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中国和马来西亚签署了一份重磅协议,要合作搞一个大型高铁项目。这个项目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凭借多年来积累的高铁建设经验,成功拿下了这个大单。不仅如此,中国还派出了一大批技术高手到马来西亚,准备大展身手。
这个项目一开始看起来挺顺利的。中国不仅提供先进技术,还给马来西亚开出了优惠贷款条件。马来西亚政府当时也是一副很兴奋的样子,觉得这下子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望上一个大台阶。
可是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就来了。马来西亚国内有些人开始对这个项目指手画脚,说什么中国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心思。有人甚至说中国是想搞新殖民主义,这下子可把事情闹大了。
这种误会一出现,项目马上就遇到了麻烦。双方不得不暂停合作,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解释和沟通。中国方面反复强调,这个项目纯粹是为了互利共赢,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这种解释显然没有完全消除马来西亚民众的疑虑。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误会的出现也不难理解。毕竟马来西亚是个发展中国家,对外来投资一直有点敏感。再加上中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警惕。
不过,尽管有这些波折,双方还是在努力推进项目。中国方面继续派遣技术人员,马来西亚政府也在积极协调。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把误会澄清,让项目重新回到正轨。
但是,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可能会慢慢好转的时候,更大的风波却在酝酿之中。谁也没想到,一场政治变动即将彻底改变这个项目的命运。
2018年,马来西亚政坛来了个大地震。马哈蒂尔这个老政治家重新上台执政了。这位老先生上来就放了个大招,宣布要终止和中国的高铁项目合作。他说这个合作不公平,还担心会让马来西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这个决定一出,可把中国这边给整懵了。你想啊,前期准备工作都做了,人员都派过去了,设备也都准备好了,说停就停,这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中国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马上就提出要马来西亚按合同支付360亿人民币的违约金。这个数字一出来,马来西亚那边立马就炸锅了。他们不仅拒绝支付,还开始在国际上大肆抨击中国。
马来西亚的指责可谓是五花八门。有说中国的项目会破坏环境的,有说中国是居心叵测想控制马来西亚的,反正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罪名都往中国头上扣。
这下子,原本的商业纠纷瞬间就变成了一场外交风暴。中国这边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是在正常做生意,怎么突然就成了坏人了?马来西亚那边则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自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
其实仔细分析,马来西亚这么做背后肯定有其政治考量。新上台的政府可能想借此树立一个强硬的形象,向选民展示自己有能力抗衡大国。但是,这种做法无疑伤害了两国之间的互信,也给未来的合作蒙上了阴影。
中国这边虽然很不爽,但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毕竟马来西亚地理位置重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僵,还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在大家都以为中马关系要跌入谷底的时候,马来西亚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们主动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能重新启动那个被他们自己叫停的高铁项目。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马来西亚这么做,肯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可能是发现自己国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实在太落后了,急需升级改造。又或者是意识到失去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不利。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态度的突然转变,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面对马来西亚的求助,中国这边可就犯难了。你想啊,人家前脚刚把你的项目踢出门,后脚就又来求合作,这搁谁谁不得好好掂量掂量?
中国要考虑的问题可多了。首先,之前的违约金问题还没解决呢,这360亿人民币可不是小数目。其次,马来西亚之前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双方的互信,如果重新合作,怎么保证不会再来一次?再者,如果接受重新合作,会不会被其他国家认为中国软弱可欺?
但另一方面,如果拒绝马来西亚的请求,也有风险。毕竟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地区有重要地位,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关系彻底恶化,可能会影响中国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布局。
所以说,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两难选择。接受重新合作吧,怕被人说没骨气;拒绝吧,又怕失去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非常谨慎地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选择。
这场中马之间的高铁项目风波,可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小打小闹。它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各国政府和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
有些国家站在马来西亚一边,认为马来西亚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们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中尤其普遍。
另一些国家则对马来西亚的做法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国际合作应该遵守契约精神,马来西亚单方面终止合作的行为不负责任。这些国家担心,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制裁,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媒体的报道也是五花八门。有些媒体把这件事描述成”小国抗衡大国”的戏码,把马来西亚塑造成了勇敢的抗争者。还有些媒体则认为,马来西亚的做法是在”精明博弈”,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求最大利益。
这些不同的声音,无疑给中马关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两国外交官们不得不花大力气来澄清误解,维护两国关系。
这场风波对中马关系的长远影响还难以预测。一方面,它暴露出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不信任;另一方面,它也为两国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调整合作关系的机会。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也反映出了当前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国家主权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大国和小国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这些都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经历了这场风波,中国和马来西亚现在都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走出困境,重建互信?这个问题可不好解决,需要双方都拿出诚意和智慧。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那360亿人民币的违约金。这笔钱不是小数目,马来西亚不想付,中国又不能就这么算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国际仲裁来处理。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对抗,让第三方来评判是非。当然,双方也可以通过谈判来达成一个折中的方案,比如分期付款或者用其他形式的补偿来替代现金支付。
