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在近几年愈发复杂,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大陆的军演频率加大,台湾岛内政局的动荡,外界对台湾未来的猜测不断升级。
两岸统一问题,在经历了多年的博弈后,似乎又回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和平统一的理想化愿景,还是武力统一的现实抉择,亦或是经济与军事相结合的“第三条路”?每一种可能性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从早期的三国时期到清朝的正式统治,再到1895年被迫割让给日本,台湾的命运始终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结束了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1949年,国共内战的结束却带来了新的分裂,国民党退守台湾,两岸自此分治。
此后的七十多年里,台湾与大陆在不同的历史轨道上快速发展,但统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回顾两岸的历史,和平统一曾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大陆长期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一方案不仅能避免冲突,还能让两岸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实现统一。
台湾民众尤其是那些希望摆脱当前政治僵局的人,也曾寄希望于这一方案。和平统一的关键在于,它无需一兵一卒,就可以在最小的代价下完成统一。然而和平统一并非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景,它需要两岸共同的意愿和合作。
多年来,大陆通过经济手段不断向台湾释放善意。对台湾的贸易优惠政策、农产品的免税进入大陆市场,以及各种惠台政策的推出,都是大陆为实现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
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和年轻人前来大陆寻求发展。事实上,早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初,许多台湾人就开始积极寻求与大陆的经济合作。
今天在大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台湾人已经超过了百万。这样的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湾“台独”势力的影响力。
然而,和平统一的理想与台湾政局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在台湾推行的“渐进台独”政策,将台湾推向了与大陆对立的方向。赖清德等台独势力的抬头,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
在他们的鼓吹下,台湾民众中对“独立”的认同逐渐加深。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受“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对自己的中国身份产生了质疑。这种认同感的流失,使得和平统一的愿景变得愈发渺茫。
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也在台海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着“双面角色”。
一方面它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却频繁向台湾出售武器,甚至派遣高官访问台湾。
2024年美国又向台湾出售了一批价值数亿美元的战机零部件,这无疑为“台独”势力注入了新的支持。对台湾而言,美国的支持似乎成为其对抗大陆的最后依仗。然而美国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台湾的前途,而是如何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崛起。
尽管美国的干涉增加了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但武力统一始终是大陆手中的一张牌。大陆的军事力量在近年来快速提升,现代化的军备和不断增强的作战能力,让武统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军事演习频繁展开,解放军战机时常飞越台湾海峡中线,这些举动不仅展示了大陆的决心,也在向台湾和国际社会发出明确的信号——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武力统一虽然快速直接,但它也意味着巨大的代价。战争带来的伤亡和破坏将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台湾普通民众将成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这一点大陆从未轻视。几十年来大陆通过各种惠台政策,展现了其对台湾同胞的关怀与善意。
即便是在当前的紧张局势下,大陆仍然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然而台湾如果继续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武力统一的可能性将无法排除。
除此之外,“第三条路”——即通过经济手段和军事威慑迫使台湾回到谈判桌,也成为一种被越来越多专家讨论的方案。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以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让台湾感受到压力,但不直接发动战争。同时通过经济制裁,逐步削弱台湾的经济基础。台湾的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尤其是在贸易和物资供应方面。
近年来大陆已经开始收紧对台湾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些举措虽然没有引发直接冲突,但它们带来的长期效果不容忽视。
第三条路的好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和平的可能性,又避免了武力统一的高昂代价。通过不断的军事演习和经济压力,台湾可能会逐步认识到抵抗的无用,从而回到谈判桌上。
这种方式虽然不会在短期内见效,但在长期的施压下,台湾的处境将变得愈加被动。最终或许通过和平的方式,台湾会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台海问题的未来,终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棋局。两岸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但如何实现统一,却充满了变数。
无论是和平统一的理想,武力统一的现实,还是经济与军事压力并存的“第三条路”,每一个选择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两岸关系。
最终台海局势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大陆的策略,还取决于台湾民心的转变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岸的未来不可能永远分裂。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不会因外界干预或台湾内部的台独分裂势力而改变。
海峡两岸的统一,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所在。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
