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肯尼亚,大家的第一印象是穷,但了解了肯尼亚对待中国的小九九后,就会知道这个国家一定富不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方国家蛊惑下,肯尼亚单方面撕毁协议,给中国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肯尼亚,为何最后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故事要从21世纪初说起,彼时的肯尼亚,虽然顶着“非洲明珠”的光环,但底子依然薄弱。旅游业作为肯尼亚的经济支柱,本应是国家腾飞的引擎,却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而举步维艰。
尤其是内罗毕的机场,作为肯尼亚最重要的门户,老旧的设施和拥挤的候机厅,不仅让旅客叫苦不迭,更严重制约了肯尼亚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肯尼亚的国际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改变现状,肯尼亚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机场扩建计划,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庞大的资金缺口摆在眼前,让这个非洲国家一筹莫展。
西方国家并非没有察觉到肯尼亚的困境,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利益。面对高风险的投资环境,西方投资者纷纷选择避而远之,只留下了一些空头支票和虚伪的承诺。
就在肯尼亚政府四处碰壁,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中国,这个来自东方的国家,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彼时的中国,凭借着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中国对非洲兄弟的帮助,从来都是真心实意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3年,中肯双方正式签署了机场扩建项目合作协议。中国承诺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为肯尼亚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帮助肯尼亚实现经济腾飞的梦想。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质疑中国“另有所图”,是为了攫取非洲的资源;也有人担忧肯尼亚的投资环境复杂,中国企业可能会“血本无归”。
西方媒体更是借机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试图在中非之间制造隔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猜测,中国并没有退缩。秉持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共赢理念,中国企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土地,他们要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非友谊的坚不可摧。
在肯尼亚,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项目推进过程中,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带来了不少麻烦。
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常年高温炎热,雨季来临时,又会变得泥泞不堪。而中国企业所承担的机场项目,位于内罗毕郊外,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都十分不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战胜困难,中国企业的努力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他们从国内运来先进的设备和材料,克服了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一线。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积极为肯尼亚培养技术人才,帮助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他们不仅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肯尼亚工人,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项目工地上,中国工人和肯尼亚工人并肩作战,他们一起吃住,共同奋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很多肯尼亚工人,都对中国工人表示感谢,他们说,是中国工人教会了他们技能,帮助他们改善了生活。
然而,就在机场项目稳步推进,中肯两国人民沉浸在合作的喜悦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这个代表着中肯两国人民友谊和期待的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
就在机场项目进行到一半,一切看似都很顺利的时候,肯尼亚政府却突然单方面宣布撕毁协议,并拒绝支付违约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中肯两国之间炸响。中国企业和人民对此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为何会突然翻脸不认人?
对于肯尼亚政府的背信弃义行为,外界纷纷猜测其背后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机场的造价过高,超出了肯尼亚的承受能力。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肯尼亚政府为了推卸责任,掩盖真相而找的借口罢了。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守了合同约定和当地法律法规,所有工程都经过了肯尼亚政府的严格验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肯尼亚政府的“变脸”,与西方国家在背后使绊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将非洲视为自己的“后花园”,不愿看到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对肯尼亚政府施压,甚至以减少援助、制裁等手段相威胁,迫使肯尼亚政府放弃与中国的合作。
而肯尼亚国内的一些政客和商人,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与西方国家沆瀣一气,他们散布谣言,诋毁中国企业,试图破坏中肯合作,从中渔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肯尼亚政府最终屈服于压力,做出了背叛承诺的决定,他们天真地以为,抱紧西方国家的大腿,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撤出后,肯尼亚政府兴高采烈地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们天真地以为,没有了中国,自己也能把机场项目搞定,还能赚个盆满钵满。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肯尼亚政府,在机场项目上处处碰壁,工程项目进展缓慢,质量问题频出,成本也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原本的宏伟计划,最终变成了一地鸡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令肯尼亚政府感到心寒的是,那些曾经鼓动他们“摆脱中国控制”的西方国家,此时却露出了真面目。他们并没有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一些援助,就好像打发叫花子一样。
西方国家的“空头支票”,让肯尼亚政府彻底认清了他们的虚伪面目。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全球经济形势风云突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给肯尼亚本就脆弱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外交困之下,肯尼亚政府终于意识到,他们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他们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经历了社会的毒打后,才明白谁才是真心对他们好。
2021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肯尼亚政府终于放下了身段,主动向中国表达了重启机场项目合作的意愿。这一次,他们的态度不再像之前那样傲慢,而是充满了真诚和谦卑。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对于肯尼亚政府的悔悟,中国政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秉持着“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中国政府同意与肯尼亚重启谈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双方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企业将继续参与机场项目的建设,并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而肯尼亚政府则保证会认真遵守合同,保护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正当权益。
