,近距离防空都是用的它。 它只能维持十秒钟的发射时间,但射速却快到惊人,每秒钟能射出将近177发炮弹。 但即便它作用如此之大,也难免会让人生出质疑,因为它的射速太快了,再加上备弹量的设定并不高,所以它的真实打击能力,到底有那么强吗? 值得一提的是1130发射一万发炮弹的时间,只需要一分钟,那些“火力不足恐惧症患者”,如果有幸亲眼看一次,绝对此生无憾了。 而且它上面装有两个弹鼓,弹量分别为1280发,共计为2560发。 虽然它只有十秒钟的射击时间,未免也太快了,但其实要论证它到底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或者说十秒钟的打击够不够,我们得从整个舰队的防空能力说起。…
一、“如果中国这项黑技术成了,人人都买得起054A护卫舰”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如果中国真的掌握了这种技术,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它可以把冶铁成本下降至当前的三千六百分之一?要是那样的话,那没准我也能买得起一艘054A型护卫舰了。” “不是,哥们,你买那玩意来干嘛?你打算放在哪儿?” “随便放哪儿都行啊,作为年轻人的第一艘护卫舰,我要是有了054A,管你是神是鬼,谁挡我就炸谁。” “我觉得你保守了,如果中国这项黑科技能成,搞不好将来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两艘054A。” “然后我们就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了是吧哈哈?” 我在这里给大家复述的这几条评论,是我从X上的评论区里转过来的,有位葡萄牙网民在X上发了一条帖子,它是这么说的: “妈耶!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占到当今全球钢铁总产量的 54%了,但通过这种黑科技,这个数字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因为有了它,中国花在冶铁上的时间将有望从 6 小时缩短到短短 6 秒!” “而更重要的是,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将意味着中国有望摆脱本国对于澳大利亚、巴西或非洲进口的高品味铁矿石的过度依赖。现在,中国人可以用自家那量大但却低品位的铁矿石来冶铁了。而且,因为冶炼效率的大幅提高、冶铁时间将有望缩短至原先的三千六百分之一,这将彻底改变钢铁冶炼行业的底层经济逻辑。” “不仅如此,这项全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可能还会惠及其他许多国家,尤其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帮助他们发育起独立的钢铁冶炼能力。”…
在现如今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一直受到美国方面的高度关注。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核力量一直维持在一个“够用”的状态。尽管中国官方从未公布过具体数字,但300枚左右的核弹头总数,却也已经成为了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所有人的共识。 美国五角大楼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变化,以及中美关系在2010年之后所产生的剧烈波动,使得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上,关于“扩核”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01.美国的报告 12月18日,根据多家海外媒体媒体的报道称,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副助理蔡斯,出席了美国智库国际战略与研究中心的一场讨论会,罕见地提及了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军力报告》。 美国国防部官员蔡斯 报告的内容当中显示,从2023年到2024年这一年时间内,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增加了整整100枚,总数达到了600枚的规模,并且新增的100枚核弹头,均配备了投射的洲际导弹载体,型号疑似为东风-31甲改。 美国人估计,如果中国按照这一速度稳步增产核弹头,那么到2030年左右,中国整体的核武器保有数量将突破1000枚大关。 这也意味着,届时中国的核力量,将一举摆脱“凑合”的窘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核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认为,在这600枚核弹头的基础上,还保有400发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随时可以射向美国本土”。 DF-31AG是一种单弹头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另一方面,一年100枚核弹头的速度也已超出了美国的预料,先前美方认定的“2035年中美形成核均势”依旧过于保守,故而在报告当中,美国人也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身的“预测错误”,中国扩核的速度已经“大幅提前”。 而对于中国的扩核,蔡斯则认为,这意味着中国能够使用的“选项”增加了,已经完全构建起了一套涉及陆基、海基、空基的三位一体打击力量。并且在2023年进行了实战条件下的核反击能力测试,中国已经在事实上具备核反击当中的“早期预警反击”。 02.五角大楼的目标 单纯从这份报告的内容上来看,美国人的惊讶似乎是溢于言表的。但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枚核武器的核大国,这种惊讶又显得不是那么的真实,反而更像是为了向国会的老爷们讨要军费所编制的另一套“中国威胁论”。…
