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韩国部分专家认为他们正在失去中国的市场。这种担心和焦虑并不是空穴来风,由于韩国在国际上错误的“站位”以及一些不当的言论,包括韩国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下降。
作为全球第一消费的我国正在逐渐的放弃韩国的市场,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但对于韩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对于高强度依赖的中国市场的失去,几乎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面对可能失去的中国市场,韩国人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韩国你会想到什么?
是发达的娱乐行业,还是其较为发达的科技产业,是韩国的“国宴”泡菜,还是总爱“偷取”我国文化当做他们自己东西的行为。这些印象我想大家多少都会有点。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朝鲜半岛(当然也包括韩国)一直是属于我国的,直到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杨广五征高句丽,使得民不聊生,据说一场仗就得吃点五十万斤粮食,最终逼得民间大反。
而收复朝鲜半岛的可能也就从隋朝开始消失。不过以后的年代里,朝鲜半岛一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附庸国,每年都得进贡,而我国也是承认他们是独立的国家。遇到他们被欺负的时候,也会帮助一下,比如万历年间就帮助朝鲜半岛击退日本倭寇。
不过到了现代,由于韩国高度依赖美国,其经济发展的还不错,很多人在韩剧中看到的场景,也会觉得好像韩国人比我们似乎更有钱。
甚至很多年轻人也是被韩国输出的二次元文化深深吸引,纷纷进行学习和模仿。
在2021年的时候,韩国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是依赖美国给予的技术支持。也是被联合国评选为发达国家。
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年,韩国国内很多媒体和专家都开始担心,韩国是否即将面对垮掉的风险,而且这一风险与中国有一定的联系。
实际上,韩国国内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韩国经济的衰退的确与我国有一定的关系。但在发生一些事情之前,我们还是愿意跟韩国一起做生意,促进经济发展的。
古人常言“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说的就是在自然规律面前,人是没有办法的,只能去适当的适应和改造,因此上天或者说是自然规律如果给人惩罚,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说天灾,像地震洪水一样。
但是如果人做着与规律不符合的事情,那么是无法被原谅的。就像韩国总统尹锡悦所做的那样。
看起来还算比较和善的韩国总统实际上非常亲美,你亲美就算了,韩国人甘愿做美国人的“小弟”,谁也拦不住,但恶意攻击造谣我国的行为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在2023年11月中旬,其在接受采访时竟然说了这些话,简单总结就是这些内容。
尹锡悦在接受采访时,直接公开指责说我们国家和朝鲜、俄罗斯进行了三国合作,不仅是经济上的合作,而且是军事上的合作。
这显然是非常造谣的话语,我国与俄罗斯的联合声明是非常明确的,一共有三点,其一是不结盟,其二是不使用核武器,不威胁使用核武器,其三是不联合对抗第三国。
这些条约都是由两国政府首领亲自签署的,显然尹锡悦要么是没有注意到我国同俄罗斯的声明,要么就是故意造谣诽谤我国。
尹锡悦政府除了说我国与俄罗斯、朝鲜搞军事合作外,还说我国对台海问题以及男孩问题进行了干预。
这显然是让人笑大街的话语了,台湾领土属于哪里?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我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我国对台湾每年的政策福利也是非常好的。
你韩国总统这样严重干涉我国的台湾,除了像美国表示忠心耿耿外,实在也想不到其它方面的动机。
再说南海问题,几年前的“南海危机”,我国几大军舰与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联合部队在南海进行对峙。
这不仅是以一国对抗多国的军事力量的一场比较,也是我国对属于我国南海主权的严肃保护。如果在主权问题上让步,那么国际上将会对我国产生另类的舆论干扰。
因此最终这场南海危机以美国海军气势磅礴的进海挑衅到灰溜溜的默不吭声回家作罢。你韩国总统竟然还干预南海局势,显然是自找苦吃的一种行为。
除了在国际舆论韩国总统尹锡悦错误的言论外,而且其还试图与中国的市场脱钩。相信大家现在很少看到三星手机了吧,但是在几年前,三星手机也是在我国独一档的存在。
那时候韩国政府懂得与中国搞好关系的重要性,那就是能够给韩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像三星、LG、三星、爱茉莉等品牌也是通过我国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让这些品牌在世界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但因为尹锡悦对我国市场的错误判断,导致其国内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半导体产业遭受到断崖式的下跌。
就在上个月,韩国最大的内存芯片巨头SK海力士股价暴跌11个百分点,直接造成几百亿美元的损失。
不得不说,尹锡悦政府显然是抱错了“大腿”,要知道,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本就市场饱和,而依赖美国出口半导体更像是一场豪赌,原因就是美国自己还没消化完库存,凭啥给你先消化呢?