重启后的机场项目,进展得异常顺利。中国企业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各项工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在中肯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承载着两国人民友谊和希望的现代化机场终于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新机场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肯尼亚的交通运输能力,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非合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中非合作要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只有坚持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如果一个国家“照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那这个国家会崛起吗? 这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中国南边的越南,就是“抄作业”失败的经典例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抄中国”作业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不可复制? 中越渊源 中越两国的关系有多深? 这恐怕最远要从秦始皇时期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象郡,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就跟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的故事,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一口气灭了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一设就是一千多年,整个越南中北部都成了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郡县。 有越南人称中国统治越南的这段历史是“殖民”? 可当时的中原王朝可不这么想,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后院,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连汉字都一并传了过去! 这一千年,越南史书上叫作“北属时期”,北属时期的越南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抄中国的作业”,学会了种稻子、读汉书,甚至是考科举! 可以说,没有这一千年的“北属时期”,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文明。 越南后来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哪一样不是从中国学来的? 就连越南的历代皇帝,都要用汉字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年号!…
中国和日本未来十年时间里,爆发战争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这个概率的具体数字,我们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市早苗的上台,中日爆发战端的概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高市早苗的上台,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市早苗的上台,究竟预示着日本怎样的地缘野心? 右翼崛起 高市早苗的当选绝非偶然,她是日本右翼势力精心栽培的政治果实。 还记得安倍晋三吗?那个死不悔改的战争罪犯后代,一辈子想要为军国主义翻案!高市早苗就是他最得意的门徒,是安倍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 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修改和平宪法,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正式军队”。 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家,分明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国主义复辟者! 她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表态,甚至多次暗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这样的言论出自一国首相之口,难道不是对整个亚洲和平的赤裸裸挑衅吗? 更可怕的是,高市早苗的上台还意味着日本整个政治生态正在右倾化。 自从安倍晋三开启了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日本的政治天平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中间立场。 一个接一个的右翼政客粉墨登场,他们打着“正常国家”的旗号,干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勾当! 你以为这只是政客的个人野心吗? 错了!这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从教科书篡改历史,到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从修改和平宪法,到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正在一步步撕毁战后的国际承诺!…
在几天后的11月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们将飞往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C5+1的峰会,简单说就是美国和中亚五国坐在一起谈事情。 但这次会议可不是普通的友好交流,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美方直接甩出“最后通牒”,要求这些中亚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否则就等着关税大棒砸下来。 美方的三大目标 美国这次可不是来中亚做客聊天的,而是带着明确的计划来的。根据披露的信息,美方在峰会上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简单概括就是:让中亚国家帮忙制裁俄罗斯、吸引他们投资美国产业,以及确保美国公司能优先开发中亚的矿产资源。 这些目标听起来挺直白,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要知道,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比如贸易往来频繁,边境上经常有货物流动。美方希望通过施压,让这些国家在检查进出口货物时多留个心眼,阻止可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物资。 说白了,美国就是想让中亚当“帮手”,在乌克兰问题上给俄罗斯添堵。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最近就在俄哈边境加强了对卡车的检查,这明显是配合美方行动的表现。 不过,这种要求对中亚国家来说挺为难的,他们既不想得罪美国,又怕惹恼邻居俄罗斯,毕竟两边都有利益牵扯。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表态,说要分别投资80亿和40亿美元购买波音飞机和机车设备。听起来数额挺大,但仔细一想,这些国家自己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这些设备是不是真的急需,还是个问号。美方这么做,是想拉动本国经济,也是想通过投资绑定中亚,扩大影响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纸空文,如果实际需求跟不上,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 第三个目标是确保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中亚的关键矿产,比如钨、锑、锂、稀土和铀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至关重要,美国显然不想让其他国家,尤其是竞争对手,抢了先机。 美方希望通过协议锁定这些资源的开发权,为未来的战略储备铺路。这招挺聪明,既解决了资源需求,又能在中亚站稳脚跟。 美方这三大目标环环相扣,核心就是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在中亚地区插一脚。不过,这些计划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中亚国家的现实考量。 美方的软硬兼施手段 为了说服中亚国家配合,美方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准备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所谓“胡萝卜”,就是各种诱人的承诺,试图用利益拉拢这些国家;而“大棒”呢,则是威胁性的制裁措施,不听话就让你吃点苦头。…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就直接对华“掀桌子”,以各种理由对华加税,但中国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精准反制“打痛美国”。 特朗普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英国专家看得明白:中国手里有四张“王牌”,其中一张最为致命,其他三张也让美国束手无策,那么,中国的“王牌”究竟有哪些? 中国经济、制造是是王牌之一 打贸易战,归根结底还是拼谁扛得住,美国想靠加税逼中国让步,可问题是,中国的家底真没那么容易被撼动。 官方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5.1%。 这说明啥?说明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让中国自己“消化”掉一部分外部冲击,换句话说,美国不买了,中国自己也能过得去。 再看中国的制造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螺丝钉到火箭壳,中国的产业链是全球最全的。 美国断一环,中国自己就能补上不求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不光是多,素质也高,工程师多,高技能人才多,产业升级的路上,一个都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印钞票撑经济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顶着,这种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不是靠一两个关税就能击垮的。 所以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大棒打下来,中国非但没怎么“受伤”,反倒是美国自己先扛不住,消费者叫苦连天,企业成本飙升,一堆公司开始搬厂、裁员。 美国民众反对关税 更让美国头痛的是,中国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痛击美国”。 自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后,中国就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干到84%,中方不是乱打而是精准反制,农业、能源、稀土,这些都是特朗普选票的“命根子”。 比如大豆,中国2025年9月进口量清零,这一下子美国中西部农民“炸了锅”,选举年本来就焦头烂额的特朗普团队直接多了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