除了经济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重建政治互信。马来西亚需要向中国表明,他们是可靠的合作伙伴,不会再出现突然变卦的情况。中国则需要向马来西亚保证,中国的投资不会威胁到马来西亚的主权和利益。
未来,如果两国要重新开展合作,肯定需要制定更加严格和详细的合同条款。这些条款要能够有效约束双方的行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要建立更加透明的合作机制,让合作过程更加公开,以消除不必要的猜疑。
从长远来看,中马关系的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毕竟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而且,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两国都需要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
不过,要重建互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双方的诚意。中国和马来西亚都需要认真反思这次事件中的得失,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合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次风波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课。它告诉我们,在国际合作中,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政治互信、文化理解和战略考量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位,才能建立真正稳固和长久的合作关系。
刚当上日本首相没几天,高市早苗就跑到马来西亚 “捅了篓子”。10 月底东盟峰会期间,她不好好参加会议,反倒抽时间去了吉隆坡的日本人墓园,给里面的日军 “慰灵碑” 献花,还说这些战死的日军是 “我先辈们”,压根没提当年日军在马来西亚杀人放火的事儿。这波操作直接点燃了马来西亚人的怒火,网上骂声一片,连当地报纸都连着几天发文批评。 峰会期间 “跑偏”:专门去给侵略者献花 10 月 25 日,距离高市早苗当选首相才四天,她就带着外交团队抵达吉隆坡。按照日程,她要参加东亚峰会、与多国领导人会谈,可谁也没想到,她悄悄加了个 “私人行程”—— 去吉隆坡日本人墓园参拜。 现场照片显示,高市早苗站在刻有日军名字的慰灵碑前,双手捧着鲜花鞠躬,嘴里念叨着…
中国致函联合国,表态日本若介入台海就是侵略,届时中国将会自卫。这件事情引发日本媒体的强烈关注,一些日本的极端人物显然坐不住了。 11月21号,中国正式向联合国致函,目前该封信件已经成为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向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分发。也就是说,中国给联合国的这封信,属于讲给整个国际社会听的。 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指出日本方面的涉台言论侵害了我们的主权,尤其强调如果日本用武装力量介入台海问题的话,中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等相关法律赋予的合法权益展开自卫权。也就是说,我国等同于告诉全世界,如果日本在台海问题上轻举妄动的话,我们不惜开战。而且,我们用武力回击是依据国际法令的,这一方面是作为2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权利之一,另外一方面也属于严格遵循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和相关的法律,属于替天行道。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便到时候我们真的和这个岛国开战的话,也是师出有名,并且提前已经通报了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法理依据。 而针对我国21号向联合国提交的这份信函,日本媒体高度关注,一直在紧盯着这件事情的整体走向。朝日新闻在11月22号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表示“预计中国今后将会加大力度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 这也是日本目前比较担忧的我国的一个做法,因为我们的呼吁和立场,一旦在国际上形成普遍共识和得到大力支持的话,那么日本有可能陷入空前孤立的国际局势。这绝对不是这个岛国愿意看到的。 而与此同时,日本内部的一些激进派对于这则消息也非常的敏感。不过相比于日本的一些主流媒体,这些激进派仍然秉持着自己一些极端的思维,认为这个时候是日本做出强硬反击的时候了。 田母神俊雄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前总参谋长,此人在11月23号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此人同样指出了21号中国向联合国致函这件事情,说中国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切的发生,就是因为日本此前对于中国驻大阪总领事的极端言论没有立刻启动“不受欢迎的人”的程序,所导致的。现在面对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的这封信函,日本方面要如何回应?如果日本不会对于这种荒谬的言论采取强硬措施的话,将会沦为国际的笑柄。 这个人的观点既极端又荒谬,而且还强行把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们驻大阪的总领事当时之所以说出一些比较强硬的言论,恰恰是由于高市早苗拒不撤回涉台言论又不肯道歉,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愤慨发声的。身为我国的外交人员,坚定的维护我们的主权和尊严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政府没有任何的理由对我们的领事采取强硬措施,而即便退一步讲,就算是日本当时对我们的外交人员采取了所谓的驱逐措施,也不会影响我们向联合国致函这件事情。目前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核心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方面拒不撤回言论又不认错,只要这个核心原因没有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相应反制动作就不会停止。这种反制动作绝对不会因为日本方面驱逐我方的外交人员而发生任何的变化。 至于此人提到的日本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不进行强烈反制就会沦为笑柄这个话题,我认为就是在挑动日本内部的一些极端势力。 我国已经向联合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尊重国际秩序和国际法规,我们履行的也是维护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责任和义务,行的是大道!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本身理亏在先,又能够采取怎样的所谓强制措施呢?而如果日本真的想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的话,我认为他们早就应该行动了。因为从11月7号高市早苗涉台言论一直到现在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了,我国从外交,经贸和军事领域多管齐下,对日本进行反制!这些动作都已经让日本感受到了一些空前的压力,如果这个岛国真的想采取强硬的措施进行反击的话,他们早就应该动手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日本方面对于中国采取的措施不仅没有进行反制,反而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只是在硬挺而已。 日本之所以如此被动,首先是自己理亏,其次是实力不允许,就算是想反击,也只能是杀敌800自损1000,最后得不偿失。第三是中国占据着法理公道的绝对制高点,根本没有给日本留任何的余地。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