根据数据显示,韩国国内的支柱企业之一的半导体,其超过50%的出口份额来自中国,可以看出韩国对中国半导体市场的高度依赖。
而且今年是中国与韩国的建交31年,每年韩国都能够靠着对中国的出口实现贸易顺差,实现国内经济的增长。可以这样说,韩国经济是靠着吃我国巨大市场的红利而发展起来的。
但显然,韩国人并不这样认为,反而处处跟中国争夺文化的源头。比如就像在韩国国内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他们认为孔子是韩国人,认为书法源自韩国,还认为中医、针灸、推拿等中国的文化瑰宝都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真是让人笑掉了牙,而且韩国文化部还常常试图去联合国申请文化归属权,但基本每一次都是面临被拒绝的境地,毫无疑问,韩国年轻人好糊弄,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可不好糊弄。
大量事实证明,韩国现任总统尹锡悦是不愿意跟中国搞好关系的,而且极度的“舔舐”美国。
结果是什么?美国派出军队驻扎在韩国境内,美名其曰是为了保护韩国人的安全。实际上呢?很多韩国人受到了美国大兵的欺负、殴打甚至致死,韩国政府都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去就过去的态度来蒙混过关的。
这已经引起了大量韩国年轻人的不满,躺平、罢工、游行成了一部分韩国年轻人的日常事情。
在如今的世界里,不少贫穷落后的国家都在为争夺国家主权也努力奋斗着。像巴勒斯坦人民一样,属于他们的土地被看起来强大的以色列占领了,但他们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是奋不顾身的给予反击和报复。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让巴勒斯坦国家真正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同样在争取独立自主权利的还有阿拉伯、伊斯兰、拉美的一些国家。这是正确光明的选择和方向。
反观韩国现任政府,其国内虽然经济发达,但面临着情况是什么呢?
主权基本没有,年轻人也几乎看不见未来,因为国内经济被几大财阀牢牢掌控,年轻人没有更好的出路,出国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韩国政府甘愿践行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做美国口中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附庸,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附庸呢。
毫无疑问,尹锡悦正在开历史的倒车,这种选择,将会使韩国政府面临更严重的危机。比如韩国试图申请的世博会遭到的几乎全票否决的溃败,就是国际上对韩国这种附庸式外交政策的直接否定。
韩国总统尹锡悦一系列的错误政策不仅给韩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挫败,也给韩国人民带来了影响。
比如失业率问题和一些严重的社会危机。显然,韩国一些有远见的专家学者已经在媒体上试图呼应民众严肃的关注、考虑关于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危机,这说明韩国是不乏有眼光的人的。
我国对韩国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即首先要尊重我国领土主权,这是不可忍让的原则问题,其次应当端正态度,认真评估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说句实话,中国少了韩国市场,几乎是不痛不痒的事情。
但韩国失去我国的市场,显然是会社会矛盾危机四起,国内经济发展下降的。因此韩国政府如何处理好与我国政府的关系,是他们需要认真严肃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八国部长2日在视频会议上决定,自12月起增加每日13.7万桶石油供应,同时宣布2026年1月至3月将不再逐月增产。 按照官宣口径,12月起每日多供应的13.7万桶原油,刚好承接了10月以来的渐进式增产节奏,既没超出市场预期引发恐慌,又精准回应了全球对供应缺口的担忧。 但真正的信息量藏在后半句。2026 年第一季度“不再逐月增产”。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每年1-3月本就是石油消费的传统淡季,取暖需求退潮、工业开工率走低,暂停增产看似是顺应季节规律的理性操作。可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来看,这更像一记精准的“刹车”,前者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400万桶/日的过剩,后者却坚持需求将增长13.7万桶/日,而欧佩克+用“暂停增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制裁,宣称要“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 可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4年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达1820亿美元,仅比战前下降10%,远未达到西方预期的“腰斩”效果;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财政甚至连续出现盈余,能源税收同比暴涨25%。 四年19轮制裁,为何越制裁越“有钱”?答案藏在全球能源贸易的重构里。美国曾试图用“价格上限”锁死俄罗斯原油出口,却没想到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用“折扣采购”撕开了缺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更是给这场制裁闹剧补了一刀。13.7万桶/日的增量虽不多,但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能源供应的主导权,仍在产油国联盟手中,这让世界各国不用担心供应问题和价格问题。当俄罗斯能通过欧佩克+框架参与全球供应调节,美国的单边制裁便成了 “自说自话”。 大转折来了! 欧佩克+的“一增一停”,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权力宣言”。过去,美国习惯用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操控能源市场,想压低油价时,就施压沙特增产,想遏制对手时,就切断其能源出口。可现在,这套玩法越来越不管用了。 首先是“去西方化”的贸易网络已经成型。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向西”转向 “向东”,中国、印度成为最大买家;委内瑞拉顶住制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维持原油生产;欧佩克+内部,沙特与俄罗斯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减产保价、增产稳市”的默契。当能源贸易不再依赖美元结算、不再看美国脸色,制裁自然成了“空拳”。 其次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困境。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38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123%,政府还曾停摆22天。对内无力解决经济难题,对外就只能靠“强硬表演”转移矛盾,对俄制裁、对委施压,看似热闹,实则拿不出实质性手段。欧洲的处境更尴尬,想禁运俄气,却仍有12%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美国趁机以高出战前40%-60%的价格兜售LNG,让欧洲成了“冤大头”。 最关键的是,产油国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过去,欧佩克常因内部利益分歧被美国分化,可现在,沙特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沙特的市场地位规避制裁,其他产油国则需要联盟稳定油价。这种利益绑定,让欧佩克+从“价格操纵者”变成了“格局塑造者”。…