上任第3天,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烧出“第二把火”,公开通话了菲律宾外长,并在通话过程中当场指责中国,不许中国改变南海现状。鲁比奥到底说了些什么?这背后又究竟打着怎样的算盘? 众所周知,随着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此前被特朗普提名为美国国务卿的鲁比奥,也在同一天里走马上任。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就在他上任的第3天,就直接对中国烧出了“第二把火”。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日前,鲁比奥与菲律宾外长马纳洛通电话,双方共同讨论了南海局势。在通话过程中,鲁比奥公开指责称,中国在南海采取了“危险和破坏稳定的行动”。不仅如此,鲁比奥还再度重点强调了所谓华盛顿根据《共同防御条约》对菲律宾做出的“坚定承诺”。很显然,鲁比奥的这一番表态,换言之,也就是不许中国改变南海现状。针对此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则明确回应称,“美国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方,也无权介入中菲两国之间的涉海问题。” 而实际上,就在前一天,鲁比奥才刚刚对中国烧出过“第一把火”。当时,鲁比奥与日本外相岩屋毅、印度外长苏杰生以及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一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展开会晤,四国就东海、南海局势现状等问题交换意见。毛宁当时也明确表示,“中方一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时至如今,才刚刚过了一天,鲁比奥又再度对中国烧出“第二把火”,其对华强硬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有专家分析称,鲁比奥这一系列的举动,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究的动机。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都试图维护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鲁比奥的这些举动,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美国忌惮中国在南海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害怕中国凭借在南海的合法权益维护与建设活动,打破美国长期构建的地缘政治优势。通过鲁比奥这样的政客不断制造事端,美国试图在南海搅乱局势,将中国置于舆论和外交的困境之中,进而巩固其与盟友的关系,强化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从鲁比奥个人的角度出发,他的行为更多是出于政治投机。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反华” 似乎成了一些政客获取政治资本的捷径。鲁比奥企图通过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在国内塑造自己坚定维护美国利益的形象,以此讨好国内的保守派势力和军工复合体等利益集团。他不顾事实地指责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完全是颠倒黑白,将中国正常的维护主权行为歪曲为 “危险和破坏稳定的行动”,这种毫无根据的抹黑,充分暴露了他为了政治私利不择手段的本质。 需要指出的是,鲁比奥的这些行为给地区局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南海问题上,他与菲律宾外长通话并提及所谓《共同防御条约》,这无疑给菲律宾政府释放了错误信号,可能会导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更加激进,从而加剧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他与日、印、澳外长的会晤,更是试图拼凑针对中国的 “小圈子”,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地区的和平稳定氛围,阻碍了地区国家之间正常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中国在面对这些无端挑衅时,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中国在南海的立场是基于历史、法律和国际关系准则的,不容置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清晰明确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坚决反对美国这种无端干涉。而鲁比奥的挑衅行为只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垂死挣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美国这种试图遏制中国的策略注定会失败。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俄罗斯总统普京接连使出两招,第一招则是派出绍伊古去中国打头阵,敲定中俄未来“最紧迫的任务”。第二招则是把拿命从战场上换来的“王牌”,双手送到中国手上,以此来增进和中国之间的感情。绍伊古来到北京后,受到了王毅外长的接见。双方对中俄新一轮战略合作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紧密的磋商。眼下重大战略安全问题是两国最关心的话题,双方在进行深入交流后,达成了多项共识。本次中俄高层会晤,是在特朗普宣布选举胜出后发生的。 绍伊古在会面中直言强调,中俄现在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抵抗美国及其附庸国”,因为特朗普上台后,不排除会紧接着采取一系列遏华和制裁俄罗斯的政策。在这一点上,莫斯科方面愿意坚定不移的和北京站在一起,朝着共同合作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的是,普京并没有因为特朗普的上台而对美国放松警惕。俄罗斯对美国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立场依然是强硬,即便普京日前放出了愿意和美西方缓和关系的信号,但美国好西方未必是真心实意,这么多年的敌对立场,又怎会因为特朗普的重新当选而发生改变,足智多谋的普京,当然清楚这一点。 从绍伊古来中国的态度看得出,俄罗斯方面想要和中国建立紧密同盟关系,他们希望中国能和俄罗斯站在一边,和美国划清界限。对此我国发言人表示,中方虽然与俄罗斯发展了“上不封顶”的友好关系,但中方对西方国家的态度,以及中方未来面对美西方国家的战略方向,都是基于中方发展方向为导向。中方所奉行的“不结盟政策”早就有言在先,所以中方不会站在任何一个地缘博弈阵营之中,不管是西方还是俄罗斯。此次俄罗斯派出绍伊古来中国,是普京打出的“第一张牌”。 第二张牌则是绍伊古带来了俄罗斯在战场上“拿命换来的作战经验”,将其整理后送到了中国手中。据外媒爆料称,莫斯科正在准备向北京方面提出建议,愿意和中国合作,一起联合生产最现代化的、经过俄乌战场考验的新式武器装备。此举遭到美国的反对,因为大家都知道,俄乌战场已经成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练兵场,试验各种武器。如果这些武器性能被中国掌握的话,那么要不了多久,克制它们的武器就会出现,那欧美等国家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打水漂了。对此我国网友们表示,就凭俄罗斯和咱们的关系,你美国反对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