继特种部队和170mm巨炮援俄后,超大号主体导弹现身俄境内引起西方关注,美专家:问题很严重,俄军导弹这下用不完了。 01.170mm巨炮援俄后,朝新型超大导弹亮相俄罗斯 继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大规模谷山170毫米自行火炮后,近期又有影像显示,朝鲜的“超大号”北极星-2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发射装置疑似现身俄境内。这是朝鲜在中程导弹领域首度向俄罗斯提供“成体系”的武器援助,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一步深化。 援俄的北极星2导弹引起了美方的强烈关注,美媒《军事观察》表示,北极星-2(Pukkuksong-2)是朝鲜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中程弹道导弹,拥有约2500公里的射程。 此前,朝鲜已向伊朗和巴基斯坦转移过与之相仿或射程更远的导弹技术,但若此次确认将“成套”的中程导弹直接转移给俄罗斯,则开创了朝鲜二十年来向外国输出先进中程弹道导弹的先例。 根据美媒与相关军事分析人士的推测,25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乌克兰全境,也可以威慑部分欧洲国家的战略纵深目标。 北极星-2导弹的技术关键在于其采用了固体燃料推进系统,与传统液体燃料导弹相比,固体燃料导弹在发射准备时间、维护便利性和作战生存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在机动性能方面,固体燃料让导弹可以长时间处于随时发射状态,更难被侦察、监测和精准打击。对俄罗斯而言,若能与朝鲜合作成功,将其纳入本国的战略或战役打击序列,意味着可在面对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时更灵活地选择低成本导弹打击方案。 今年11月以来,朝鲜大批谷山170毫米自行火炮通过铁路等方式抵达俄罗斯境内,引发舆论关注。谷山自行火炮因口径大、射程远、威力强而享有盛名,其部署被视为朝俄在炮兵领域合作的重大进展。 如今北极星-2导弹的身影再度出现,显示出朝鲜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并非停留在常规火炮层面,而是开始向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战役价值的弹道导弹领域延伸。 从轻武器到重炮,再到弹道导弹,朝鲜所能提供的装备类型覆盖面相当广泛,尤其是弹道导弹领域积累了数十年的研发和试验经验。 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自身的弹药和导弹库存消耗甚巨,能在此时得到朝鲜的导弹援助,无疑对前线作战与整体战略部署都是极大利好。 此外,这也意味着朝鲜通过实质性地为俄罗斯战争努力“输血”,获得了更多谈判筹码,尤其是在获得俄罗斯军援方面,俄罗斯有朝鲜急需的海量廉价粮食与石油资源,以及朝鲜需要的先进坦克、战机等其他武器装备。 02.美专家:问题很严重,这下俄军不缺导弹了 美专家艾布拉姆斯表示,朝鲜早在2024年1月就已将射程约800公里的KN-23B短程导弹移交给俄军,再加上这次出现的北极星-2导弹,形成了从800公里到2500公里外援导弹打击手段体系。…
一艘来自挪威的小渔船在北极圈附近捕捞时遇到了件匪夷所思的事,这艘小渔船叫“岛屿男孩”号,而发生的事件也引发了全球的震惊。 岛屿男孩号拖行数公里后才返回作业海域,而挪威海岸警卫队接到信息上报的那一刻也为这次事件推向了高潮。 而这艘被拖行的并不是一艘民用渔船,也不是民用的潜艇,而是一艘美国的核动力潜艇,那么这次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为何挪威小渔船会将美国核潜艇拖行数公里? 挪威小渔船捕获美国核潜艇。 2023年1月为此时的挪威渔民们是寒冷的冬季,而因极夜现象的影响,太阳几乎整天都不会升起。 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着暴风雪肆虐的北极圈,刮起呼啸的寒风,海浪拍打在船身发出声音。 这时,一艘小渔船此刻正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微微颤抖,突然,伴随着一阵刺耳的声音响起,回荡在船舱内。 令漆黑的夜晚平添了几分诡谲之色。 随着声音消失,这股力量似乎被收回一般,小船就像没事一般继续在海面上行驶。 但是,刚刚发生的异动却引起了船上几名渔民们的一丝疑惑,但并没有放在心上。 几小时过后,在这寸步难行的寒冷海域里,他们的鱼网终于有了一丝动静。 兴奋之余,他们拉紧了鱼竿,准备收网。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一个坏消息。 原本商量好一起出海打捞的两个船上的他们,其中一艘却不见身影。…
近日,印度媒体又对中国航母发起了新一轮的"抹黑"行动。 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般声称,中国航母的动力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每次开动都冒出滚滚黑烟。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韩国媒体也跟着"煽风点火"。 这些媒体像是找到了"宝藏"一般,对着航母启动时的照片反复做文章,言语中充满对中国航母技术的质疑。 难道中国航母真的存在他们所说的问题吗?为什么偏偏对"冒黑烟"如此津津乐道?而喋喋不休的印度,自家的航母又是否真的"清洁无烟"呢? 印媒的莫须有指控 说起对中国航母的挑刺,印度媒体可谓是“专业户”了。 这些媒体仿佛装了一副“显微镜”,总能从中国航母的一举一动中发现所谓的问题。 特别是在航母启动时冒出的那股黑烟,更是被他们反复提及,好似抓到了什么惊天大事似的。 印度媒体振振有词地表示:“中国航母 的整体设计虽然不错,但其低劣的发动机性能却成为了最大短板,每次启动时冒出的滚滚黑烟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仅如此,韩国媒体也跟着“雪上加霜”,纷纷转载这些言论,俨然一副"专家"姿态对中国航母指指点点。 每当中国航母进行例行训练或海上演习时,这些媒体就会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兴奋。他们不厌其烦地对着航母照片放大、剪辑,试图从那缕升起的烟雾中找出中国航母的致命缺陷。 这种对中国军事装备的抹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今年8月的南通明斯克号航母起火事件,让这些媒体兴奋得像是过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