日前,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海军,一共凑出4艘军舰在南海开展第12次所谓“多国海上合作活动”。 表面上,这场军演打着“自由航行”与“区域安全”的旗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华挑衅。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习从开场就充斥着尴尬与力不从心。 美军原计划参演的“尼米兹”号航母,刚因连续坠机事故被迫提前撤离,白白损失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和一架海鹰直升机,价值超过1亿美元。 而顶替而上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服役已30年,性能早已被解放军新一代052D型驱逐舰甩在身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更是“凑数”意味明显:澳军仅派遣一艘中型护卫舰,新西兰则出动一艘补给舰。 而菲律宾则迫不及待地亮出其“王牌”——从韩国采购的“何塞·黎刹”号轻型护卫舰。 这艘仅2000余吨的舰艇,战力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的大型巡逻船,却被菲媒吹捧为“海军现代化里程碑”。 四国联军拼凑的四艘舰艇,在浩瀚的南海宛若一支“古董舰队”,只能说,这场号称“对华威慑”的军演,从开场就注定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与四国联军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游刃有余的应对。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至少派出5艘新型舰艇,以“湛江”号052DL型驱逐舰为核心,在3-5海里的距离上对四国舰队进行全程“伴航”。 这个距离在现代海战中相当于“贴脸”监视,意味着中国海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包夹”态势并非偶然,背后是南海战略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中国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之一,其盾舰数量甚至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与韩国海军的总和。 随着福建舰即将入列,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将再获跃升。…
03 11, 2025 登载于 国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综合3日电)美中领导人会谈未触及台湾议题,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习会隔日接受《CBS》节目《60分钟》专访时被问到,若中国以武力犯台,美方是否会出手协防。他仅回应:“我不能透露秘密”,但强调习近平很清楚那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几天前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宣布双方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特朗普透露,在这次谈话中,台湾完全没有被提起,令外界颇为意外。他指出,习近平之所以避谈,正因为他知道那意味著什么。 节目主持人追问,若北京真的采取军事行动,美军是否会出兵防卫台湾?特朗普则重申:“习近平知道答案。”他补充说,中方领导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特朗普总统任内不会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后果会有多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相关议题在特朗普此次亚洲行期间多次被媒体提问,频率高于过往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出发途中于专机上就曾表示,希望中国不要冒险犯台,“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极为危险”。 10月30日特习会结束后,特朗普在返美途中再次向媒体表示,台湾问题并未纳入讨论内容。与他关系良好的共和党参议员葛兰姆同日受访时则强调,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长期且坚定的。
最近,五角大楼对中国的态度大变。看起来,五角大楼和特朗普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在美国内部。这是咋回事呢? 之所以说五角大楼对华态度大变,是因为美防长赫格塞思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话,他称:“我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良好!” 这话换在几天前,任谁都不会把这话当真 —— 就在他访问日本的时候,还拉着日本方面一起聊 “要联手应对中国”,甚至把驻日美军的升级计划都敲定了。 可等他从亚洲飞回华盛顿,态度一下子就转了 180 度,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全藏在美国街头巷尾那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里。 这场已经持续超过 30 天的政府停摆,早就不是什么 “政治戏码” 了,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全美国有 4000…
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10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不认为西方向乌克兰提供美制“战斧”导弹会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如果俄罗斯胆敢对“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会招致毁灭性的反击,北约可以“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 这话不可谓气势十足。只是,这话说完还没过几天,就被光速打脸。 据俄罗斯塔斯社10月30日报道,弗兰肯在社交媒体发帖,专门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言论,称比利时无意主动挑起战争。 他强调,北约的原则始终是防御性的,而他使用“从地图上抹去”这一说法,仅是指北约集体可能作出的回应行动,并非比利时单方面的行为。 为何仅仅几天的时间他的前后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背后究竟是真的认怂害怕了?还是另有所图? 弗兰肯的惊人言论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他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之上:如果俄罗斯的导弹胆敢袭击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这番表态的直接背景,则是围绕着是否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攻击性的“战斧”导弹这一敏感话题。 他放话要“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句狠话并非出自比利时自身的军事实力。弗兰肯很快强调,这指的是整个北约的毁灭性集体反击,绝非比利时的单方面行动。 他的底气,显然来源于背后强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弗兰肯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有意思的是,这位防长在抛出如此激进言论的同时,私下却似乎相当乐观。他坚信,即便向乌克兰输送攻击性武器,此举也并不会直接点燃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这些表态意在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具体而又恐怖。他直接搬出了俄罗斯的末日武器——“波塞冬”水下核动力航行器,并直言如果比利时沦为攻击俄罗斯的“试验场”,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明确表示比利时无意挑起战争,并反复强调北约不与俄罗斯交战,也无意卷入冲突。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这口沸腾的锅降降温。…